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6597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下学期月清历史试题

东莞市粤华学校高一5月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石器助耕

C.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农业生产工具发生巨大变化,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故答案为C。

A、B两项是春秋战国以前采用的;D项是经营方式。

答案:

C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由此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始于(  )

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铁制工具大量出现是在战国时期,而西北干旱地区进行打井灌溉工程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传入凿井技术以后。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

B

3.隋唐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见下图)(  )

A.

西部地区日渐落后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解析:

元朝大运河不经过洛阳,从北京直通到杭州,因为古代的运河是运输粮食的要道,路线的变化说明中国的粮食基地已经东移和南移了。

答案:

B

4.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从材料中知道,元代妇女自田中采摘棉花,织成布,给孩子做成各式衣服。

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答案为C。

A、B、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5.宋朝的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

工业D.瓷器工场

解析:

从“宋朝的钧瓷无论是质量还是艺术价值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可知其代表了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这样的产品最有可能产生于官营手工业中,因为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答案:

A

6.儒家《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

“德能屠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曰工;通财货曰商。

”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D.知识水平

解析:

“辟土植谷”“通财货”等反映了职业的分工,选择B项。

答案:

B

7.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

这主要反映出(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解析:

英文单词“CHINA”与中国的国名和瓷器、丝绸挂钩,说明中国的瓷器、丝绸影响比较大,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比较发达,故答案选A。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C、D三项。

答案:

A

8.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

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  )

A.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营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材料体现的民窑即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而它的发展说明这一时期生产技

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而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

D

9.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

之,明且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

A.浙江农村出现商品经济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

D.商人控制手工业生产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商人购买棉花交由小民织布,然后购买他们的产品,到市场销售获取利润。

这个过程说明商人控制手工业生产,包买商产生。

答案:

D

10.下图截取自一幅古代名画,描绘的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情形。

你认为,这一经济现象最早产生于(  )

A.春秋B.秦汉

C.唐朝D.北宋

解析:

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我国古代商业从宋代起打破“市”“坊”界限,所以这种现象只有到宋代才能看到。

答案:

D

11.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光荣革命”D.工业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猎获黑人

奴隶的场所。

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

全球逐渐形成了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

体世界。

故选B。

答案:

B

12.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影响和史学观点。

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

B项是革

命史观,C项是全球史观,D项是文明史观。

答案:

A

13.右图描绘了少年沃尔特·霍利(16世纪英国著名航海家)与经验丰富的老船员交谈的情景,他们谈论的论题不可能涉及(  )

A.哥伦布的海洋冒险

B.大豆、玉米的引种

C.非洲黑奴的贩卖

D.蒸汽轮船的航行

解析:

蒸汽轮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才出现。

答案:

D

14.英

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D.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

“教堂尖顶”是天主教统治下中世纪的象征,高耸的“烟囱”超过“教堂尖顶”,意味着近代社会的进步,而且普罗米修斯是带给人类光明的天神,因此材料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描述应该是褒义的赞美。

答案:

D

15.(2012·海南高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

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

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汽车等新

型的交通工具,新式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相对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使得在郊区居住也不会对工作带来不便,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现象无关。

答案:

A

16.(2012·上海高考)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电力与蒸汽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D.煤炭与钢铁

解析:

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力与

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7.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主要动力不同B.通讯手段不同

C.机械特色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蒸汽动力取代了人力和畜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因此划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依据是动力。

答案:

A

18.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下列对这段

材料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A、B、C三项表述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

D

19.史书记载:

“苏南虽近洋场,

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已经深陷困境[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

关键信息:

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

说明苏南依然是农业生产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C、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20.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引进近代技术,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内容可以印证的是(  )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全面解体

B.洋务派通过兴办民用工业获取利润

C.欧风美雨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中国的近代丝绸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的背景

下产生的,故C项正确。

A项说法不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21.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解析:

结合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和“麦穗已经干瘪萎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

故选A。

答案:

A

22.“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选B。

答案:

B

23.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的这一思想(  )

A.对苏联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B.是苏联长期“左”的思想的根源

C.是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导火线

D.是斯大林体制的集中体现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这在当时应该是适合苏联实际的。

故A项正确。

B、C、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24.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

、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

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

C.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

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1929年”,美国大量人才的加盟与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有关。

新经济政策1927年事实上已经结束,引进人才与新经济政策内容不同,谈不上继续与发展,排除A。

苏联与欧美制度不同,故“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的提法是错误的。

“新型工业化”应该是“知识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答案:

C

25.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

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C.为后来的经济“滞胀”埋下了隐患

D.日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解析:

关键信息是:

“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其“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A、C、D三项是其“灾难性”的影响,即消极影响。

故选B。

答案:

B

26.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

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美元贬值B.计划指导

C.减耕减产D.以工代赈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首先需准确理解经济民族主义这一概念。

各选项中美元贬值这一措施,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他各国的经济困难。

据此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美元贬值。

答案:

A

27.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

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

19.8%

31.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表格反映的是政府总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百分比逐年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故选B。

答案:

B

2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③“经营者革命” 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正确B.①③正确

C.①④正确D.①②③正确

解析:

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逐渐出现的,③也是随着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才出现,它们的内容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不符。

答案:

C

29.对右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B.反映了大规模福利政策实施的弊端

C.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扩大缓和了社会矛盾

D.福利政策的实施压制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漫画中表现的是在发达国家内懒汉较多,因为国家发给高额的福利,体现出了高额福利政策做法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弊端。

答案:

B

30.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

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下私人垄断受到打击

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

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

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变化数据中经理控制呈现比重较大的特点。

体现了专业化加深,由此导致了“经营者革命”。

A、C两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D项没有分析到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

答案:

B

答案:

(1)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金属冶炼业方面用焦炭冶铁流行开来;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方面创造了五彩和斗彩瓷;私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手工工场)。

(任答其中3点即可)

(3)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4)变异:

资本主义萌芽。

趋向:

向工业文明演进。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

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

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

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

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是对哪场运动的反思?

有何进步意义?

(4分)

(2)据材料一、二,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

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6分)

(4)郑观应、张謇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的经济发展思想主张。

(1)问从材料中的“兵战”“商战”等信息可知为反思洋务运动,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解答其进步意义;第

(2)问从材料二中的“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等即可了解不同点,从“商战”“御侮”等可知都主张反侵略;第(3)问从“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可知孙中山主张,理由从材料中也可直接找出;第(4)问原因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列强侵略回答即可。

答案:

(1)洋务运动。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如从国家富强、救亡图存角度回答也可赋分)

(2)异:

郑观应以商立国;张謇以工立国,重视实业。

同:

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3)变化:

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

理由:

各方受益;缓解商业战争和资本竞争;缓和劳资矛盾。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等。

 

粤华学校高一年级(下)5月月考历史答题卡

题号

总分

得分

(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满分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20分)

(1)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6分)

 

(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世界领先

地位。

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4分)

 

(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4分)

 

32(20)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是对哪场运动的反思?

有何进步意义?

(4分)

 

(2)据材料一、二,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

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6分)

 

(4)郑观应、张謇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