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2703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周口市锦诚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0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

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

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

“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

……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

……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

”(《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此不吉之言也。

”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

“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

”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

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

《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1.对文中“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下文的议论树立批驳的靶子。

   B.表明下面议论的必要性。

C.提示议论这个问题的背景。

     D.引出作者所持的观点。

2.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19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

“日以尽矣。

荆卿岂无意哉?

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太子迟之迟:

认为……晚了   B.请辞决矣请:

请求

C.今日往不反者反:

反复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

5.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见燕使者咸阳宫

C.嘉为先言于秦王D.使毕使于前

6.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

慕大王之威

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    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

7.翻译下列句子(10)

(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析。

(5分)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锁 王

①陈锁锁在中兴大市场入口处摆个小摊子,专门修锁配钥匙开锁。

②无论什么样的锁,到了他手里都能修好;也无论什么样的钥匙,到了他的手里都能配得出来:

“锁王”的名号由此而来。

③一次,客人问他,怎么干上这行了?

他说,想干这行,干上了这行。

客人说,你真有意思。

他说,是干这一行有意思,才有意思的。

客人说,干这行钱太少,只怕意思不多啊。

他说,有意思不在于钱的多少,城里太需要干这行的了,您看,天天有人被锁在门外啊。

客人点点头,笑着说,你他妈的还真有意思,说了半天,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④陈锁锁从机器上取下钥匙,举起,反复看了看,然后夸张地吹一口气,说,可以了。

但没有立即把钥匙交给客人,而是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干上这一行的:

⑤我下岗以后去了深圳,在一个中外合资的大锁厂打工。

那个锁厂生产上万个品种的锁,能满足全世界人们对锁的一切需要。

我干得非常出色。

后来,老板送我外出学习,我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就在这时,厂里的另一个技术骨干,我一个很要好的同事,莫名其妙地被开除了。

⑥开除的第二天,他把自己反锁在房子里,自己身上也锁满了锁,脖子上锁满了圆形的锁,手上锁满了方形的锁,腰上锁满了条形的锁,脚上则锁满了各种各样的链条。

我还看见,他的房子里有一个菩萨一样的布人,布人身上也锁满了锁。

⑦我非常震惊,他怎么变得如此怪诞呢?

然而,这还不算什么,更怪的是他在房子里的举止言行。

他不时拳击布人,口中念念有词:

“该死的,该死的,你还要我造锁吗?

我要锁死你。

”打得筋疲力尽后,他又轻轻地把玩布人身上的锁,很久以后又面向布人跪下,口中念念有词:

“我给你开锁,然后,你再给我开锁,好吗?

”膝盖跪疼后,他站起来,用自己身上的锁,使劲地砸布人身上的锁,然后口中念念有词:

“我不再造锁,我不再造锁,都是锁惹的祸啊。

⑧我只好强行开锁,我租来了气焊机。

在割断这些锁时,我突然发现每一把锁都有一张血盆大口,我想把这些嘴堵住,可这些怪兽好像可以生出无数可怕的嘴,越是挣扎越被它死死咬住,直到耗尽你最后一口气。

他被我拖了出来,瘫痪在地上,如一堆稀泥。

我批评他:

“你怎么这样傻?

有什么想不通的?

锁终究是要打开的……”

⑨是啊,都是锁惹的祸。

此刻,我内心深处,一会儿涌起一股麻,一会儿涌起一股酸,一会儿涌起一股苦,一会儿涌起一股辣,最后才涌起了一股甜。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就从厂里辞职出来,干起了这一行。

⑩那个配钥匙的人,被陈锁锁说得一头雾水,听得不耐烦了,就说,把钥匙给我,多少钱?

我要回家开锁去了。

好的,保证能顺利打开,陈锁锁得意地说。

⑪陈锁锁态度好,随喊随到,他替别人开锁,但从不偷盗,有口皆碑:

“真正的锁王!

”每替人修好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

“锁王就是锁王。

”每替人配一把钥匙,他总要连连点头说:

“锁王就是锁王。

”每替人打开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

“锁王就是锁王。

”久而久之,他的这句话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⑫有人问:

“你怎么如此开心?

⑬他答:

“那些被锁在门外的人,因为有了我能回家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陈锁锁下岗又上岗,最后又辞职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人在社会中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彷徨感,批评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残酷,呼唤人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B.小说中对陈锁锁的同事将自己锁在屋内的一连串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人被社会抛弃后孤立无助的绝望和对社会的怨愤,为后文陈锁锁醒悟,产生新的人生追求作了铺垫。

C.小说情节简单,但对比鲜明,如陈锁锁的坦诚与客人的防范心理的对比,陈锁锁的开朗与同事的自闭的对比等。

D.“锁王”既体现在陈锁锁造锁修锁配钥匙本领的高超,又体现在他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很好,助人为乐,为人正直。

