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5172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docx

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10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15高考历史考前冲刺40天:

10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

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

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案】B解析:

a阶段: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增长,而苏联没有,A项排除;b阶段:

1960年前后,中国粮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苏联粮产量下降则是赫鲁晓夫改革,忽视了苏联的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在农村各地扩种玉米而产生的危机,B项正确;c阶段:

中国粮产量波动的原因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C项排除;d阶段:

中国粮产量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D项排除。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曲线图的正确解读,并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苏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

2.20世纪60年代,中央决策:

“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200多个项目。

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利于加快重庆地区现代化进程B.利于中国工业的均衡布局

C.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D.基于中国国际环境的考虑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答案】C解析:

从材料中“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反映了A项正确;“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反映了B项正确。

从材料“20世纪60年代”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一五计划已经结束,C项不正确;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知,材料反映以重庆为中心,建立国防工业体系,正是基于中国国际环境的考虑,D项正确。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3.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这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综上,这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即可。

 

4.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

《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这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B解析:

依据材料中““‘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当时已经出现“‘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的信息说明当时中央存在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存在质疑,故B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理解

 

5.阅读《1960至1966年中国城市发展简表》

项目

1960年

1966年

城镇人口数

13073万

13045万

全国城市数

208个(1961年)

171个

对此表的分析,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A.农业为我国基础,农业需量劳动力需从城市借调

B.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城市发展速度下降

C.城市人口的控制,在于保障工业化战略继续实施

D.城市人口在缩小,说明这一时期总人口减少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C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中提供的数字信息说明,城镇人口和全国城市数量都逐渐下降,说明1960-1966年我国城市化集成明显放慢,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家子啊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建设,为了保证工业化战略继续实施,所以控制城市人口,故C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工业化发展迟缓的正确理解

 

6.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

“资本主义国家是小计划、大自由。

他们是大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而小的方面比如一个工厂却是有计划的。

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

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

”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反对计划经济,主张市场经济B.反对市场经济,主张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D.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C解析:

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我们是大的方面有计划,小的方面常碰头。

我们要大计划、小自由,目前大小都要计划不行。

”中的信息说明陈云主张在大方面实行计划经济,小方面实行市场经济,故C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经济思想的理解。

 

7.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C解析:

依据材料中时间1962年,以及材料中“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的信息说明当时经济比列不协调,当时中央进行八字方针调整,故本题选择C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八字方针的理解。

 

8.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S794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A解析:

1953—1957一五计划期间,受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影响,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较高,1958——1962年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进一步上升,1963——1965年间,受八字方针的影响,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下降,流入农业的资金比重上升,因此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的理解。

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中国大陆土地改革与中国台湾土地改革对比

大陆土地改革(1950-1953)

台湾土地改革(1949-1953)

步骤

内容

步骤

内容

减租

减息

肃匪

反霸

减少地租,减轻利息,降低农民受地主剥削的程度,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

减轻租额负担,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一律不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37.5%;保障佃农权利,耕地租约一律为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6年;兼顾地主利益,佃农如积欠地租达两年之总额,地主可中止租约。

将农村人口划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

贫农、雇农是土改依靠的对象,中农是团结的对象,中立富农,地主被定为剥削阶级,是土改打击的对象。

公地

放领

把接收的日伪政权及日本在台机构所占的土地发放给承担现耕的农民。

放领地价为土地全年正产物收获量的2.5倍,分10年逐步偿还。

没收

分配

土地

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雇农,保存富农经济,坚决团结中农。

耕者

其田

征购地主水田超过3公顷或旱田6公顷的多余土地,按承领公地的办法转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对地主地价的补偿按七成实物土地债券和三成公营事业的股票搭发,年息4%。

——根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和《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绘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大陆土地改革和台湾土地改革,指出二者的不同点并予以说明(8分),并谈谈台湾土地改革对我们的启示(4分)。

 

【知识点】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答案:

区别:

①土地改革的方式不同:

大陆是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前提下,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暴力、激进的方式进行的;台湾是在不发动群众的前提下,采取自上而下,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的。

②对地主土地的处理手段不同:

