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1 牛郎织女二名师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1 牛郎织女二名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1 牛郎织女二名师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牛郎织女二名师教案
11*牛郎织女
(二)
文本分析:
本文记叙了牛郎和织女婚后生活美满,以及遭遇王母娘娘无情的阻挠两人仍坚定地追求幸福的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的精神。
这段故事以织女的活动为主线进行叙述,先写牛郎和织女婚后自由、幸福的生活;再写王母娘娘无情地把织女抓走,并将两人隔开;最后写由于织女极力抗争,王母娘娘才允许她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与牛郎相会。
综观整个故事,可谓情节曲折:
牛郎孤苦伶仃,幸逢织女,组成家庭,过上美满生活,这是一喜;王母娘娘勃然大怒,抓回织女,拆散家庭,践踏人间美好,这是一悲;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化为牵牛星和织女星,而喜鹊相助,搭起鹊桥让他们能有一年一度的相会,这又是悲喜同在了。
在这样曲折的情节之中塑造人物,更显形象鲜明,感人至深。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牛郎和织女这两位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俭、皇、偎”等10个生字,理解“衰老、尊严、怒气冲冲”等词语的意思。
2.用上一单元学到的阅读方法快速默读课文,了解牛郎和织女故事的结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领悟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牛郎、织女热爱自由、勇于抗争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导语: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
瞪大眼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它们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了解它们的故事。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节jiǎn俭富丽堂huánɡ皇依wēi偎shuāi衰老tài泰山shān珊hú瑚jiāo礁
kuānɡ筐niù拗不过
(2)指导学生词语归类。
◆AABB式词语:
亲亲密密高高兴兴圆圆满满日日夜夜真真切切
◆ABAC式词语:
天兵天将一心一意无拘无束人山人海风言风语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
衰老——衰弱惩罚——处罚允许——准许
反义词:
衰老——年轻惩罚——奖励允许——禁止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
快乐美好的日子总是这般短暂,正如俗话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牛郎和织女结为夫妻的那一刻,灾难便降临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指名简单复述课文。
提示:
可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3.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牛郎和织女婚后的幸福生活。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老牛的临终叮嘱。
第三部分(第3~6自然段):
写牛郎和织女被强行拆散。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写织女的反抗争取。
第五部分(第8自然段):
写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相会。
4.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牛郎和织女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明确:
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意思,说明他们靠勤劳的双手不仅日子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②牛郎和织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他们会不会担心发愁?
为什么?
预设:
结合本段中“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这句话可得出答案。
明确:
织女怕外祖母找她,知道她和牛郎生活在一起。
因为织女知道王母娘娘是绝不允许她这样做的。
(2)研读第2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老牛的眼泪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
对老牛的神态描写表现出老牛的年老体衰,对即将离开相依为命的伙伴感到万分难过。
因而这是留恋的眼泪,是激动的眼泪,这眼泪中饱含了老牛对牛郎和织女的不舍之情。
②老牛临死前所说的话有何作用?
明确:
老牛对牛郎说它就要死了,叫牛郎在它死后把它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就披上它的皮,这为后面王母娘娘抓走织女、牛郎披上牛皮携子追赶的内容埋下了伏笔,使故事前后浑然一体,环环相扣。
方法拓展: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做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3)品读第3~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
明确:
①知道下落,发誓抓回。
②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③心急如焚,携子追赶。
④天河阻隔,化作星辰。
②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嫁人间有何表现?
找出描写她的举动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对此有何感想?
明确:
王母娘娘恨织女有意败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描写王母娘娘的动作的词语有“一把抓住”“狠狠一推”“带着”“一划”,从中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一个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专制家长。
感想:
对王母娘娘气愤,对牛郎和织女同情、祝福。
③牛郎和织女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读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明确:
织女——“心里恨极了……”。
从中可体会出织女不愿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情感。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赶紧披上牛皮……”从中可看出牛郎心急如焚。
④牛郎和织女在一起生活的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结果怎样?
