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2766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x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前言

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一种灾害。

随着矿井建成投入生产,矿井水害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另一主要灾害。

为了贯彻落实好《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及财产的安全,结合我矿的水文地质情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与井下、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探、防、堵、截、排”等相应的措施。

因此编制地质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抓好防治水工作,要严格检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确保整个防治水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使防治水规划落到实处,水害得到有效防治。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开发现状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整合区位于府谷县城西北约52km,向西南距榆林市152km处,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府谷县新民镇管辖。

本区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地带。

神(木)~朔(州)铁路沿整合区北部边界外约500m处通过,神(木)~朔(州)铁路新城川集装站距整合区约5km。

府(谷)~店(塔)一级公横穿整合区北部边界,南部边界外约8km处有即将通行的榆神府高速公路,以神府两县为中心的矿区公路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并向省外辐射。

榆林市距周边主要城市的公路里程为:

榆林~西安603km;榆林~包头385km;榆林~介休340km;榆林~银川466km。

周边较近的机场有榆林机场和鄂尔多斯机场。

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快捷方便,交通较为便利。

矿井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基岩仅在整合区内北部河谷出露。

地形呈南高北低,中西部高,而向东、西方向逐渐降低,地貌单元属黄土梁峁沟壑区,最高处位于整合区东南角的芦草圪垯,高程+1365m,最低处位于西北角黄羊城沟上游河床,高程+1190m,相对高差175m。

三、地面水系

本区地表水系属黄河水系,区内较大的水系西耳沟自东南往西北,与北部边界一带注入黄羊城沟,该段为其上游,黄羊城沟自东往西流,河长23.5km,流域面积133km2,河道比降11.39%。

据观测其多年平均流量0.07m3/s,于店塔附近注入窟野河,为该河的一级支流。

四、气象特征

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74.1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NW,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五、地震情况

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反应普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B1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GB18306-2001)A1图,榆林地区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Tm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0.05g,相当于中国地震局1990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Ⅵ度。

第二节井田开发现状

一、矿井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情况

(一)矿井设计

1、矿井开拓

1)开拓及采煤方式

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副能矿业有限公司矿井采用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

在井田北部边界附近选择了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内布置有主、副、回风井筒及相关的生产设施,三条井筒向北布置,落地于5-1煤层中。

矿井采用普通综合机械化走向长壁式采煤法,一次采全厚综采采煤工艺。

装备采煤机与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全部垮落方式管理顶板。

2)水平划分

本矿井所开采的煤层为近水平煤层,水平划分,以煤层进行划分,根据本矿井的开拓方案,设置两个开采水平,即4-2煤层水平(一水平),标高为+1168m;二水平设置5-1煤层中,二水平标高为+1093m。

3)大巷布置

分煤组布置开拓巷道,三条井筒分别以一定的角度进入煤系地层见4-2煤后,沿4-2煤底板东西向布置一组大巷(4-2煤带式输送机运输大巷、4-2煤辅助运输大巷、4-2煤回风大巷),三条大巷分别至井田东西边界,4-2煤大巷带式输送机直接与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搭接。

开拓5-1煤时,主、副井及暗回风斜井延伸至5-1煤后,沿5-1煤底板东西向布置一组大巷(5-1煤带式输送机运输大巷、5-1煤辅助运输大巷、5-1煤回风大巷),三条大巷分别至井田东西边界,5-1煤大巷带式输送机直接与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搭接。

4)水平车场

矿井目前开采一水平的4-2煤层,采用大巷条带式布置,工作面回采巷道直接与盘区巷道相接,4-2煤层设井底车场,形式为水平车场。

5)主要硐室

为保证矿井生产及安全需要,在井下4-2煤层辅助运输巷一侧布置变电所、水泵房、水仓、消防材料库,在4-2煤辅助运输巷与4-2煤皮带巷之间布置有井下避难硐室。

6)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1)盘区划分

根据煤层可采边界线,并考虑合理的工作面走向长度,结合煤层分组情况,全矿井共划分2个盘区,1盘区开采4-2煤,2盘区开采5-1煤。

(2)开采顺序

采用由上及下,由远及近顺序开采各盘区,采用下行开采顺序,先开采1盘区4-2煤,然后开采2盘区5-1煤。

7)工作面布置及采煤工艺

a、工作面参数

矿井设计确定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布置工作面,装备一套综采设备。

本矿井工作面有盘区边界向大巷方向推进,垂直于开拓大巷东西布置综采工作面,长度200m,一次采全高,回采厚度与煤层厚(首采工作面平均厚度1.43m)度相当。

b、回采工艺

本矿井采用端部斜切进刀方式,双向割煤,往返一次进两刀的割煤方式。

2、井筒参数及施工情况

本矿井在井筒中北部边界设置了工业场地,新凿三条井筒服务全井田,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

