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7493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docx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

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  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3.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的表现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是表现之一?

A.铁器的出现

B.卜筮的方法

C.周人重“德”

D.周代的宗法制度

4.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春秋左氏传》

B.《国语》

C.《资治通鉴》

D.《史记》

5.  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下面哪一项不是其原因?

A.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礼崩乐坏,使士重新寻找生活出路与人生价值定位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6.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仁、礼

B.无为

C.兼爱

D.法、术、势

7.  关于八卦的起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

A.起源于结绳改书契之时 

B.蓍草排列变化

C.对占卜龟兆模仿

D.代表原始文字

8.  隐逸文化以( )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

B.主体的个性消融

C.出污泥而不染

D.主体的个性自由

9.  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

A.魏晋之后

B.宋元之后

C.元明之后

D.明清之间

10.  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11.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 )的思想。

A.道家

B.道教

C.神仙家

D.佛教

12.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13.  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

A.敦煌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14.  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1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16.  "以物比德"属于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17.  佛教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18.  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19.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20.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简述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理学重新构筑起“礼”的封建秩序。

在礼治秩序的长期浸染下,中国国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主奴根性。

个体非得牺牲自我(“灭人欲”)以适应礼法的要求(“存天理”)。

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本,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而专心内求的学术方法,又往往造成空疏的学风。

外轻经济之事,空谈而鲜实用,一遇危难,即束手无策,给民族心理投下阴影。

第三,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了积极的因子。

以“内圣”为根本的立身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儒生们在道德规范下的主体意识。

而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命题,导致了中国知识阶层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并将个体人格的完成,融入到大众群体人格的共同完成之中。

理学家们强调的“浩然正气”也为熔铸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

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

2.简述《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又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其规模宏大。

整部《四库全书》共著录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万九千一十八卷。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

其次,《四库全书》是由政府出面修订的,因此,其校订缮写之精良与清晰,不是一般刻本所能做到的。

《四库全书》也是空前的文化浩劫。

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带有禁毁书籍的目的,因此在修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

其次,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共近3000种,书籍总数在10万部以上。

如此数量庞大且极富思想性的图书被禁毁,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3.简述金石学

金石学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宋代学者在金石考古学方面的主要成绩是:

第一,辛勤收录古代文物,使原来的奇器珍玩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为清代的汉学研究开拓了先路。

第二,创造了传拓文字和绘制图形的方法。

依据拓本刻本上石,以求长久。

用画图描写每一器物的形状体制,并说明尺寸、轻重,以及出土地点、收藏者,款识则摹写文字。

第三,肯定了古代器物的名称。

如钟、鼎、鬲、甗、敦、尊、壶等,都是古器自载其名称,宋人因以定名的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30 分。

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

其特点有:

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

(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

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

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形成性考核2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文”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时,一般指的是后天形成的

A.品德、修养

B.知识、学问

C.身份、地位

D.装扮、修饰

2.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则主要靠

A.自发传承

B.家庭传承

C.口头传承

D.传男不传女

3.  贯穿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

A.传统文化

B.历史文化

C.文化传统

D.文化观念

4.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  )气候

A.温带气候

B.亚热带气候

C.寒温带气候

D.热带气候

5.  把湘江和漓江两大水系沟通联结起来的是

A.汉水

B.灵渠

C.淮河

D.郑国渠

6.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

A.由冷变暖,温暖时期越来越长,温暖程度越来越高。

B.由暖变冷,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

C.由冷变暖,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

D.由暖变冷,温暖时期越来越长,温暖程度越来越高。

7.  据有关学者统计,自两汉以来,中国的灾害总的趋势是

A.频率越来越疏,程度越来越大

B.频率越来越密,程度越来越小

C.频率越来越密,程度越来越大

D.频率越来越疏,程度越来越小

8.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

A.长江流域

B.四川盆地

C.黄河流域

D.东南沿海

9.  决定了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与文化方向的地理背景是

A.西高东低的地势

B.温带季风气候

C.整体性地形

D.广大地域

10.  中国政治观点中的基调和历史基本方向是

A.追求一统

B.等级制度

C.宗法伦理思想

D.儒家思想

1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灿烂辉煌的文化高潮,得益于分封制带来的区域意识和

A.山川地理条件

B.竞争意识

C.经济军事发展

D.开放的文化政策

12.  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形成,如果从构成区域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应该收入

A.自然环境一类

B.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

C.区域意识的明确

D.典范人物的影响

13.  “礼失而求诸野”,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地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

A.保存之功

B.地域文化特色补充

C.承继作用

D.资源丰富之功

14.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些话强调的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这话是(  )说的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朱元璋

15.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自隋唐形成,至元朝京杭大运河开通成为重要的经济运输通道,其中运送江南粮食至中原地区,成为维系国家命脉的交通线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16.  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在下游平原地带成为悬河,从(   )开始,黄河下游迁徙摆动成为常态。

A.魏晋

B.唐五代

C.宋

D.明清

17.  南方在唐宋时期真正成为经济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开通运河

B.政治清明

C.兴修水利

D.水稻丰收

18.  中国古代文化的三大基干是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和

A.道家及楚辞文学

B.塞家文化

C.名家文化

D.阴阳家文化

19.  相对于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中国文化源泉是

A.儒家文化

B.先秦文化

C.远古文化

D.新石器时代文化

20.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农业、制陶和

A.石器的磨制和钻孔

B.村落文化

C.氏族制度形成

D.打制石器的使用

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显然,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主要是范围大小之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

但是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物质创造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精神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物质创造活动。

二者不应割裂开来。

2.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2)佛教对儒学的影响,突出表现于新儒学一宋明理学的渗透。

(3)汉魏之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

(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3.  简述“乐以教化”的具体内容。

(1)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从很早的时候就与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2)周代将制礼和作乐同时进行,把丰富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内容融入音乐之中,将音乐当作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