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历年真题.docx
《总体规划历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体规划历年真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体规划历年真题
总体规划历年真题
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2010)
1.概念: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
2.理解:
《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
1)低碳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系统,需要规划、建设以及政策、制度的推动;
2)低碳城市是生产、消费的互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是重点;
3)低碳城市是城市循环经济的一种形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率、高效益、高循环为主要特征。
3.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1)理论框架
构建适宜中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相关技术、数据系统研究
2)技术路径《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及战略意义》
顺时、因地、应变、简约四原则
a)顺时根据当地气候差异,设计创造不同的并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形态
b)因地在城市规划中,尽可能设计城市主要街道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充分利用自然风力;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
c)应变规划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规划技术思路应注重“应变”
d)简约规划引导低碳生活方式;防止形象工程带来的碳排放(宽马路、大广场)
3)规划制度和实施机制的完善
a)低碳城市规划决策机制
i.行政决策体系(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
ii.社会决策体系(公众参与、专家意见)
iii.技术决策体系(规划批准)
b)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监督管理
i.行政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ii.立法机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iii.社会监督(公众意见——单位和个人)
4)相关专项法规的建立
5)低碳城市的层面《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模式》、《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
i.低碳城市系统构建
如何协调城市化与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在现有目标上作出调整,在保证城市基本功能和经济稳定的发展大前提下,使城市发展与低碳目标的协调与契合,其碳排放与城市系统耦合关系研究是寻求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均衡发展
ii.大城市地区规划
1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巨型城市”(规划方面)
2设计多中心,“紧凑型城市”大都市结构(空间结构)
3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使得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产业链,推动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规划)
4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空间、产业)
iii.城市总体规划
1空间规划方面
1)在规划时根据城市发展条件和目标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出现集中团状城市不断外扩或是多中心组团城市组团发展不力的情况,学习探索TOD模式,寻找更加高效紧凑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2)科学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设定城市增长边界,在新区规划中适当提高城市建设密度,控制城市密度不断降低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趋势。
3)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注意各类用地的比例均衡,增加土地功能混合度,并为实现居民低碳出行合理划定各类用地尺度。
2城市交通规划方面
1)进行更具实用性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减少不必要的干道,增加城市中心区和主要生活区的支路,提高路网密度,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目标准确预测交通需求,确定道路断面。
2)建议政府以制定相应交通政策的方式扶持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控制私人小汽车出行量,鼓励自行车出行和步行,保障多种交通方式的顺畅衔接。
3城市产业规划方面
1)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兼顾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型产业,使传统产业实现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的生产,同时鼓励发展低碳型绿色新产业。
2)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产业链,推动低碳产业园区建设。
iv.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在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还应正对城市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相应规划设计对策
6)实施机制
i.国家行政体制(政府)
ii.市场机制(企业)
iii.社会机制(公众)
低碳城市规划中,应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企业以及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构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三种机制有机整合
结合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题目提供平衡表),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2010论述题)
根据城乡规划法,试论述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特征(2009论述题)
如何看待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分区(2009论述题)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作用(2009)
4.用来分析城市各项用地的数量关系,用数量的概念来说明城市现状与规划方案中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为合理分配城市用地提供必要的依据
5.宏观上保证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6.综合确定各项用地规模,有利于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7.客观的反映了城市性质、功能以及规模
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编制依据的内容(2009)
总体规划阶段禁建区划定的依据(2009)
结合《城乡规划法》,阐述我们城市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2008论述题)
城市中心区规划中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规模的预测(2008)
城市总体规划中经济适用房建设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2008)
1.要考虑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2.合理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的比例和布局
3.应与旧城改造进程相一致,考虑旧城居民工作的居住场所,不得损害旧城人民的合法权益
4.经济适用房宜小规模,分散布局,避免出现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和隔离的现象,同时还应考虑我国固有的户籍制度带来的外来人口问题
5.注重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提供经济适用房的综合居住质量,以利于多元化的邻里关系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城市规划的思考要点。
(2007论述题)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
a)控制城市规模,平衡区域结构,改变城市对自然环境一味掠夺的状态,通过优化完善城市自身的功能,使城市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b)在土地利用方面,尽量不占农田,提倡土地的循环使用和功能的复合利用
c)鼓励城市紧凑发展,紧凑的结构可以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使城市更具有可持续的吸引力
d)交通系统方面,在鼓励公交优先的同时提倡公交导向发展,合理控制小汽车交通。
城市建设还应为步行者和自行车者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各种绿色交通方式之间能合理接驳换乘,形成一体化的、相互耦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e)城市的各种活动应有自己适宜的限度,城市规模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既要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也要美化城市环境。
f)通过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依靠新手段循环利用资源,最低限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如能源替换),可持续使用可再生资源(如中水系统)
g)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旧区复兴,实现人类文化载体的可持续力通和发展
h)规划导控中提倡生态节能的绿色建筑的设计
i)规划调控和政策设计应注意协调住房问题,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另: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长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承受能力,在确保社会经济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全面协调。
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心城区规划之间的关系。
(2007)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4)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2.其与中心城区规划的关系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为中心城区的规划提供宏观指导和编制依据,是中心城区规划合理编制的基础
2)中心城区规划是对纲要一些区域性内容的细化和落实,以具体的措施和手段实现市域体系纲要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规模的预测?
