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措施.docx
《申论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措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措施
1、医疗体制改革:
一是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二是要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
三是要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机制。
确保药源充足,质量合格,药价合理。
完善特殊药品的审批和使用制度。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劣质药品等违法行为。
四要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一个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五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
落实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其它措施如加强医疗队伍的建设,把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
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重视,动员全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卫生事业。
2、三农问题:
一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和长久不变;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二是要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三农”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大灌区管网及配套改造,发展节水灌溉,并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加固河流堤岸,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
加强农村水电气路房和通信建设,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和奖励补助,并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三是要确保农产品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农业生产必需的材料机具,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就业;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四是要大力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3、贫富差距:
一是要大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应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
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二是要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收入。
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
大力落实农民就业问题,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保障城乡无固定职业者收入。
由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加强对无固定职业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其就业、增收。
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民众参保意识和参保率;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四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平公正。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落实监管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保障国民收入规范合理。
4、安全生产: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同时要求相关人员牢固树立“平安是福”、“安全是责”的理念,把“危险”二字时刻牢记在心。
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
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特别是按照“谁决策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科学决策、科学论证机制;落实将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三是要巩固和发展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成果。
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情况,把生产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督查作用。
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立足治大隐患,防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实行专项治理整顿,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充分发挥治理和整顿关闭双重手段的作用。
四是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依法办事,强化监管和查处力度,不留死角、不留遗漏,切实推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落实,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
对那些玩忽职守酿成大祸的人进行严厉惩处,使相关工作人员受到警示和约束。
同时,应积极疏通和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加强社会各界对安全问题的监督。
五是要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用创新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各地安全生产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弘扬安全文化,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
5、房价调控:
一是要大力推进房地产业改革。
完善土地审批制度,规范土地审批程序,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增加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杜绝形象工程,提高房产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建立完善的信息引导机制,切实做好价格检测调控工作,规范销售行为。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
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重点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和发展公共租凭住房,并继续对棚户区和农村危房实施改造;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加强各项环节的监管,提高透明度,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
三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年度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规范发展住房租凭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要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
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
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和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6、和谐社会:
一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通过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个人之间发展的差距,着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
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各方面的权力和义务。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要积极通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促使社会和谐。
四是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五是要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7、文化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是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要全面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契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
三是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不断注入文化新鲜的血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四是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8、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大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
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监测和影响评估,在各项生产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二是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项目的建设,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加强水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
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能源消耗。
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全面推广绿色消费模式。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
加大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推广,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四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和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
五是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增强防洪能力,加强山洪地质气象地震灾害防治。
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
六是要加强行政监管。
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减排标准纳入其中。
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弱势群体:
一是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是要着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收入。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
大力落实农民就业问题,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保障城乡无固定职业者收入。
由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加强对无固定职业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其就业、增收;严格规范劳动力市场,切实保障合法劳动成果。
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民众参保意识和参保率,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保障作用;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四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平公正。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落实监管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保障国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10、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办事高效、监督有力、政务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保障权力依法运行;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体制改革。
二是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三是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逐步完善惠及全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布局和功能,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问题;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四是加强行政立法和坚持依法行政。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善行政执法,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执法严格、公正、文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和义务,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是要加强各级政府政治思想教育。
加强广大行政干部人员思想道德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11、社会保障:
一是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增加其吸引力,逐步扩大保险的覆盖面,着力提高民众参保意识和参保率;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二是要大力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加快完善农村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降低受保标准,提高保险水平,认真落实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工作,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到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
三是要大力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依据我国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对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机制。
并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充分保障就业。
严格规范落实用人单位对用工的基本工作、生活、学习等保障,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是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平台,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做好宣传工作,让人民更加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政策方针、作用意义、运行程序,确保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12、民生问题:
一是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政绩考核和行政问责。
二是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三是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应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四是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增加其吸引力,逐步扩大保险的覆盖面,着力提高民众参保意识和参保率;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五是要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医疗保险体系,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保障药品来源充沛、质量合格,价格合理。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确保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六是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建立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重点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性住房和发展公共租凭住房,并继续对棚户区和农村危房实施改造;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加强各项环节的监管,提高透明度,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
七是要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八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13、转型升级:
一是要大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