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4184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七章 力

7.1 力2

7.2 弹力3

7.3.1 重力大小4

7.3.2 重力方向和重心5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1 牛顿第一定律6

8.1.2 惯性7

8.2 二力平衡8

8.3.1 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9

8.3.2 摩擦利用和防止10

第九章 压强

9.1.1 压力和压强11

9.1.2 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13

9.2.1 液体压强特点13

9.2.2 连通器15

9.3.1 大气压及其测量16

9.3.2 大气压的变化17

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8

第十章 浮力

10.1 浮力19

10.2.1 阿基米德原理20

10.2.2 浮力大小的计算21

10.3.1 物体的浮沉条件23

10.3.2 浮沉条件的应用24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1 功25

11.2 功率26

11.3 动能和势能27

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29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12.1.1 杠杆五要素30

12.1.2 杠杆的平衡条件31

12.1.3 杠杆的类型33

12.2.1 滑轮、滑轮组34

12.2.2 轮轴和斜面37

12.3.1 认识机械效率38

12.3.2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9

第七章 力

7.1 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

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

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

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

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

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

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

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

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

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

总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力的作用效果是:

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

常见的推、拉、提、压……属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属于非接触力。

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即时练习】

1.一个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方向不断发生改变,从空中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2.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

B.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

C.彼此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D.彼此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学习内容二: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4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记力的三要素。

【自学检测】

1.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用力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越大。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手握着教室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里面门把手和外面门把手推门,能使门打开和关闭。

这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用同样的力从外面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推外边框(填“门轴”或“外边框”)更容易把门推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

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4.力的示意图画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需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如右图沿与水平面成45°角的方向用力拉一辆玩具车,画出拉力示意图。

(提示:

谁是受力物体?

作用点画在什么地方?

方向?

大小?

【展示交流】请4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力的示意图作图要领:

力的作用点可以画在力的起点,也可以画在力的终点,作用点在物体上(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或表面上),受力物体可以用长方形或圆形等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记忆口诀:

长短表大小,方向箭头标,

注意箭尾巴,作用点是它。

【即时练习】

1.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推课桌的上部,则课桌可能会翻倒,说明力的作用效果(C)

A.与力的大小有关    B.与力的方向有关

C.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

2.画出下图中物体对地面压力示意图。

学习内容三: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4、P5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相互作用的力的特点。

【自学检测】

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力,施力物体是手,同时感觉到手疼,说明手也受到桌子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桌子。

即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

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问题: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有什么关系?

场景一:

游泳时:

人向后推水——水向前推人,结果人向前进,说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用“△”标出前面例子中的受力物体,分析发现: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分别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场景二:

拔河比赛:

器材:

弹簧测力计。

方法: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

观察:

当左边弹簧秤读数为3N时,是左边弹簧秤对右边弹簧秤施加的力,右边弹簧秤的读数为3N,是右边弹簧秤对左边弹簧秤施加的力,两个弹簧秤的示数相等,两个弹簧秤的轴线在(“在”或“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不同物体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特点:

异体,等大﹑反向﹑同线。

【即时练习】

1.“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家喻户晓。

兔子撞上大树死掉,其中受到撞击力的施力物体是大树,这个故事所包含的主要物理知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下列是相互作用力的是(C)

A.地球对人的吸引力与人对地面的压力

B.拔河时,其中一方人拉绳的力与绳拉另一方人的力

C.电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D.电线对电灯的拉力与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3.有人说“如果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那么这两个力是相互作用的力”对吗?

答:

不对,根据相互作用力特点说明原因。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7.2 弹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重点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学习内容一:

弹力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6“弹力”内容,能区分弹性和塑性。

【自学检测】

1.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弹性,这种受力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物体变形后,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

2.下列物体中具有弹性的是:

塑料尺、橡皮筋、气球、弹簧。

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是:

橡皮泥、纸张。

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气球﹑纸张﹑弹簧

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

压力和支持力。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物体发生形变又离不开外力作用。

就前面的实验器材——弹簧,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1.物体形变的程度与所受到的外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试一试说说你的看法。

(外力越大,形变越大)

2.能不能太用力去拉弹簧?

为什么?

