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陈建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6942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陈建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论文陈建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论文陈建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论文陈建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论文陈建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陈建宇.docx

《论文陈建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陈建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陈建宇.docx

论文陈建宇

第1章导论

第1.1节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自金融业出现以来,金融风险就相伴而生,两者形影相随,经历了几个世纪。

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的波动日趋加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金融风险的累积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九十年代以来,相继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年)、巴西金融危机(1998-1999)、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开始)其中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

在金融危机中,大量的银行倒闭或被迫合并,银行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角。

这是因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银行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时候,会影响到生产领域,使资源配置失衡,效率低下,从而市场秩序混乱,经济运行失稳。

而在虚拟的金融交易远远超过实物贸易规模的今天,一旦吞吐巨额资金的银行出现问题,所产生的冲击波必将冲击整个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还将危及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

目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得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资本流动加速,规模急剧增加,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全世界的普片关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1998年以来,在其成员国中,33个国家都经历过严重的金融问题,在发生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占72例。

在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的成员国中,其中不良贷款引起的又24起。

所以,威胁银行的最要问题仍然是不良贷款。

1694年英国的英格兰银行诞生,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从历史来看,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至今己有300年的历史。

20世纪最后20年事银行业发展最迅速和银行危机爆发最频繁的时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1980年开始,多达130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

从1897年我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建立,至今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也已有100年。

商业银行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货币资金、授受信用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高风险经营的特殊行业。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发生重大的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五大类四个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外资(中外合资)银行是无大类商业银行;根据业务经营地域范围的不同划分为四个主要层次,一是主要地、市以下城市和农村经营金融业务的城乡信用社,二是在所在城市经营银行业务的城市商业银行,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四是在境内外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我国于2006年底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这是我国金融市场融入世界的标志。

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深入,企业资金来源已从国家计划供给制度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

在这一阶段,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找那个要问题。

重庆市做为我国西部重镇,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在前5位以内。

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60元,比上年增长15.3%。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442.70亿元,增长39.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城镇建设与改造投资21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重庆市的金融业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十分迅速,重庆正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

近年来,重庆成为全国金融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

正是基于此,全国各地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源带到重庆,使重庆的银行、证券等业务量快速上升,其中银行贷款余额的年增长速度,几乎超过全国年平均增长水平5个百分点。

重庆金融企业资本回报率达到20%左右,高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

重庆的金融业不仅为工商业提供血液,自身也发展壮大,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5年前,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去年上升到6%,预计今年在7%左右,到2012年,预计会上升到9%左右。

这充分说明金融业在重庆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业,而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重庆金融业中银行业占得比重最大,重庆银行作为重庆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其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1.2节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显露,90年代日见突出。

1988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首次明确了呆账的内涵,不良贷款问题被逐步认识和关注。

1999年,国家成立了华融、长城、信达、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宏观层面上开始积极借鉴国外做法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采取由资产管理公司实施专业化集中处置,先后几次对不良贷款进行剥离。

在微观层面上自200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银行自身力量进行自主化解。

经过不良贷款的两次剥离和自主化解,解决了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沉重历史包袱,取得了相当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周小川认为看待不良资产的成因要有多维的分析,并就此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观点:

有三分之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早期形成的,有三分之一是在1992年至1994年以房地产热为代表的经济过热时期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欠缺造成的。

张玉明从信息均衡与非均衡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他从各自的信息优势角度分析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其分析框架中,中央银行等同于政府),主张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应彻底废弃一切利率的干预和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

独辟蹊径从利差角度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通过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一些国际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利差不同是产生不良贷款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利差和付息率对资产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郁洪良对我国国有银行现行的以及可能采取的几种不良贷款处置方式进行了比较,认为不良贷款出售(特别是公开竞拍)和不良贷款证券化(假定证券化可行)这两种处置方式具有处置时间和速度的优势,但是没有增加不良贷款回收价值的比较优势;资产重组和债转股这两种处置方式在减少不良贷款价值损失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处置不良贷款的时间长、速度慢;对国有银行而言,利用合资经营以及变通的合作合约处置不良贷款,能够较好地兼顾处置不良贷款的时间和回收价值之间的矛盾。

