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1084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

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

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

2.宗法制:

 

①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由来:

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

丞相:

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

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

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②内容:

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

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

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发展概况: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

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

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③唐朝:

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

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

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

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

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

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

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

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明清: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

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

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

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

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

①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如齐国的临淄.②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③隋唐:

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宋:

开封和益州。

⑤元朝:

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著名商帮:

晋商和徽商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重农抑商:

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②基本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③影响:

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思想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逐步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到了明清之际,重农抑商思想已经开始被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和郑观应的“以商立国”思想所扬弃。

海禁政策①基本含义:

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②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背景: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

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

“性本善”。

④价值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含义:

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

①“理气论”。

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

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心学:

(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

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的思想主张:

(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③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第4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印刷术:

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

火药:

①唐初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3.数学:

祖冲之——采用割圆术,运用极限的理论,推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和3.支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一千年。

4.医学

华佗(东汉)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势,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他被人民誉为“神医”。

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意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

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李时珍(明朝)著有《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书中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附有11000多个药方,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5.地理学:

郦道元(北魏)——著有《水经注》,技术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详细介绍了江河流域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6.农学:

贾思勰(北朝)——著有《齐民要术》,总结6世纪以前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科技:

宋应星(明朝)——著有《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受工业生产技术,以及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部门。

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外国学社称这部书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1.都江堰(战国):

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

使四川的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而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2.长城(秦、明朝):

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征发大量民众,将原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构成了万里长城。

秦长城东起辽东(今辽宁境内)、西到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

到明朝中期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的进攻,有修缮的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今辽宁丹东境内)、西到嘉峪关(今甘肃嘉峪关市境内)。

全长六千多公里。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史明长城,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3.赵州桥(隋朝):

位于今天河北赵新的洨河上,有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才有了类似的桥。

4.大运河(隋朝):

公元605-610年(隋炀帝)开凿。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

洛阳。

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构成:

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构成。

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意义: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促进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但在当时征发劳役过度,也增加了人民负担。

5.北京故宫(明清):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北京城由三城,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位于城中心,旧称紫禁城,今称故宫)。

过去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里面宫殿楼阁,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是我国建筑之林的瑰宝。

三、汉字与书画

1.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①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

符号化,形成汉字。

②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从那时起,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①楷书始于东汉,特征:

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魏晋时期,楷书特征得到完善。

 初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

盛唐: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晚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

②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特点: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中国画

⑴起源:

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

①夏商周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

《夫妇宴饮图》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人画:

以顾恺之成就最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

⑤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

⑥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黄甲图》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⑶特点:

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

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四、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

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

②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辉煌的原因:

①政治上:

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

国力的强盛,③文化: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唐诗的四阶段: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③中唐白居易的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5.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宋词两流派:

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

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