古代汉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2653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docx

古代汉语

礼记

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区别:

戴德辑录本叫《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

戴圣辑录的叫《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就是现在通行的《礼记》,东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疏,这就是所谓《礼记注疏》。

(加着重号的为填空)

有子之言似夫子

闻丧(sàng)于夫子乎?

失去,丢掉,这里作丢官罢职讲。

然则夫子有为(wèi)言之也:

有所为(wèi),是“有目的”的意思。

见桓司马自为石椁(guǒ):

同“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如果像这样奢侈,死了不如赶快腐烂比较好。

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

如果像这样从事贿赂,丧失了禄位不如赶快贫穷比较好。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多方面地学习它,详细地问它,慎重地考虑它,明确地分辨它,踏踏实实地实行它。

诚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ù)惡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

大意:

所謂使自己的心意誠實,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使自己討厭壞的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那樣,喜歡好的就像喜愛美貌的女子那樣。

見君子而後厭然揜(yǎn)其不善而著其善:

同“掩”。

“是”字句的产生和发展:

(不考论述,看一下)

判断词“是”的出现

•判斷詞“是”是由判斷句中的指示代詞“是”發展而來的。

•用“是”作判斷詞的句子,戰國末期開始萌芽。

•例如: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此是何種也?

《戰國策·魏策三》:

“韓是魏之縣也。

《榖梁傳·桓公六年》:

“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

•西漢時期,“是”字判斷句開始發展。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突出的帛書《彗星圖》有這樣的記載:

•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

•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

•是是苦彗,天下兵起,若在外歸。

(墓葬在公元前168年,即漢文帝時期。

帛書當在此之前。

說明在當時的口語中已經用“是”作判斷詞了)

實際上,“是是”相連的情況,在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已經出現。

《史记》中的例子:

•《商君列傳》: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儒林列傳》:

“此是家人言耳。

•《龜策列傳》:

“龜者是天下之寶也。

•《滑稽列傳》:

“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東漢時期,“是”字判斷句大量出現。

•東漢王充《論衡·死偽篇》:

“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論衡·薄葬篇》:

“如以鬼非人也,則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人也,則其薄葬非也。

•東漢佛經中的用例:

•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尼拘陀樹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

孟子

孟子名珂,字子舆。

孟子共七篇,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等于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

(不考了)

數(cù)罟(gǔ)不入洿(wu第一声)池,魚鼈不可勝食也:

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動詞活用做名詞。

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

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庠序:

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孝悌: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孝:

顺从并奉养父母。

悌:

敬爱兄长。

斑白:

头发半白。

頒,通“斑”。

谨慎从事学校的教育,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头发半白的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檢,通“斂”,收积、储藏。

饿殍:

饿死的人。

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知道收积储藏,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济民。

许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研究。

愿受一廛(chán)而为氓(méng):

廛:

古代城市平民一家所居的房地。

氓,指外地遷來的百姓。

文公与之处(chù):

名词,处所,这里即指“廛”。

皆衣(yì)褐

陈良之徒陈相:

门徒。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壅(yōng第一声)飱(sūn第一声)而治:

饔飱,名詞活用作動詞,“做飯”義。

饔:

早餐,飱:

晚饭。

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wu第一声)得贤:

厉民:

使人民困苦。

厉:

病。

恶:

哪里。

许子以釜(fǔ)甑(zèng)爨(cuàn):

炊,烧火做饭。

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大意:

有的人干腦力活,有的人干體力活,干腦力活的人統治人,干體力活的人被人統治。

被統治者供養別人,統治者被人供養,這是天下通用的道理。

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成熟。

放动(尧的号)曰:

劳(lào)之来(lài)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放动说:

慰劳、劝勉他们,匡正、纠正他们,帮助、保护他们,使他们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自得其善性),再接着对他们救济施恩。

曾子曰:

‘不可。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pù)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

暴:

晒,后来写作“曝”。

皓皓:

潔白貌。

用江河洗,用秋天的太阳晒,(孔子的品德)光明洁白,任何人达不到他的境界。

或相倍蓰(xi第三声):

