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
【满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19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hPa)”。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有关此时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B.长江中下游出现梅雨天气
C.我国东海海域风大浪高D.华北小麦正值收获季节
2.有关图中各点天气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A.甲地气温下降,气压降低B.丁地出现强降水
C.丙地天气晴朗转阴雨D.乙地风向为偏北风
【答案】1.C2.D
【解析】
1.图中我国东海海域等高线密集,风大浪高,故C正确。
图中信息显示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半球为冬季。
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方向流动应为夏季;长江中下游出现梅雨天气应在6月份;华北小麦正值收获季节应在夏季。
故A、B、D正确。
2.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偏南部位,因此风向为偏北风,故D正确。
一般而言,气温下降,气压应升高,故A错误。
丁地位于暖锋前,暖锋降水位于锋前,为连续性降水,强降水多受冷锋影响,故B错误。
丙地位于冷锋后,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因此丙地天气阴雨转晴朗,故C错误。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模拟)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
(1)实验组I:
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
(2)实验组:
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3)对照组:
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
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
下表为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
4.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A.实验组I、对照组、实验组B.对照组、实验组I、实验组
C.实验组、实验组I、对照组D.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I
5.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
①降雨②蒸发③下渗④地下径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3.A4.C5.D
【解析】
3.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
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因此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故A正确。
反气旋影响多是晴朗天气;8月份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故B、C、D错误。
4.根据材料,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对应乙。
实验组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多,对应甲。
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最多,对应丙。
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实验组、实验组Ⅰ、对照组,故C正确,A、B、D错误。
5.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降雨,降水量大,对地表侵蚀强,①对。
蒸发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②错。
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③对。
地下径流对水土流失影响小,④错。
故D正确,A、B、C错误。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9届模拟)针对多年冻土表面活动层的反复冻融,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时为部分路段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
下图中曲线示意该铁路某处阳棚在暖季(7月至9月)某日与冷季(11月至次年3月)某日的棚内及棚外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表示暖季某日棚内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7.此路段冷季
A.遮阳棚的作用较暖季小B.棚内气温日变化大于棚外
C.棚外日最高气温高于5°CD.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夜晚
【答案】6.B7.A
【解析】
6.首先暖季气温比冷季气温要高,③④排除;同时棚内气温日变化小,棚外气温日变化大,所以②正确①错误。
故选B。
7.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为暖季,③④为冷季。
且③为棚外气温日变化曲线④为棚内气温日变化曲线。
据图可知,冷季时棚外日最高气温低于5℃,C错误;棚内气温日变化小于棚外,B错误;据图可知,棚内外气温差异出现在9点-18点的白天,D错误;据图可知,冷季棚内外气温差较暖季棚内外气温差小,说明遮阳棚的作用比暖季小,A正确。
故选A。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下图为美国东部地区某月13日天气形势示意图,14日,飓风中心向正北方向移动到华盛顿正东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9.冷锋系统在甲城市附近停留时间较长,是由于
A.受地形阻挡B.冷气团势力强
C.距飓风中心近D.受暖流影响
10.13日至14日,华盛顿风向
A.由偏北风转为西北风
B.由西南风转为东南风
C.由正西风转为西南风
D.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
【答案】8.D9.A10.A
【解析】
8.根据材料,图中东部海洋上出现飓风,则判断为夏秋季节,排除AB;根据陆地上此时的气压值较高,说明陆地的温度相对海洋较低,则最可能是秋季,排除C,答案选D。
9.根据图中定位,甲城市中位于美国东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地,冷暖空气或者二者相交形成的锋面受到山脉阻挡,在此徘徊时间较长,A对;若冷空气势力强,冷锋则移动速度会较快,停留时间较短,B不对;飓风移动速度较快,离飓风中心近,则锋面不会持续停留,C不对;甲城市距离海洋较远,受暖流影响较小,且暖流不会影响锋面的移动速度,D不对。
故选A。
