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523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docx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

由晋商想到创业者

第一篇创业,实现财富自由的最佳途径

首先,进入财富集中地带。

创业难,获得“第一桶金”更难。

当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为商业的发展提供机遇时,一个地方的商人能不能得到发展,取决与这个地方的商人能不能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捷足先登,发展自己。

如果不能认清形势,看不到机遇,或者当别人已经捷足先登而后才看到机遇,因为迟走了一步,那么要发展自己不仅是困难的,甚至可能遭致失败。

山西商人在明清两代之所以得到很大的发展,与其他地域商人相比,就在于他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并且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挖到了“第一桶金”。

财富集中地带,并不一定是最发达的地区,而是市场最广阔,最有银子可赚的地方。

明朝,财富集中地带之一是九镇边关。

近百万大军的粮食需求蕴涵着巨大的商机,在朝廷“开中法”的制度下,晋商抓住机遇,以换取盐引的方式支取食盐,然后到相关售盐地区销售,获得巨额利润。

晋商几乎垄断了向“九边”输粮,并以此优势经营盐业,并与徽商争夺江淮盐业市场。

晋商利用“开中法”做“盐引”生意,同时进行粮食贸易,使他们积累大量财富,完成了原始积累,接受了最初的商业启蒙,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由晋商的创业初期的发展,创业者是否考虑如下几点:

1、选择创业的地域问题:

很多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的发展初期,一般会选择发达或相对的大中城市,毕竟这里的机遇和需求相对较多。

但通过晋商的创业发展地域看,他们选择的发展地域属于非发达地区,是比较闭塞、贫瘠的大西北地区,就地理位置看不是创业的理想地区。

但晋商的经济实力却能远远的大于西邻陕西商人和东邻北直隶商人,晋商能独占鳌头,凭借的是对政治的敏锐感和抓住商业机遇。

由此可以看出,机遇到处都在,不限于地域,关键看你是否有“慧眼”。

2、选择创业的目标问题和政府决策息息相关:

晋商选择创业的目标始于“盐业”。

盐铁专卖是历朝历代既定的国策,盐业经营风险小,利润高,是一桩只赚不赔的生意。

借明朝“开中法”做“盐引”生意,以所运粮食的多寡支取盐引,同时将粮食贸易能到最大化,是一举两得的大生意。

后期,明朝改“开中法”为“折色制”,这个制度激活了边地粮食市场,使边关粮食市场化,为晋商获得巨额利润创造了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创业者如果想创业成功,应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感和洞察力,懂得不同时期政治的需求和导向,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原始积累。

第二、及时发现“邻居”的需求。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仅有地利之便,并不一定成就大事,还需要具有敏锐长远的眼光。

所谓幸运,其实是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机会。

所谓能力,就是有眼光辨别机会。

边贸生意是一项长期生意,因为文明的互补是长期的,需求是长期的!

山西的商人利用其和蒙古、新疆、西藏、俄罗斯等接壤之便,从明清两代就做起了边关贸易。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生活互补是全面的,而非某一时、某一地、某一物的交换。

只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域,就永远存在着这种互补。

这是永远的商机,一项长期的生意。

晋商就是利用这一地理特点,以南北物资交流为其商业活动的主战场,通过做边贸生意逐步发展壮大。

1755年,清政府宣布限制俄商赴京贸易,把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

晋商立刻抓住这一巨大商机,常万达将“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所有到恰克图,之所以有此举措,是因为他发现蒙古、俄罗斯、新疆、西亚、欧洲是茶叶消费区,但经常处于缺货状态而成为“奢侈品”。

而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又是我国最大产茶区,由于运输不方便,以至无法将茶叶及时卖出。

北边及西边需求买茶,南边需要卖茶,如果搭建这个商业渠道让晋商获得最大商机和丰厚的利润。

茶叶成为晋商继盐业之后掌握的另一种极为重要的贸易物资,茶叶贸易不仅使恰克图迅速繁荣起来,同时也创造了一批新的晋商巨富,成为晋商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1、地利之便,是否是创业者该考虑的。