各井筒的主要参数见表1。

1)主斜井

主斜井井口标高+1212.70m,井筒最终落底标高+1140.0m,井筒倾角16°,斜长264m,井筒断面净宽4.5m,净断面面积14.3m2,装备带宽1000mm的胶带,承担矿井煤炭运输和进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井筒敷设排水管路、压风管路、注浆管路、消防洒水管路及动力电缆、通讯信号电缆、灌浆管路等。

2)副斜井

井口标高+1212.80m,落底标高+1168.0m。

副斜井净宽5.2m,净断面18.9m2,倾角6°,斜长538m。

装备防爆胶轮车,担负矿井的辅助运输、行人、进风和作安全出口。

3)回风斜井

井口标高+1213.00m,落底标高+1168.0m。

回风斜井净宽4.5m,净断而14.3m2,倾角16°,斜长166m,承担矿井回风兼安全出口。

表1井筒特征表

井筒名称

主斜井

副斜井

回风斜井

井筒

纬距(X)

4327450.000

4327454.000

4327522.000

坐标

经距(Y)

37466424.000

37466389.000

37466285.000

井筒(提升)方位角(°)

180

180

210

井口标高(m)

+1212.70

+1212.80

+1213.0

井底标高(m)

+1140.0

+1168.0

+1168.0

井筒倾角(°)

16

6

20

井筒长度(m)

264

538

166

井筒净宽/直径(m)

4.5

5.2

4.5

井筒断面

净断面(m2)

14.3

18.9

14.3

表土段

掘进断面(m2)

19.5

26.9

19.5

基岩段

掘进断面(m2)

16.7

22.4

16.7

井壁结构

表土

风化岩段

钢砼400mm

钢砼400mm

钢砼400mm

正常段

喷射砼150mm

喷射砼150mm

钢砼400mm

底板支护

砼150mm

砼300mm

砼150mm

井筒装备用途

装备1000mm胶带

煤炭提升、进风、安全出口

辅助运输、

安全出口

回风、安全出口

(二)矿井开采

1、整合区原开采情况

本区原生产矿井为原府谷县老高川乡府铁联营煤矿、府谷县老高川乡西耳煤矿。

现将各煤矿开采情况叙述如下:

府谷县老高川乡府铁联营煤矿于1990年5月正式建成投产。

近年来,煤矿开采3-1号煤层,煤厚2.82~3.40m,平均厚度3.01m。

2004年12月30日检测前采动261万吨,检测后至2011年6月底形成新采空面积约0.876km2,采动量392万吨。

设计生产规模为15.00万吨/年,实际达20~30万吨/年,煤层底板标高为1160~1210m。

采矿许可证号:

C6100002010031120059298依法注销。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以《陕国土资矿采划﹝2012﹞1号》将该采矿证予以注销。

截至2011年6月底,目前停采参与整合。

该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房柱式炮采,运输主要以机械(防爆四轮车)为主,采用自然和机械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电灯照明。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均较好,以坑木、保安煤柱支护即可,煤矿未发生过冒顶、底鼓现象,煤层上覆各含水层富水性均弱,该矿最大涌水量为30m3/d,正常涌水量为20m3/d。

井下地温正常,未发生过煤尘和瓦斯爆炸事故。

府谷县老高川乡西耳煤矿始建于1995年,于次年5月底正式建成投产。

自建矿以来煤矿开采3-1号煤层,煤厚2.92~3.63m,平均厚度3.23m。

2003年12月30日检查前采动443万吨,检测后至201年6月底形成新采空面积约1.302km2,采动量583万吨。

设计生产规模为21.00万吨/年,实际达25~30万吨/年,煤层底板标高为+1180~+1230m。

采矿许可证号:

C6100002010031120059304,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以《陕国土资矿采划﹝2012﹞1号》将该采矿证予以注销。

截至2011年6月底,目前停采参与整合。

该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房柱式炮采,运输主要以机械(防暴四轮车)为主,采用自然和机械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电灯照明。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均较好,以坑木、保安煤柱支护即可,煤矿未发生过冒顶、底鼓现象,煤层上覆各含水层富水性均弱,该矿最大涌水量为46m3/d,正常涌水量为32m3/d。

井下地温正常,未发生过煤尘和瓦斯爆炸事故。

2、开采现状

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由原府谷县老高川乡府铁联营煤矿和府谷县老高川乡西耳煤矿整合而成。

府谷县中汇富能煤矿(整合区)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政函[2010]214号文)、《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实施阶段有关事宜的通知》(陕矿整规办发[2007]37号文)以及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划定矿区范围批复陕国土资矿采划[2012]1号的指导精神,截至2011年6月底至今,整合区内各矿井已经关闭,开展矿井建设工作。

目前矿井建设基本完成,正处于联合试运转阶段。

3、矿井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国土(2012)83号-《陕西省府谷县中汇富能矿业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勘探报告》评审备案证明”,本矿共获煤炭资源储量3615万吨,其中:

原煤矿采动煤炭储量1767万吨,保有资源1848万吨(含压覆76万吨)。

矿井设计开采煤层为4-2及5-1煤层,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服务年限13.3年。

第二章区域地质

第一节煤矿区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层

区内多被第四系沉积物覆盖,仅南部庙沟北坡及整合区东北的支沟见有基岩露头。

据钻孔揭露,区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

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直罗组(J2z),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沙(Q4eol)。

现分述如下:

(一)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

区内地表无出露,据钻孔揭露,以灰绿色为主局部为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细粒砂岩为主,分选性及磨园度中等,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楔状层理及块状层理,局部含石英砾、灰绿色泥质包体,该地层是陕北侏罗纪煤田含煤岩系的沉积基底,钻孔揭露最大厚度51.35m。

(二)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亦见紫杂色细粒砂,粉砂岩,次为砂质泥岩,局部地段见有灰黑色泥岩,含植物化石。

厚度0~17.50m,一般9m左右,假整合于永坪组之上,区内无露头。

(三)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延安组为整合区内含煤地层,根据煤层在剖面中的位置及岩性组合特征不同,把煤系地层分为5个段,煤层自上而下相应分为5个煤组。

延安组第一段(J2y1)

该段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次之,夹薄层泥岩,偶夹炭质泥岩薄层和泥灰岩透镜体,含5号煤组。

段厚度最小40m,最大60.24m,平均50.12m,厚度较稳定。

延安组第二段(J2y2)

该段岩性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中细粒砂岩次之,含4号煤组,局部夹泥岩及2~3层泥灰岩透镜体。

段厚最小37.55m,最大55m,平均46.23m,厚度较稳定。

该段为湖沼相含煤沉积,所含煤层厚度小,分布广;煤层结构简单,层间距稳定,说明成煤盆地稳定,湖水较浅,易于淤填后形成薄煤,本段可分为两个小旋迴,4-3、4-2各煤层分别位于各小旋迴的上部。

下伏地层:

延安组第三段黑灰色中厚层状泥岩

延安组第三段(J2y3)

该段岩性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岩为主,次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夹泥岩,含3号煤组。

段厚最小37.5m,最大65m,一般51.25m,沉积厚度稳定,除ZK02钻孔厚度较大为65米外,其余钻孔均为40m左右。

本段为湖泊三角洲相含煤沉积,是一个单一的中级旋回,下部为分流河道相的中细粒砂岩沉积。

上部为泥炭沼泽相沉积。

在本段上部3-1主煤层下5~6m处和15~16m处分别发育厚约0.20-0.30m薄煤层,即3-2、3-3煤,这两层薄煤厚度稳定,在本次新施工的三个钻空中均有此层煤。

延安组第四段(J2y4)

该段岩性以灰色粉砂岩为主,次为灰白色细粒砂岩及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深灰色薄层泥岩,上部含2号煤组。

