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6253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docx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

医药防治消化道管理论文

【摘要】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和胃癌)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通过查阅近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报道,发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舌象、病机及治则方面对其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回顾,综述了近代各位医家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延长生存期、控制并发症、减轻毒副作用和癌前病变的防治四方面,旨在对消化道肿瘤的中医基础理论及治疗进展有进一步认识,为临床医生诊治消化道肿瘤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中医药治疗前言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查阅了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800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

基础理论研究

(一)舌象研究食管癌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

李佩文等[1]通过对500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

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

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28.4%。

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

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孙善琳等[2]观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

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

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

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

李天海[3]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乳头微血管中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胃癌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107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II、III期也超过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暗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VIII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而44例非舌质紫暗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0.001),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P<0.05)。

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

范德荣等[5]对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

健康人组淡红舌占70%(140/200),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

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29.2%(49/168),P<0.001。

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

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组仅占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1%(2/200),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14.5%(39/200),胃癌组占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0.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

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观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乳头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乳头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

12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

姚保泰等[8]观察了14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乳头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乳头内毛细血管多为2~3个,造模组多为4~5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

(二)病机研究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

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

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

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

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

(三)治则研究扶正培本法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

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提示:

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

刘静[16]将6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32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30例,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6个月。

治疗组治疗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

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

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60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33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46.4个月,对照组为28.2个月。

清热解毒法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

汤铭新[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2.1%,瘤体稳定率为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

陈健民[21]对440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82.7%,贲门癌异常率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226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56.2%。

周阿高[22]对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

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44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结法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

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Fu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治疗研究

(一)延长生存期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P<0.05)。

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35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期延长,提高了3年生存率。

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10例,稳定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9%。

(二)控制并发症癌性疼痛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

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

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

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梗阻缓解率可达73%。

孟伟等[31]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20例,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莱菔子、枳实、桃仁、芒硝、赤芍、大黄),结果治疗组进食时间6~13天,对照组为9~30天,有极显著差异(P<0.01)。

说明复方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癌性转移和复发中晚期肿瘤转移和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梯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灶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行程[32],中医药的介入,提供了阻断肿瘤转移的治疗、预防手段。

卜平[33]对32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