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6237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26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副本.pptx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Economics,一、新凯恩斯主义概述1.新凯恩斯主义的概念与主要代表人物新凯恩斯主义或称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8090年代在美国出现并流行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N格里高里曼克尤(NGregoryMankiw)、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和加州大学的詹纳特耶伦(JanetYellen)。

1,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New)字,表明他们既不同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oClassicalMacroeconomics),也不同于80年代以前的所谓“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Economics)。

根据戈登的考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类术语最初出现于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之中。

帕金在1984年的宏观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了“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一词,而后在1985年,这个词又被费尔普斯用在他的政治经济学:

导论一书中,从1988年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学术论文中。

进入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两个经济学流派之一。

2,2.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传统凯恩斯主义学派一般有两个特点:

一是他们通常把产量和就业的波动仅仅归因于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刚性,即把工资价格刚性看成是解释名义总需求变动造成实际经济变量变动的唯一或者至少是主要的原因;二是老式的凯恩斯派经济学对他们所倚重的这种名义工资和价格刚性又只“假定是如此”,或只是说“事实如此”,而并未作进一步的解释,也不试图去说明为何会存在这样一种似乎与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相违背的刚性。

这种“假定如此”或“事实如此”的理论显然不能使人满意,这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后传统凯恩斯主义陷于深刻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新凯恩斯主义从本质上看与传统凯恩斯主义是一致的,即承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是造成失业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解决问题不能单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而需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必要的干预调节。

但他们与传统凯恩斯主义也有不同之处:

新凯恩斯主义不像其他传统凯恩斯主义那样只是假定经济体系的不完全性并由此引出凯恩斯主义的结论,而是试图对这些不完全性进行合理的解释,特别是承认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和最大化原则是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出发点。

这样,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具有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形式上基本相同的分析结构。

因此也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运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具体说来,新凯恩斯主义的“新颖”之处就在于:

第一,它不像其他凯恩斯学派那样只是假定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是试图给予这种刚性以合理的解释,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在承认单个经济主体具有“理性”预期并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基础上,来解释工资价格刚性、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等,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第二,除了继承传统凯恩斯主义学派重视名义工资和价格刚性作用之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经济体系在其它方面的不完全性的作用。

例如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不完全的且昂贵的经济信息等等。

所有这些也都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用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5,第三,新凯恩斯主义也吸收或借鉴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因此表现为一种新的“综合”。

他们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致的地方是,都认为宏观经济学应当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并认为理解宏观经济行为要建立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在于:

新古典经济学是利用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完全的市场体系、不存在交易成本、有代表性的经济主体等等来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而新凯恩斯主义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时,利用的则是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等等。

他们使用了与新古典理论相同的一般均衡的方法和结构,但不同意市场结清的假定。

6,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根源与现实背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被看成是自60年代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的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而这种凯恩斯主义的复兴,既有理论方面的根源,也有其现实的经济背景。

从现实的经济背景方面看,进入80年代后,经济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凯恩斯主义复兴的方向变化。

在80年代早期,美国以及整个西方经济经历了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率曾高达两位数,以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并未取得突出效果,远远低于各阶层的愿望。

7,例如理性预期学派根据自然率假说认为通货膨胀无害,而事实是,当美国通货膨胀率由80年的10%降到几年后的3%时,产量却损失很大,而且总需求也大幅下降;货币主义对货币供给目标的注意结果导致82年以后美国经济中一方面是最快的货币增长,另一方面反而出现最剧烈的通货紧缩;而供应学派认为减税会刺激储蓄,但实际上在80年代的减税过程中,美国的储蓄率也很低,89年为2.5%、90年为0.8%、91年为-1.2%、92年为2%。

严重的失业衰退,再一次把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吸引到经济的失衡、特别是劳动市场的凯恩斯式失衡,即现行工资水平造成劳动供给远远大于劳动需求。

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重新受到重视。

并且,由于经济陷入困境,美国民众思变心切,强烈要求改变共和党政府几年来以北自由放任为基点的政策,这一改革思潮最终导致白宫易主,民主党克林顿走马上任。

克林顿尚未就职,就已勾画出未来的经济施政纲领:

8,扩大公共开支,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富人税收,减少中下层人税收,目的则是减少政府预算赤字、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这正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意图相符。