(2007)
i.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变化直接影响了城市规模大小
ii.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趋势,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必须在规划中对人口的增长进行预测,以便进行合理的引导控制
iii.就城市本身而言,人口规模影响了用地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和数量、市政公用设施的组成与能力、交通运输量、交通工具的选择、道路的等级与指标,住宅建筑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郊区的规模与城市的布局
iv.因此对城市人口的预测,不但是总体规划的目标,又是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与用地布局规划的依据,是总体规划前期的核心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适用性评定
1.是城市土地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基本依据
2.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的科学依据,有利于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3.可用作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宜建设区的依据,以便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
4.有利于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
5.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2006)
1.地位:
1)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与阶段实施与安排计划
2)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3)是近期土地出让与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
2.影响:
1)近期规划更关注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可能提出针对性强的措施方案
2)近期突出了近期重点发展地区和重点的建设项目,以便于现任政府操作和实施
3)由于近期规划的年限是5年,贴合国家的“五年计划”,更贴近现任政府的发展意图,实现了规划与设计的结合
4)近期建设规划完成后只需报上级部门备案,而无序启用复杂的编制审批程序,可以大大提高运作效率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2004)
1.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2.城乡融合系统综合,有序发展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区域整体发展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2004论述题)
1.相关概念:
1)近期建设规划:
在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2)远景规划:
对扩展阶段中的城市做出全面的轮廓性,结构性的部署,是一个空间结构的安排。
2.相互关系
1)连接桥梁:
城市总体规划
2)城市远景规划指导总体规划
3)总体规划是对城市远景规划的深化
4)近期规划产生的问题对远景规划的实现有一定的影响
3.区别
1)远景规划要求展望更远时间(50~60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重点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
2)近期建设规划则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3)近期建设规划:
具体性、操作性、针对性、现实性、实施性
4)远景规划:
原则性、目标性、指导性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2003论述题)
目前总体规划内容中对近期内容的要求是: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现行编制体系的总体规划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是政府采用计划手段调控配置土地资源的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条件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导致了决策主体的分散和政府配置资源能力的下降,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出现了以下问题:
1.现行体系中“重远亲近”,太过于追求理性,先近期、后远期,近期仅仅是远景的一个过程,远景蓝图过于“乌托邦”
2.近期规划仅仅是为总体规划的“陪衬”,是总体规划中最不重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也没有太多的法律约束力
3.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多为以远景蓝图为基础推导回来,缩小一些规模,减少一一些用地,再将五年计划中的有关项目“摆”在图上,可以称之为近似的蓝图,在计划多变和市场多变的情况下近期规划很容易成为一纸空图
4.近期规划以远景规划为基础,而不是从实际调研制定,本末倒置,远景规划的预计本来就是基于现状作出的长远计划,再以此反向指导近期建设参考性,借鉴意义不大
如何改善
1.应淡化总体规划的远期目标,远期中确定性应该被弱化,在现行框架中要特别强调控制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等今后都将成为具有多种选择可能的概念
2.在远期规划这一层次,将提高其灵活性,分析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提供针对不同目标可选择的城市发展战略
3.远期应有更多的弹性,而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将主要落实到近期规划中,成为控制管理的刚性依据
4.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上升到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近期规划不再是从预期终点来规定眼前的行动,而是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着重解决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分析研究的基础是基于目前需求的实际评价而不是完全以终点作为参照。
我国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2002)
1.编制方法落后,重空间形体而轻实质内容
2.技术分析手段落后,依然停留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定量把握城市发展动态,如城市规模/宏观层面上缺乏指标细化引导/指标与下层规划衔接不良
3.区域性规划没有对总规发挥真正指导作用,约束力差
4.内容繁琐,面面俱到,跨越了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结构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工程规划等多个层面,占用了过多的编制精力,导致真正的深入研究不够
