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灌溉.docx
《仿生灌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生灌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仿生灌溉
仿生灌溉惠及民生
一、节约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
生命起源于水、发展于水、延续于水。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国家粮食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
而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强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天下安则百姓旺。
由此可见,水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农业的命脉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我国是一个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国家,整体呈现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局面,人均水资源量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011年我国从北向南连续发生了北方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3次严重干旱过程,波及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累计达到4.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北方冬麦区的旱情贯穿了整个冬麦生产关键期,南方地区的旱情贯穿了整个主汛期。
旱情过程之长、范围之广、时间之久、程度之重历史少有。
2011年全国有2800多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内蒙古、甘肃等地,其中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9月上旬旱情高峰时有1405万人发生饮水困难,是全国多年同期人数的2倍,部分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群众饮水困难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全国有54%的耕地缺少基本的灌排条件,将近2亿多农民饮水存在不安全因素,可见,加快改革发展水利基础薄弱环节,保护节约珍贵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技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二、中央大力倡导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提出,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国的水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问题,党中央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
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
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
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与此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明确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2012年1月10日,水利部农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陈雷在讲话中强调,促进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
水利部将与农业部携手并肩,齐心协力,认真落实合作备忘录明确的各项任务,并在共同做好的六个方面的工作中强调了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特别是集雨窖灌农业,共同推进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进一步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
三、高效、人性化节水灌溉技术——仿生灌溉
一、仿生灌溉技术原理
仿生灌溉技术是根据膜技术渗透压原理,利用渗透压差及植物根系吸力做为驱动力实现灌溉系统自动运行,其核心产品为膜材料灌溉管(MP管)。
工作原理如下:
1---MP管2---作物根系
图1:
MP管工作原理
MP管之所以能既是输水器又是灌水器的关键,是因为它是一种具有半透膜性质的功能性膜材料。
半透膜的一项主要功能是依靠自然渗透压力实现单向渗透性,而这种渗透性是由渗透压差决定并驱动的,即含水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渗透压差。
MP管管壁是半透膜,该膜将其内部的水与外部的干燥土壤隔离开来。
MP管内部灌溉水的含水量为100%,外部干燥土壤的含水量明显低于100%,在二者之间就会产生渗透压差,在渗透压差驱动下,灌溉水穿过MP管壁向干燥土壤迁移,使土壤润湿,含水量增加。
随着土壤中含水量的增加,土壤中含水量与MP管内灌溉水含水量的差值逐渐变小,导致驱动MP管内水穿越半透膜向土壤渗透的驱动力逐渐降低,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逐渐减小。
当土壤中含水量逐渐升高,MP管内外含水量一样,即渗透压差为零时,MP管内的水不再向外迁移。
MP管内外处于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灌溉暂时平衡状态。
灌溉暂时平衡状态是灌溉的最佳状态,这时,土壤中的水分状况是:
1)土壤毛细管内全部充满水分,是土壤有效水的最高值出现的状态。
2)土壤颗粒间隙内没有水,土壤处于含气量充足的良好状态。
土壤中的这种含水量状态被称为“田间持水量”状态。
此时,灌溉有效水的峰值和与之对应的土壤含气量状态均适合于植物生长,是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状态。
由于植物的生长及蒸腾需要从土壤中吸水,此时土壤中含水量又降低,原有的灌溉平衡被破坏,MP管内外重新出现渗透压差,使MP管又开始重新向土壤供水,直至达到新的平衡,这是因为:
1)植物在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吸收土壤中水分是一个连续不停的过程,由于含水量不同而产生的渗透压差的存在,使得MP管灌溉过程必然呈现出一个连续灌溉过程。
