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8065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1.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要体现生活化.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教学按照情景创设—“玩跷跷板”引出“平衡”.组织学生实践“称重”体验“天平平衡”理解“等式”含义.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衡”—“不平衡”—“平衡”理解方程的意义.多层次练习.课堂总结评价五个主要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亲身体验.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建立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辨析.表述.讲述等练习方式巩固理解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2.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本教材通过等式的性质解答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

可教材编排却避开了a-x=b和c÷x=d的类型。

而学生在以后的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列出上面两种方程.需不需要补充?

我决定还是把这两种类型的解法教给学生。

如45-x=23可以两边同时加x.转化成45=23+x,让学生把它再换成23+x=45基本的形式。

36÷x=9的两边同时乘x,变成36=9×x,也换成9×x=36的基本形式。

让学生理解同样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方程.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解答。

3.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新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在列方程之前先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比如:

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单价×数量=总价等.一来是铺垫.二来是让学生更体会到数学中文字蕴含的等量关系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生活的一些常识.没什么特别难明白的.多结合生活实例想想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只要找准等量关系.方程就能列出来了。

二.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个等式可以变形成另一个等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等式.让学生明白方程是不唯一的.但是都是代表文字中蕴含等量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并强调解出方程后要进行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

三.采取一题多变的列式能突显方程解法的优越性及其与算术解法的区别.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从整体上领悟两种解法的特点.区别及弄清怎样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灵活选择解法。

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做到灵活解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4.《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

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适当的提高了教学的难度。

和教材相比.书上的统计图只是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中有了描点连线的联系。

这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

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表格.其他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

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会画条形统计图了.我想在这提高了难度并不超出学生的能力。

整节课我采用了合作完成半成品.独立完成半成品.独立完成成品阶梯教学.逐步提高教学难度。

5.《蒜叶的生长》教学反思

要知道蒜叶的生长过程.就需要通过发芽实验来了解。

哪具体怎样研究呢?

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就能观察大牌蒜叶的生长过程?

交流:

发芽实验可以怎样做?

怎样知道它的生长情况?

二.观察记录1.种植蒜头引导:

要知道蒜叶的生长情况.就需要通过蒜头的发芽实验.观察它的生长情况。

所以首先要种蒜头。

现在请小组组长负责.互相配合.一起来种蒜头。

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些粗壮.饱满的蒜瓣分别种植在三个盆里;种在土中的蒜瓣把尖头一头朝上.蒜瓣尖头可以稍微露出土壤一点。

种植完成后.要求把种在土壤中的两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屋子里.注意放的位置便于观察和测量;种在水里的放在容易观察和测量的合适的地方。

2.观察记录呈现要求:

【1】观察.记录根须的生长【2】各人注意观察自己小组种在水中蒜瓣的根须生长情况【3】从第2天起个小组每天测量根须生长情况.没人做好记录【4】一星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3.交流结果.分析数据

在学生按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手机.记录数据.并制成统计图后.组织交流和分析三.回顾反思引导:

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了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

回顾这一段时间观察.记录的过程.看看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你有哪些体会和大家交流?

6.《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

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7.《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

问:

11是2的倍数吗?

为什么?

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

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

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8.《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

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

9.《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

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

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10.《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

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习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

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

12.《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

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

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

怎样的不行?

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

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

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

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

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

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

在练习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

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习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13.《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于是产生认知冲突。

再次观察.形成新的猜想.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利用这一结论.验证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