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县鹿谷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docx
《南投县鹿谷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投县鹿谷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投县鹿谷国民小学九十七学年度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
南投縣鹿谷國民小學九十七學年度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案
自然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學校
鹿谷國小
教學班級
六年級
科目
自然領域
單元名稱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
教材來源
康軒第十二冊第5單元
教學時間
共12節課480分鐘
教學設計者
林佑賢˙黃秀莉
教
學
研
究
一、設計理念:
地球環境歷經億萬年的演化,在自然狀態下,地球生態是平衡的人類本來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但是隨著工具的發現、火種的使用農業栽植、煤和能源的利用,使人類能大量產生食物,改造環境,因而脫離食物鏈的制約,以致人口大增,這是地球環境破壞的主因。
工業革命後,人類使用機械、燃燒化石燃料,以各種化學物質提高生產,製造許多的有毒或無法被分解的物質;不良的商業生活形態,造成惡質消費與浪費;整個地球景觀因而大變,大氣層被破壞、水資源被污染,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的破壞,若人類毫無警覺,不及早採取補救之道,地球環境勢必毀於人類手中,所以本單元即在提醒地球未來的主人翁---孩子們,能確實體認此事,及早落實環保工作,挽救地球。
二、教材分析:
1.水、空氣、陽光等條件是所有生物生存共同需要
2.讓學生觀察水污染現象,認識水污染帶來哪些害處?
3.知道政府有關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4.空氣污染會造成酸雨,酸雨會危害環境。
5.地球的環境是相通的,水、空氣一旦被污染就會擴散。
6.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維持平衡的環境系統是很重要,我們要好好保護。
三、學生經驗:
第11冊第5單元生態系:
知道生物和環境相互影響形成生態平衡。
教
學
目
標
單
元
目
標
1、認知:
1.認識地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環境
2.可以知道水的擴散作用會造成嚴重污染
2、認知:
1.知道污染空氣的因素
3、技能:
1.能正確及掌握整個實驗過程
4、技能:
1.透過簡單的檢測可以知道還經污染的程度
5、情意:
關心愛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行
為
目
標
1-1是要讓小朋友去發表一些水、空氣、陽光三者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1-2透過實驗可得之水的污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2-1說出生活中污染空氣的物質,例:
廢煙、廢氣….等等
3-1掌握實驗內容,做簡易的測量
4-1做出簡易的檢測器,測出環境污染的程度
5-1傳達環保的工作可以從生活小事中做起,盡自己一份心力
分段能力指標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
歸納、研判與推斷
1-3-4-1能由各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科學本質
3-1-0-1能依照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行為目標碼
教學流程
教學資源
時間
效果評量
備註
1-1是要讓小朋友去發表一些水、空氣、陽光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3-1掌握實驗內容,做簡易的測量
1-2透過實驗可得之水的污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1-2透過實驗可得之水的污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1-2透過實驗可得之水的污染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5-1環保的工作可以從生活小事中做起,盡自己一份心力
1、準備活動
一、引起動機,:
1.我們是住在哪一個星球上?
而它是屬於行星、恆星或者是衛星?
2.請小朋友說說看地球何其他的星球有什麼樣的差別?
3.請小朋友看一看課本,上面有各種的動物,如果地球上少了牠們會如何呢?
2、發展活動
1.讓小朋友說說地球村是什麼?
2.說說人類生存需要哪些條件?
其他生物也需要這一些的條件嗎?
〈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生物之間彼此依存之外,也和環境中非生物因素相互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空氣和陽光。
〉
3.當小朋友有了初步的體認外,自然而然就是讓他們說說水、陽光、空氣三者之間個和生物有什麼樣的利害關係在,三者中缺一了又對生物造成怎樣的傷害?
這一些的問題讓小朋友自己來回答,可使加深他們對這一方面的概念且也可多多少少建立他們如何去珍惜這一些的東西。
三、綜合活動
1.提醒小朋友地球是所有生物生活的地方,而地球村的意思是:
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
---第一節課完---
壹、準備活動
1.準備三種水樣本〈自來水、混濁的水、雨水〉然而以自來水代表乾淨的水。
2.準備燒杯、濾紙、廣用試紙。
一、引導活動:
1.說說乾淨的水會有什麼的特徵?
2.水有哪一些的用途?
貳、發展活動:
1.請小朋友回答水使用過後會變得如何?
〈通常水使用過會變髒,而髒的亦函包括水變混濁、水溶解了一些東西、水中有氣沫、水的氣味改變了…等等。
2.詢問一下小朋友這一些水有無被污染?
為什麼說他有被污染呢?