五倍。

词类的活用(可能出大题,以课件为主,记一些例句)

²漢語詞的分類和各類詞的造句功能(即在句子中充當的成份)都是比較固定的,從古代到現代,變化不大。

²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謂語和狀語,這是古今相同的。

²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²在古代漢語中,這類情況很普遍。

要注意區別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

²詞的兼類是指一個詞同時兼有幾類詞的特性,經常具有幾類詞的語法功能。

詞的兼類現象大多是詞義引申分化的結果。

²詞類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臨時具有別類詞的詞性和語法功能,離開這個句子,這些性質和功能也就消失了。

²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

²1.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

²2.名詞、動詞作狀語;

²3.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²4.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動詞

(一)名詞用作動詞

²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1.普通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²《左傳·莊公八年》:

“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

‘及瓜而代。

’期戍,公問不至。

²《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圍曹,門焉,多死。

”杜預注:

“攻曹城門。

²《左傳·宣公十二年》:

“趙旃(zhān)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

”杜預注:

“布席坐,示無所畏也。

²《左傳·成公二年》:

“從左右,皆肘之。

²《戰國策·秦策一》:

“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高誘注:

“子,愛也。

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

”韋昭注:

“為孫水作橋。

²《說苑·貴德》: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²《鹽鐵論·本義》:

“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

”(師:

調動軍隊。

陣:

佈陣。

2.方位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²《左傳·成公三年》:

“必以蕭同叔子為質,而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

²《史記·項羽本紀》: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²《史記·淮陰侯列傳》: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

3.名詞性詞組用作動詞

²《國語·晉語四》:

“晉、鄭,兄弟也。

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

²《戰國策·齊策四》: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²《史記·貨殖列傳》:

“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

”(冠帶衣履天下:

供應天下人冠、帶、衣、履等)

如何判別某一名詞活用做動詞?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不是並列關係,也不是偏正關係,那就有可能活用為動詞。

²《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曹子手劍而從之。

2.名詞不受副詞修飾,一般放在副詞後面的名詞,也用如動詞。

²《榖梁傳·宣公十五年》: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傾也。

3.能愿動詞後面的名詞,活用作動詞。

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左右欲刃相如。

4.代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²《孟子·梁惠王上》: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

5.帶有補語的名詞活用作動詞。

²《論語·先進》:

“浴乎沂,風乎舞雩。

²《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省略了“於”)

6.“者”和“所”是兩個特殊的指示代詞。

“者”字通常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詞組的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

“所”字通常用在及物動詞前面和動詞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

所以用在“者”字前面的名詞和用在“所”字後面的名詞都活用為動詞。

²《戰國策·趙策四》:

“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²《史記·陳涉世家》:

“乃丹書帛曰:

‘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zēnɡ:

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魚網,形似仰傘。

這裏活用作動詞,義爲“用網捕撈”。

7.連詞“而”只連接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詞組,所以名詞用“而”連接時活用為動詞。

²《左傳·隱公元年》:

“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²《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二)形容詞用作動詞

²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²《國語·吳語》:

“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三)數詞用作動詞

²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²《戰國策·楚策一》:

“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²《商君書·賞刑》:

“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

壹賞則兵無敵,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上。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

(一)名詞作狀語

²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其類型主要有四種:

1.比喻動作進行的狀態或方式。

²《左傳·莊公八年》:

“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

‘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

‘彭生敢見!

’射之,豕人立而啼。

²《戰國策·秦策一》:

“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

²賈誼《過秦論》: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²《史記·循吏列傳》:

“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

2.表示對待動作對象的態度。

²《戰國策·赵策三》: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²《史記·田單列傳》:

“田單乃起,引還,東鄉坐,師事之。

²司馬遷《報任安書》:

“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3.表示動作憑藉的工具、依據等。

²《史記·商君列傳》: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滅商君之家。

²《漢書·霍光傳》: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²《史記·陳涉世家》: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斬。

4.表示動作的處所。

²《國語·魯語上》:

“舜勤民而野死。

……冥勤其官而水死。

……稷勤百穀而山死。

²《戰國策·齊策一》: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²除普通名詞作狀語外,方位名詞在古漢語中也經常作狀語,表示動作的處所、趨向等。