段厚最小27.56m,最大54.68m,平均41.12m,由南向北有增厚趋势。

本段属河流沼泽相含煤沉积,是一个单一结构旋迴,下部以河道相的中粒砂岩或细粒砂岩沉积为主,夹粉砂岩薄层,中部为河漫相的粉砂岩和薄层细粒砂岩及泥岩沉积,上部为沼泽相的泥岩、粉砂岩沉积。

2-2煤和2-2上煤位于该段上部。

延安组第五段(J2y5)

该段下部以浅灰~灰白色中粒砂岩及细粒砂岩为主,夹深灰色薄层粉砂岩含1号煤组。

段厚最小14.68m,最大33.58m,平均24.13m,厚度变化不大。

该段是延安组的最后一个含煤岩段,为一河流沼泽沉积,下部为河道相的中细粒砂岩、中上部为河漫相的粉砂岩、泥岩沉积,上部为沼泽相的泥岩和煤层。

在本段沉积结束以后,地壳上升幅度较大,从而结束了整个延安组含煤建造的沉积。

(四)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

岩组厚0~58m,整合区东部及西南呈带状分布。

岩性为灰绿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风化呈黄绿色。

上部常见紫杂色斑块。

底部常有厚层状白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含泥砾。

(五)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

仅在整合区东部有一处出露,厚度6~20m。

上部岩性为黄色粉、细沙,夹沙土透镜体,具明显的波状及水平层理,底部灰绿色淤泥中有大量的蜗牛化石。

(六)第四系全新风积沙(Q4eol)

为整合区内第四系的主体沉积,主要为姜黄色细粒沙和暗色矿物组成,结构松散、大孔隙,透水性极强。

二、构造

整合区该区质构造简单,基本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平均倾角小于1°的单斜构造,无大的断裂及褶皱发育,无岩浆活动痕迹。

第二节煤矿煤层特征

一、煤层特征

(一)含煤地层

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是本区含煤地层,本区可采煤层总厚度5.31~10.92m,平均8.12m,含煤系数为5.0~6.0%,平均5.10%,其厚度变化趋势为中部最厚,向东部逐渐变薄。

(二)含煤性

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含煤地层属大型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本区含煤地层是三角洲碎屑沉积体周期性淤浅废弃,主要煤层为广泛泥炭沼泽化聚集的,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层序韵律结构,依据岩煤组合特征、古生物、岩性、岩相特征等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中级旋回即1~5个岩性段,每段各含一个煤组,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煤组,即1号、2号、3号、4号、5号煤组。

表2主要煤层赋存特征表

煤层厚度计算特征

(估算采用厚度)

结构

层间距

可采类型

稳定

类型

最小—最大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

3-1

3.24-3.72

3.43

0.35

0.24

部分含一层夹矸,夹矸厚度0.11-0.35m。

17.51-20.75

19.43

 

60.36-65.87

62.95

全区可采

稳定

4-2

1.02-1.74

1.43

0.08

0.10

不含夹矸的单一煤层

全区可采

稳定

5-1

0.88-2.57

1.85

0.42

0.26

不含夹矸的单一煤层

全区可采

稳定

(三)可采煤层

本区具有对比意义的煤层6层,3-1、4-2、4-3、4-4、5-1、5-2;其中:

不可采煤层2层4-2、4-4、;可采煤层4层3-1、4-3、5-1、5-2。

现将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3-1煤层

该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三段的顶部,是本区埋藏最浅的主要可采煤层之一,该煤层目前绝大部已经采空,剩余0.38Mt,与4-2煤层的间距较稳定,在18~21m之间,平均19m。

资源量估算采用煤厚3.24~3.72m,平均3.43m,该煤层由中部向四周逐渐变薄;规律性明显,厚度变化标准差0.35,变异系数0.24。

煤层结构简单,部分含一层夹矸,厚0.11~0.35m,岩性为泥岩及粉砂岩。

煤层的底板标高变化在1160~1205m之间,埋深19~117m,平均68m。

煤层顶板主要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局部为细粒砂岩;底板主要为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该煤层为中厚~厚煤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明显,结构简单,煤质变化小,煤类单一,属稳定型煤层。

2.4-2煤层

该煤层位于延安组第二段的顶部,全区可采,该煤层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规律性明显,与下部5-1煤层间距60.00~66.00m,平均63.00m。