等小朋友回答完之後老師在做講解。
3.讓小朋友做實驗:
第一要小朋友用眼睛看、鼻子聞水的樣本。
第二分別用濾紙過濾三個水的樣本
第三用廣用試紙檢驗三個水樣本以上的實驗均需要做紀錄其結果
4.各組說說哪一個水被污染了?
為什麼這樣的認為?
3、綜合活動:
1.被污染的水有些用感官觀察或用簡單的過濾方法和試紙檢驗法就能分辨,有些則需要用較精密的一器來做進一部的檢查才能得知。
---第二節課完---
壹、準備活動
1.自來水、紅色食用色素、土壤、透明杯子
一、引導活動:
1.上一節課老師說用什麼方法可以間單的辨別出水是否受過污染?
2.而小朋友你們回家後有沒有發現有哪些水被污染的情形?
貳、發展活動:
1.實驗:
是要模擬水污染的現象
2.請每組的小朋友用透明的容器裝水,取一些紅色食用色素投入水中,觀察水的變化,並做紀錄說說你觀察到什麼?
3.由這其中是要讓小朋友知道有一些的物質是可溶解於水中,而這一些的物質是有可能帶有毒物質的及造成污染。
4.而在將這瓶裝有紅色食用色素的水,倒入裝有土壤的透明容器中請小朋友觀察其變化並做紀錄。
5.而這裡主要是要讓小朋友之知道水是會滲入土壤中的,因此污染的水一旦流入土壤中是會造成更進一步的污染的、如使土壤變質而無法耕種或者涉入地下水,在跟隨地下水擴大污染範圍。
4、綜合活動:
1.做完這樣的實驗,在來詢問小朋友一開始上課所問的問題,剛剛所做的實驗有有聯想到這一個實驗跟怎樣的水污染很相似的?
2.而日常的生活當中,有類似的污染現象嗎?
---第三節課完---
壹、引導活動
1.請小朋友各組準備一各大的餅乾盒子或保麗龍盒子,然後用小型的石子、泥土、沙子、小型植物、樹枝等不置成陸地,在倒入一些水,表示海洋,然後在將紅色食用水倒入一些在陸地上,觀察紅色食用水的情形在做紀錄,在將幾低的紅色食用水滴幾低在海洋上觀察其變化。
貳、發展活動:
1.請各組說說剛剛的實驗中跟污水的擴散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這個實驗陸地的實驗是要小朋友觀察到污水滲入土壤有隨著地下水擴大污染的現象,且會透過河川、湖泊、海洋等擴大污染。
〉
2.日常生活中,有無類似的污水擴散現象嗎?
〈透過這樣一個間單的實驗,讓小朋友能親眼目睹污水的擴散且污染的程度,讓小朋友知道污染水的是如何的擴散。
〉
參、綜合活動:
1.在次的提醒小朋友很多的物質可以溶解於水中,而有毒的物質如溶於水中就成了污染的水。
2.水一旦的被污染滲入土壤中則會擴散的污染,不只是土壤會被污染且有可能也會擴散的污染到地下水和河川、海洋…等等。
3.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上網或者到圖書館找資料,把習作第30頁的問題作一做我們下次討論。
---第四節課完---
壹、引導活動:
1.請小朋友說說上網查得的資料如何?
2.讓小朋友發表生活經驗中所認知的水污染的害處?
貳、發展活動:
1.說說看污水滲入土壤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2.而污水會不會擴散至全球嗎怎樣子的擴散?
3.讓各組先去討論這兩項的問題。
4.等小朋友討論完之後聽聽小朋友對這一方面的知識,而老師在做進一步的補充。
5.而在這裡要讓小朋友知道污水滲入土壤中隊生可說是一種的傷害,想想看如有毒的水滲入土壤裡那麼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是不是因此變成帶有毒性的植物,如鎘金屬,它是屬於有毒的化學物質,植物雖吸收了他但是不會導致死亡,但是人體吃了含有鎘的稻米不會馬上導致死亡,但是格式慧纏流在人體裡面,累積久了會導致併發症的。
6.而水的污染也會因海洋的關係擴散至球世界,因為整個海洋試互相流通的,樣說油輪的漏油事件,這可能使海洋的生物造成嚴重的死亡,而人類也可能吃到含有石油的漁。
7.各組在分別的討論且提出壹、兩件台灣有發生過的污水污染事件
8.然後去想想看如何的降低或防治水污染的情形。
---第五結課完---
壹、引導活動:
1.先聽聽小朋友對台灣所發生的水污染事件知道多少。
2.和小朋友對如何的去處理有沒有好的建議?
3.老師在說明
貳、發展活動:
1.告知小朋友政府有哪些的措施來防治水污染的相關措施,是否跟小朋友所說的有無相近?