同桌相互交流,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交流示例:
生:
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时,带领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生:
牛郎披上牛皮,带着孩子飞了起来,他快追上织女时,王母娘娘划出一条天河,隔开了他们。
生:
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过渡:
牛郎和织女被天河阻隔,二人化作星辰,让我们唏嘘不已。
他们最终的命运如何呢?
接下来继续研读文本吧。
(4)品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跟牛郎会一次面”,这是王母娘娘的恩赐吗?
明确:
不是。
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给她很厉害的惩罚,可是织女仍然追求着幸福的生活。
“拗”字说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跟牛郎会一次面”不是王母娘娘的恩赐,而是织女坚持不懈地与王母娘娘斗争所赢来的。
②这个故事以鹊桥连通天河让牛郎和织女七夕相会作为结局。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这反映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因为人们珍视牛郎和织女间的那种美好的情意,感动于牛郎和织女为追求幸福生活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这也寄托了勤劳、善良的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美好向往。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在这样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里,我们既为牛郎和织女的勤劳、善良以及他们真挚的爱情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神奇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要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梳理了故事情节,分析了牛郎和织女的性格特点,感受到民间故事的魅力。
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2.教师为学生分组,引导他们交流学习收获。
3.引导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学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研读文本,感悟牛郎和织女的曲折爱情
师:
牛郎和织女婚后的生活多么幸福美满呀!
可是好景不长。
(配乐朗诵: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
“我快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
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没说完就死了。
)老牛给牛郎带来了一桩神奇的婚姻,临死前还不忘把牛皮送给牛郎,真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忠实朋友呀!
老牛也是这个民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老牛的这番话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接下来的课文就讲了王母娘娘破坏美满婚姻、拆散恩爱夫妻的经过。
(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
)
师:
哇!
这位同学读得真是好激动呀!
是不是你家的织女被抓走了?
(学生笑。
)同学们,请注意这段话中的一个叠词,“狠狠”突出表现了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朗读时语气略重。
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
“快去找爸爸!
”——这一句要读出织女痛苦、难舍、着急的感情。
(学生朗读。
)
师: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后心急如焚,可是他怎么上天搭救呢?
生:
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
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
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
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织女了。
师:
这段话与前面哪一段话相互照应?
生: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
“我快不行了,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着。
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
师:
果然是一块神奇的牛皮啊!
牛郎为什么没有追回织女呢?
生: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
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
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
故事由喜转悲,令人感慨万千。
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这样咏叹: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师:
牛郎和织女天河永隔,但是恩爱夫妻的真情隔不断。
在织女和牛郎不屈不挠的斗争下,王母娘娘被迫答应他们每年可以相会一次。
但是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和织女都飞不过去。
他们如何相见呢?
生: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和织女在桥上会面。
每逢那一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师:
本文最后一段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美妙的传奇色彩,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想象。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人间的喜鹊也被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动了,它们纷纷加入天河搭桥的志愿者队伍。
“鹊桥”象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牛郎和织女的曲折爱情,并通过对老牛这一角色的分析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补充了相关的古诗,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我由易到难,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自主探索与交流活动。
一、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复述课文,在与原文的比较品评中学习语言。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借助各段的小标题练习复述课文,并在小组内试讲。
发挥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优势,由组员们把各自复述的内容与课文原文进行比较,讨论各自的优缺点。
二、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他们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表现出来的。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观其言、察其行,在文中圈画重点词语、简单做批注,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总结了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感知民间故事的写作技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仅完成梳理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似乎太浅显了。
所以,我又和学生一起去挖掘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由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这个故事的地方,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总结民间故事在安排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以及丰富的想象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这节课我愈发地感觉到文本的使用绝对是一门艺术。
浅显的文章经过深入的挖掘,同样可以找到很多的生发点。
而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所得,都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
我在5里外的村小上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3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
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咋办?
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
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①……
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看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
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
“平娃娘,平娃娘!
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
你看我家二丫,发3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
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
“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②……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