2)灌溉过程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其灌溉的频率及供水的量值取决于植物对水的消耗速度和消耗数量,MP管灌溉过程完全拟合了植物的耗水过程,这种灌溉过程也是对植物的连续和充分灌溉过程。
其关键是将半透膜工作机制引入到仿生灌溉系统。
二、仿生灌溉技术优点
(1)在植物生长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实现了连续灌溉、更具人性化
植物吸水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以往的所有灌溉方式均是间歇式灌溉,无论是渠灌、畦灌还是喷灌、滴灌,它们的灌溉曲线均是锯齿形的。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时间T1T2及T3T4二段对应的土壤含水量线AP1及P2A’段,此时土壤含水量不足,低于植物吸水曲线P1P2,植物吸水困难,吸水过程付出较高的能量代价,影响植物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
当灌溉频率较低时,T3T4段很长,植物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将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图2
图中,1)A点是灌溉起始点。
随灌溉的进行,土壤含水量不断提高,到达B点后,停止灌溉,一个灌溉周期完成。
在蒸腾、蒸发消耗下,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降至波谷处A’点,又开始第二次重复灌溉
2)A至B段为土壤含水量上升线,在正常灌溉情况下,灌水量增加AB段增长。
因此,可将AB段视为每次灌水的灌水量。
3)A至A’段对应的是两次灌水的时间间隔,T1——T4即灌溉频率。
4)P为植物吸收水分曲线,其中P1点为时间T2时植物的吸水量
时间T2T3段对应的曲线为P1B和BP2,在这个时间段内,土壤含水量高于植物的吸水量,植物吸水顺畅。
但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较高,土壤中空气被水挤出,含气量不足,使植物呼吸不畅,影响植物根部的呼吸及代谢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如果土壤水分状况长时间(如3天以上)停留于B点附近,植物呼吸长期受阻,处于受涝灾状态,严重的甚至发生烂根、死亡。
最佳的灌溉方式应该是:
1)A、B两点离P曲线越近越好。
这意味着,每次灌溉的灌水量越少越好。
2)T1T4之间的时间之隔越小越好,即灌溉频率越高越好。
大量田间实验观测证明:
将同样数量的水一次浇入田间和分多次浇入,效果差别很大,分的次数越多,每次用水量越少(即灌溉频率高,灌水定额小)对农作物生长越有利。
随着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喷灌、微灌等现代灌溉技术的出现,灌溉频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单次灌溉量得到了恰当的控制,使灌溉曲线更接近于理想曲线:
图3
滴灌将T1至T4的时间之隔由过去渠灌的几天一次降为一天一次,甚至几小时一次。
但是它的灌溉曲线仍是锯齿形的,灌溉方式从本质上讲还属于间歇灌溉,只有当T1T4间的时间趋向于无限小且供水量极小时,AB两点才能落到P线上,达到理想灌溉状态,即连续灌溉状态。
但是,对喷、微灌而言,要想达到连续灌溉状态,必须要水泵24小时连续运行,能耗费用将使灌溉成本高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所以,以滴灌为例,用滴灌设备灌溉一般是每天1~2次,每次1~2小时,但仍属间歇灌溉模式。
间歇式灌溉的要点是以数量换时间,即在一次灌溉中向土壤中灌入大于作物需求量的水,使土壤含水量曲线出现一个峰值(B点)。
多余水量的损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土壤可保持一定的湿度和向作物供水能力。
可见,这段时间是水量换来的,是以水的损耗、浪费为代价的。
峰值越高,水的浪费量越大。
滴灌的峰值比渠灌的峰值低很多,所以滴灌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
大量应用实践表明,滴灌可以比漫灌节水60~70%。
仿生灌溉系统实现了连续灌溉,其灌溉曲线为:
图4
图中S线为用MP管灌溉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曲线,它是一条圆滑的,与P曲线拟合很好的曲线,这条曲线上锯齿形的峰值与谷值完全消失。
峰值消失意味着灌溉过程没有多余的水进入土壤,进入土壤的水与作物的耗水恰当匹配,是一种非常节水的灌溉方式,大量对比试验表明:
仿生灌溉系统可以比滴灌系统节水50%或者以上。
谷值的消失意味着作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会受到多次间歇式水分胁迫,而是一直受到充分灌溉,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作物的正常发育和顺利成长。
某些作物不同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特点不同。
如生长前期需水量大而后期需水量小,可以通过调节,方便地将供水曲线调节成如下形态:
图5
连续灌溉是一种精准的可调控性很强的新型灌溉方式。
经国际联机检索,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种其它的灌溉方式可以实现连续灌溉。
(2)实现了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法
地面灌溉水损失主要有三种途径:
蒸发损失、径流损失和渗漏损失。
如前所述,由仿生灌溉系统的供水方式决定,在灌溉过程中,不会产生径流损失。
灌溉水直接到达植物根层区,在土壤中以毛细管水状态存在也不会发生渗漏损失。
蒸发损失是地面灌溉水分损失的主要方式,约占水分损失总量的50%左右。
仿生灌溉系统是一种地下灌溉方式,灌水器和润湿体均在地下,通常在地表层有一层3~5cm的干土层,干土层的土壤水分处于毛管断裂湿度以下,导水率很低,层内几乎没有液态水迁移,只有少量汽化水分扩散。
因此,对其下部润湿体中水分起到阻隔作用。
像绝缘层一样保护润湿体水分免受蒸发损失。
总之,仿生灌溉系统避免或大幅度降低了灌溉水损失,减少水的浪费,在节约用水方面,达到了一个任何地面灌溉方式均无法达到的水平,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法。
应用实验表明,在保证充分灌溉的前提下,其用水量约为滴灌用水量的50%或者更低。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仿生灌溉系统的防渗漏能力。
在沙漠地区,沙土蓄水能力很低,渗漏损失使得间歇式地面灌溉系统很难实施有效灌溉。
仿生灌溉使沙生植物的根旁随时有一条蓄满水的水管,随时保证植物的用水需求。
使沙土地的灌溉变得像普通农田灌溉一样容易实施。
(3)灌溉过程中不消耗动力
仿生灌溉系统除向贮水箱供水需消耗部分动力外,其自身系统结构非常简单,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带水位控制器的贮水箱;②过滤器;③主输水管;④MP管;在该灌溉系统中,驱动水从MP管中向土壤扩散的动力是渗透压差及植物根系吸力。
