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70977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58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难点:

角的初步认识和数学广角中的相关知识。

四、教具准备:

乘法口诀表、钉子板、口算练习表等

五、全册课时安排:

(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

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

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

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

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

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

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

(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问:

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

(0~4厘米)问:

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

(0~5厘米)问:

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

(3~12厘米)问:

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本课在引入时,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接着再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再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并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注意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

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

(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

为什么?

(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

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

认识米。

(板书:

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

(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举例说明)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板书:

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

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

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

1米有5个20厘米,即:

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

1米=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

(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反思

本节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接着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再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

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

“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

玩绳子。

规则:

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

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

(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

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

直的

(三)导入新课。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

(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

(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

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

(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

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

(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

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

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

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

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

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

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

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

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

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

(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

(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反思: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

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

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时,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

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小组合作时,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

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并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知识设计练习,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

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复杂的图案。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

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

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

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

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

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板书)

4.教师小结:

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

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最后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不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