2.如:
興建污水處理廠,處理工業和家庭廢水。
3.設置水源保護區,確保飲用水的品質。
4.遷移並改善河川行水區的垃圾棄置場。
5.何其他的相關措施
參、綜合活動:
1.水如果嚴重的被污染,那麼我們就無法生體健康了。
2.污水滲入土壤中對生物影響甚大輕則影響生物的健康,種則導致死亡;而生活於土壤中的動物更會直接受害,生命則備受威脅。
3.水被污染後透過各種管道擴大污染範圍,污染還會累積,其危害不只是空間而已,更會隨這時間危害到世世代代的子孫。
4.為了維護水資源的品質,我們便要配合政府所推動的種種措施。
5.小朋友回去之後要小心,不要自己也成了污染水的幫兇,小心可是會間接的危害到自己的身體健康的。
---第六節課完---
]
用不同的水做樣品
燒杯、濾紙、試紙
透明容器、紅色食用色素、土壤、自來水
大的餅乾盒子或保麗龍盒子、石子、泥土、沙子、小型植物、樹枝
習作
10
5
5
10
10
5
5
5
10
10
5
10
5
5
5
5
10
15
10
10
5
10
10
5
5
10
10
20
10
看看小朋友的舊經驗。
順便讓想朋友動一動腦思考一下未思考過的問題也提醒小朋友地球上有各式各樣的動物,讓他們有保護動物的觀念。
想知道小朋友對地球村的了解有多少會問這個問題主要是要讓小朋友能有地球村這個觀念和想法。
這裡是希望讓小朋友能說出對於水、陽光、空氣和生物的關係,是否能舉例子來說說
讓學生自由的發揮回答問題。
小朋友對有無污染的水認知多少
小朋友是否能正確的操作檢驗水的樣本。
且能說出自己的檢驗結果
複習舊經驗,小朋友平時的觀察力
小朋友的觀察力
小朋友的聯想力
讓小朋友能藉由實驗來了解水污染是會怎樣的,而平常需如何的注意才不會一不小心成為污染者。
能正確的操作水污染的實驗
能說出實驗結果
試著說出實驗結果發表河水污染有關的生活經驗
看看小朋友所查閱資料程度如何
小朋友對水污染的慨念如何?
能提出生活經驗中曾發生過水污染的事件。
報告資料內容
收集相關地球村的資料
南投縣鹿谷國民小學九十四學年度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案
單元名稱
第三單元活動二—昆蟲的一生2-2布置昆蟲的家
教材來源
康軒文化:
自然(第八冊)第三單元昆蟲家族。
教學
時間
一節課40分,共三節,共120分鐘。
年級
四年級
教學者
林佑賢
教學研究
1.教學研究與說明
(1)問答法:
教師提出問題,請學生經過觀察後回答。
(2)講述法:
教師以講述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課程內容。
(3)經驗分享法:
請學生根據生活情境,做生活與課程的連結。
2.參考書目與資料
(1)國民小學自然第八冊/康軒文化(2004)
(2)國民小學自然第八冊教師手冊/康軒文化(2004)
(3)康軒教師網站
教學目標
1.知道如何分辨昆蟲。
2.認識昆蟲的外形特徵和身體構造。
3.擬定飼養計畫,準備飼養昆蟲所需的物品,布置一個昆蟲的家。
4.經由觀察,能發現飼養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
5.能知道昆蟲一生成長變化的過程。
6.認識昆蟲與環境的關係及其所面臨的危機。
經驗分析
1.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常見的昆蟲,但學生不一定了解其名稱或生活習性,可藉著此次飼養昆蟲的經驗了解到不同昆蟲的成長變化。
2.藉由接觸、飼養昆蟲兒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害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是屬於環境教育的一種。
能力指標
1-2-5-1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5-2-1-1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的新發現。
5-2-1-2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6-2-2-1能常自問「怎麼做?
」,遇事先自行思考解決的辦法
6-2-2-2養成運用相關器材、設備來完成自己構想作品的習慣。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時間
評量方式
指導說明
、引起動機
(一)想一想
教師提問:
小朋友,我們前面已經上過有關飼養昆蟲的準備,那現在讓我們動手一起來佈置一個昆蟲的家,你要怎麼做?
二、發展活動
(二)說一說
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意見。
1.如何佈置蠶蛾的家?
2.如何佈置樺斑蝶的家?
3.如何佈置紋白蝶的家?
4.教師可補充。
(附件一)
(三)做一做
1.學生將帶來的物品,
依照飼養計畫佈置昆蟲的家。
2.完成後學生可互相欣賞、觀摩。
(四)想一想
1.教師提問:
飼養昆蟲
時需要注意什麼,才能維護昆蟲的健康?
