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3194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吉安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吉安一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2.《通典·职官》记载:

(汉武帝)“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郡。

……自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

”关于以上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执法不避皇亲国戚以警示贵族官僚

B.改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格局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D.创立诸侯只享用租税而无治民权并受所在郡监督的制度

3.《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B.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

C.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D.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4.有学者指出:

“中国存在两种宗教权威——天和祖先,一方面是天地组成的宇宙领域,另一方面是人类关系构建的社会领域。

皇帝为了取得绝对主权宣布两种权威均归他所有。

”与古代中国皇帝的绝对主权和“两种宗教权威”有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传统②先秦的法家思想③汉朝的儒家学说④明清的思想批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

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6.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说明()

①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仍心存疑虑

②新文化运动在启导国民觉悟方面发挥了作用

③鲁迅先生拒绝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

④愚昧麻木的国民对新文化运动普遍反应冷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19世纪末,有人说:

“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

”这段话作者的国籍应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中国

8.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此后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9.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

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电视剧《虎胆雄心》描述的是以江波同志为代表的红色特工长期潜伏敌营,为我党、我军获取大量有价值情报的故事。

1939年国民党特务何昆在上海刺杀追随汪精卫的汉奸汪丕夫失败,走投无路,江波给了他一笔资金用于恢复其力量。

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①国共矛盾仍然存在,江波不应资助何昆

②何昆做法尽管偏激,但仍属抗日的行为

③汪丕夫已成为叛国投敌的大汉奸,该杀

④江波贯彻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

A.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1.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

12.约翰·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的第一个职能是:

“……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

”这里的“它”是指

A.议会B.法院C.内阁D.总统

1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

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其中的社会与文明同义)。

作者的主张是()

A.研究历史应使用全球史观B.研究历史应重视国别史

C.研究历史应采用文明史观D.历史研究的单位应是各种文明

14.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

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

这表明()

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15.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

政权属于人民,是民主政体;政权属于少数人,是贵族政体;一个人按照法律并依靠贵族来统治国家,是君主政体;君主把自己看成一切,不要任何法律,他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是暴君政体。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作者理想的政体是()

A.民主政体B.贵族政体C.君主政体D.暴君政体

16.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

“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赋予政府权力,有利于国家稳固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17.从政治结构来看,有人说德意志帝国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B.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

C.帝国皇帝拥有行政、立法等国家权力

D.宰相不对议会负责而对皇帝负责

18.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

”并认为:

“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20.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

“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

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

”这里,列宁主要强调的途径是

A.利用市场机制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D.按劳分配产品

21.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22.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23.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在创作《最寒冷的冬天: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时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结果发现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朝鲜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鲜战争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B.冷战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有别

C.受不同时期信息技术条件的制约D.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影响深远

24.2011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出席了某组织成员国第十次会议并发表讲话“该组织成立十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为我们今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

”该组织应是

25.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35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份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民意调查

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结果如下:

关于新政的最大成就:

“28%认为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1%为金融业改革,11%为自然资源保护,7%为社会安全,5%为农业项目,4%为劳工政策,3%为取消《禁酒令》……”

关于新政的最差表现:

“23%认为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16%为各类支出,12%为农场规划,6%为劳工政策,5%为政府对商业的干预,5%为最高法院计划,4%为成立国家复兴署(NRA),3%为取消《禁酒令》,2%为提高税费……”

注:

民调同时表明处于高收入阶层的公民认为罗斯福遏制银行业危机的举措是有效的,但对他的消费政策及其救济政策则表示强烈反对。

那些处于低收入阶层的公民对救济政策拍手称快,但却对减少家畜表示极大地不满。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

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同答:

(1)这份民调显示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社会在哪些方面开始转型?

(3分)

(2)根据材料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3分)

(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6分)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

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

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

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

语曰: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

”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上之改革”指什么?