毛瑞宁认为不良贷款不断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资金过分集中于银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

银行吸收社会资金,本身就承揽了社会投资的风险,银行在吸收社会资金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更增加了资金的风险。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的结果。

单一化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变弱,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向银行体系转移,降低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并指出不良贷款存量化解不一定能遏制新增不良贷款扩张,但是增量化解必须结合存量问题通盘解决。

于伟群从金融制度因素方面分析了中国金融不良贷款生成,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由集权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没能完全摆脱传统体制的根本束缚,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仍是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不良贷款高比例生成问题。

第1.3节国外相关研究

从普遍意义上讲,信用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在借款人与银行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违约风险,加上银行为维护客户关系,引发的贷款的风险集中和贷款勉强,以及金融的脆弱性,不良贷款是难以避免的。

2004年最新修订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加大金融监管,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风险分类方法是“贷款五级分类法”,根据这一原则将贷款分为五类,分别是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从宏观上讲,贷款分类是衡量贷款内在风险的一种尺度,主要用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监控。

从微观上讲,贷款分类是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实行分类管理的依据。

但无论如何,不良贷款的定义表明,银行不良贷款昭示的是贷款的一种不良状态,即贷款利息不能足额收回,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或无法收回的状况。

总的来说国外对不良贷款的理论研究主要在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金融脆弱性假说理论的文献中。

近30年来,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80年代初期,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CreditRisk)的防范与管理,著名的《巴塞尔协议》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第二阶段是在90年代,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MarketRisk)日益突出,几起震惊世界的银行危机大案(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促使人们对市场风险的关注,一些主要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主要进展包括ValueRisk(风险价值方法)以及信孚银行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系统;第三阶段是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Metrics和CreditSuisseFinancialproducts的credit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与此同时,操作风险(OperationalRisk)日益引起关注。

KregelJ.A.引用了“安全边界”(MarginsofSafety)概念来分析不良贷款的产生。

认为在银行家的信贷决定还是遵守所谓的摩根规则(JPMorganRule),即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credithistory),而不太关注未来预期的情况下,会导致安区边界的降低,使前期不能从银行家那里获得贷款或者被要求很高的安全边界的借款人也能够获得贷款。

经济扩张,安全边界与信用记录权重的相互配合,使得信用风险敞口扩大。

Makoto在其《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谈到金融的脆弱性。

经济不稳定性有一些货币与金融方面的问题,而货币与金融不稳定性有三个层次:

第一,在简单商品流通条件下,经济不稳定的可能性纯粹产生于货币的社会功能。

第二,在一个具有由先进信用与金融支持的发达交换过程的经济中,影响范围与复杂性次序各不相同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可能。

货币危机可能会由某一特定国家普通的工业与商业交换的链条的完全断裂而引起。

货币危机同样还会由于贯穿工业与贸易领域的信用链条的冲击而加剧。

第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危机。

特别在构成资本主义积累特征的周期危机中,这一必然性会得到证实。

以“脆弱论”核心,即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脆弱的,如果再加上人为的因素,如“道德风险”、“隐性赤字”、“负担过重”,则会使金融体系本身更脆弱。

在这种状况下,使得一国的经济容易遭受“自促成”式的冲击。

比如投资者对投资的前景失去信心,大量的投资被撤出,同时向银行挤兑,货币不得不贬值;再如,企业的财务状况很困难,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抛售资产,迫使本币贬值等。

SimonH.Kwan对亚洲七国1992—1999年的银行运作绩效分析后,得出银行运行成本和不良贷款密切关系联。

LeighDrake、MaximilianJ.B.Hall通过研究引入不良贷款因素的日本银行业的效率问题,分析了不良贷款和银行效率的相互作用。

第2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以经营存款、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以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为手段,全方位经营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而不确定性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笔贷款都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所以从概率论的角度看,银行贷款中总要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就是银行在一定期限内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

有可能造成

呆帐贷款或贷款损失的贷款。

不良贷款增加会形成贷款收回率下降,会

形成贷款损失的风险,会降低银行的收息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有一下几种:

信用论、金融内在脆弱假说、银行行为理论。

第2.1节信用论

“金融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信用过程,信用是包含着时间长度在内的一种预期。

因此,不确定性事实上包含在任何一种金融活动中”。

商业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一种社会中介机构,一方面享有从借款人处按时收取本息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必须履行对存款人还本付息的义务。

由于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利率、汇率、价格、收益等经济变量的实际水平与人们的预期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使得人们原来基于预期做出的经济决策出现失误,给决策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当这种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无法按贷款合同约定行事,出

现违约。

贷款客户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直接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

可见“由于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偿还时间上的分离,银行业出现一定数量的不良贷款几乎是必然的”。

当今社会是信用的社会,信用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网络,这个网络上任何一个环节即使是偶然的破环都会引起连锁反应,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而陷入信用混乱之中。

因此,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引发的连锁违约,会导致银行业已出现的不良贷款不断放大。

第2.2节金融内在脆弱假说

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人的内在特性;使得它们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银行部门的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

金融内在假说分为:

抵补性的借款企业、投机性借款企业和庞氏企业。

抵补性企业的预期收入不仅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而且各期预期的收入流也大于到期债务本息。

因此,抵补性企业是最安全的借款人,它只根据自己未来的现金流量作抵补性的融资;投机类企业的预期收入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但在借款后短时期内(如m期),预期收入小于到期债务本金(在此时期内企业的预期收入大于到期债务利息,企业仍是履约企业)。

m期后企业的预期收入将足以偿还到期本息以及m期所欠的本金,显然,投机类企业存在债务敞口。

在m期内,投机类企业为偿还债务,要么重组其债务结构,要么变卖资产。

由于此时市场条件可能与借款时不同,企业要承担不确定性风险。

当市场利率上升或资产价格下跌时,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

庞氏企业的预期收入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但从第1期到n-1期,各期的预期收入不仅小于到期债务本金,甚至还小于到期债务利息。

直到第n期,该企业的预期收入(常常是由于资产大幅度升值后变卖资产所得)才足以偿还前n-1期利息和第n期的到期债务本息。

庞氏企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为正常经营,庞氏企业必须长期借新债还旧债。

市场利率上升,企业的财务困难加重,同时导致资产贬值,企业资不抵债。

金融脆弱不仅包括可能的损失,还包括己经发生的损失。

从银行脆弱性来讲,它是根植于信贷资金使用与偿还时间上的分离。

第2.3节银行行为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从银行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其主要包括贷款客户关系理论、贷款竞争理论和贷款勉强理论。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最早由JohnWood在70年代提出来。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银行为了保持贷款的长期需求,实现其长远利润极大化目标,倾向于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来培养与客户的关系,由此导致采取以贷款量扩张为特征的激进型贷款策略。

这样,一方面贷款质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银行的收益也会降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削弱,因而,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

贷款竞争理论也是银行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1986年Eaton、Gersovitz和Stiglitzl提出了贷款竞争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内容是:

银行在贷款市场开展竞争,促使银行利润下降,最后导致利润为零。

由于银行之间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是银行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少,利润降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下降了。

贷款勉强理论最初是Gwyne提出来的,后来经过Eaton、Taylor等人的发展逐步完善。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贷款勉强(指银行在一定利率水平下向借款人提供超过其意愿需求的贷款)使贷款产生超额供给,降低了贷款的质量,提高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贷款勉强存在的一般原因是由于银行经理的升迁与其经营业绩紧密相关,而贷款量又是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银行经理常常倾向于把贷款量扩大到其安全的范围之外。

从上述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可以看出,存在不良贷款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共同问题。

然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因此,分析寻找其中的影响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第3.1节我国对于不良贷款的界定

银行不良贷款的划分一般沿用两个标准:

一是时间标准;二是质量标准。

按时间标准,一般是贷款合同到期后三个月未能偿还的贷款,就被称为不良贷款。

按照质量标准,基于对贷款的分析,凡是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大于20%的贷款都被称为不良贷款;其中包括可疑的贷款,即损失可能性超过50%的贷款和即那些无法收回的贷款。