(不能,会损坏弹簧)

结论:

在弹性限度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形变越大。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弹力产生的条件:

弹力属于接触力,所以两个物体必须接触并且要相互挤压。

2.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弹力的受力物体是阻碍发生弹性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物体。

如:

用手压塑料尺,塑料尺发生弹性形变,塑料尺的弹力施力物体是塑料尺,受力物体是手,力的作用点在手上。

3.弹力的方向:

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指向受力物体)。

【即时练习】

完成P8第1题、第2题和第5题。

学习内容二: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6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P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说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自学检测】

1.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力,生活中还有哪些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

①观察量程,②认清分度值,③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若没有,需将指针调零,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说说弹簧测力计在使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2.你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根头发能承受的拉力?

答:

将一根头发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慢慢用力沿轴线方向拉头发丝另一端,到头发刚被拉断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二、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水平测拉力,测量值与真实值一样吗?

三、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倒着测物体的重力准确吗?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将挂钩来回拉动几次,目的是判断弹簧与外壳之间是否有较大摩擦,观察指针是否归零。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拉力方向要和弹簧测力计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要等指针稳定时读数。

【即时练习】

1.课本P8第3、4题,小组内订正,找出错误分析原因。

2.如右图,某同学在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时,误将弹簧测力计上下拿反,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N,则该物体实际重力(C)

A.一定等于4.0N   B.一定大于4.0N

C.一定小于4.0ND.无法判断大小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7.3.1 重力大小

【学习目标】

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用G=mg和变形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学习内容:

重力的大小

学习指导:

阅读P9-P11上半部分内容:

认识图7.3-1所示物体运动的原因。

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并记住,记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和g值。

【自学检测】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实验探究:

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1.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用手分别拿起一大石块和小石块,你有什么不同感觉?

3.猜想: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多少有关。

4.两人一组,对照P10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一人测一人观察记录。

(1)照图,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G,记录在表格中。

(2)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描点法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质量m(kg)

重力G(N)

G/m(N/kg)

(3)实验表明:

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它的质量m的比值是定值,也就是说物体所受的重力G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这个比值约是9.8N/kg,用字母g表示,其表示的意义是:

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g取10N/kg。

物体的质量m﹑重力G﹑常数g之间的关系是G=mg。

二、2分钟再看课本P11例题注意解题思路。

1.已知量是什么?

未知量是什么?

2.解题时运用的公式是什么?

3.计算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质量、重力和重量的区别:

质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质量大小跟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重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重力的大小叫重量,重力跟物体所处的位置有关。

可以结合定义和单位区别。

2.同一物体从地球飞抵月球,质量不变,重力是在地球上的

【即时练习】

1.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河水不会从高山上流下

B.物体没有质量

C.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

D.茶杯中的水倒不进口中

2.课本P14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7.3.2 重力方向和重心

【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画重力示意图。

2.知道物体重心的位置及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力的方向及画法。

学习内容一:

重力的方向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11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重力的方向。

【自学检测】

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建筑工人利用重锤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利用了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实验探究:

重力的方向

1.盛水的水槽放在斜面上,观察水槽内水面与水平面的方向的关系:

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叫水平方向。

2.用一根细线将一小球悬挂起来,静止后观察细线方向与水平面的角度关系:

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叫竖直方向。

3.将悬挂小球的细线剪断后物体朝哪个方向运动?

向上或斜向上抛出去的物体会怎样运动最终会落到什么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运动?

这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想想议议:

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

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二、1.铅垂线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利用的什么原理?

如何用这个铅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2.给你一个相框,你怎样端正地把它挂在墙壁上?

3.竖直与垂直是指同一个方向吗?

画图举例说明。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物理学里力的方向有着准确的说法,如:

竖直与垂直,竖直是指与水平面成90°夹角的方向,垂直是指与任意受力面或线成90°夹角的方向,与水平面或水平线垂直才叫竖直。

【即时练习】

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示意图。

学习内容二:

重心和重力的由来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12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做上记号,能正确找到物体的重心位置。

【自学检测】

1.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圆的重心在圆心,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画物体受力示意图时我们通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2.牛顿发现:

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著名的万有引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重心与稳度

1.一块砖怎样放置在地面上最不容易倒?

是平放?

侧放?

还是竖放?

三种放置方法有何不同?

试一试把砖的重心大致位置画出来,比较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2.如下图,满瓶矿泉水正放和倒放那种更稳?

你有什么新发现?

