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2649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docx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湖北省党政考察团

2008年第6期——他山之石

近几年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中州河南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迈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58.1亿元,居全国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8位。

特别是发展县域经济,成就卓尔不凡,经验难能可贵,令人刮目相看。

  为了学习借鉴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和经验,5月9日—11日,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率领湖北省党政考察团,赴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活力之强、亮点之多、效益之好、变化之大,令考察团全体成员深感震撼、深为钦羡、深受启发。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印象

  河南省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河南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纺织、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河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

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大家对河南感受最深刻、印象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发展快。

2002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为“六个突破”:

一是2007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624.4亿元,比2002年增长99.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二是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9%,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三是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四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五是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20个、超10亿元的4个;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两年突破两位数,去年达到3852元,比2002年增加1637元。

全省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市),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前10强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行列,其中巩义市、新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分列第52位和第100位。

在第7届中部6省百强县(市)排位中,河南省占了42个,其中在前10位中占了6个。

我们这次考察的巩义市,2007年GDP达到289.4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8元。

县域经济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爆发点、增长点。

  

(二)农产品加工业做得好。

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质效好,走在全国前列。

省委提出,要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河南从“天下粮仓”变为“国人厨房”。

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18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

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在全国的排位超过浙江、江苏、广东,由第5位跃居第2位。

河南食品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高,每10箱方便面中就有3箱出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就有5根出自双汇,每10个汤圆中就有6个出自三全,每10个饺子中就有5个出自思念。

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大,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00个,过5亿元的有24个。

漯河市双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总资产70多亿元、员工4万多人,去年屠宰生猪1000万头,年产肉制品12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联合加工企业,肉制品产量和生猪屠宰量分居世界第3、4位,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303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

双汇集团雄心勃勃,要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末,使年销售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

新郑市是我国红枣主要种植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孟庄乡农民石聚彬从承包濒临倒闭的乡果品厂一个车间起步,带领乡亲念枣经、发枣财,逐步发展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红枣加工企业——河南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年加工大枣2万多吨,带动数千户枣农致富。

孟庄镇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枣,每个农户种一亩多地10多棵枣树,年可增收6000多元。

  (三)工业发展势头猛。

我们考察的县(市)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在建、新建项目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如火如荼。

他们发展工业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巩义市只有80万人、千余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当年毛主席视察该县回郭公社社办企业时曾盛赞农民办企业,“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

而今,巩义工业仍在全省一马当先,2007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8%。

我们考察的该市工业园,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2007年有196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6家,是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

新郑市近几年引进项目280多个、到位资金7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54%。

走进新郑市,路旁的大小食品企业随处可见,从缤纷的广告中即可发现:

统一、光明、伊利、蒙牛、康师傅等食品行业巨头都在这里抢滩中原。

市领导告诉我们:

全市仅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64家。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6.6%;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42.9%;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8.6%。

这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市,已经成为工业化水平在全省领先的地方。

临颍县过去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确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强工业、关键上项目、核心增投入”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

食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共有360个企业,年加工小麦132万吨,相当于全县小麦年产量的7倍,此外,玉米、蔬菜、肉类年加工能力均突破100万吨。

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1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几近2/3,被誉为“平原农区工业化样板县”。

  (四)干群开拓精神强。

河南省不仅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使我们深受感染。

全省各地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都十分强烈,只要有利于发展,就敢打破常规,敢为人先。

郑东新区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不争论、埋头干。

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将使郑州与开封连为一体。

五年来已投入500多亿元,开发50平方公里。

该规划设计系通过国际招标,由世界顶尖的日本黑川公司完成,它引入了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以及环境城市等众多先进的理念,体现了新颖的创新和独到的风格,在2002年“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我们参观的会展中心,气势恢弘,蔚为壮观;设备先进,亚洲一流。

超前的发展理念、优越的发展条件,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飞利浦、韩国LG、台湾台塑集团、美国杜邦、日本日产以及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安彩、乐百氏、希望、宇通等纷纷进驻。