创业者在创业时,是否考虑邻边是否有少数民族和异国,是否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域。

文明互补是长期的,贸易需求也是长期的,这最起码能给予提供一些便利的商业机会。

2、利用地域商业需求不同进行贸易互补。

晋商利用北方需求茶叶、南方产茶这个需求进行商业互补,而创业者是否也考虑利用本土资源进行一些地域的互补,尤其是在这个交通运输发达、通讯网络先进的时代,更具有晋商所不具备的优势。

这点对发展以国际贸易为主的一些利用进出口公司做代理发展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发展中更尤为重点考虑。

第三:

永远不要爱上一个行业。

经商一大忌是缺乏灵活的头脑,只固守一条路子,而且低头走到底。

这种做法只会导致一种结局——失败。

真正的成大事者都是让自己的思维达到一种极度灵活的状态,以变应变,寻找新路。

李嘉城对此有过一个精辟的论述:

“作为商人,你永远不要爱上一个行业。

明朝的“开中法”无疑让晋商迅速发家,但“折色制”让以集中纳粮的晋商损失惨重。

晋商以最快的速度调整战略,一部分人迁居扬州继续从事盐业成为内商,一部分人继续利用起优势继续打通边地粮食贸易。

在盐业无法继续发展的情况下,迅速转向其他行业如丝绸、棉布、木材、矿业、中药材、茶叶、典当等。

由于经营的种类多、规模大,多元化、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已逐步形成,为晋商崛起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商帮打下坚实的基础。

鸦片战争后,茶叶垄断市场被打断,而晋商也被俄罗斯逼到绝境。

俄商恃强霸市,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种种特权做后盾,还有机械制茶的优势,似乎不可一世;晋商绝中求胜,既有长期经营的经验,又有在产茶区和销售地形成的良好信誉,同时晋商还得到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清王朝减免税等优惠条件的支持,晋商采用“敌进我进”等兵法之道,决计“由恰克图假道俄边行商”,再由俄地与“西洋诸商”贸易。

很快俄商在争夺中顿显颓势,晋商重新在茶叶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1、政策变化时,创业者是否有足够的机智快速进行转行,同时能象晋商那样在原始积累建立后,由单一行业迅速转为多元化、集团化的管理模式。

变不利局势为有利局势,并使自己的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非有魄力之人不得已为之之策。

2、面对不正当竞争,是否有胆识和策略对抗并达到成功。

创业者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正当竞争者,如何能以自己的信誉、能力、策略打败对手,靠的不是一时的技巧,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品行、诚信、信誉,这点是立业之根本。

由晋商的发展,我们是否可以认真去反思?

由此可见:

永远不要爱上一个行业!

第四:

放眼天下者,富甲天下。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说:

“最能显现出山西商人眼光的莫过于一系列票号的建立了,他们先人一步地看出了金融对于商业的重要,于是就把东南西北的金融命脉梳理通畅。

稳稳地把自己放在全国民间钱物流通主宰的地位上。

这种作为,都是大手笔,与投机取巧的小打小闹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古代中国,最让商人感到不便和不安的便是货币的流通和携带。

1823年,雷履泰尝试用金融票据往来的方式代替金银作为支付和结算手段。

李大全在雷履泰的基础上出资30万两白银成立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日升昌票号”。

晋商之所以能以超人的毅力、超常的智慧走出了别人不能走出的路,拥有了富甲天下的财富,就是在于他们放眼天下的眼光,能够审时度势,有大手笔,所以才能称雄商界五个多世纪。

这正是他们和那些与巨额财富无缘者的不同之处。

有史料证明,徽商即使不比晋商更早,至少也是与晋商同时懂得了用汇兑的方式来解决异地银两的流通和结算,但只限于在少数的亲戚、朋友、熟人之间。

那么为什么第一家专营此项业务的商号不是产生在徽商而最终产生由山西商人创办呢?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考虑如下:

优秀的商人是善于洞察时势、利用时势并造成新的时势的人。

一个创业者是否有能力先人一步看出哪些存在商机,哪里有潜在的利润可挖掘,并在一定的商业积累情况下迅速出击。

而形成这样的商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有一定的分支机构,否则非一般的人所能具备。

第五:

DOERVSDRWAMER:

“勤者生财之道,俭者用财之道。

“一个人在创业初期必然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因为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桶金”。

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智慧之一是勤奋。

勤奋未必成功,但缺少勤奋的人,则只能在失败的边缘徘徊。

成功的辉煌,自古总属于那些艰苦奋斗者,晋商和晋商之外的所有兴衰,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华人首富李嘉城在谈到自己走向成功的因素时说: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考虑如下:

创业者,你是否能将勤奋坚持到底?

你是否能忍住寂寞、孤独?

你是否能懂得“勤劳易于进取,朴素易于保守”这个道理?

第二篇把商人做纯粹了

 

首先,崇商重利,把经商作为大事业。

人们常说,思考致富。

这并不是说思考能立竿见影地带来财富,而是指思考可以让人转变观念,冲破束缚,从而另辟蹊径,更快地走上富裕之路。

干一行爱一行,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持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大做好。

在“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的独特心理环境中,晋商卸下了经商的精神负担,把商人做纯粹了。

无论是“大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于世,抑其不能树基业于家哉”的致富愿望,还是“吾家世资商业为生计”的自豪宣言,都成为激励晋商在坎坷商途上锐意进取的强烈人生观念。

晋商从不看低商业,也不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会染上一身铜臭的职业,而是把经商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但徽商则不相同,徽商十分重视科举,在发财后则急忙办学,使一大批很成功的商人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晋商就是在自身职业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情况下把商人做纯粹了。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人的精力、能力、知识毕竟有限,并非每个人生就是全能。

在如此状态下,如何使自己做精、做专倒是每位创业者应该考虑的。

晋商在读书和经商上做了选择,但并未因为丢弃了读书而感觉可耻,尤其是在那种读书至上的年代,把经商做到了极至,这点应该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刻的思考:

你到底应该怎样将你的事业做纯粹了?

由于时代的背景不同,现代的我们应该结合目前的现实批判的去接受,但做精、做专确实是我们应该借鉴和考虑的。

第二:

“学而优则商”VS“学而优则仕”。

读书做官,曾经在那么长的历史中,是那么多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做了官既有特权分享,又能光宗耀祖传世,似乎是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了。

但山西人,却把学生意放在首位。

在晋商们看来,当官的荣耀和“好处”,通过经商同样可以得到甚至更好,那何必要苦去挤那座独木桥呢?

晋商以“学而优则商”替代了“学而优则仕”,在官本位的社会中,是叛逆,更是突破;是异类,更是新生。

晋商认为:

通过经商,也能光宗耀祖,扬名四方;通过经商,也能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通过经商,也能“捐官,照样享受做官的荣耀。

由于清朝末期政府可以以捐官的形式收敛民间的钱财,所以给晋商这个“学则优则商”提供了一个政治背景。

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上,李光耀提出:

中国是儒家文化,叫学而优则仕。

而美国只改了一个字,叫学而优则商。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指出了不同的人生导向。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创业者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时,将会面临选“商”和选“官”的抉择。

是由商人转为官人还是继续保持商人的本色,或是官商相兼,很多人两难。

并不是你想去买官,而是因为社会责任和你所背负的社会义务,使你无以选择。

一个成功的商人未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就此翻船的人也并不少,所以如果做好平衡是一个艺术和技巧问题。

第三:

经商祖训,家庭延续的秘密。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

即使再大的家业,如果后代是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那也会坐吃山空。

守住财富最好的方法是让财富继续增值。

晋商以“祖训”的形式强化世代需经商的观念,使商号、票号代不乏人,而这些人才又延续和扩展着祖上传下来的家业。

作为商人,总希望自己的事业有一个继承人,帮助料理商业和管理家政,这是人之常情。

但以祖训的形式强调经商的重要却是晋商的首创。

与晋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徽商。

江北推山右,江南推新安,徽商是明清时期商场上与晋商势均力敌的一个商帮。

徽州民风十分重视科举,所以使一大批很成功的徽商在经商上始终不能显得坦坦荡荡,他们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总是进退两难、犹豫不决。

让后代弟子追逐功名,可以弥补自己学而未能仕的遗憾,但有家业后继无人的风险;让他们继承家业经商,洗不掉一身铜臭味,似乎无法扬眉吐气。

由于观念的束缚,徽商在经商的路上走得颇为尴尬和犹豫。

徽商中从商而终的少,多数人无论是发了家或是赔了本,最终还是落叶归根,返回到以农为本的老路上来。

在安徽,有巨富之称的盐商们于其商名之外一般都有别名,物质的富翁却是精神上的贫困户。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祖训”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规定,这好比一个公司的章程,具有提纲挈领、指明方向的作用。

晋商以“祖训”的形式强调经商的重要,目的是希望后世能将家业经营得更大更好。

而作为创业者,起初的创业一般是以私人或民营的性质经营,和晋商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否在创建和经营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章程、规则等,只有健康、良性、稳定的发展才能是自己的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第四:

经商之人,必是人中之智者。

经商,不精通数学行吗?

不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行吗?

不善读写行吗?

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信息资源行吗?

对时局没有及时准确的预测行吗?

不会从事有效的公关交际行吗?

经商,仅有勤劳和俭朴是远远不够读,对知识的渴求无疑最为迫切了。

没有学识的人,想把生意做活做大,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经商之人,必是人中之强者、智者。

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非凡的胆识;既要能发现市场,又要擅长经营管理。

晋商并不轻视读书。

不仅那些有经济能力的农家重视子弟上学读书,就是那些世代为商的人家也十分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只是不愿意让子弟考取秀才、举人、进士,为仕途而奔波,而把对功名的追求用在了振兴商业上。

晋商家族有重学的一面,但他们具有以学保商,商学结合,学上有商,商中有学的特点,因而商人中不乏有学问之士。

晋商深知,书本知识,尤其是那些只注重修身养性、内心感悟的内容,是难以产生直接效益的。

商海无涯,对知识和智慧的需求是无限的,仅仅从书本中获取致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晋商除了普遍注重子弟的书本知识学习,更注重其经商才能的培养。

他们一般在子弟学习了一定的书本知识后,便让其涉足经赏,在商海中,让其增长知识。

只有直接面对市场,才能把握和造就市场。

因此,晋商子弟,学成之后就“弃士而就商”、“挟资运游”了,他们以先辈为榜样,在市场这所大学校,经数年数十年的历练,才能具有继承和发展祖业的才干,并承担起培养接班人的重任。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书本知识难以产生直接的效益,但多方面的积累不但无损于经商,反而会有助于发展。

读书有什么不好?

读了书,眼界更宽广,更能把治国安民之道转化为经营谋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创业者成功很大程度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沉淀、积累才能逐步走向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多创业者很难成功的一个因素。

第三篇理财是一项复杂的智慧活动

第一:

金融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信誉的竞争。

抢占地盘,就是抢占市场上的地盘,只有在地盘上具有了“势”,才能抢“势”经营,才能无往而不利。

而诚信无疑是抢占市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个企业必须要以良好的信誉作开端,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

就象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

当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后,成功、利润便会随之而来。

中国最早的票号日升昌认为:

“一日耍奸,可以欺世;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没有哪一家商号可以数年、数十年靠耍奸混迹于世。