两种方法重心位置差不多,主要区别是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同,支承面越大,越不容易翻倒。

二、问题:

物体的重心是不是一定在物体上?

如:

铁环的重心在所在圆的圆心上,这个点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铁环本身,铁饼的重心也在铁饼所在圆的圆心上,这个点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铁饼本身,所以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在物体上。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物体的重心会随着物体的形状变化而转移,有时会移到物体之外,那样物体就会重心不稳而倒下,一个物体的重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重力的作用线离支撑面的中心越近,物体就越稳。

【即时练习】

1.关于物体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

A.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B.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C.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几何中心必然与重心重合

D.重心只能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

2.卡车装货物时,应把重的货物装在车厢下层,轻的货物装在上层。

(填“上”或“下”)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1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记住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指导:

请认真阅读P16-P17内容。

特别是P17演示实验,然后完成下面问题,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记住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自学检测】

1.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通过滑行距离反映出来。

2.小车受到的阻力大,滑行的距离小,小车受到的阻力小,滑行的距离大。

3.如何使小车受到大小不同的阻力?

答:

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运动。

4.比较大小不同的阻力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每次对小车的速度有什么要求?

答:

让小车到达平面上时的速度相同。

5.如何控制每次小车到达不同平面上的速度相等?

答:

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三同”)。

6.如何判断阻力对小车速度变化影响的大小呢?

答:

比较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远近。

7.需要什么器材?

答:

用刻度尺测量。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牛顿第一定律

1.观看演示实验(或视频)后完成下表第1次到第3次的表格。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速度变化快慢

滑行距离

1

棉布

2

木板

3

玻璃

4推理想象

理想平面

2.由前三次实验可得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3.进一步进行推理:

如果运动的小车(没受推力)在水平面上不受阻力,它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结论: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4.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粉笔盒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在桌面上保持静止状态。

5.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精讲点拔】

解读牛顿第一定律如下:

“一切物体”:

是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论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可见牛顿第一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

“时候”:

强调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瞬时对应的关系。

物体在什么时候不受力,这个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一瞬时的运动状态不变;

“总”:

是指“一直”的意思;

“保持”:

是指“不变”;

“或”:

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生活中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得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证明。

牛顿第一定律还说明:

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即时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运动中的小车若不受拉力作用就不能继续前进,因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B.运动的小车若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不受外力作用,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

2.完成P19第1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8.1.2 惯性

【学习目标】

惯性现象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理解惯性及惯性现象解释。

学习内容:

惯性

学习指导:

请认真阅读P18惯性内容,特别是P18“想想议议:

——小球的惯性实验。

细读实验后面的现象分析,注意惯性现象解释格式,重点做记号,然后完成下面问题,比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自学检测】

1.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我们把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向右运动,当它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C)

A.沿竖直方向下落

B.作曲线运动

C.沿水平方向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运动情况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惯性视频之后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说说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1.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这是因为当锤柄撞击凳子时,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而锤头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向下运动的缘故。

2.司机和前排乘客都要系安全带,为什么?

(阅读P19“科学世界”)

3.两辆卡车,一辆空载,一辆满载都以相同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哪辆车更容易刹车?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解读惯性:

(1)存在条件: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具有的一种性质,“一切”指所有物体,“任何”是指物体受力或不受力的情况下都会存在,惯性可理解为:

物体不愿意改变它原有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惰性,惯性表现为原来静止的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若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作用(或非平衡力作用)。

(2)影响惯性因素是物体质量。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不是力,因此在叙述时不能用“惯性作用”“受到惯性”这些词语描述惯性。

2.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的时候注意叙述格式:

先叙述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然后说明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如何改变,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最后得出会出现的现象。

【即时练习】

1.课本P19第2到4题,小组内订正,找出出错的原因。

2.有一乘客在行驶的车厢中用细线悬吊一个小球,用以观察车厢运动的变化情况,请你写出他观察的结论。

(1)若球在竖直悬线下保持静止,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

(2)若球突然向后摆,则车在加速(填“加速”或“减速”)运动;

(3)若球突然向前摆,则车在减速(填“加速”或“减速”)运动。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8.2 二力平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一:

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P20、P21上面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读平衡力的特点。

【自学检测】

1.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自然界中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3.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教室里的吊灯保持静止,课桌上的书保持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