从理论根源方面看,后凯恩斯经济学家为凯恩斯主义理论作出了新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者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使之更为折衷综合。

如对供给的重视,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析相结合,由ISLM模型推出ASAD模型。

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经济学家则既要坚持凯恩斯的非均衡思想,又受到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启发,着眼于研究新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有微观基础的、以凯恩斯思想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由此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

9,我们知道,传统凯恩斯主义把非自愿失业和经济的波动归因于名义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没有对这种刚性本身给予合理的解释;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批评说,仅仅是假定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不去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工资和价格会具有这样的刚性,这是不能另人满意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冲击,使凯恩斯主义者再进一步认识其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于是他们看到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的成功,因而决意从事结合宏微观的理论工作。

同时,他们又注意到新古典主义“市场出清”假定的不现实性,因而继续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

他们用“非市场结清”、“工资物价刚性”的假设取代了新古典主义的,10,“市场出清”和“工资物价灵活性”的假设。

他们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经济当事人的理性行为,工资与物价是刚性的,因而当总需求减少或波动时,就不能通过价格的调整来适应、消化,必然导致实际产量与就业的减少或波动,经济将呈现出不稳定性。

结果是,,在80年代发展出了另外一种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风格出现、并且包括理性预期在内而具有凯恩斯主义结论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这种理论就是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11,4.新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主义的批评新古典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假定:

一是市场结清;二是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假定的作用是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成为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直线;市场结清假定的作用则是使得实际的产量和价格水平总是由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这两了假定合起来的结果是: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价格和均衡的产量,而这个均衡的产量显然就是充分就业的产量。

这就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中的充分就业的结论。

当实际产量由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时,如果试图通过政府的总需求政策把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那么为一的结果就是使价格水平上升,产量仍将停留在自然产出的水平,这样就得到了新古典经济模型的政策无效的结论。

因此,反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从反驳这两个假定入手,修正两个假定中的任何一个假定,都可能使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充分就业和政策无效的结论不再成立。

12,第一,如果修正了理性预期的假定,则总供给曲线就不再是垂直的,而可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市场是结清的,经济总是处于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上,但这个交点也可能是位于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

这就出现了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对于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政府的总需求政策就可以有一定的效果:

它使得总需求曲线沿着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移动,结果造成产量的增加。

第二,如果修正了市场结清的假定,则经济就可能不处于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上,即是说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可能高于或者低于均衡的水平。

无论实际的价格或者工资水平低于还是高于均衡的水平,在这两种情况下产量和就业量都将只由较少的需求或供给一方决定,结果都可能造成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特别是当价格水平高于均衡价格时,即使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仍然可能增加总的产出水平。

13,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们关于对价格的理性预期将导致工资和价格同时变化,从而抵押价格变化对总供给的影响的说法,至少从短期看是有问题的。

这是因为现实的经济情况非常复杂,人们难以在短期中形成所谓理性的预期。

即使人们相信,企业和居民消费者在进行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即预期最终会变为“理性的”,但在这个最终时刻到来之前,也许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调整人们的预期。

在这个“短期”的调整过程中,总供给曲线就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实际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这个短期很可能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只要在这个时期中,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则即使价格是有弹性的,从而总供给和总需求是相等的,也可能出现低于充分就业的情况,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也可以增加产出水平。

14,但是,新凯恩斯主义者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第二方面,即否定市场结清假定。

这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否定劳动市场结清的假定;二是否定商品市场结清的假定,并由此建立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与价格刚性的理论。

二、商品市场:

价格刚性理论在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特别是在一般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中,通常以假定价格刚性为前提,即价格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

而宏观的价格刚性则来源于微观的价格刚性,即产生于单个企业的价格刚性。

但这种微观的价格刚性又是从何而来呢?