”晋商创立的许多字号的存在期限是以百年计,就是因为它以诚待人。

这当然包括很多方面,从生产角度来讲,它不弄虚作假,货真;从价格上来讲,它不会一个人一个价,它不会骗你,也不会随便个你涨价,也就是说它的价实。

票号经营银两兑换,作为一个信用行业,它对诚信的要求更高。

在当时,票号没有国家力量或其他组织作它的背景和支撑,使人们可以完全依赖。

同时,当时法律也不健全,人们又不可能通过打官司的方式把它违反信用的对方上告官府,寻求法律的支持。

既没有朝廷和官场保护,又受不到法律保护,商人如果希望将异地兑换的金融事业做大做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信用,晋商居然建立起来了。

如果缺少诚信,把自己的钱交给山西票号能万无一失呢?

光绪年间,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开办的阜康钱庄倒闭了。

阜康钱庄凭借胡雪岩的官员背景,做着汇兑官银的生意。

它的倒闭使清朝政府下令禁止汇兑官银业务(毕竟官银业务在当时金融市场占很大的份额),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地方官员仍上书朝廷以山西票号信誉卓著为由,坚持由山西票号汇兑政府银两。

金融信托事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信誉和道义的竞争,而在这场竞争中,晋商长久地处于领先地位,取得了全国各地百姓近百余年的信任。

诚信于个人,是一种人格操守。

在商业上,就变成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人间契约。

当这个契约变成群体性的人格操守时,商业运作的坚实平台就形成了,业务往来就更顺利了,赢利也就越多了。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经商不仅仅要在意一时能赚多少银子,更应关注究竟能赚多久的银子。

偷奸耍滑也许能得一时之利,然而绝对无法长久维持。

作为创业者,你是如何建立自己的诚信并永久保持的?

你是否有远瞻的眼光来看待你短期的利益受损?

第二:

义气是行商生财的资本。

一般的生意不讲情义,但真正做大生意的人都要讲义气。

交情和义气是行商生财的资本。

缺了这一点,就犹如满盘的围棋子儿缺了一口气,摆得再多也是死棋。

有时,交情不是为了功利,不是为了直接的商业动机而有意去做的。

可能是在十分无心的时候,你就做了一件别人感激终生的事。

回报也会是悄无声息的。

在你不经意时,棘手的事情突然如水一般挥发了,后来你才知道,是很久以前的一颗情义种子开花结果了。

晋商崇拜关公,尊为财神,到处建关帝庙,可见晋商讲义气在明清十大商帮中显得尤为突出。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晋商经商的理念之一。

晋商乔致庸说:

“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

晋商讲义气,最为人称道的是“慎待相与”。

“相与”是晋商对业务合作的商号的称呼。

晋商在选择“相与”时非常谨慎,势必弄清此家商号的根基与信誉后,才决定是不是与其往来,然而一旦成为商号的“相与”,晋商就会宽容以待、真诚合作。

如果“相与”者一度占了便宜,晋商也会尽量忍耐和相让,不会轻易诉诸于官司。

他们认为:

“银子拿在相与手里,总比花在衙门里强。

”“商场如战场”,生意中盈亏增欠乃是常事,遇到“相与”亏欠倒闭之时,晋商绝不落井下石,而是竭力相助,不再苛求债务。

有商家借了巨款而无力偿还,借出的商家便大方地一笔勾销,这样的事情在晋商中时有发生,不足为奇,如杨老五经营的双盛公、双盛茂停业封门。

著名的晋商王文显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他把修德之行与取利之途之间的关系洞察得如此透彻,境界标立得如此高远,并告诫后人:

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在利益面前丢弃了为商、为人的根本。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一个有智慧的商人,有时会首先考虑他人的利益,甚至把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以求人和,以求更大的利益。

试问创业者,你是否有这样的胸襟和远识呢?

第三:

做天下最大的生意。

在传统的官本位社会里,官方无疑是最大消费市场,只要能从官方手中抓过来生意,其中的厚利恐怕是无论如何做大市场也无法比拟的。

在古代中国里,想长期做生意,想把生意越做越大的商人,除了做官生意,别无选择。

要学会做大生意,先要学会做官生意!