10.图示时间为13日,华盛顿的风向为偏北风;根据材料,14日飓风中心位于华盛顿的正东方向,则判断华盛顿风向为西北风;故答案为由偏北风转向西北风,选A。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9届模拟)科学家们长期在对美国西北部某山科考中发现,该地的自然环境变化明显。
下图是科学家们在美国西北部某山拍摄到的地表状况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1936年-2015年期间,上图所示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
A.变湿B.变干C.变暖D.变冷
12.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答案】11.C12.D
【解析】
11.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消失不见,说明气温升高,所以影响该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变暖。
故本题选择C。
12.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
D对。
故本题选择D。
(河南省郑州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下左图为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下右为石家庄市2015年12月25日气象要素逐时演变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该日石家庄市
A.0~4时,相对湿度降低B.5~8时,气温降低
C.4~5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D.15—16时,由东南风转向西北风
14.导致石家庄市该日5~8时气温变化的天气过程最可能是
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反气旋过境D.焚风过境
15.该日5~8时,该地PM2.5浓度暂时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该时段
A.降雨过程明显,净化作用显著B.盛行下沉气流,颗粒物尘降地面
C.正值上班高峰,汽车尾气排放多D.工厂还未开工,工业废气排放少
【答案】13.C14.D15.B
【解析】
13.读右图可知,4~5时,风向发生改变,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C正确;0~4时,相对湿度升高,A错;5~8时,气温升高,B错;15—16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D错。
14.由左图可知,石家庄西侧地势高,该日5~8时,石家庄的风向为西南风,位于山地背风坡,焚风过境,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D正确。
15.该日5~8时,石家庄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颗粒物尘降地面,使该地PM2.5浓度暂时降低,B正确;焚风过境,降水少,A错;汽车尾气排放多会使PM2.5增多,C错;读图可知0:
00工厂还没开工,但PM2.5浓度比5~8时要高,可推测工厂还没开工不是主要原因,D错。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模拟)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17.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16.A17.B
【解析】
16.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A项正确。
17.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故B项正确。
(天津市河西区2019届高三二模)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2018年11月27日,卫星观测到我国江淮和长江流域被浓雾覆盖,形成了从太空中可见的白色浓雾区,然而这些浓雾区表面却发展出了大小不一的孔洞,仿佛像是被人用手戳出了一个个洞(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
A.冷空气势力弱B.空气湿度大C.气旋活跃频繁D.大气层结稳定
19.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
A.城市B.农田C.湖泊D.焚烧秸秆点
【答案】18.C19.A
【解析】
18.本题主要考查雾形成的因素。
雾形成一时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水汽凝结的条件,三是要是静风或微风的天气。
冷空气势力弱,风力较小,有利于水汽凝结;空气湿度较大,水汽充足;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凝结核较多,利于雾的形成;气旋活跃频繁,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利于雾的形成,因此答案选C项。
19.本题主要考查“雾洞”形成的主要条件。
由材料分析可知,雾主要是水汽凝结而成,由于冷空气空气活动偏弱,天气静稳,在充沛水汽的作用下,很多地方出现浓雾,由于扩散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地区物的扩散较快,从而出现薄雾区,从而形成“雾洞”。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区域,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局部升温,从而使得城市的雾更薄,从而比周围地区的雾更容易消散,从而形成“雾洞”景观,A对;农田植被的覆盖率较高,水汽较为充足,雾不容易扩散,B错误;湖泊水汽充足,雾的浓度更大,C错误;秸秆焚烧会使空气污染更严重,凝结核更多,雾的浓度更大而且不易扩散,D错误。
故答案选A项。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模拟)下图为我国某日某温室测得的室内、室外、墙内表面、墙外表面温度变化线,墙体为土墙。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0.图中表示温室墙外表面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21.③曲线在12:
00—15:
00出现低值的原因可能是
A.封闭温室减少蒸发B.顶部盖上草毡保持温度恒定
C.开窗通风透气D.午后降雨
【答案】20.B21.C
【解析】
20.①②曲线温度较低为室外和温室墙外表面,又因墙体为土墙,升温滞后于气温升温,受温室内热量的传递,午后一直高于室外气温,答案选②。
故B项正确。
21.因墙体夜晚热量流失速度慢,温度较气温高,所以③曲线为室内气温,④为墙内表面温度。
封闭温室不会降低室内温度,顶部盖上草毡和午后降雨会导致室内和温室墙内表面气温会同时降低。
③曲线因室内气温午间温度过高超过30℃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在午后小段时间内开窗通风透气使气温不宜过高。
故C项正确。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届模拟)下图为华北某区域T1到T3时刻气旋周围锋面的分布与发展过程示意图。
T3时刻卫星云图显示该区域形成很厚的浓云,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T1时刻a、b间气压变化规律是
A.
