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培训讲稿.docx
《石佛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培训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佛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培训讲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佛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培训讲稿
石佛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培训讲稿
一、术语解说
1.“121”是指:
(1)课堂教学的40分钟分别按照1:
2:
1的比例,划分为“10+20+10”三段六环节,准备(习旧引新、发现目标)----操作(尝试探究、合作交流)----迁移(达标评价、拓展提升);
(2)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划分为三段,①导----诊断与出示,②拨----启发与点拨,③评----评价与补救;(3)学生的自主学习划分为三段,①尝----自学与尝试,②探----合作与探究,③展----展示与迁移。
(4)课堂时间划分为三部分,①教师讲授点拨10分钟,②学生合作探讨20分钟,③课堂巩固提升10分钟。
2.“1”是指习旧引新、发现目标10分钟,这是准备阶段,准备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的知识。
“2”是指尝试探究、合作交流20分钟,这是操作阶段,操作对应的教学事件是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
“1”是指达标评价、拓展提升10分钟,这是迁移阶段,迁移对应的教学事件是评价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
3.“1”是指整个课堂时间学生合作探讨20分钟。
“2”是指整个课堂时间教师讲授点拨10分钟。
“1”是指整个课堂时间课堂巩固提升10分钟。
二、课堂时间三段操作:
准备----操作----迁移
1.习旧引新、发现目标。
(准备阶段)
(1)习旧引新。
对将要学习的课时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检查、提示、复习和回顾(也可在课前预习环节进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习旧引新,设置情境,激发动机。
(2)发现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对学习的范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目标明确提出,其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根据内容、重难点提出了几个精炼的问题,也可以是从学生经过预习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应达到的水平和掌握的范围做到心中有数,带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
2.尝试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阶段)
(1)尝试探究。
该过程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讲授、提问、练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紧扣目标进行学习,力求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成课时目标。
(2)合作交流。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内容难度要适宜),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讨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协作互助、解疑答难,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启发、点拨,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
3.达标评价、拓展提升。
(迁移阶段)
(1)达标评价。
对照目标,通过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达标,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根据内容的不同,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不一定非得采用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也可以采用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来加以评价。
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师评、自评、互评等。
在检测评价过程中强调把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结合起来,而且在评价学生时提倡按照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而不是给学生排名次。
(2)拓展提升。
根据达标检测反馈的信息,及时采取强化、矫正、拓展、补救性教学,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达到目标。
对于全部教学目标都已经基本达到并有余力学习的学生,可以布置提高性学习的课后作业;对于少数未达标的学生,则进行及时补救性学习(如课后教师的个别指导,变换教学材料,改变教学方法,组织小组内成员开展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等)或布置补救性的作业。
三、教师主导作用分三段操作:
1.导----诊断与出示。
①对将要学习的课时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简短的检查、提示、复习和回顾,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习旧引新,设置情境,激发动机。
②教师对学习的范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或目标明确提出。
其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根据内容、重难点提出了几个精炼的问题,也可以是从学生经过预习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所提问题应是对全班学生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
2.拨----启发与点拨。
①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讲授、提问、练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紧扣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教学内容,达成课时目标。
②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启发、点拨,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评----评价与补救。
①对照目标,通过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达标,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②根据达标检测反馈的信息,及时采取强化或矫正性教学,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达到达到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及时补救性学习的指导。
四、学生自主学习分三段操作:
1.尝----自学与尝试。
①在老师的指导要求下对将要学习的课时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预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②根据教师要求,经过预习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备课堂上合作讨论。
2.探----合作与探究。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课堂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②按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讨,学会在群策群力的基础上解决疑难,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合作探讨总结学习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3.展----展示与迁移。
①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相应任务。
如:
习题、测评、展示等。
将新习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②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五、模式说明
以上教学流程的展开是可能性最大、最合乎逻辑的顺序,并不意味着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学流程,教学程序只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
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其中的某些步骤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压缩、省略和叠合。
一堂课整个程序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应该是可以灵活变通的:
可以只有一个的程序(“准备--操作--迁移”),也可以是几个程序的循环交替(“准备--操作--迁移→准备--操作--迁移”或“准备--操作--迁移→操作--迁移”等)。
对“导学案”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根据这个定义,“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
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简言之,“导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
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②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这也是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终极目标。
2.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
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因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
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
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
1、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上,要巡视全班同学的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2、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
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要求学生要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注意总结学习规律及“学后记”的填写;课后注意“导学案”的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4、“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认识和操作层面上存在的误区
1、以教案定学案
教师在处理学案和教案的关系上,改变不了传承多年的观念——教案中心论。
他们往往是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案来预设学案。
2、“导学案”就是练习题
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一点老师们都能理解。
但,就在他们预设学案时或拿到学案后,都会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
3、“导学案”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在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
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的不断探讨,“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也会日趋完善。
希望“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在完善各个环节的同时,更注重其内在的东西,真正能够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校课堂的功效。
编写导学案的意义及要求
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
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学生拿到学案,即开始了学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编制学案时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一课一案,实现了问题的前置。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学案编写基本要求
1、容量要求。
八开纸,页边距、中缝1.6厘米左右,正面导学,作业全部放在背面。
这里所说的作业不是课后作业,是课前预习和课中前段用的。
课后作业是下一课的导学案。
2、 知识问题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应明确、坡度小。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完成学习的过程。
3、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分A、B、C、D四个层次,真正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
学案编写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 探究性原则。
使用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案编写基本环节
1、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学习后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提升了哪些能力;情感目标:
仔细挖掘蕴涵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2、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
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
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 知识链接。
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
4、 学法指导。
包括课堂上学生重点要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5、 问题逻辑。
学案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下一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的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学习反思。
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
必要时写在学案上。
做好这项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 作业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
A、B级(基础):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C级(中等):
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
D级(拓展):
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8、 归纳小结。
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注:
一般1、2、3、7项是“显形”的,4、5、6项是“隐形”的,“归纳小结:
”要留下合适的空白。
石佛小学导学案的编写与操作要求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因此,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一、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的作用主要有:
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1、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2、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3、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4、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5、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6、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二、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
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
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
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
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1、依据具体学科特点确定。
可以是与本课有关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的介绍,可以是与本课联系紧密的前面已学的知识,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
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2、该环节的作用:
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过程
1、学习过程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2、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过程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如:
你认为是怎样的?
你判断的依据?
你的理由?
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
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
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有:
分析归纳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
如:
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
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在复习课中也能体现学法指导。
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除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外,也应该很好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
(五)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
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
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
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
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高考焦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题目;每一个学点后面尽量跟上对应的练习,且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从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
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都要反馈矫正,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四、导学案的操作模式
教学策略主要包括: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
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心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