官生意是天下最大的生意,做成了,自己焉能不“做大”?

票号之所以能以少数的资本、经营数以百万计的业务,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其主要秘诀也是于做官生意。

只有使自己的利益与官方的利益一致时,生意才能做下去,而且会越做越大,越做越顺。

晋商的辉煌,主要是在清朝的中后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官生意越做越大。

晋商充分利用与官方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取得“优惠政策”、“重点工程”和“大项目”等“肥差”,从中谋暴利,进而部分代官方“解饷”、运军需、赈灾,最后竟扮演起了国家银行和财政部的角色。

在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山西票号也大发“国难财”:

在办洋务时,汇兑海防经费;在甲午战败后,山西票号承办“四国借款”;在“庚子事变”之后,山西票号又承担了分摊各省债务的汇兑。

存放在山西商人手中的公款是不计利息的,通过汇兑和经营这种没有成本的资金,山西商人获得了很大的利益。

大发官财,是山西票号兴盛的主要原因!

但天下之事,有利必有弊,有大利必有大弊。

商家与官府争利,无异于虎皮谋皮。

商家的本性在谋利,官家的本性又何尝不是谋利呢?

作为官方最大势力——皇家,岂肯轻易让利于商家?

若作出一些恩赐未尚不可,肯出卖一些名分也无大妨,但面对眼前厚利,皇家是不会真正地让利给商家的。

让利一时可以,决不会长久让利;守信一时可以,决不会长久守信。

在清亡之际,朝廷欠票号银愈七百万,票号所受的损害就可想而知了。

票号之所以衰败,也跟做官生意有关。

所以,与官方做生意,不小心谨慎不行,不抱如屡薄冰的态度是不行。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通过晋商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晋商虽然因官银汇兑取得成功,但损失惨重也是官银汇兑。

通过上述情况看,任何暴利的项目都要见好就收,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四:

钱流动的过程就是钱生钱的过程。

穷人的钱,有多少就用多少,用完了就一个铜板也没有了,只有再去挣。

如此,挣了就用,用了再去挣,只是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过程。

商人就不一样了,商人的钱像水一样在流动,流动的过程就是商人的钱生钱的过程。

晋商的乔家祖先乔贵发是靠和秦家在包头磨豆腐发家的,所以才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由一个磨豆腐的磨盘转动出一座名城,足以说明资本只要运转起来,即便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所产生的暴利往往也是惊人的。

哪怕这个资本运转的载体——产业链是极其微小而原始的,也同样会产生财富奇迹。

乔贵发的豆腐产业链,虽然和自己的后代经营票号所建立的银子生意的资本产业链在产值和利润上没有可比性,但运作方式是一样的。

当代一位著名商人说过:

“不要和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商业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的一种心灵感悟。

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

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而走向失败。

这提醒人们,不仅要让资本滚动起来,而且应该尽可能地将资本投入到利润最高的行业,让资本实现良性的滚动。

数百年前的晋商已经这样做了,当乔贵发觉察到豆腐业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时,他就把一部分资金转向酒业和钱铺等赢利高的行业。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真正脱贫致富,不要怕起步晚,也不要怕启动的资本少,只要手中的资本真正滚动起来,成为富商大贾并非不可能。

就如上内容,创业者是否应该思考:

如果创业者想把自己的产业越做越大,应该随时调节自己的项目,不要等项目的利润挖掘完再考虑转行,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其中要靠智慧和胆识,更多的是一种谋略。

第五:

赚得起也要赔得起。

买卖有赚就有赔,既要赚得起也要赔得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若不切实“保本”,那就真的会像一夜暴富一样,也会一日衰败。

地窖藏住了“血本”,也就等于保住了商家性命,任它风云变幻,自有银子撑腰,商号的牌子也就不会倒。

晋商的旺财主渠源祯经商稳健,遇事留有后备,将票号经营赚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