并分析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

其理由是什么?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4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审判查理一世开始了:

独立派内部出现犹豫和动摇,但克伦威尔顺应士兵和广大民众的要求,把国王当作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

他在审判国王的特别法庭上,竭力向摇摆不定的法官们阐明处死国王的理由,指出“要当机立断地了结这件大事;基督命令你们惩罚英国压迫者。

”……最后他不顾法官们的暖昧态度,并排除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封建势力的干预,亲自起草对国王执行死刑的命令。

——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战争使克伦威尔在英伦三岛、在全欧洲扬名,并把他一步一步向着最高权力的峰巅推进,但却使共和国步入了危机。

连年征战的巨大军费开支造成了国库空虚,国内民不聊生:

保王党公开地仇视一种宗教狂热者的统治。

国内宗教问题冲突不断发生:

一切都仿佛在倒退,人们呼吁着和平。

克伦威尔对人民安抚的政策又被议会推翻,各项改革政策,议会也不过问。

军官们强迫议会改革,甚至不惜发动武装政变。

议会看到了危机,却内部纷争,意见不一,少数激进的议员策划企图“保存他们自己永久挂权力的计划”方案,并要解除克伦威尔军事统帅的职务。

克伦威尔开始策划“取而代之”。

——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三克伦威尔如何图谋去保持他自己为英国三岛的专制圪治者。

有三种环境能贡献他的力量:

(一)他是一个军队所爱戴的领袖,这个军队具有它的严格纪律,并惧怕他的严酷残忍。

(二)在他的法律与命令的严密实施之下,工商业达到国内的繁荣。

(三)他的外交处置,满足了英国的爱国热心,并富裕了英国的国库,有利的各通商条约,与荷兰人和法国人订立了。

在反抗西班牙的战争中,军队夺取了敦刻尔克;海军——此时确已变得极强——沉没了一支西班牙的军舰,从西班牙方面抢得了牙买加,并装载大量的西班牙银子回来了。

——卡尔顿·海斯《近世欧洲政治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的主张是什么?

这一主张对英国革命有什么影响?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克伦威尔开始策划“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

(2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对英国的历史作用。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处时代,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

(2分)

三、选做题(29、30题任选一题作答即可)

【选做】29.(15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每项各举一条。

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举例说明。

(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

(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

(4分)

【选做】30.(15分)【历史——近代社会上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

(1分)其核心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2分)简述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后有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

(2分)

(3)材料三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

(1分)“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1分)

(4)分别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

(6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1—5BCBDC6—10BADAD11—15AADBC

16—20ABDCA21—25DDCA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35分。

26.(12分)

(1)社会形态:

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型。

(3分)

经济理论:

由亚当斯密自由放任向凯恩斯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转型。

社会保障:

由民间保障向国家大规模立法保障转型。

社会救济:

由直接救济向“以工代赈”转型:

劳资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等等。

政府理念:

由建立之初政府保障个体自由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向国家大规模干预调控转型。

(任意三点得3分)

(2)《辛丑条约》的签订、袁世凯复辟帝制、巴黎和会外交努力失败等。

(3分)

(3)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2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2分)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2分)

27.(14分)

(1)方式:

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进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体制(2分)

(2)原因:

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

手段:

通过革命建立共和体制。

(3分)

(3)改进:

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

理由:

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

(4分)

(4)理论基础:

进化论思想。

影响:

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4分)

28.(10分)

(1)主张:

坚决要求处死查理一世。

影响:

处死查理一世(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分)

(2)主要原因:

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国内严重危机)克伦威尔及领导的军队与议会矛盾尖锐。

(2分)

(3)历史作用:

稳定政局:

促进资夺主义发展;巩固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3分)

(4)认识:

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人独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是相容的。

(2分)

三、选做题(15分)

29.(15分)

(1)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

经济: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军事:

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

思想:

燔诗书,明法令。

(6分)

信息:

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

影响:

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例如:

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5分)

(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

(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分)

30.(15分)

(1)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3分)

(2)“三个革命”的核心是政治革命;活动:

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倡导大办实业,建设铁路等。

(4分)

(3)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

最基本条件:

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