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8182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2.docx

高考历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22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导语』

从汉至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时期,也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区域。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8年全国Ⅰ卷在此命制了第41题。

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汉代地方治理与外戚干政、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藩镇割据、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及乡约制度。

从新高考角度看,体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重大制度创新仍将是命题的重要思路,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法令出一

(1)创立: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皇帝有________的地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

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

(1)调整原因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

①西汉: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________”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

②唐代:

中央设________、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________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③宋代:

增设“____________”、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古代君主专制的开明性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知识点二 古代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

1.监察体制

(1)秦代:

在____________和郡一级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

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________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发展:

汉代以后各朝均有设置,如唐代有御史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4)作用

2.选官制度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________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________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________________选拔官吏。

(3)科举制

①实施:

隋代创立以________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②评价: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知识点三 行省制度

1.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1)秦、汉:

主要有郡、县两级制,后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

________、郡、县三级制。

(3)宋代:

________、州、县。

(4)元代:

省、路、________、州、县。

2.行省的设置

(1)概况:

元代确立____________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特点: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________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刘宗绪《古代官员研究综述》    

【构图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

信息提取:

隋唐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图说历史】宋代“二府三司制”

信息提取:

宋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权;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图解历史】唐代科举制

信息提取:

上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可以看出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但世家大族把持朝局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主干知识速记答案]

知识点一 1.

(2)天下独尊

2.

(2)①中朝 ②中书省 政事堂 ③参知政事

知识点二 1.

(1)中央政府 

(2)刺史

2.

(1)贵族 

(2)汉武帝 九品中正制

(3)①考试 ②重学风气

知识点三 1.

(2)州 (3)路 (4)府

2.

(1)行中书省 

(2)中央

探究1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1.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

核心论点:

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

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皇权。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后来采取的补救措施就是设立内阁。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

“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

从题干材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

探究2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监察制度和科举制的影响

1.辩证分析古代监察制度

(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2.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推动世界文明

唐朝时,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3 从“时空观念”角度解读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 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A项错误。

题干表格反映了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

题干表格说明汉景帝时期政府已经直接管辖了68个郡、国。

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

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宋代中央集权的变革

1.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高考命题专家言论)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

唐代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科举制和以文治国方针的确立,都为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高考命题专家言论)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

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成为宋初治国的重要策略。

由于削弱地方权力不知变通,导致地方军队战斗力下降,边患严重;官僚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

(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1 唐代中后期的地方治理

【考题1】(2018·课标全国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明立意 从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切入,考查历史解释。

★抓关键 提取表格有效信息:

藩镇主要为“边疆型”;官员任免以“朝廷任命”为主;赋税供纳基本不上供;多拥“重兵”。

★清误区 本题属于表格数据类选择题,难度较大。

选项表述不准确是常见错误,如本题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和藩镇之间攻伐不已。

河朔型藩镇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也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考法2 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看科举制的废除

【考题2】(2018·安徽A10联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

正如历史所表明的那样,科举制度的激进改革,起到了与清末新政的改革推行者意愿相悖的“釜底抽薪”的结果。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

”这位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

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

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史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12分)

提示 观点一:

史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衰落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不正确。

理由:

科举制度在中国近代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并非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导致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局面。

(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

史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衰落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正确。

理由:

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近代由于废除了科举制,不仅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也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出现文化断裂。

使一些手握重兵的强势力量能够割据一方,从而加剧了社会动荡。

(言之有理即可)

★关键信息

信息1 由设问“评述史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可知回答本题主要分三步:

归纳观点、作出判断、说明理由。

信息2 由史料关键信息“使国家丧失了……”“导致……文化断裂”“破坏了经典教育”“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可归纳出观点:

科举制的废除导致近代社会的混乱或衰落。

★思路点拨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议”。

具体步骤是首先概括出史料中的观点,然后指明对此观点的态度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评述。

如本题史料论述的主旨是清末废除科举制与近代社会衰落之间的关系,侧重点在于如何评价近代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课时作业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深圳模拟)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

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解析 修建皇室宗庙而不是佛教的寺庙,故A项错误;从广建宗庙到庙制逐步简化,并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广建宗庙的目的是显示皇帝地位,强化皇帝统治,而东汉时庙制简化,说明皇帝地位已经巩固,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外戚与宦官专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吉林模拟)读“中朝”和“外朝”关系示意图,它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

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

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

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

解析 汉武帝时期,以侍从亲信组成的中朝为决策机构,以丞相为统领的外朝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8·河南郸城一高模拟)南北朝陷入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解析 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9·山东济南模拟)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  )

A.削弱了皇帝权力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解析 “过官”制度有利于纠正选官弊端,并未削弱皇帝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过官”制度旨在防范官员滥用权力,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并且门下省负责审议,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9·河北保定模拟)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

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解析 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下表显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XX,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解析 由材料“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可知司马光持否定态度,由材料“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可知梁启超持肯定态度,由材料“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可知列宁持否定态度,结合所学评价历史人物受到自身时代背景、阶级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司马光的评价是片面的,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梁启超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局限性,列宁没有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列宁的评价没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8·湖北武汉考前调研)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

这表明宋代(  )

A.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

B.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

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

D.权力的管制对市民的时尚作出让步

解析 从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可知政府对市民需求作出了让步,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8·安徽合肥一中调研)赵翼《陔馀丛考》载:

“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

”由此说明(  )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解析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表明行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9·山西太原模拟)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

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解析 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质量考评)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

这一做法(  )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解析 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说明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科举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B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8·江西师范大学附中模拟)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

史料

出处

(943年,张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

《南唐书·张易传》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

《四库全书·后村集》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解析 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依所学,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9·广东揭阳模拟)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

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

这一变化(  )

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