B.
C.
D.
23.甲地从T1到T3时段的天气现象是
A.气压不断降低B.气温不断升高C.天气终未晴朗D.风速一直减小
24.下列图示能正确示意T3时刻甲、乙两地间锋面特征的是
A.
B.
C.
D.
【答案】22.B23.C24.A
【解析】
22.根据图示信息,a的气压为1000-1004,b为1004以上,故b>a,ab之间的连线的气压值是先降至1000以下后又升到1000以上,符合该变化的是乙图,选B。
2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从T1到T3时段经历了气旋中心天气(阴雨天气)、冷锋后天气(阴雨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阴雨天气),因此该时段的甲的天气一直是阴雨状况,始终没有放晴,据此分析选C。
24.T3时刻显示甲、乙两地间的锋面是锢囚锋。
结合T1到T3时段的锋面发展状况可知,该锢囚锋是冷锋追上暖锋形成的。
该锋面特征是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形成的。
其中,甲后方为更冷气团,其前方为冷气团,在这两类冷性气团间为锢囚住的暖气团,据此分析选A。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届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北部分地区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5.丙地与根河的1月均温可能相差
A.8˚CB.12˚CC.16˚CD.20˚C
26.甲、乙两地相比
A.气温年较差:
甲<乙B.气温日较差:
甲>乙
C.年降水总量:
甲>乙D.年日照时数:
甲<乙
【答案】25.B26.B
【解析】
25.丙地1月均温为-20˚C—-16˚C,根河1月均温为-32˚C—-28˚C,两地温差为8-16˚C之间,极值不可取。
故本题选择B。
26.甲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乙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甲地距离海洋比乙地远,降水较少,气温的年较差与日较差较大,晴天多,年日照时数多。
对比选项,故本题选择B。
(西南名校联盟2019届联考)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的“冷湖”。
而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的“暖带”。
X2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东南、西北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27-28题。
27.属于该山地东南坡向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8.关于该山地叙述正确的是()
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出现“冷湖”现象
B.该山地东南坡海拔每升100米气温下降0.6℃
C.该山地西北坡“暖带”与“冷湖”现象极端最低气温较平均最低气温显著
D.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受霜害影响小,生长周期变长
【答案】27.B28.C
【解析】
27.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极端最低气温应为I图,1月份山区西北坡属于阴坡,接受太阳辐射少,且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气温较低;而东南坡属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相对西北坡稍高,据此选B。
28.此图是1月份,并不能看出全年西北坡近地面出现冷湖现象,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增后减的,据此,该山地西北坡“暖带”与“冷湖”现象极端最低气温较平均最低气温显著。
暖带中气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变快,生长周期变短。
图中显示东南坡并未按海拔每升100米气温下降0.6℃的规律,结合这些分析选C正确。
(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9届联考)地表净辐射是单位面积地面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
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地表净辐射年内变化图。
完成下列29-30题。
29.与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天气状况B.气温日较差
C.太阳辐射D.植被的变化
30.根据图中数据推断三地气温特点正确的是
A.春季黑龙江气温回升最快
B.夏季三地最高气温在6月
C.秋季温度变化均比春季小
D.冬季三地气温差逐渐减少
【答案】29.C30.A
【解析】
29.从题干材料看,地表净辐射是太阳短波辐射在“地一气”系统中经过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后,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
主要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
从图中信息看,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夏季较多,冬季较小。
夏季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辐射较少,正午太阳高度小,地表净辐射较小,符合条件的只有C,其余选项可排除。
30.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曲线越陡,地表净辐射变化越大,由题干可知,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多少决定了地面温度的高低,地面温度的高低决定了地面辐射的强弱,地面辐射的强弱决定了气温的高低,因此地表净辐射的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相似。
图中黑龙江春季地表净辐射回升最快,表面气温回升最快,A对;湖南省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期,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
