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488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本卷共2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电影《十二生肖》讲述的是成龙扮演的杰克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并最终将国宝归还中国的故事。

导致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

C.美国军队D.英法联军

2.近代,西方侵略者开始把大量商品倾销到天津是在哪一事件之后

A.签订《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签订《天津条约》D.签订《北京条约》

3.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此书应为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南京条约》D.《北京条约》

4.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

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A.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B.“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十指无茧”“或一见即杀”

C.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D.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

5.太平天国失败后,“(洪仁玕在)供词中说:

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洋人不是力抵我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意在谴责列强干涉中国内政B.企图推卸失败的责任

C.企图向清政府摇尾乞怜D.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

6.1900年6月29日,慈禧太后在对外宣战八天后即令驻外使节向各国解释: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馆及,酿成大祸。

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而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

”这表明慈禧太后的意图是

A.甘心充当列强侵华助手B.利用民众力量抵御侵略

C.满足列强瓜分中国要求D.对外求和维护自身统治

7.据《泰晤士报》报道:

清末时期“有关赔款问题,……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公使们都据此提出了详细方案,……如果可能,美国、德国、比利时以及荷兰的公使们将任命一个联合委员会,对一般性原则拟出共同协定。

”以上“赔款问题”最终体现在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8.“在念完诏书后,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宣告结束,胡惟德拿着诏书,领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再次三鞠躬,随后便退出殿外,从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A.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步骤B.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从根本上维护了新的共和制度D.标志着中华民国的正式建立

9.“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在近代史上首次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0.“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上述评价意在指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1.“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义和团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D.鸦片战争时期

12.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

“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

”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了

A.国民党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B.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

C.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D.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政治民主化

13.《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14.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

此时,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C.奠定了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基础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15.1943年3月为祭奠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蒋介石在重庆献赠挽联。

毛泽东在延安作诗道: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国共两党都对戴安澜给予高度评价是因为他

A.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而战,堪称楷模B.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C.在北伐战争中作战勇敢,英勇牺牲D.用事实证明了黄埔精神优于武士道精神

16.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17.“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这次祭奠意在(  )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18.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

“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

C.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D.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19.“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

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

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

”据此可知,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

A.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0.“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

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

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

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

”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A.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庆事,方设朝会。

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剧贼得进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到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

洪逆从不出行。

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

——摘编自《贼情汇纂》

材料二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

“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

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

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

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

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设中。

居民一般衣着良好。

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

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情景是否矛盾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选材角度分析材料是否相对客观并简要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是在她的土地上捣乱。

如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既然我们并不准许中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我愿郑重声明:

让中国自己去决定,哪些人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那便是谢天谢地的事了。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

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义和团是爱国者。

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的国家。

我祝愿他们成功。

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

我也是义和团。

因为我也主张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

――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这句话

含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要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日战争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故选D。

2.【答案】D

【解析】《天津条约》主要内容之一是增开天津为商埠。

这是近代史上天津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因此选D项。

3.【答案】B

【解析】结合时间概念1861年和赵烈文的身份,可判断“贼”指太平天国。

材料指出此书内容的特点是“效法西人所为”,故应是《资政新篇》,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4.【答案】C

【解析】“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出自《资政新篇》,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有利于近代化,故选C项。

“谓田皆天王之田”说明封建君王意识严重,不选A项。

“或一见即杀”体现封建社会血腥性,不选B项。

“特权的森严”体现等级特别,不选D项。

5.【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所以材料反映出洪仁玕比较正确地总结了失败的客观原因,所以选D项,不选ABC三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并何至恃乱民而与各国开衅”指清政府不会依仗乱民对抗各国,B项排除。

材料强调希望各国能谅解中国的这种情况,可见AC两项与此不符,均排除。

对外妥协,维护自身统治,她真实的意图就是这两样,D项正确。

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清末......有关赔款问题,……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美国、德国、比利时以及荷兰......共同协定”可知此应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日等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故本题应选D项;A项由中英两国签订、B项由中国与英、法两国签订、C项由中日两国签订,均与题目中的信息“有关赔款问题,……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美国、德国、比利时以及荷兰......共同协定”不符,故排除。