传统凯恩斯主义没作进一步的研究,大部分凯恩斯主义者只是简单地假定单个企业的价格具有刚性,就是说这种“外生的”价格工性是被强加到他们的模型之中,这显然没有说服力。

于是,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者试图对此作出新的解释说明。

主要有菜单成本、扭折的需求曲线、平缓的成本曲线等。

15,1.菜单成本理论

(1)菜单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调整价格并把它通知消费者,需要花费一些人力物力,即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例如重新印制价目表、作新的广告宣传、给营销人员新的价格通知等等。

由于存在这些增加的成本,某种程度上会阻碍价格的调整;而只有当价格改变后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费用或边际成本时,价格调整才会发生。

最早提出菜单成本理论的是曼克尤(GMankiu),1985年他在小的菜单成本和大的经济周期:

垄断的宏观经济模型一文中,看到了菜单成本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关于垄断企业的价格刚性的简单静态局部均衡模型。

16,根据这个模型,当总需求冲击使得价格偏离利润最大化水平时,只要存在着微小的价格调整成本,垄断企业就可能宁愿维持原来的价格不变,即产生价格刚性,并且这种价格刚性还将导致比菜单成本大得多的社会福利损失。

这就是曼克尤的所谓“菜单成本”。

更具体些说,菜单成本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两个:

其一,是在面临需求冲击时,单个企业调整价格所增加的利润可能非常小,甚至会小于价格调整的微小的菜单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当然会维持原来的价格不变,这就出现了所谓名义价格刚性。

其二,在面临总需求的冲击时,尽管单个企业调整价格所产生的社会收益相对较大,但本企业所得到的私人好处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也将是刚性的,价格调整的潜在的社会福利就不可能实现。

17,

(2)曼克尤认为,垄断企业的实际定价过程,是根据对总需求水平的预期,提前一期制定自己的价格,如在t0时期制定t1时期的价格。

由于企业在t0时期并不确切地了解t1时期的总需求水平,而只能是对它进行预期,但预期的总需求与实际的总需求会有差异,因此实际制定的价格就很可能高于或低于最优价格。

这时,企业是否会将原先制定的价格调整到最优价格,要看企业从这种调整中得到的好处和承受的损失情况大小而定。

好处就是调整后增加的利润或MR,损失就是由调整所增加的成本或MC。

可分两种情况说明:

18,第一种情况,如果企业预期的总需求高于实际的总需求,则企业制定的预期价格P0高于最优价格Pm,即P0Pm如下图111所示。

图中横轴表示产量,纵轴表示价格,MC与AC相等,线性需求曲线为DD。

显然,当总需求为最优价格Pm时,企业的利润(生产者剩余)为A+B,消费者剩余为C+D+E,总剩余为A+B+C+D+E。

当价格为预期的价格P0时,企业的利润为A+D,消费者剩余为E,总剩余为A+D+E。

如果企业将价格从P0调整到Pm,则企业的利润增加部分为A+B(A+D)=BD。

BD总是大于0的,因为Pm为利润最大的价格。

19,消费者剩余的增加部分为C+D+EE=C+D,总剩余增加部分为A+B+C+D+E(A+D+E)=B+C如果把总剩余部分看成是社会福利,则表明价格调整的好处从社会角度看要比从企业角度看大得多,即总剩余增加的部分远远大于生产者剩余增加的部分。

但是企业是否调整价格并不是根据总剩余增量B+C,而是只根据自己所得到的生产者剩余增量B-D来确定。

如果价格调整的成本为0,则由于总有B-D大于0,企业总愿意将价格由P0调整到Pm,从而使社会的福利增加。

但实际上,企业调整价格需要成本。

设价格调,整只有微小的但不为0的成本Z,则企业就会在B-D大于或等于Z时才会调整价格,否则宁愿维持错误的价格不变。

当调整价格的总剩余增加部分大于菜单成本,而生产者剩余增加部分又小于菜单成本时(C+BZB-D时)企业将不愿调整价格,从而形成价格向下刚性。

这种刚性将使社会福利减少。

P,P0,Pm,MC=AC,Q,A,B,C,D,E,D,D,O,Q0Qm,20,第二种情况,如果企业预期总需求小于实际总需求,则P0Z。

当H-FZ时,企业宁愿维持原来的价格不,变,价格出现向上刚性。

但这种价格刚性不会使社会福利减少,反而使社会福利增加。

2.扭折的需求曲线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具有刚性的特点,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早有论述。

斯威齐的所谓“扭折需求曲线”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价格刚性理论。

这一理论表明,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ED,dE部分弹性较大,厂商单独提价会失去市场;,D,D,Q,O,G,F,H,J,AC=MC,PM,P0,QM,Q0,P,P,Q,MR,MC,E,D,P0,d,O,Q0,I,21,ED部分弹性较小,厂商降价会招致其他厂商跟着降价,使实际销量减少。

