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83575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docx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9世纪初,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是B

A、美国B、英国C、日本D、俄国

【解析】19世纪初,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此间英国为最早来中国走私鸦片的主要国家,其次是法国

  2、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C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瑷珲条约》

【解析】A.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是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 山口县 下关市)签订的 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清政府代表李鸿章、李经方。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 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 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D.1858年5月28日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认可该不平等条约。

  3、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D

  A、《中国丛报》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D、《万国公报》

【解析】D.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万国公报》

  4、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A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解析】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泥城登陆,攻占广州城北各炮台,并逼迫清政府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之后,英军四处烧杀抢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怒,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就在这时发生了。

B.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恐慌,他们组成了洋枪队,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最终打败了洋枪队。

C.马关条约约定中国割让台湾,所以清廷对台湾进行封锁,刘永福率黑旗军与台湾人民一起抗击日军占领。

D.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1900年)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5、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D

A、林则徐B、王韬C、龚自珍D、魏源

【解析】1839年林则徐主持翻译英国人暮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魏源在此基础上编纂《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6、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C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

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解析】A.洪秀全1847年完成的,《原道觉救世歌》、《原道觉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

B.1847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回合,共同制定《十款天条》作为教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成为太平军军纪。

C.《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颁布,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D.“干王”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7、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

  A、《时务报》B、《国闻报》

C、《湘报》D、《新民丛报》

【解析】A.梁启超主笔上海的《时务报》B.严复主办天津《国闻报》已经湖南《湘报》D.《新民丛报》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於日本横滨。

8、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和卖国行径,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A

A、二次革命B、护国战争C、护法战争D、北伐战争

【解析】A.1913年7月“二次革命”,或者说“赣宁之役”,既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战争,也是辛亥革命中那场尚未完成之战争的继续。

B.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C.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D.北伐战争,是由 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 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9、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B

A、《阿Q正传》B、《狂人日记》C、《药》D、《孔乙己》

【解析】《狂人日记》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B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五卅运动D、国民革命

【解析】A.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B.五四运动是由于中国巴黎外交失败而产生的,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C.1925年五卅运动是民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和反当政的军阀势力的一场爱国民族运动,始于上海工人反日大罢工。

  11、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是在C

  A、湖南省湘潭县B、广东省海丰县

C、浙江省萧山县D、福建省上杭县

【解析】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和剥削的斗争。

  12、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D

  A、从农业方面开始的B、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D、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解析】

  1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A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平江起义D、百色起义

【解析】A.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B.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C.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腾代远,黄公略领导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等部于湖南省平江城起义。

D.百色起义,又叫右江暴动、百色暴动,是1929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利用蒋中正和桂系军阀俞作柏、李明瑞之间的矛盾,在广西百色发动的旨在反对蒋中正和国民党,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

  14、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鼐等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是B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解析】A.1931年(民国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民党第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的指导和在该路军秘密开展工作的中共特别支部组织发动下,于江西省宁都城举行的武装起义.B.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 李济深、 陈铭枢、 蒋光鼐、 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C.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D.1947年2~3月,中国台湾省人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武装起义.

  15、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面内战的起点是A

  A、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B、大举围攻东北解放区

C、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D、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

【解析】A.

  16、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是A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A.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B.淮海战役始自1948年11月6日,终于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

C.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D.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

  17、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六大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A.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B.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18、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

  A、征用外国资本B、赎买民族资本

C、没收官僚资本D、合并公营资本

【解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19、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是B

A、刘少奇B、毛泽东C、陈云D、周恩来

【解析】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20、新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会议是C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四个现代化即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21、邓小平在1979年3月的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C

  A、“一个中国”的原则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解析】A.一个中国原则是指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

它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这个原则是我国政府开展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

主要有: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和惩治腐败,等等C.“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2、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A

  A、海南经济特区B、汕头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D、珠海经济特区

【解析】A.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

我国第七个经济特区,面积最大,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

B.1981.10.16成立汕头经济特区。

C.1980.10.07成立厦门经济特区.D.1980.08.26成立珠海经济特区

  23、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会议是B

  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

【解析】A.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B.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法律是D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国家安全法》D、《反分裂国家法》

【解析】《反分裂国家法》是在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

  25、中共十八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C

  A、实现“四个现代化”B、基本实现现代化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析】A.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

C.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D.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

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7、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三种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答:

1.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其代表,除了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2.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为代表。

28、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

答: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分支,但是受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国的左倾,是受到苏联当时的影响.

  另一方面就是谁也没走过共产主义,所以只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稍微多看看马列理论,过分的相信这些理论成果,导致了当时决策者作出与当时社会实际不符的理论,致使左倾产生.

其实说句大白话,出现左倾就是因为当时党内也不知道前途是是什么,对未来的茫然,必然导致他们只能盲从的相信马列经典著作,导致了也实际的不符,产生了左倾.。

答案2: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三大经济纲领。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0、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 10分,共20分。

31、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答:

意义:

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7年《新民丛报》不得不宣告停刊,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

经过这场大论战,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对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的分析。

答: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作出了中国不会灭亡,也不能速胜,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正确结论。

  显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述的不是一般的军事问题,而是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融军事和政治于一体的,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

  分析中日战争矛盾的总体及其各方面的特殊性

  持久战,即通过持久抗战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是抗日战争的一般规律,也是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

毛泽东明确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分析中日战争矛盾着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在具体分析中日战争矛盾着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时,毛泽东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不是从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而是孤立地抓住敌我因素的个别部分,使部分离开全体,并以部分代替全体。

  分析中日战争在时间上的发展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抗日战争的一般进程。

要了解抗日战争的具体进程,必须对持久战的过程及其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不是算命先生,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

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

毛泽东指出:

“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

  分析中日战争在空间上的表现

  战争形态,或称战争态势,是战争中敌我所处的位置关系。

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是中日战争诸多矛盾在地域上表现的特点。

33、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答:

基本原则和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