8.【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清帝退位的情形。

清帝退位是袁世凯为就任中华民国总统而与革命派、清廷协商的,故选A项,不选C项。

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建立的是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选BD两项。

9.【答案】D

【解析】皇帝代表君主专制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D项,不选BC两项。

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条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要求民族独立;第二条是主张政治民主,故选A项。

B项只是涉及到第一条内容;C项只涉及到第二条内容;D选项“开启”表述不准确。

故不选BCD三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而肩负这一历史重任的是国民革命,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民(国)十五六年”是1926、1927年,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作为政治性的革命政党被大多数所倾向与关注,说明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这是国民革命促进了结果,C项正确;A项错误,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主体上仍是资产阶级政党;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体现;D项时间不符,而且辛亥革命也没有完全实现了近代政治民主化。

1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该回忆录描述的是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20世纪20年代,苏俄向广州革命政府派出了大批军事顾问,苏联军事顾问在广州革命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攻克武昌、南京、上海等城市,把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而苏联成立于1922年,A项与“广州聘请苏联顾问”不符;B五四运动和D全面抗战都不符合“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攻克南京”等信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的,不选A项。

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是1931年的,不选B项。

奠定了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基础是1927年的,不选C项。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故本题答案选D项,不选ABC三项。

15.【答案】A

【解析】在国共合作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材料中未涉及到,不选B项。

依据材料中“北伐战争中”的时间与1943年不符,不选C项。

题干中并未涉及到两种精神,不选D项。

国共两党的领袖都为其做挽联,主要是为表彰戴安澜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功勋,故选A项。

16.【答案】 B

【解析】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图,故B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在抗日战争中,虽然国共两党的斗争非常复杂,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战略没有改变,因为民族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也使得国共两党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破裂,因此选D项,不选ABC三项。

18.【答案】A

【解析】费正清强调的是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由一个战争的牺牲者转化为世界大国,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后中国还经历了解放战争,因此促成中国永久和平错误,故B项错误;中国本身就是世界大国,只是近代衰落,不是偶然事件,故C项错误;日本侵华只是让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重要性进一步体现,与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无关,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可知处于解放战争时期,A项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处于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素帆百万、碧水、雄师、长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渡江战役中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局面。

所以描写的材料是渡江战役。

因此选C项,不选ABD三项。

21.【答案】

(1)洪、杨等领导人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洪秀全大兴土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2)不矛盾。

都应当是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因为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观察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3)客观。

理由:

材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实录,且材料作者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

(4)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

【解析】

(1)要从材料中归纳出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变质、脱离群众和强化封建等级等问题。

(2)注意分析材料出处,认识观察者的不同立场所造成的影响。

(3)要注意材料的性质及作者的身份(与清政府、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

(4)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必须保证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强调甄选、辨别等,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

(1)含义:

西方列强不应侵略中国。

表明作者是同情义和团的。

(2)原因: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是一场正义斗争,值得人们同情支持。

(3)认识:

列强对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是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各国人民是反对侵略战争的。

【解析】

(1)根据材料的第一句话可知,作者是反对在其他国家“捣乱”,并不是反对正常的平等的交流,故作者所指的“不需要”,含义是不要侵略。

(2)在材料中作者指出了自己支持义和团的理由:

义和团是爱国者。

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3)新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作答,只要合理、符合史实即可。

23.【答案】

(1)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都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国共产党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真正依靠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变化:

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

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特点:

民族性:

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解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战略上两党都认为需要持久的抗战,作战方针上看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

回答抗战路线时要比较国共分别所采取了的策略。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援助国国家的变化、援助通道的变化、援助性质和范围都不断扩大等方面比较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物质上、精神上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