因此,仿生灌溉系统自身是不消耗动力的节能系统,只要贮水箱有水,灌溉过程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连续进行。
动力费用的节省,使得系统的运行成本降低。
仿生灌溉系统不需要动力驱动的特征带来的另一个优点是:
它可以在偏远的,无动力设施的荒山、沙漠中使用,只要当地有小型水源(或集雨池),系统就可以自动运行。
这一点对于荒漠化治理,发展山区果树种植,沙漠草原恢复,发展沙产业及荒山造林都非常有用。
(4)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数
全球淡水资源的有限和全球人口的骤增的尖锐矛盾,已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约翰.安东尼.艾伦提出“虚拟水”概念后,使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到:
水是粮食的等价物,一个国家粮食的总产能,不仅取决于总土地面积的大小,同时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大小。
在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下,每公斤粮食的虚拟水含量约为1.25吨水,这意味着,若每亩地生产500公斤粮食,消耗的水量将达625吨。
大量的试验表明:
当MP管的供水量为每24小时每米400克时,可使土壤5~35cm根区层内的土壤水势稳定保持在田间持水量水平。
使作物受到充分灌溉。
理论计算如每亩MP管敷设量为700米,那么每亩日耗水量为280公斤,作物以生长期按120天计算,产量同样为500公斤,则一季作物每亩的耗水量仅为33.6吨。
仿生灌溉系统提供了一种以极小量灌溉水大幅度提升作物根区土壤含水量的技术手段和使原本水源不足的旱作区域变为灌溉区域的可能性。
三、仿生灌溉技术与滴灌技术比较
滴灌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这项技术典型代表是以色列,该国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推广滴灌设备,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及大面积农业应用。
正是由于该灌溉技术的应用,使农业可用淡水总量仅10亿m3,极端缺水的以色列在沙漠上建起了绿洲,建起了农场。
目前以色列农业总面积的69.7%已采用滴灌方式,使以色列的农产品除自给有余,还向其他国家出口。
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已形成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的巨大产业,并以其技术先进,制造精良,配套齐全,服务到位而享誉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灌设备供应商。
另外,美国、西欧各国近年来滴灌技术发展也很快,全球微灌设备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到291万公顷。
中国从70年代开始引进第一套滴灌系统,从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企业采取仿制和引进两条途径开始生产滴灌产品。
滴灌技术为我国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节水,省力省时,提高产量的先进灌溉方法。
与传统灌溉相比,滴灌具有九大优点,即灌水均匀、节省劳力、水肥结合、降低室内湿度、地温下降小、减少病虫害,便于作物管理、提高产量、提前上市。
仿生灌溉具有滴灌的全部优点,除此之外,与滴灌相比,仿生灌溉系统还具有以下特点:
(1)设备投资低
仿生灌溉系统极其简单,除了一个带水位控制器的水箱、水过滤器和一条输水硬管外,就是相应数量的MP管。
MP管既是输水管又是灌水器,仿生灌溉系统既不需要水泵、压力表也不需用电控箱、传感器等昂贵的机电设备,因此,单位面积的综合投资将会大幅度下降。
同时,在目前我国推广应用的大田滴灌工程中受制于滴灌管(带)再铺设成本高的原因,大都采用一次性滴灌带,导致次年更换滴灌带的成本较高。
而仿生灌溉系统采用地埋模式,一般可使用五年以上,可以大大降低工程再投资成本。
(2)能源消耗少
滴灌属有压灌溉,需要在水泵的加压驱动下进行,能耗是滴灌系统运行成本的主要部分,对农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影响很大。
仿生灌溉系统是不需要任何外动力驱动的灌溉系统,它运行的驱动力是一种自然力即土壤渗透压差和植物根系的吸力,土壤越干燥,含水量越低,MP管渗水越快,单位时间渗水量越大。
只要水箱有水,系统就能正常连续运行。
仿生灌溉系统不消耗动力运行的特点,使它的日常运行费用比滴灌低很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同时,在偏远、无电力设施的地区也可以正常使用。
这一点,对荒山造林、草原恢复、沙漠改造、发展沙产业、进行生态建设等具有特别有意义。
(3)节水效率更高
滴灌比地面畦灌节约水50~70%,比喷灌节水10~20%,是一种很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
滴灌设备的核心构件是滴灌头,国内通用规格为在0.1mpa工作压力下,滴头流量为每小时2、4、6、8、16升几种,按每米毛管上安装2个滴头,每天灌水1小时计,则上述规格的滴灌管每天每米耗水量分别为4升、8升、12升、16升、32升。
MP管的设计供水量为每天每米0.4升,可调整范围为0.3升/日.米至1.5升/日.米。
试验结果表明,当MP管的日供水量为每米0.4升时,即可使一般植物根层区域内的土壤充分润湿,土壤中的含水量稳定地保持在90%左右,使作物受到充分灌溉,作物的长势与采用流量为2L/h的滴灌头及每天灌一小时的滴灌地块相当(每米毛管上安装2个滴灌头)。
但是,比较二者的用水量,我们可清楚地看出,仿生灌溉系统的用水量仅为滴灌的十分之一。
总之,与滴灌相比,仿生灌溉系统是一种极其节水的灌溉方式。
在全球性水危机愈演愈烈,水与贫困、甚至饥饿相关联的现实下,能寻找到一条用极小量水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的途径,是多数干旱国家和地区的福音。
随着国家把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近几年来国内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业与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世界上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发展来看,微、喷灌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世界喷、微灌面积已超过3亿亩。
