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6064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docx

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文字比较类五word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五、文字比较类

一、解题步骤及方法

比较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效应对全国卷第41题“文字比较”题,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

1.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2.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展”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3.注意潜台词,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解析】首先抓关键词:

目录A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以16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A摘编自1972年版,目录B摘编自1972年版,2011年版。

其次,确定比较点:

目录A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则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16世纪“地理大发现”;注意潜台词(阶段特征):

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B2011年版处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

【答案】

【示例1】不同:

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

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2】不同:

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

原因:

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

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三、强化训练

1.(2016•江西省2016届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41)(12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史·近代史编》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摘目

据材料,指出两本著作关于世界近代史叙述的差异(至少两点),你认为哪一部著作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12分)

2.(2017•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份历史高考题(节选)

 

概括说明上述两份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要求:

观点明确;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史论结合。

3.(2016·山西高三教学质量监测·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表二清末新政主要内容

比较表一、表二,提取两项有关晚清政府改革举措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41)(12分)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表1表2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2016•四川省广元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综合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12分。

要求:

所指不同之处要明确;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6.(2016·广东揭阳一模·41)(12分)材料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要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三、强化训练

1.(2016•江西省2016届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41)(12分)示例:

差异(4分,答两点),判断哪一部著作合理给2分,解释理由给6分。

差异1: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断限不同,前者论述的起止时间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后者的论述自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分)

差异2:

前者的叙述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索,后者则将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

(2分)

或者差异3:

前者以整体史观叙述历史,如关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变化,而后者

强调的是以欧洲历史为中心。

(2分,结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满分4分)认为第一部著作更合理。

(2分)理由:

因为第一部著作对世界近代史的叙述应该以尊重史实为前提,以整体史观架构历史,涵盖的历史更全面;这部著作以世界逐渐连结成一个整体为主题,线索清晰,逻辑性强;《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这部著作就体例而言关注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难以展现近代初期的其他洲的历史。

(6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或认为第二部著作更合理。

(2分)理由:

该著作以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论述详细,研究的视角多;研究更为详细,史料丰富,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前一部著作只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线,具有片面性。

(6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2017•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

不同:

1978年题注重革命史的考查,题目简单,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2015年题注重文明史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原因:

从高考所处的时代角度分析。

1978年文革刚结束,阶级斗争思想仍然较浓,国际上两极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仍然明显,因此高考题目仍注重考查革命史;文革对教育破坏严重,学生知识水平低,高考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015年高考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因此高考注重考查文明史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高考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难度较大。

(示例仅从高考所处的时代角度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3.(2016·山西高三教学质量监测·41)(12分)变化一:

清政府逐渐废除科举制。

(2分)

说明:

科举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西学传播和新式学堂的兴办;民族工业发展需要各种实用人才。

(任意1点2分,2点4分)

变化二:

清政府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2分)说明:

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的需要;列强经济侵略加深;遏制革命以挽救统治危机。

(任意1点2分,2点4分)

变化三:

清政府由进行器物变革到进行制度变革。

(2分)说明:

列强侵略加深;清政府自身统治危机加深;立宪派推动。

(任意1点2分,2点4分)变化四:

晚清留学生由留学欧美为主变为留学日本为主。

(2分)

说明:

日本距离中国近;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任意1点2

分,2点4分)变化五:

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2分)

说明:

《辛丑条约》规定;适应列强侵略的需要;适应清政府统治的需要。

(任意l点2分,2点4分)(取以上任意两个变化即可)

 

4.(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41)(12分)

答案示例一

变化:

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统,概括为“祖国历史的开端”,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分为早期中华文明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说明:

表2的表述意在从历史遗存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表2单列春秋战国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突出“华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认同感。

答案示例二

变化:

对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表1叙述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表

2表述为“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说明:

表1侧重社会形态方面的表述,表2侧重说明明清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在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上的重要作用。

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除自身因素推动外,还与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世界变化相关。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处在近代文明转型前夜。

(变化3分,说明9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5.(2016•四川省广元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1:

内容:

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

(2分)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

(2分)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分)英国工作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

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4分)

示例2:

结果:

中国政治改革结果失败,英国议会改革结果成功。

(4分)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最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

(4分)

英国: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4分)

6.(2016·广东揭阳一模·41)(12分)

示例

(1)不同:

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

用科学书籍;原因:

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

(2)不同:

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原因:

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

此大量翻译西书。

示例(3)不同:

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

原因:

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

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