E.“反复”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典型手法,如陈锁锁与客人之间关于“意思”的对话,陈锁锁反复说“锁王就是锁王”,体现了陈锁锁身上也具有自负的个性,这使人物更加真实。

(2)小说的结构很有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理解第⑨段画线文字的含意以及在小说上下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题为“锁王”,意蕴丰富。

请结合文本探究“锁”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对“锁王”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梅贻琦:

两袖清风的“守财奴”

□史飞翔

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其中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在执掌清华期间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廉洁治校。

他初到清华时,便再三强调勤俭。

他说,我这样做一则是希望学生保持简朴学风,无纨绔习气;二则是为了节约办学经费。

其实,当时的清华庚子赔款相当丰厚,梅贻琦完全可以不用那样做,但是他没有。

对于数额巨大的庚款梅贻琦分文不取。

相反他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为了节约开支,梅贻琦辞去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韩咏华亲自下厨。

不但如此,梅贻琦甚至连学校供应他的两吨煤也不要。

抗战时,梅贻琦主持西南联大校务,当时他的方针就是一个字——省。

他说:

“让我管这个家,就得精打细算。

”据郑天挺《梅贻琦与西南联大》一文回忆,梅校长做事既稳靠又无私:

抗战期间,物价上涨,供应短缺,西南联大同仁生活极为清苦,形同乞丐。

梅校长在常委会建议一定要保证全校师生不断粮,按月每户需有一石六斗米的实物,租车派人到邻近各县购运,此项工作异常艰苦、危险。

幸而不久得到在行政部门工作的三校校友的支援,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抗战期间清华组成服务社,用生产盈余补助清华同仁生活。

为顾念北大、南开同仁皆在困境,梅贻琦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

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抗战时父亲为了筹措资金,协调与中央政府和当地领导的关系,每年必须奔走重庆几次。

“那时由昆明到重庆乘飞机是件难事,飞机说不定什么时候起飞,一天走不成,得第二天再来。

”梅贻琦有一次返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加上阴雨天气,一连走了三个月才回到昆明。

1949年,60岁的梅贻琦来到美国管理清华在美的庚款基金。

他只有一间办公室,聘了一位兼职助理。

梅贻琦当时给自己定薪水300元,和庚款资助的在美留学生一样。

当局觉得过意不去,让梅贻琦将自己的薪水改为1500元,梅贻琦不同意,他说:

“薪水是我自己定的,我不情愿改。

”台湾地区早期财政一度很穷困,所以有不少人经常打清华庚款的主意,但均被梅贻琦严词拒绝。

于是有人便骂梅贻琦是“守财奴”。

1955年11月,梅贻琦从美国回到台湾考察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及台湾清华大学情况。

由于他掌握着数额巨大的清华基金,台湾各县长、市长纷纷接近他,企图趁机捞一把油水。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梅贻琦却因为经济拮据不得不将已62岁的太太韩咏华留在纽约依靠打工独自生活,自己只身一人赴台。

当有人告诉梅贻琦“师母在那边生活太苦。

必须设法给师母汇钱,或接她来台湾”时,梅贻琦说自己在台薪金微薄,无法汇钱照料。

晚年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73岁。

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一个手提皮包,住院后一直放在床下一个较为隐秘的地方。

两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监督下秘书将皮包启封。

当包打开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原来里面装的是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

睹物思人,在场者无不落泪。

两袖清风的梅贻琦真是穷极了。

他病中所欠医院的医疗费及丧葬费用由清华师生捐款偿还。

蒋梦麟在为梅贻琦撰写的碑文中称梅贻琦“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

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这话确是中肯之论。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两岸清华人的心目中,梅贻琦是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永远的校长”。

因为他一生服务清华47年,其中担任校长31年,担任校长时间最长。

B.在执掌清华期间,梅贻琦辞去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辞去厨师,让夫人韩咏华亲自下厨;学校供应他的两吨煤也不要:

为他人树立起节俭的好榜样。

C.梅贻琦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时,西南联大同仁生活极为清苦,形同乞丐,为此,梅贻琦便在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

D.梅贻琦管理清华在美的庚款基金时掌握着大量的清华基金,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拮据,因此被人们称为“守财奴”。

E.梅贻琦生前随身携带的一个手提皮包里,装着清华基金账目,一笔笔清清楚楚地列着。

而自己患病住院,却无力支付医药费。

(2)文章用“两袖清风的‘守财奴’”这一标题概括梅贻琦的一生,这一点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郑天挺和梅祖彦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梅贻琦两袖清风的品质进行了全面的刻画。

请你就这种品质,联系当今的为官者,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是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儒雅的学者,右边是一位柔美聪慧的莘莘学子。

B.周洪宇明白,商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由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C.“东北二人转”的很多节目曲辞通俗,形式活泼,常演不衰,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D.有些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国产动画片产量猛增,但是与国外优秀动画片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故事内容以及内涵更是相差甚远。