三地位于北半球,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北半球陆地7月份气温最高,B错;从图中可以看出秋季地表净辐射曲线呈急剧下降趋势,春季变化总体没有秋季变化明显,表明秋季温度变化均比春季大,C错;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冬季地表净辐射差异较大,冬季由于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湖南和河南纬度较低,气温比黑龙江高很多,三地气温差逐渐呈增长趋势,D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押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的的喀喀湖湖面海拔3812米,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该湖泊有25条河流流入,只有一条河流由该湖泊向南流入波波湖。
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
材料二的的喀喀湖上还留存着一种奇观,那就是乌鲁族居住的漂浮岛。
曾经受印加人侵略的乌鲁族人用当地生长的香蒲草(一种类似于芦苇的多年生植物)捆扎成一座座漂浮岛,并居住在岛上。
下面分别为的的喀喀湖湖区位置图、乌鲁族人漂浮岛实景图及的的喀喀湖湖区降水资料统计图。
(1)推测的的喀喀湖湖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特点,并简述原因。
(2分)
(2)说明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的原因。
(2分)
(3)推测乌鲁族人用香蒲草建造漂浮岛的原因。
(3分)
(4)当前,有人建议乌鲁族人回到陆地上生活。
你是否赞成?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1)该湖泊海拔较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气温年变化较小;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大气增温快,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散热快,气温日变化较大。
(2)夏季降水较多,河流补给量大;靠近雪山,冰雪融水不断补给湖水;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有河流流出,湖水不断更新。
(3)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湖泊附近香蒲草较多,可就地取材;香蒲草材质轻、易漂浮;可避免战乱(外界干扰少);方便捕鱼,有利于生产。
(4)赞成。
理由:
漂浮岛生存空间小,生存条件较差,谋生方式单一;湖岸地区光热和水土条件优越,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战争威胁已经消失。
或不赞成。
理由:
乌鲁族人已经习惯了在漂浮岛上生活;湖区面积广大,食物充足;乌鲁族人陆地生活能力弱,种植经验缺乏等。
【解析】
(1)结合图示经纬度可知,该湖位于热带,海拔较高,湖区气温年变化较小;由于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均较弱,导致气温日变化较大。
(2)该区域雨季降水较多,河流补给量大,加上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淡水补给充足;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且南部有河流流出,湖水不断更新,故盐度较低。
(3)从建筑材料充足、外界干扰少、利于生产等角度分析。
(4)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赞成或不赞成均可,理由要与观点保持一致,且言之有理
32.(10分)(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
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
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
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
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
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
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分)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
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分)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867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分)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
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
(2分)
【答案】
(1)气团源地:
海南岛周围海域。
气团运动方向:
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
北部高,南部低。
作用:
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
【解析】
(1)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
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海南岛周围海域。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
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
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判断其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北部高,南部低。
气温差异影响,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
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4)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
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33.(10分)(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二诊)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春季,太平洋海域5亿多条大马哈鱼开始洄游到北美西海岸(从加利福尼亚一直到阿拉斯加)的江河溪流产卵繁殖,沿海地区沿存世界最大的温带雨林。
大马哈鱼在北美西海岸最远可以沿河上溯3200千米,它们要迎向瀑布,跳过陡坎,逆流而上,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