临颍县南街村在争议中发展壮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敢想、敢干、敢于斗争、敢于坚持”。

村党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使该村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亿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河南干部群众抓发展有一股钻劲、韧劲,找准着力点,咬定青山不放松。

漯河市瞄准食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十年磨一剑,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名城”。

双汇集团由过去一个小小肉联厂发展成为今日全球肉制品行业巨头,就是靠不断地打破常规、抢抓机遇、奋勇争先。

我们此行到达漯河市时,该市刚刚召开招商引资百日会战动员会,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大干一百天,努力实现邀请参加第六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的重要客商2000名以上,签约生产性项目10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的总体目标。

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南省自上而下建立了责任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发展经济社会方面,各级政府都有硬指标,各级干部肩上有担子、身上有任务。

全新的机制促使干部群众人人思进、干劲十足,始终围绕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为着更快地进位而奋斗。

   二、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经验

  河南基本省情与湖北大体相似,他们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对湖北来说弥足珍贵,可资借鉴。

  

(一)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81.9%的人口和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等省情,确立了强省富民的“两大战略”,即一手抓“中原城市群”,他们喻之为“柱石”(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喻之为“基石”。

提出“实现中原崛起,既迫切需要中心城市这个‘柱石’更加高大,也迫切需要县域经济这个‘基石’更加坚实”;特别强调“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

他们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中原城市群一起,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战略支撑,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地理清思路、创新措施,持之以恒地营造环境、形成合力,锲而不舍地谋求突破、推进发展。

  

(二)建立健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04年以来,河南省先后确定巩义等6个县(市)为重点扩权县(市),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计划直接下达、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划拨、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税权部分扩大、政策直接享有等;同时对新密等41个县(市)赋予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

二是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从2006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计划2009年至2012年,省财政每两年安排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奖补资金,奖励经济强县和经济社会发展快、质量好的县。

从2004年起,省级营业税除省投资的跨市经营企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个人所得税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全部下划市县。

对财政困难县(市),分三年逐步取消原体制上解。

除特殊收费项目和中央规定的规费外,取消省、市两级对县(市)非税收入分成。

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3年来已奖励县(市)资金56亿元。

三是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税务登记,免收有关税费。

四是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

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

扩大农信社支农贷款规模,要求农业主产区的农信社每年农业贷款投放量达到信贷投放总量的80%以上。

引导各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储蓄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鼓励支持县(市)和民间经济组织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担保机构。

五是改进建设用地管理。

科学调整和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的外,其余由县(市)征收并用于耕地开发复垦,将通过空心村治理、砖瓦窑场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形成的集体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使用。

优先保证县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

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

  (三)不断推进县域改革开放。

一是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25%,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乡镇人员19万人。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县乡财政改革取得实效,96.8%的乡镇实行“乡财县管”。

二是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

积极推进县域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采取改组改造、租赁转让、破产兼并等形式,基本完成了县域公有制企业改革任务。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每两年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

在新郑等7个县(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户籍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四是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重点县由最初的23个扩大到52个。

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县(市)发展到l1个,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县(市)由2个发展到12个,出口超1亿美元的县(市)发展到8个。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激励经济强县(市)和发展快县(市)增强竞争优势。

2006年,省政府决定每两年安排3亿元资金,对20个经济强县(市)和10个发展快的县(市)各奖励1000万元,且允许从中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有功人员。

从2009年开始,将奖励总额增加到6亿元,对“20强10快”县(市)各奖励2000万元。

二是扶持困难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13个困难县(市)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工业小区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对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4.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3.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43.1亿元,共有4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

三是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省基本实现大范围旱涝保收。

特别是2005年以来,河南省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

四是扶持畜牧重点县(市)加快发展。

先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31个生猪调出大县(市)发展,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养殖场户发展到60.5万个,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78万吨,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五是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五)不断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

一是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

规定巩义等五个重点扩权县(市)的党委书记由所在省辖市的市委常委兼任。

对埋头苦干、做出贡献,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党委正职5年以上的干部,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市(厅)级干部,并要求其分别留任2年和5年以上,以鼓励县(市、区)党政正职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这次在漯河市考察时参与接待工作的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同志,就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之一。