因价格将被决定在扭折点E,并使MR=MC,这一价格一经确定,就具有刚性。

这种对扭折需求曲线的说明,只是一种传统的解释。

在这个理论产生半个多世纪后,一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又重新提起这一理论,并作出新的解释,成为重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斯蒂格利茨在1979年发表的具有信息不完全的产品市场均衡一文中,就以不完全信息理论为基础,对上述价格刚性作了新的解释。

斯蒂格利茨解释说,在一个所有厂商都收取同样价格的初始均衡中,如果某个企业提高价格,他原来的顾客会很快知道,并会立刻开始去寻找以较低价格出售同种产品的其他厂商,因为他们相信能够很容易地在别处找到更便宜的商品。

于是,该厂商失去大量的顾客;另一方面,如果该厂商决定降低其价格,他只能,22,吸引较少的顾客,因为其他厂商的顾客并不知道他降低了价格,除非他用大量的费用作广告宣传。

这样,当信息不完全时,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将在初始价格处出现扭折。

而相应的MR曲线也在扭折点发生“间断”,而不再是连续的。

这时,厂商将根据自己的成本情况确定其产量和价格。

MC交于MR的虚线部分,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确定为Q0,即厂商的初始产量。

因为,如果产量小于Q0,则相应的MRMC,厂商可通过增产增加利润;反之,如果产量大于Q0,则MRMC,而厂商可通过减少产量来减少损失。

所以,Q0是利润最大化产量,与此对应的价格是最优价格P0。

23,由此可进一步说明寡头市场中的价格刚性。

其一,成本方面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不会影响其最优价格,例如MC向上或向下移动,只要在虚线范围内,最优价格仍是P0。

其二,需求方面的变化,也不会影响企业的最优价格。

这又可分两种情况:

需求方面的变化不改变,原来的需求曲线扭折点E的位置,而只表现为经过E点的需求曲线斜率的改变,这种变动不会影响最优价格;需求方面的变化改变了需求曲线扭折点的位置,这时Q0通常会发生变动,但厂商的最优价格仍然可以不变。

如图114中,假定总需求的冲击使厂商的需求曲线从D向右移动到D1,需求曲线的扭折点从E移动到E1,于是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也向右移为MR1。

这时,由新的MR1曲线与MC曲线所决定的利润最大化价格还是在P0,的水平上没有变动,即价格是刚性的。

O,Q,P,D,E,D,MC,MR,MR1,Q0,Q1,P0,E1,D1,D1,24,3.平缓的成本曲线理论商品市场的价格刚性,可以从需求方面来说明,也可以从供给方面来说明,这就是所谓的“平缓的成本曲线”理论。

传统成本理论认为平均变动成本曲线AVC是U形的,但现代成本理论认为它是平底锅形或是碟形的。

如图115所示。

25,图中某厂商的AVC曲线由三部分组成:

当产量小于Q1时,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当企业的生产能力未被充分利用时,AVC将随着生产的扩大而迅速下降;当产量为较高水平大于Q2时,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当企业生产能力被充分利用时,AVC将随着生产的扩大而迅速增加,当产量处于Q1Q2之间时,AVC为水平直线,表明当产量Q1QQ2时,AVC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发生大的变化。

为什么企业的AVC曲线是碟形的,而不是通常所说的U形呢?

很简单,AVC曲线成U形,关键在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发挥作用,,P,Q,O,Q0,Q2,Q1,PN,AVC,DN,MRN,C,C,26,就必须保证在实际的生产中,只有某一种生产要素(如劳动)的数量可变,而其他要素(如资本)的数量保持不变。

但现实中许多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虽然在理论分析中总是假定企业“拥有”的资本数量固定不变,但实际上“使用”的资本数量却并非一定总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企业总是有一定的储备(生产)能力,可随市场需求的变动提供最大可能的伸缩性。

因此,如果实际使用的资本数量也和劳动一样在短期中可变,那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就不再起作用,这意味着AVC曲线就不再一定是U形的,而是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为平展的直线。

在这个范围内,平均可变成本并不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企业可以在不影响平均成本的情况下改变产量水平。

这又进一步意味着,企业的边际成本也不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于是,边际成本曲线在这个范围内也是一条直线,并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相重合。