资源量估算采用煤厚1.02~1.74m,平均1.43m,;标准差0.08,变异系数0.10。

为不含夹矸的单一煤层。

煤层的底板标高变化在1140~1190m之间,埋深44~142m,平均93m。

顶板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粒砂岩,局部为泥岩和中粒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次为粉砂岩。

该煤层为薄~中厚煤层,全区可采,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明显,结构简单,煤质变化小,煤类单一,属稳定型煤层。

3.5-1煤层

位于延安组第一段的顶部,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可采,该煤层西南向东北逐渐变薄,厚度0.88~3.27m,平均1.85m,煤层厚度变化标准差0.42,变异系数0.26。

为不含夹矸的单一煤层。

煤层的底板标高变化在1080~1130m之间,埋深110~208m,平均159m。

煤层不含夹矸。

顶板主要为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局部粉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次为砂质泥岩。

煤类为不粘煤31号(BN31)。

该煤层为全区可采的薄~中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小且规律明显,结构简单,煤质变化小,煤类单一,属稳定型煤层。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一、矿井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本区属以基岩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含水层与煤层直接接触,采掘时将直接进入坑道。

矿井生产可采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矿床主要含水层和强风化带含水层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水文地质边界简单,矿井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中有关规定,整合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属二类一型。

即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由于本矿井受采动影响的含水层补给条件差,矿井的正常用水量较小(50m3/h),在以往的开采过程中未出现矿井突水事故。

但考虑到井田存在采空区,且采空区内可能存在积水情况,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暂按“中等”考虑。

二、地形地貌及地表水

1.地形地貌

本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基岩仅在整合区内北部河谷出露。

地形呈南高北低,中西部高,而向东、西方向逐渐降低,地貌单元属黄土梁峁沟壑区,最高处位于整合区东南角的芦草圪垯,高程+1365m,最低处位于西北角黄羊城沟上游河床,高程+1190m,相对高差175m。

2.地表水

本区地表水系属黄河水系,区内较大的水系西耳沟自东南往西北,与北部边界一带注入黄羊城沟,该段为其上游,黄羊城沟自东往西流,河长23.5km,流域面积133km2,河道比降11.39%。

据观测其多年平均流量0.07m3/s,于店塔附近注入窟野河,为该河的一级支流。

三、含水层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岩性及分布,富水性特征等,可将区内地下水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孔隙含水层、第四系中更新统孔隙含水层、新近系静乐组红土隔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风化带裂隙含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裂隙承压含水层,现分述如下:

1.新生界松散层孔隙潜水含

⑴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含水层(Q4al)

分布本区东部西耳沟及北部黄羊城沟上游一带,上部岩性为灰黄色亚砂土、粉细沙,下部为砂砾石(卵石)层,厚度1~3m,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性好,但含水层厚度较薄,分布范围小,属弱富水含水层。

⑵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含水层(Q2l)

本区分布广泛,约占本区面积的80%,厚度受地形地貌的控制而变化较大,据钻探揭露,厚度为8~70m,平均厚度34m左右,一般是山梁顶较厚、山坡稍薄,河谷两侧薄厚不均。

岩性为浅黄色亚砂土、亚粘土,水位埋藏较深,含水微弱,野外调查未发现泉水露头,仅在低缓的梁岗区含水,储水条件差,属弱富水含水层。

⑶新近系静乐组红土隔水层(N2j)

分布于西耳沟及各支沟两侧,岩性为褐红色粘土,含钙质结核,多处可见钙质结核呈层状分布。

钻孔揭露其厚度为4.72~53.8m,一般厚度30m。

粘土呈块状,无层理,质地均一,较致密,是较好的隔水层。

2.基岩裂隙含水层

⑴侏罗系中统延安组裂隙潜水含水层(J2y)

在基岩顶面,多为细粒砂岩与泥岩互层,由于常期暴露地表,岩性多呈褐黄色,结构疏松,裂隙较为发育。

岩心破碎,多为短柱状、块状,层面可见褐色侵染,但由于本含水层直接覆盖于红土层之下,受补给条件的限制且砂岩与泥岩风化后,其裂隙多为泥岩填充,故其富水性较弱,H1-5号孔钻进过程中,当孔深20.95m时(风化岩段)孔内水位由4.92m突降至11.24m,消耗量也增大至3.0m3/h。

形成严重漏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