不良贷款的范围界定,国外商业银行通常从风险监控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标准,对银行已发放的贷款,按照还款的可能性,从优到劣分成五类,即正常(Pass)、关注(SpecialMention)、次级(Substandard)、可疑(Doubtful)和损失(Loss),后三类通称为不良贷款(Badloan或NonperformingLoan),具体内涵因各国情况不同有所差别。

这类分类的最大好处在于银行能通过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早地发现问题,从而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

到1998年为止,以前我国实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均是按照财政部《金融保险业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按期限对贷款按四级分类,即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

呆滞贷款,系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帐贷款)。

呆帐贷款,系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列为呆帐的贷款。

其中后两项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只强调贷款质量的事后评价,缺乏风险预警性。

如有些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借款人在贷款未到期时可能已经丧失了还款能力,对于这种情况,“一逾两呆法”由于缺乏对借款人的实际还贷能力进行分析,因此不能及时发现、暴露问题,从而不利于风险的防范。

2、不真实性。

未到期的贷款未必都是正常的,同样,超期的贷款也未必一定是不良贷款,如借款人因一时资金周转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还款,但最终还款能力仍然存在,将其化为不良贷款显然不切实际。

3、缺乏对借款人的监督和约束。

按照“一逾两呆法”,无须对借款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就可以对贷款进行分类,这样就不利于银行加强队借款人的监督和约束,以降低因借款人违规而造成得贷款损失。

鉴于原有分类方法的不足,199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改革银行的贷款分类和考核办法,在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使我国银行业在贷款分类制度上与国际接轨。

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试行阶段,原有的“一逾两呆”分类方法仍然适用,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正式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

(1)正常类:

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2)关注类: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借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类: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4)可疑类: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5)损失类: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开始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

第3.2节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布情况

我国不良贷款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

a.集中分布。

不良贷款主要集在几个领域:

一“大”,即大企业、大城市、大项目;二“上”,即上市公司或准上市公司;三“垄断”,即包括“两路”(公路和铁路)、“两电”(电力和电信)以及烟草等在内的垄断行业。

b.行业分布。

近年来,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等行业。

c.时间分布。

从形成的时间上,不良贷款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是重复建设和支持传统企业所发放的低效贷款;90年代初期至中期,由于经济过热导致信贷规模快速膨胀形成的不良贷款;90年中后期,企业破产兼并和改制过程中悬空和逃废银行债务等形成的不良贷款。

d.地区分布。

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广东、辽宁、山东、河南、江苏、湖北、黑龙江、河北和吉林九个省。

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

全国可以为四个典型的地区,一是以广东等为代表的经济高增长、贷款高风险地区;二是以东北为代表的经济低增长、贷款高风险地区;三是以西部为代表的经济低增长,贷款低风险地区;四是以上海、北京、浙江为代表的经济高增长、贷款低风险地区。

表3.1:

我国商业银行2006年不良贷款西部地区情况表单位:

亿元

项目

地区

不良贷款余额

不良贷款比例

本期

比年初

本期(%)

比年初(%)

陕西

355.22

11.68

11.5

-1

甘肃

165.1

-10.2

11.84

-1.57

青海

76.11

0.85

16.96

-1.46

宁夏

55.6

-2.18

9.05

-1.88

新疆

248.04

-23.4

15.52

-2.11

内蒙古

184.01

-20.75

8.28

-3.25

广西

211.35

-9.99

8.12

-1.74

重庆

188.22

-35.05

6

-2.32

四川

538.96

23.43

9.84

-1.15

贵州

150.93

-3.9

7.92

-1.22

云南

235.4

-18.21

6.69

-2.02

西藏

28.26

-0.09

14.32

-2.04

3.2.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在改革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累积了巨额不良贷款。

1999—2000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3939亿元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但是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34.18%。

从2000年起基本遏制了银行不良资产率较快增长的势头,2001年出现不良资产率与不良资产余额“双降”的局面。

尽管形势在好转,但到2002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高达平均26.1%,总额为20000多亿元。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5年末,商业银行境内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8.61%。

该不良贷款余额包括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境内不良贷款余额。

根据中国银监会就

2009年年末商业银行运转情况所发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第底度,商业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