²《山海經·海外北經》: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²《戰國策·趙策四》: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

時間名詞“日”“月”“歲”

時間名詞“日”、“月”、“歲”作狀語時其意義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注意:

1.“日”、“月”、“歲”置於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作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具有“日日”(每天)、“月月”(每月)、“歲歲”(每年)的意思。

²《左傳·文公七年》:

“穆嬴日抱大子以啼於朝。

²《論語·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²《莊子·養生主》: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²《戰國策·趙策四》:

“日食飲得無衰乎?

²《漢書·文帝紀》:

“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

2.“日”用在表示發展變化的動詞或形容詞前面作狀語,有“逐漸地”,“一天天地”的意思。

²《史記·高祖本紀》:

“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

諸從者日益畏之。

²《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事日急。

²柳宗元《捕蛇者說》:

“鄉鄰之生日蹙。

3.“日”單用在句首作狀語,或常和“者”字結合在一起作狀語,表示追溯過去,義為“從前”、“往日”。

²《左傳·成公十六年》:

“日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

²《左傳·昭公七年》:

“日我先君(楚)共王,引領北望,日月以冀。

傳序相授,於今四王矣。

²《史記·平准書》:

“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

²《史記·李斯列傳》: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殺忠臣而貴賤人,作為阿房之宮,賦斂天下。

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二)動詞作狀語

²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

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²《韓非子·喻老》:

“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²《史記·滑稽列傳》:

“西門豹簪筆罄折,向河,立待良久。

²《漢書·李廣蘇建傳》:

“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²動詞作狀語的情況不多,且用作狀語的動詞一般為不及物動詞。

²但是動詞用作狀語后,用“而”(或“以”)字與謂語動詞連接,這種情況是比較多的。

²《論語·先進》:

“詠而歸。

²《論語·微子》:

“子路拱而立。

²《莊子·秋水》:

“仰而視之。

²《戰國策·燕策三》:

“箕踞以罵。

²動詞用作狀語,並用“而”、“以”來連接謂語動詞,這種語序與連動式一樣,如何區分這兩種形式?

²《戰國策·趙策四》: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

”(連動式)

三、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²使動用法是指某些詞作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

這類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

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施行謂語所代表的動作、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狀、成為(或具有)謂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²例如《史記·項羽本紀》:

“項伯殺人,臣活之。

²“活”為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活之”意為“使他活下來”。

²使動用法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它實際上是用動賓式的結構去表達兼語句式的內容。

²使動用法的內容主要包括:

²動詞的使動用法;

²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²名詞的使動用法;

²數詞的使動用法。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²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充當謂語時期意義是使令性的。

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

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產生謂語自身所代表的行為動作。

²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都屬於不及物動詞。

²《左傳·隱公元年》:

“莊公寤生,驚姜氏。

²《左傳·成公三年》:

“重為之禮而歸之。

²《左傳·宣公十二年》:

“晉魏錡(yǐ)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

²《左傳·宣公十五年》:

“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牀,起之。

²《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二子在幄,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

²《論語·先進》: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²《孟子·萬章下》: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²《史記·魏公子列傳》:

“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

²《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²《漢書·朱買臣傳》:

“買臣見湯,坐牀上弗為禮。

買臣深怨,常欲死之。

²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多數都帶賓語,也有承前或蒙後省略而不帶賓語者。

例如:

²《論語·季氏》: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之)也。

²《荀子·天論》:

“養備而動時,則天下不能病(之)。

²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相對較少。

²《左傳·宣公二年》:

“晉侯飲趙盾酒。

²《論語·微子》: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²《戰國策·齊策四》: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²《孟子·梁惠王上》:

“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²《說苑·君道》: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出質:

射出的箭未中箭靶。

²《史記·鄭世家》:

“蔡仲與渠彌不敢入厲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wěi)為君,是為子亹也。

²及物動詞用作使動時在形式上和一般的動賓結構沒有兩樣,區別主要在語義上。

例如:

²《孟子·公孫丑下》: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²《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將朝王。