在微灌技术中,地下渗灌因无蒸发损失应该是最为节水的技术,但易受堵塞、管理难度大、工程成本高的局限性影响其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而仿生灌溉技术型式上与地下渗灌类似,但灌溉机理完全不同,其克服了地下渗灌的缺点,具备抗堵塞、管理简便、造价低等优点,同时由于其采用了灌溉需水量完全根据作物实际需水量的灌溉模式,无蒸发和渗漏损失,在所有灌溉方式中,其无疑是最为节水的一种方式。
仿生灌溉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符合现在农田水利的根本需求,符合国家对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总体部署与指导方向。
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使其对农作物的灌溉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国家,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少,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中国水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
现状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左右,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为此国家各有关部门多次三令五申,强调建立节水型社会性的重要性,而农业作为用水大户,首当其冲地成为重点节水对象。
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强农、惠农政策,制定了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大幅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争到2020年完成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554万公顷,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333万公顷,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46提高到0.55。
实际中国近几年的农业节水灌溉的面积也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以新疆滴灌工程面积为例,2000年其滴灌工程面积尚不足百万亩,目前新疆的滴灌工程面积已经达到1200万亩之多。
农业节水的紧迫性和节水工程的发展前景,预示了对节水灌溉设备的要求更高,仿生灌溉系统由于实现了植物连续灌溉,其耗水量与作物需水量同步仿生,系统相对于滴灌系统可实现节水50%或者更多;同时由于采取仿生灌溉模式,不需要管理者掌握作物灌溉制度等管理知识就可以实现灌溉周期内的灌溉管理,易于为普通农业从业人员所接受;而且相对于自动化灌溉系统,其不需要任何自控设备,省却了大量控制设备投资,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仿生灌溉技术更具人性化、惠及民生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把水利建设作为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发展民生水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表示,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要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民生水利的一系列问题。
从仿生灌溉技术的原理及优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不仅是一项新的高效节水技术,而且更具人性化,仿生灌溉技术采用连续灌溉,根据植物、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水分的需要量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灌溉量,将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吸收调整到了一个最佳的状态。
这样恰到好处的灌水量不仅满足了植物正常的生存、生长用水,而且还起到了节水的效果。
而并非是采用传统的一些灌溉方式,因为一些不恰当的技术或者操作等原因,造成了部分植物因过涝或者过旱的死亡,减少了其产量和经济价值。
这种先进的灌溉方式也充分的体现了人类对待植物的人性化的养护。
只有做到充分对植物的尊重,才能换取他们对我们的回报。
这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我们现实社会中我们人与人之间更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与理解,要充分的尊重人权,尊重他人的利益,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层境界。
当今社会,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民生,从保障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出发,一切都要服务于此,而民生水利恰恰把握住了这一点,从解决农民最先的吃水难、用水难问题入手,从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最相关的农业入手,全力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攻坚克难,在节水灌溉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
仿生灌溉技术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从最人性的灌溉,到最高效的节水,再到最低的成本,无一不都是在惠及于民、服务于民。
民生水利,润泽民生。
仿生灌溉系统技术的深入推广,无疑将给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带来一次更为深刻的创新和发展,将加快我国传统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步伐。
仿生灌溉系统技术集连续灌溉、不消耗动力、高效节水、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四点为一体,同时具备抗堵塞、管理简便、造价低等优点,其采用了灌溉需水量完全根据作物实际需水量的灌溉模式,无蒸发和渗漏损失,在所有灌溉方式中,其无疑是最为高效节水的一种方式,并具有显著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其在民生水利中也发挥与发展也势必将继续下去。
仿生灌溉系统以其更为节水、管理方便、无动力运行等较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更为突出的优点,势必将会在我国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