2.學生回答:
(1)每天清理排泄物。
(2)保持土壤適當的溼度。
(3)更換新鮮的食物。
(4)其他。
課本44、45頁、佈置所需物品。
10’
20’
10’
◎能踴躍發表意見並依照飼養計畫,替昆蟲佈置適當的環境。
◎能完成依自己飼養的昆蟲佈置適當的環境。
◎能說出飼養和照顧昆蟲要注意的事項。
◎延續前一個活動的擬定飼養計畫與飼養前的準備,接著引導學生動手佈置一個昆蟲的家。
活動前,提醒學生將所需的物品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完成環境的佈置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日後照顧的問題,以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項。
(五)教師歸納重點:
1.不同的昆蟲,所需要的飼養環境也不同。
2.飼養昆蟲要常常清潔排泄物,保持土壤適當的溼度,並更換新鮮的食物。
~第一節課結束~
一、引起動機
(一)說一說
教師提問學生:
你飼養的昆蟲長的如何?
(外表、顏色、大小。
)
二、發展活動
(二)說一說
教師提問學生:
怎樣將飼養的過程紀錄下來?
有哪些觀察的重點?
1.紀錄牠身體外型的變化?
(長度、顏色、身體個別特徵)
2.紀錄幼蟲螁皮的次數?
3.紀錄吐絲結繭、化蛹、羽化的情形。
4.教師可藉蠶眠與吐絲結繭的例子說明。
5.可補充螳螂的例子:
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
課本46
頁、習作
10’
15’
◎學生能自由發表意見。
◎學生知道蠶有「眠」的現象,這時牠會不吃不動,並不是生病了。
此外,幼蟲經過
若蟲的外型跟成蟲差不多。
若蟲是其幼期。
(三)想一想
1.教師提問:
怎樣設計飼養紀錄表,將昆蟲的變化紀錄下來?
教師詢問學生課本及習作的表格內容有何?
(昆蟲名稱、飼養者、日期等。
)
2.師生討論使用課本和習作提供的表格,加以修正及增加項目以紀錄。
(飼養心得、生活習性、生活史是屬於完全變態或不完全變態。
)
3.教師提問:
除了紀錄的項目外,還可以用什麼美化屬於我獨有的昆蟲紀錄表?
(在紀錄表加上封面變成一本屬於昆蟲的成長紀錄書、將成長過程畫、拍下來讓紀錄表內容更豐富。
)
4.教師應提醒學生每天觀察昆蟲的變化,但不需要每天進行紀錄,主要是在於不讓學生錯過卵、幼蟲、羽化等重要階段。
5.教師提問:
多久紀錄一次是比較適當的?
(四)教師歸納重點
課本47頁、白紙、筆
15’
◎學生能思考、討論怎樣設計一份適合所飼養的昆蟲的紀錄表。
幾次蛻皮後,到了「終齡」,蠶體成熟,就會開始吐絲結繭,這時不要去干擾牠。
化蛹之後的昆蟲通常需要2~3週的時間才會羽化,這時要耐心等候,不要將蛹剖開,這樣牠反而會死掉。
1.飼養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昆蟲成長過程的外型變化、蛻皮的次數及吐絲結繭的現象。
2.提醒學生設計一個適合所飼養之昆蟲的表格加以紀錄其成長過程。
~第二節課結束~
一、發展活動
(一)教師檢查學生是否都有完成昆蟲飼養計畫表可請做的比較完整、豐富的學生上台展示。
(二)動動腦
教師提問:
飼養過程
中,你發現了什麼問
題?
1.昆蟲死了,怎麼辦?
2.螞蟻來了,怎麼辦?
3.變成蝴蝶怎麼處理?
4.其他。
◎教師可提醒學生:
在飼養過程中最常碰到的問題是,沒有提供新鮮的食物或食物不潔,昆蟲生病死了,或是遭受螞蟻的侵害等。
碰到這些問題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看看,昆蟲生病死亡的原因,若能找出
10’
15’
◎能說出自己的紀錄重點及設計原因為何。
◎能說出飼養時所發現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就能再進行第二次的飼養。
(三)教師指導完成習作
(四)教師歸納重點
1.昆蟲成長紀錄表中所應包含的重點,有昆蟲名稱、飼養日期、觀察日期、型態變化、身體長度和顏色變化等。
~第二節課結束~
習作18~21頁
10’
◎能知道如何觀察並紀錄昆蟲成長的變化。
◎教師提醒學生:
習作21頁可用畫的,也可用列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