²前句為使動用法,後句為一般用法。

²《左傳·宣公十二年》:

“是役也,鄭石制實入楚師,將以分鄭而立公子魚臣。

²此句中“入”是使動用法,“入楚師”就是“使楚師攻入鄭國”。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²形容詞是表示性質、狀態的,基本功能是作定語。

作謂語時不帶賓語。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形容詞在某些句子中臨時行使了動詞的職能,帶上了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如:

²《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趙文子為政,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

²《戰國策·燕策一》:

“卑身厚幣,以招賢者。

²《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²《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乃往見子楚,說曰:

‘吾能大子之門。

’子楚笑曰:

‘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

’”

²《韓非子·五蠹》:

“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zānɡ)易牧者,夷也。

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

”(樓季:

古大盜名。

牂:

母羊。

²《戰國策·秦策三》:

“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

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²形容詞用作使動時,其賓語也可以省略。

例如:

²《韓非子·說林下》:

“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之),小不可大(之)也;目小可大(之),大不可小(之)也。

²《荀子·天論》:

“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之)。

……本荒而用侈,則天下不能使之富。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²名詞用於使動是使它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同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

例如:

²《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²《孟子·公孫丑下》:

“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

²《史記·晉世家》: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

²《鹽鐵論·非鞅》:

“故扁鵲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國也。

²方位名詞也有使動用法。

例如:

²《詩經·小雅·斯干》:

“筑室百堵,西南其戶。

²《戰國策·齊策四》:

“豈先賤而後富貴者乎?

²《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驅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²《左傳·襄公元年》:

“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

²名詞使動用法中賓語有時也可以省略。

例如:

²《戰國策·齊策四》:

“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之)也?

²劉向《新序·節士》:

“天子不得而臣(之)也,諸侯不得而友(之)也。

(四)數詞的使動用法

²數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在數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

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數目或特點。

例如:

²《詩經·秦風·黃鳥》: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²《左傳·成公八年》:

“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

四、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²意動用法是指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

主語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謂語自身所代表的性狀,或者把賓語當作謂語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去評價。

(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²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形容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

主語認為賓語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質或情狀,這種認為可能與事實不符,也可能相符。

²《左傳·成公二年》:

“郤子曰:

‘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

²《孟子·盡心上》:

“飢者甘食,渴者甘飲。

²《老子》十八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²《韓非子·難一》:

“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德化。

²《史記·淮陰侯列傳》: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²《漢書·食貨志四》: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²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飢者不顧千金而美一食。

²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在形式上沒有什麽區別,判斷一個形容詞是用於使動還是意動,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

²《老子》第三章: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

²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某些名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評價或認識。

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

主語在主觀上把賓語當作謂語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評價。

例如:

²《禮記·禮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²《戰國策·齊策四》: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

‘孟嘗君客我!

’”

²《荀子·賦》:

“託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

冬日作寒,夏日作暑。

²《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

”(藉:

踐踏)

²《後漢書·李固傳》:

“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

²蘇軾《前赤壁賦》:

“侶魚蝦而友麋鹿。

墨子

清代孫詒讓《墨子間詁》

非攻

至攘人犬豕雞豚者:

至:

至于。

攘:

盜竊,竊取。

豚:

小猪。

至杀不辜人也,扡(tuō一声)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

同“拖”,这里指拽下来。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拽下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老子

《老子》的重要注本主要有魏王弼《老子注》

(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整段注意,重点是加粗的):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

都知道善之所为善,就显露出不善来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和声和单音互相和协,前和后互相伴随。

因此,圣人无为而治,施行不用言辞说教的教化,让万物自已发展而不先为创造,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私有,对万物有所施为但是不倚靠(这是说不求达到什么目的),事情成功却并不自居有功。

正因为不自居功,所以也离不开功。

(二)

三十幅共一榖(gǔ)

埏(yán)埴(zhí)以为器:

用水和黏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埏:

以土和泥,揉和。

埴:

黏土。

凿户牖以为室:

窗子。

庄子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注疏》。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和郭慶藩《莊子集釋》。

不龟(j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