大陆是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无偿地剥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台湾是采取征购的办法,对分给农民的土地采取的是有偿的原则。

③根本目的不同:

大陆是以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台湾是以缓和农村的阶级矛盾、促使封建地主向资产阶级转化为根本目的。

(每点4分,大陆和台湾各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8分)

启示:

①土地改革要做到利益兼顾、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②土地改革要清晰土地产权归属;③土地改革要坚持在法律的规范下和平进行;④土地改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要求;⑤土地改革时要建立相关机构和配套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⑥土地改革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4分)

解析:

准确的解读表格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是解读本题的关键。

(1)对大陆土地改革和台湾土地改革的比较,主要依据表格提供的信息,从土地改革的方式、对地主土地的处理手段、根本目的等方面归纳不同点。

(2)台湾土地改革对我们的启示主要从改革要利益兼顾、改革要明确土地产权归属、改革要坚持法律规范、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改革要建立相关机构和配套制度改革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等角度分析作答。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10.1958年7月,《红旗》杂志报道,“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以供给制为主,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几个月后,原来宣传的许多优越性开始走向反面。

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各阶层组合为一体与专业化分层相背离

B.农民身份固定化与社会身份流动相背离

C.社会生活单一化与多样发展方向相背离

D.公社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

【知识点】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D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其基本特征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这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组织,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11.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变迁:

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一五”(1953~1957年)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年)

“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年)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答案】D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A项错误;“二五”计划后期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调整,有所恢复和发展,B项错误;“六五”计划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深化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理解,并对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准确把握。

12.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D解析:

从图表可知,1957-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产幅度较大,而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产值片面上升,但农业产值下降;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值下降。

即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处理。

 

13.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热河省建平县、山东省沂南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图片。

这些土地房产所有证的获得,是通过

A.土地改革B.加入农业互助组

C.加入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土地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A解析:

1950年至1952年,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通过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B项是三大改造时期;C项是1958年;D项是新时期。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图片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14.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D解析:

材料前半部分表现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后半部分表现的是变革生产,二者同时进行,这也是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15.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D解析:

本题四个选项都属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严格说来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前,中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所以只有人民公社符合“加送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并且“人民公社”和苏联的“集体农庄”的形式极为类似,二者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都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人民公社运动的特点准确把握。

 

16.(中国)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

这表明人民公社

A.组织军事化B.行动战斗化

C.贸易自由化D.生活集体化

【知识点】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D1958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随后,在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10月底,全国农村实现公社化。

原有的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为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既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又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材料信息“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这充分表明人民公社生活集体化的特点。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17.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

“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

A.建国后初期的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实施,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调整”等八字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八字方针调整

【答案】C解析:

材料中“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是“八字方针”的重要内容,1959-1961年中国经济遭遇严重的灾难,其发生的原因是一方面中国建国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三年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从1960年开始中共中央不得不调整经济发展政策,推行“八字方针”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以答案选C,A项与题意无关,B项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灾难的重要原因,D项发生在此现象之后。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信息的把握以及八字方针掌握。

 

18.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工业结构调整

【答案】A解析: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旧中国时期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故本题选择A项。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工业结构调整信息的把握

 

19.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牌随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      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运动

【答案】C解析:

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可以排除D项,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材料反映了文化领域的“大跃进”现象,故本题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体时抓住题干关键时间信息排除错误选项再结合当时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20.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主要是由于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B.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D.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废除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答案】C解析:

材料中“1953~1957年”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其时间段的相关史实及“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可看出当时重视工业的发展,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工业,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我国的“一五计划”的影响正确理解。

21.下面的示意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

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而农业、轻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不及重工业,联系1953年新中国实行“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选A。

BCD虽然符合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历史情况,但是不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最正确分析。

【思路点拨】“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和原因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巨变等仍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2.1989年邓小平指出:

“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

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

”为此,党和政府决定

①建立上海浦东新区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开放上海等沿海城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答案】A解析:

从材料中可分析出,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

上海浦东地区的开放是1990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1991年,①②正确;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结合1989年时间信息可分析出,④开放上海的时间是198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记忆。

23.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

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

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

市场体制的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