5.审批用期过长,编制程序复杂,批准之后就要修编,无法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
6.实效性差,有许多内容不具有实际意义,过于具体,细致的总体规划反而给下层次的规划建设到来困难。
过细过死的规划往往被世纪发展所突破,规划部门忙于调整修改,似有法可依又似无法可依
7.宏观论证不足,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等的研究还很薄弱
8.长官意志
城市总体规划中近郊区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1998)
近郊区规划的内容:
1)确定近郊区的范围和界限
2)安排适宜在郊区建设的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
3)副食品生产用地规划
4)郊区产业点规划
5)郊区居民点规划
6)道路网规划
近郊区规划的作用:
1)近郊区规划有利于协调城市和外围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近郊区规划能为城市安排不适合在城市中布置而对城市又很必要的各种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如大型工业区、市政交通设施等
3)近郊区规划可以协调城市与郊区的发展,利用城市的辐射带动近郊区的发展,通过合理引导近郊区的产业布局完善城市的功能,以实现共同发展
4)促进市区与郊区物资交流,加强城郊之间的联系
5)有助于控制、维护和改善近郊区自然条件,以保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必要的生态环境
6)可有效实现市区疏解的目的,可保证市民具有优越的游憩用地
城市远景规划。
(1997)
概念:
1)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体制下,城市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要求规划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2)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根据西方的经验,城市化达到70%以后基本稳定,城市从外延的扩散进入内部的更新改造。
我国的城市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因此需要对扩展阶段中的城市作出全面的轮廓性、结构性的部署
3)远景规划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的城市结构安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阔的地域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和预见城市从增长到稳定的进程,从而进行战略性的空间结构布局,以指导总体规划
远景规划的内容:
1)从区域的范围进行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分析,预见城市可能的发展规模
2)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整体控制、政策措施及法律保障体系
3)对总体的重大基础设施、大类土地使用作出纲要性规划
规划原则:
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之在时空上具体化,但不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重在远景结构性部署,应指导总规,但不替
安排相对稳定,战术处理要留有足够灵活性。
为此宜粗不宜细,其余留待深化
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1997)
1.用地汇总表是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水域其他用地进行的统计,反映了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2.水域其他用地又包括了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筑用地、弃置地和露天矿用地等内容,并反映出了这些用地在规划区内的比例
3.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都是相互制约和联系的,非建设用地的比例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了城市自然环境营造方面的潜力,而非建设用地中分类用地的比例关系则对城市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比如水域比例较大时,城市在空间布局是可以考虑结合水体营造城市景观
2)而村镇建设用地比例较高时则需要在总体布局中统筹考虑村镇用地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需求,并与城市建设相协调
3)而露天矿藏量大时,则应在规划中妥善解决采矿、居住、公共服务之间的布局关系等。
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199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1995)
1)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城市发展规模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的人口规模,一个是城市的用地规模
2)预测人口规模,既要了解现状人口资料及历年来人口变动情况,更要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发展的有利和限制条件,从中找出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确定城市人口规模
3)预测人口规模的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带眷系数法、环境容量法、劳动平衡法等,但通常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校核
4)根据现有城镇用地及城市人口,确定现状人均用地指标,然后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作出调整,用调整后的用地指标计算城镇用地发展规模
5)通过对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确定,既可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
6)此外还应研究城市环境容量,即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其制约条件包括:
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条件等
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1995)
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历年真题
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2010)
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2010)
有两条宽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2010)
1.在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用地应避开塌陷、断裂带地区
