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58604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docx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地理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读北半球某地某日近地面垂直方向的大气示意图(甲1)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完成1-2题。

1.该日,M地最有可能

A.受冷锋控制B.受暖锋控制C.受低压控制D.受高压控制

2.与周围地区相比,M地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0℃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而成的白色冰晶。

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

图3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

据此回答3-5题。

3.霜常出现在

A.初春B.初秋

C.春末D.夏末

4.图中

A.①表示夜晚山风

B.②表示白天谷风

C.③表示夜晚谷风

D.④表示白天山风

5.图示气流可解释“霜打洼地”成因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4

“你妈喊你穿秋裤啦!

”2017年11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友情发布“秋裤”预警:

11月18日~19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被“秋裤”占领,特别是东北部分地区,甚至需要“棉裤”登场救急。

读图4,完成6-8题。

6.导致“秋裤”预警的“罪魁祸首”是

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B.阿留申低压

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D.江淮准静止锋

7.常与“闻君将至惊坐起,急问秋裤在哪里”中的“君”相伴而至的是

A.连续阴雨B.天高云淡C.浓雾蔽天D.云雨大风

8.“秋裤分割线”在M处向北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地表形态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

图5是某区域气候区分布图,读图回答9-11题。

9.影响Ⅰ气候区和Ⅱ气候区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洋流性质

C.地势高低D.海陆位置

10.R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11.分布在Ⅱ气候区的R城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风力较弱B.气温较高

C.降水较少D.光照较强

图6示意春季某时亚洲部分地区的天气形势。

读图完成12-13题。

12.当日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的比较及其成因是

A.甲地日较差大,地势较高

B.乙地日较差大,大陆性强

C.甲地日较差小,云层较厚

D.乙地日较差小,纬度较低

13.甲地所在区域春季天气多变,是因为该地区

A.水平气压梯度大,水热循环的速度快

B.春季气温回升快,南北之间温差缩小

C.冬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D.海陆热力差异大,大气垂直运动明显

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最终“归宿”是大海。

图7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箭头表示洋流。

据此完成14-15题。

14.围绕“垃圾场”的洋流分布规律是

A.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B.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

C.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寒流

D.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寒流

1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A.海洋污染物会随①洋流向西扩散

B.沿②洋流航行会导致行驶速度降低

C.③洋流与沿岸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密不可分

D.④附近洋流利于世界性大渔场的形成

图8为“我国某地区地貌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A.云贵高原B.江南丘陵

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

17.图中的风向可能是

A.西北B.东北C.东南D.西南

图9为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单位:

米),读图完成18-20题。

18.若要完整表示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补画几条等深线

A.3条B.4条

C.5条D.6条

19.P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A.海岭B.海沟C.海盆D.大陆架

20.P点附近海底地形的成因是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张裂

D.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

图10是我国东部某城镇图,图中白镇中学某同学记录了一次学校春游的路线,“从学校所在地白镇出发,一直沿公路行进,直达一个古朴的村落,然后,越过一条清清的小河,来到碧波荡漾的尼湖湖畔……”读图回答21-22题。

21.此次春游的路线方向为

A.西北方向——东南方向

B.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东北方向

22.图中的“尼湖”属于地图要素中的

A.指向标B.图例

C.注记D.比例尺

图11是某河流水系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该地区

A.降水不多

B.可能为盆地地形

C.沟谷较少

D.河流水系呈放射状

24.下面符合x.y一线剖面图的是

阿克库勒湖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其湖水因含河流带来的白色颗粒物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

图12为阿克库勒湖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25-27题。

25.仅考虑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图示区域最大温差可能是

A.5.4℃B.6.1℃

C.6.7℃D.7.2℃

26.最不可能将白色颗粒物带入湖泊的河流是

A.①B.②C.③D.④

27.图中各河流,平均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图13为沿23°26′纬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28-30题。

28.图中大陆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A.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大西洋

D.太平洋、大西洋

29.图中的高大山脉为

A.落基山脉B.安第斯山脉C.大分水岭D.喜马拉雅山脉

30.图中高大山脉属于

A.褶皱山B.断块山C.火山D.大洋中脊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

图14中阴影部分是人类密集地区,读图回答31-32题。

31.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平原比山区多

32.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B.地势平坦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C.中、高纬度的平原地形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2分)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地气候特征千差万别。

图15是世界某区域简图。

下表是A、B两城市夏季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

 

(1)读表比较A、B两城市夏季气候特征的差异。

(4分)

(2)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角度,分析A、B两城市夏季降水量差异产生的原因。

(6分)

(3)从纬度位置和天气角度,分析B城市夏季气温较低的原因。

(4分)

34.图16为冬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1)说明冬季控制蒙古的主要天气系统及成因。

(3分)

(2)推测此时该区域A、B、C、D四条虚线中,可能形成锋面的部位,并说明形成的原因及锋面性质。

(7分)

(3)预测F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3分)

35.图17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1)说出图中AB沿线地形部位名称,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

(2分)

(2)一组老人在①②两条徒步登山线路中选择②线路登山,说出其选择②线路的理由。

(2分)

(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

(3分)

(4)描述图中公路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6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154.9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

图18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

(4分)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从地质作用的角度描述渭河平原的成因。

(4分)

地理答案

1-5CAABD6-10ADBAB11-15ACCBD

16-20DADBD21-25CCBAB26-30BDABA31-32DA

33.

(1)气温A高于B(2分);降水量A小于B(2分)。

(或A高温少雨,B温和湿润)

(2)A城市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量少(2分);B城市夏季受西风带影响(2分),且沿岸有暖流的增温増湿作用,降水量多(2分)。

(3)B城市纬度高,太阳高度较小(2分);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相对较低(2分)。

34.

(1)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或高压)(1分)成因:

冬季,陆地气温低,(1分)空气收缩下沉,(1分)形成冷高压。

(2)部位:

虚线C和虚线D处(2分)。

原因: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1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1分)气流逆时针旋转(1分),虚线C为南下的冷空气主动移向北上的暖空气,形成冷锋;(1分)虚线D为北上的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暖锋。

(1分)

(3)暖锋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1分)暖锋过境,易形成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1分)暖锋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较高。

(1分)

35.

(1)山谷。

(1分)判断依据:

等高线弯曲,且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

(1分)

(2)②线路经过的地区等高线较稀疏(1分),坡度较缓(1分),更省力。

(3)东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1分);西北部以平原为主(1分)。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1分);

(4)公路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平原;(1分)原因是平原地势平坦,修建成本低;(1分)且人口较多,运输需求较大(1分)。

东南部公路密度小,西北部公路密度大(1分)。

原因是东南部地势陡峭,修建成本高(1分);且人口较少,运输需求较小。

(1分)

36.

(1)秦岭所在岩体相对上升,(2分)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相对下降。

(2分)

(2)华山为地垒。

(2分)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形成大断崖。

(2分)

(3)内力作用使岩块断裂陷落形成地堑;(2分)再经渭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