他深有感触地说,这项政策既可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创事业,又可防止干部“跑官要官”误事业。

二是积极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

将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乡(镇)延伸机构党的关系,明确为属地管理,赋予县(市)党委对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并要求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以地方管理为主。

三是不断完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河南省目前的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板块21项指标,增加了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更好地体现了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并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察任用内容。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

近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县域经济仍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等。

我们一方面不能妄自菲薄、灰心丧气,要重新审视省情、正确分析我们的比较优势,看到我们的长处,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自满、夜郎自大,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要奋发有为、敢想敢干。

面对各地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形势,面对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境外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等大好机遇,面对我省具有一系列比较优势、县域经济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后劲等有利条件,我们要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雄心、立壮志,自加压力、自强不息,敢闯敢冒、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抢前争先,奋力开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外地的好经验、好作法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划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能缩手缩脚、畏难不前,要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超常规发展的小环境,想方设法破解用地、融资等方面的难题。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现实检验。

三是要不尚空谈、真抓实干。

河南郑东新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得益于他们不宣传、不争论,先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起来,用发展的事实来证明自己、说服别人。

解放思想的成果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凡是有利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凡是认准了正确的事,就要不被外界的非议所扰,不为各种困难所惧,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不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决不罢休。

  

(二)必须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战略。

河南的经验证明:

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实现富裕的根本所在。

工业强,则湖北强;工业兴,则湖北兴。

没有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就缺乏支撑和基础。

近几年河南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就是因为牢固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发展工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之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慢就慢在工业发展上。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理念,坚持把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坚持“一主三化”方针的核心举措来抓。

一是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重点突破、持续用力、连年推动,扶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把支持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回归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回归工程”。

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境外特别是沿海产业转移,力争每年引进一批企业、新上一批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

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要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走集约集聚发展的路子,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要努力发展特色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决定成败。

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培育壮大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实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避免县域经济发展趋同化。

四是要不断改善发展环境。

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用地难、招工难、融资难和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结起来。

他们认为食品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是永不衰败、潜力无穷的产业”,提出要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

我们考察的双汇集团、奥星实业等企业,就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食品工业的典型代表。

湖北农副产品极其丰富,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淡水养殖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这是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最大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对比河南省,我们在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上做得很不够。

必须站在新的视角,深刻认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发挥农业优势、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取得大的进展、实现新的突破。

力争用3—5年时间,彻底改变我省粮食、林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带动力不强的状况,真正把我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

  (四)必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

要针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河南的一些成功做法,研究制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有实质性突破:

一是要继续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可以考虑将扩权县(市)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全面实现省对县(市)项目、资金、计划、信息直达。

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能由省、市(州)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外,一律下放至县(市)管理。

二是要建立县(市)财力稳定增长机制。

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税收增量部分全额返还给市、县,由各地统筹安排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实行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中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有政策;省财政安排的支持工业化和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都要向县域经济发展倾斜。

三是要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在实行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力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试点项目区整理出的土地可以全部置换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还可以考虑将城镇周边国有农(林)场的土地、丘岗坡地改造的土地,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优先保证县域重大工业项目、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

四是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各类资金到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

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激励机制,建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

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借款支持县(市)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

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优质企业上市。

  (五)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靠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全省干部群众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蔚成风气,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发展县域经济的合力。

一是要强化中心意识。

邓小平同志说过:

“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摒弃部门利益和小团体意识,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在服务上做文章,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找准位置,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找准发挥职能作用的结合点。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要坚持围绕发展干、围绕项目转,少搞迎来送往的应酬和文山会海的虚功,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办实事。

二是要改进工作作风。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形成的关键人,又是决策落实的重要推动者。

要克服重决策轻落实、重部署轻督办的不良倾向,经常亲临现场、靠前指导、一线督查,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创新在一线、突破难点在一线、识别干部在一线,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认真负责、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