27,例:

某企业拥有10台机器,每台机器由一个工人使用一天可生产20单位产品,如果市场需求为100单位,企业将使用5台机器并雇佣5个工人,生产要素比例为1:

1;设工资为每人40元,则AVC=(540)/100=2元;如果市场需求增加到200单位,企业会使用全部10台机器并增雇5个工人生产,要素比例仍是1:

1,平均变动成本AVC=(1040)/200=2元。

实际上,在产量从20到200单位的整个范围内,企业都可以按1:

1的要素比例使用劳动与资本,因此企业的AVC都将等于2元,保持不变。

当超过200单位产量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开使发挥作用,并使AVC曲线上升。

28,借助碟形的AVC曲线,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价格刚性问题作出一种新的解释。

根据图115,可以说明利润最大化产量和价格的决定以及需求条件变动的结果。

由MR曲线与MC曲线的CC段的交点决定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0,这时价格由与该产量点对应需求曲线DN决定,即为PN。

当需求条件发生变动时,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并使边际收益从而使利润发生变化。

但企业可以合理的认为,平均而言,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应该存在一个正常水平。

当经济繁荣时期,需求可能高于这个正常水平;而在经济萧条时期,需求又可能低于这个正常水平,即在企业的心目中存在一条“正常”的需求曲线,它会随着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向右或向左移动。

29,假定企业认为正常的需求曲线就是图中的DN,这意味着由DN决定的价格PN是一个正常的价格。

就是说,也可以把DN和PN看成为“平均”的需求曲线和“平均”的利润最大化价格。

那么,当企业面临的是正常的需求曲线DN时,它应当把价格定在PN,因为这可使它的利润达到最大。

而且,既然需求曲线为DN时PN是最优的,当需求曲线不是DN时,只要平均变动成本AVC是水平的,PN也可以是最优的。

或者说,即使企业面临的不是正常的需求曲线,它也应当把价格定在由正常的需求曲线DN所决定的PN水平上,因为这样可使企业的利润按平均条件达到最大。

所以,只要企业的AVC曲线是平缓的,企业在面临需求冲击时的最优决策就是只调整产量而不调整价格。

30,三、劳动市场:

工资刚性理论,对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来说,劳动市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的主题就是研究就业问题。

但在以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却很少有对劳动市场的分析,他们只涉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如ISLM分析。

新古典综合也是按照新古典的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的供求问题,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仅被看作是古典或新古典理论加工资刚性的结合。

而工资刚性,也只是一种简单假定或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陈述,而不是从经济行为主体的最大化原则中推导出开的。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他们试图在最大化行为及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推导出工资刚性,并由此来说明就业的波动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31,1.工资刚性和就业波动在劳动市场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是:

当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发生变动时,工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就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对于造成这种工资刚性和就业波动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

伴随着一个劳动需求方面的变化,总有一个同方向和近乎同比例的劳动供给方面的变化。

如下图1中,工资会随之变动,但变动的幅度很小。

但这种解释未能说明劳动供给为何会跟随劳动需求的变动而变化,人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未观察到这种现象。

而且,这种说法即使能够成立,也不具有凯恩斯主义非自愿失业的性质,因为劳动市场供求相等意味着充分就业。

32,第二种解释:

假定劳动供给曲线较为平缓,具有较大弹性,当劳动需求曲线沿着这一平缓的劳动供给曲线移动时,就业量的变动较大,而工资的变化幅度较小。

但这种解释也不令人信服,因为实际上S的弹性通常不是很大,而是很小,因此是较陡峭的。

这种条件下需求曲线的移动不是引起较大的就业波动,而是引起较大的工资波动。

并且这种解释是非凯恩斯的,因为劳动市场供求相等即充分就业。

W,L,W0,L0,L1,D0,D1,S0,S1,O,S,D1,D0,W0,W1,图1,图2,L1,L0,O,33,第三种解释,假定市场并不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的工资并不一定总是由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决定,即是说,工资可能在某个不等于均衡工资的水平上“粘”住不动,即形成所谓工资刚性。

这时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不仅会造成就业的波动,而且会使这种波动具有非自愿失业的性质。

如下图所示。

开始由D0S决定的就业量为,L0,现D0左移至D1,由于工资刚性,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