B.据土耳其媒体报道,来自叙利亚境内的数枚迫击炮炮弹落入了其东南部阿克恰卡莱边境地区,造成了大量房屋和人员伤亡。

C.世卫组织称,前不久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和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不同,用“类非典病毒”来称呼这种新型病毒并不恰当。

D.印度航母试航失败,其军方归咎于是航母锅炉来自中国的耐火砖破裂的原因。

但中国否认曾向印度出口过舰船用的耐火砖。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①正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②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 ③不管海洋深度如何 ④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 ⑤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

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A.①④⑥③②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④⑥①②⑤③   D.⑤②⑥④①③

16.下图是第二十一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会徽,该会议的举办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其画面构成及其含意。

 

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

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

不要张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60分)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延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

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一御史听后说道:

“终生不敢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本文不是驳论文,“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一句只是说明情况,作用如B、C、D三项所示,所以A项表述不当。

2.答案:

 A

解析:

 “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3.答案:

 C

解析:

 “完全一致”错误。

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8.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

(3分)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2分)

9.对比手法。

(2分)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

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

(2分)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

《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2分)

11.

(1)答案:

 CB

解析:

 A项,“体现了人在社会中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彷徨感,批评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残酷”错,陈锁锁的人生经历恰恰体现了他对自己人生方向的准确把握,另外作者在小说中也无意批评现代企业制度的残酷;D项,“造锁”错误,“造锁”不是作者要突出的;E项,“自负的个性”错误,这恰恰反映了陈锁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解析:

 作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熟悉小说结构方面的典型特点。

文章先交代陈锁锁现在专门修锁配钥匙开锁,中间用插叙,讲述过往的故事。

且文章是以“锁”为线索,写陈锁锁对待人生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

 ①插叙的写法,小说主体先写陈锁锁修锁配钥匙开锁,中间借回答客人的问题讲述他过去造锁开锁的经历,故事中套故事,设置悬念,让人们对“锁”和“锁王”的理解逐步深入;②以“锁”为线索,陈锁锁由过去造锁到后来开锁、修锁、配钥匙,陈锁锁对待人生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解析:

 理解重要语句首先要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如麻、酸、苦、辣、甜等,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变化。

然后进行概括,不必一一细化,前四个应该属于一类,即表达了对同事的同情,最后一个则是从中悟出道理后的感受。

最后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具体分析。

答案:

 含意:

表现了主人公陈锁锁面对同事的遭遇时内心的变化过程。

先是对同事因生活变故而自我封闭表示辛酸难过,然后从中悟出了道理而感到甘甜。

作用:

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陈锁锁将同事从屋内救出后的后怕、对同事遭遇的同情;又为下文陈锁锁彻悟,由过去造锁改行开锁作铺垫。

(4)解析: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出发,找出一些细节描写或者作者的直接评价所体现出的观点态度,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如对陈锁锁、同事、顾客等的心理描写。

“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有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以及人要挣脱束缚的努力等。

答案:

 意蕴:

①人与社会:

人被现实层层“锁”住并被吞噬,陷入痛苦困顿、无法自拔的境地,如陈锁锁的同事把自己锁在屋内的行为;②人与人:

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既利用又怀疑,如客人反复问陈锁锁“怎么干上这行了”。

情感:

①表达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否定,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呼唤,如写陈锁锁解救并开导同事的过程;②对善于打开别人的心锁并由此获得快乐的人的赞美,如陈锁锁反复说“锁王就是锁王”。

12.

(1)答案:

BE

解析:

 A项,梅贻琦在清华人心目中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他担任校长时间长,更因为他对清华的贡献,且“担任校长时间最长”于文无据。

C项,“在年终送给大家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馈赠”是针对北大、南开同仁的。

D项,被人们称为“守财奴”,是因为不少人打清华庚款的主意,均被他严词拒绝。

(2)解析:

 “两袖清风的‘守财奴’”是对梅贻琦最好的概括,在文中,作者也是紧紧围绕这一角度展开叙述的。

解答此题,需要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从梅贻琦的事迹中筛选出能够体现他这一点的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

 ①在执掌清华期间始终坚持勤俭办学、廉洁治校。

②主持西南联大校务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精打细算。

③管理庚款基金时,自定低薪水,拒绝他人觊觎基金。

④回到台湾时,因为经济拮据把妻子留在美国打工生活,患病期间所欠医院的医疗费及丧葬费用由清华师生捐款偿还。

(3)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引用的作用。

这就需要对引用这一手法有一种共性的理解与认识,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的思考与感悟。

将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便会得到全面的答案。

答案:

 文章引用郑天挺和梅祖彦的回忆,真实地表现出当时生活的情形,突出了梅贻琦勤俭办学,积极筹措资金,为全校师生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

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品质表现得也更加真实。

(4)解析:

 解答这一试题,需要对文中的人物品质有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突出阐述这一品质带给我们的启示,并联系现实,将这种品质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理性的分析。

答案:

 两袖清风一般是对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的品质进行的赞美。

能够做到两袖清风的人,往往是内心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