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6596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X 页数:131 大小:29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pptx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讲,第一节新中国的诞生一、新中国建国条件的成熟和建国方案的形成,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一举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建国条件的成熟:

中国革命进入到1949年后,建立新中国的条件已完全成熟。

首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其次,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第三,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它为建立新中国直接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丰富经验,并培养了大批干部。

第四,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得到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

建国方案的形成:

要建立新中国,需要有一整套建国纲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提出了完整的建国纲领。

首先,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中国共产党把对新中国国体的构想概括为人民民主专政。

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在中国现阶段,人民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个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反动派实行专政,把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方案的形成:

其次,关于新中国的经济构成和经济方针。

中国共产党曾经颁布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五种经济成份”理论,即新中国的经济主要由五种成份构成: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份,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第三,关于新中国的文化。

新中国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建国方案的形成:

建国方案的形成:

第四,关于建国以后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形成了这样的看法:

在全国胜利和解决了土地问题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方针是:

必须使我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

建国方案的形成:

第五,关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建立的新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这个建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方向问题的重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二、建国盛会的召开和建国方略的制定,建国筹备工作的全面展开: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节口号,号召: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1月25日,中共中央代表与到达哈尔滨的民主人士进行协商,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确定在1949年召开新政协,决定由23个单位派代表组成新政协筹备会。

建国筹备工作的全面展开:

1949年6月15日,由23个单位、134人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

会议选举由21人组成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推选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

筹备会下设6个小组,分别负责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其代表名单,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及大会宣言,拟定国旗、国徽及国歌方案。

筹备会进行了紧张而有成效的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

(1)商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代表名单。

新政协要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阵容就必须扩大。

要做到既有广泛的代表性,足以体现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也要体现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工农联盟为基础,不能机械地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而且要慎重掌握敌我界限,防止反动分子混入。

经过多方协商,再三斟酌,历时三个月,才确定了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名额和名单。

代表名单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它的广泛性。

二是反映了严肃的政治标准。

三是既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又能实现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筹备会进行了紧张而有成效的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

(2)拟定提交新政协审议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三个重要文件草案。

在这三个文件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小组都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就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共识。

新政协筹备会拟定了新中国的国名。

经过讨论,采纳了民主人士张奚若的意见,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筹备会进行了紧张而有成效的工作。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

(3)筹备会积极推动和促进了全国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新闻、工商等各界人民团体的筹备和成立,连同此前建立的全国总工会、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使他们作为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参与筹备工作。

9月17日,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正式决定把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还基本通过了共同纲领草案等三个重要文件,准备提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

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它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

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首先,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

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立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纲领规定了关于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建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任命政务院总理以下各单位负责人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参谋长。

11月1日,政务院所属各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这是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盛会。

大会听取了会议筹备工作及关于起草三个重要文件的经过及其内容的报告。

9月27日,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议案。

29日,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0日,大会选举毛泽东等180人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选举由63人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当时实行两级政府体制,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一级,它所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为另一级。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包括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民族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政权。

在民主联合政府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他们直接参加政府,承担一部分国家事务管理的责任。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确立,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它结束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它结束了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进人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

它表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新中国的建立,也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把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打开了一个缺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革命的经验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中国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二节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初建与中苏结盟,一、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的初步建立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的是美苏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合作走向战后对抗,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互相对峙进行冷战的局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苏联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力更加强大。

在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

战后,美国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大大削弱的基础上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实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同英法等国结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到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紧张局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重要方针,这是中共中央在外交问题上作出的三大决策。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讲的是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宣布的。

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强调“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其本质是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要胜利离不开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所以,新中国应该和社会主义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

另一方面,这也同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关。

建国前夕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宜布苏联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

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到建国一周年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总计已有17国。

另有8个国家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共和国对外关系的重大举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建国初期共和国最重要的外交举动,是毛泽东、周思来访问苏联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49年12月起,毛泽东访问苏联,受到苏联党和政府的盛大欢迎。

经过毛泽东做工作,斯大林才同意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19502月14日,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新的中苏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关于中长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

苏联不迟于1952年末把管理中长路的权利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军自旅顺口海军基地撤走,并将该地区的设备交给中国政府;大连完全直属中国政府管辖,有关财产由中国政府接收。

中苏条约的签订,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

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坚决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军事特权。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对这些外交人员,一律作为普通外国侨民看待。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接管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兵营。

二是彻底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

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文化特权。

人民政府在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时,对于具体处置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针。

如对日、德、意法西斯国家的在华,财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

对于其他在华外资企业,则没有采取没收政策,只是通过法律手段对它们进行管理和监督。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2月16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辖区内的公私财产并禁止在美国注册的船只驶往中国港口。

中国政府针锋相对,于12月28日宣布,管制美国政府和企业的在华财产,冻结美国在华的公私存款。

建国初期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这对新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和主动地位,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节巩固新生政权的初期斗争,一、建国初期的国内形势和主要任务建国初期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

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

在军事政治方面,国民党反动派还有100多万军队盘踞在西南、华南几个省份和台湾等沿海岛屿,进行垂死挣扎。

在新解放区约有3亿多人口的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进行,地主阶级没有完全被打倒,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还是主要矛盾。

新中国在财政经济方面极为困难。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反人民战争的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的局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着,严重地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直接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我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断言新中国将无法克服这些困难。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用最大的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及各民族团结局面的实现,解放全国大陆的大进军:

面对建国初期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斗争。

首要的工作就是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全国领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继续向华南、西南进军。

从1949年9月中旬到1950年6月,经过8个月作战,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30万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

在此期间及稍后,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人民解放军在各新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到1952年底,共歼灭国民党武装匪特240余万人。

西藏的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当时住在青海的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的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致电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但是,西藏以摄政大扎为首的上层反动集团在外国势力支持下,积极策划西藏独立,一面挟持达赖喇嘛逃到亚东,企图外逃;一面又扩大藏军,企图阻止解放军进藏。

中央人民政府一面积极准备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都被拒绝。

1950年10月,第二野战军第18军发起昌都战役,歼灭反动藏军主力后,解放了昌都,从而打开了进藏的大门。

此后,西藏当局内部分化,大扎下台,达赖亲政。

1951年4月下旬,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北京,同以李维汉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举行谈判,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18军一部进驻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中央人民政府用很大力量贯彻执行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经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立自治机关;而在各民族杂居地区,则经过各民族的人民代表会议,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建国后的两年内,全国各地共建立民族自治区113个,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65个,大的相当于专区,小的相当于县、区和乡。

为了贯彻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了解各民族的生活状况,加强同各民族人民的联系,中央人民政府从1950年至1952年,先后派出4个访问团,到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和内蒙等地区。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地除了在工作中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外,还普遍地开办了各种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

在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础上,为了使民族自治区的形式、规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民族自治区的组织和职权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8月8日,审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纲要的颁布,对于正确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起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

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的实现,为新中国建设的开展和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三、加强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设,新中国的地方政权在建国初期分为大行政区、省、市、县、区、乡六级。

大区级政府改为行政委员会后,当时中国实行的地方制度是“四实三虚”制度,“四实”是中央省县乡四级政权,都组成人民政府;“三虚”是大区行政委员会,省屑专区设行政公署,县属区设区公所,均作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建国初期,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是严格按照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进行的,一般都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各地在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础上,首先是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过渡性的临时政权,领导人民建立革命秩序,镇压反革命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迅速组织恢复生产,以避免新旧政权交替和社会剧烈变动时期可能产生的动乱和震荡。

军管会就是地方人民政权的最初形式。

第二步,在社会环境初步安定后,在其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初期形式。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地方人民政府。

第三步,一俟条件成熟,即召开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大会。

为了开好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4次会议通过了省、市、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三个组织通则。

随后,1950年1月6日,政务院第14次政务会议通过了省、市、县人民政府三个组织通则。

同年12月8日,政务院第62次政务会议又通过区、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二个组织通则和区、乡人民政府二个组织通则。

1951年4月,政务院又专门发出关于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召开区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

这就为各级地方政权的建立制定了法规。

在各级地方政府中,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同样得到重视,受到妥善的安排。

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使人民民主专政获得了日益巩固的群众基础,为进一步正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四、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

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也是建立国营经济的首要步骤。

官僚资本也就是中国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在抗战胜利后发展到最高峰,已集中价值100亿至200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把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

共同纲领也规定了没收官僚资本的内容。

从1948年至1949年初,中共中央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官僚资本不同于国民党反动政权的作用(其主要社会功能是从事物质生产),逐步制定出完全不同于打碎反动政权机构的、接管官僚资本企业的政策和办法,即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由军管会对它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地接收下来。

由于采取上述正确政策,保证了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顺利进行。

1951年1月5日和2月4日,政务院先后发布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和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

根据这两个文件,对隐藏在民族资本企业中的官僚资本作了彻底清理,最后完成了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并建立了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在没收的官僚资本,征用、征购、管制及代管的外资企业转变为国营企业,再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使新中国的国营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虽然当时的经济水平极低,但它毕竟为随后共和国政府统一财政,平稳物价,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准备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的斗争,包含着两重意义,没收官僚资本就是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消灭大资本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本身就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

五、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经,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

新中国建立初期,严重的通货膨胀没有消除,投机资本利用当时的财政经济困难,在城市中乘机哄抬物价,扰乱市场。

在1949年4月、7月、10月及1950年2月,先后掀起四次全国性的物价大波动。

当时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长期的反动统治及连年战争的破坏,使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因而物资极为缺乏,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二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实行通货膨胀政策,造成庞大的商业投机资本,这时他们利用国家的财政经济困难,大肆兴风作浪。

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捣乱金融,追逐暴利。

三是当时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赤字庞大,货币发行过多,这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为了制止由于投机资本操纵而加剧的市场混乱,人民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农民的支持,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了较量。

首先是加强金融管理,进行“银元之战”。

其次是进行“米棉之战”。

打击投机资本的斗争,是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经过斗争,投机资本受到毁灭性打击,国家掌握了市场的领导权。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还必须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解决大量财政赤字问题。

为了缓解部分支出困难,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2亿份。

接着,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全国财经会议,决定节约支出,整顿收入,改变过去在财经工作上实行的政策上统一领导,业务上各解放区分散经营管理的办法,实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

3月3日,政务院正式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第二,统一全国物资调度。

第三,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在政务院决定发出的同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经工作的通知。

当时,政府还采取了核实编制、清理仓库、整顿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措施,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家财政收支很快就接近平衡,市场物价趋于稳定。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经战线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长期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历史。

第四节抗美援朝斗争和各项民主改革的开展,一、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纲领与方针的提出中共七后三中全会的召开:

1950年6月,在北京先后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

毛泽东的报告,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

要实现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