2.地震断裂带上设置楔形绿地插入城市,同时不得进行建设和布置城市主要交通干路,城市布局应结合楔形绿地呈组团式布局
3.安排疏散线路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
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宽度,即使两旁建筑物倒塌,也不至于阻断通行
5.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抗震结构标准要高些,一些重点防护单位要标明,如变电所、易燃易爆仓库
6.烈度8级以上的城市,建筑密度宜地域20%,100万以上的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城市市区的道路
7.城市上游不宜修建水库,以免地震时水库堤坝受损,洪水下泄,危及城市
处于浅丘陵地区的某县城要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规模达20万的城市,选址城市总体用地布局模式,并阐述布局主要原则(2008论述题)
城市总体规划中经济适用房建设要考虑哪几方面的因素(2008)
分析大城市总体布局中采用环形放射状布局模式的特点并对其利弊进行分析(2007论述题)
1环形放射状是比较常见的城市布局形态,其基本格局是由放射形环形路网所组成,城市整体交通通达性比较好。
2放射路的利弊
利:
1)放射路将大量的交通引入市中心,具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城市中心充满活力。
2)有助于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和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联系。
3)有助于形成城市副中心,多中心格局能带动城市健康发展
4)易于组织整个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弊:
1)大量的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容易造成城市中心交通的拥堵
2)放射性道路使城市用地的规整性较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3环形路的特点和利弊:
利:
1)环形路可以分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外环可以有效疏导过境交通
2)环路加强了城市各个部分的交通联系
弊:
1)对于小城市来说,环形路会削弱城市中心的集聚能力
2)对于大城市,环路多包围的区域过小,其他道路系统不通畅,则会成为交通的瓶颈
3)环路的建设会使沿路的土地升值,如不加以控制,容易造成城市的蔓延
4总之,环形放射路网会对城市用地扩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和引导作用,这两种形式应当合理衔接,相互补充。
在城市总体布局时,风玫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2007)
1.风玫瑰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风向玫瑰表示了一定时期内来自各个的风的发生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风速玫瑰表示了一定时期内各个方向风速的累积平均值
2.通过风向玫瑰可以判断出城市的盛行风向;结合风向玫瑰与风速玫瑰可以判断出城市的静风的主要发生方向和频率。
盛行风向和静风频率是城市进行总体布局的重要依据。
某一风向频率越大,则其下风向受污染机会越多,某一方向的风速越大,则稀释能力越强,污染越轻
a)指导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布局关系,为了减轻工业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按照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
b)有利于城市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与绿地分布等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向的关系
3.根据风玫瑰可以判断出微风和静风的主要发生方向,由于静风对污染空气有稀释作用很弱,在规划布局中应注意静风对污染气体粉尘的滞留作用,以免对城市带来危害
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中确“禁建区”应当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2007)
1.用地适用性评价
2.法定依据
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4.当地自然、历史、地理、文化、现状条件
5.全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相关规定
城市道路系统中外环路的作用?
你对外环路对于控制城市蔓延的看法?
(2006论述题)
1.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外环路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对于中小城市来说,由于规模有限,城市中心集聚能力有限,因此向心交通量不会太大,反而过境交通占的比例会大些。
因此,对于这类小城市来说,外环路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疏散过境的交通流。
2)而对于地区性的大城市来说,由于城市规模大,具有强大的市中心,到达的交通量会占有很大的比例,过境交通的流量实则很少。
因此,对于这类大城市来说,外环路的作用主要是分担和疏散市内的交通,并联系近郊各工业区、货流中心等。
2.外环路的不同作用,加上城市本身的性质规模因素,使得外环路在控制城市蔓延上会有不同的效果:
1)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其较小的规模直接约束了城市对外扩张的能力,而外环路上快速的过境交通又使得外环路两边的交通可达性降低,降低了两边的土地价值,从而导致土地开发潜力的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不考虑其他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外环路的建设对控制城市自发蔓延又比较大的作用。
2)而对于大城市而言,强大的规模吸引了大量的活动聚集在其中,城市外环路上都是主要的市内交通,道路两侧可达性良好,大大提升了土地开发的潜力,因此,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外环路的建设会带来周边土地的大量开发,“协助”城市自发蔓延
3.城市外环路具有分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的功能,但不同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效果
1)对于中小城市会削弱城市中心的集聚能力
2)对于大城市如果环形路所包围的区域过小,其他道路系统不通畅,则会成为不同道路之间的联系道路,进而成为交通的瓶颈
试述城市交通政策导向(比如地面公共交通、大容量轨道交通政策及私人小汽车政策等)与城市布局结构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论述05)
1.地面公共交通为主的政策;
地面公交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达性和灵活性,是“站到站”的交通方式,只要站点规划合理,城市会有很合适的结构和形态,一般说来,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