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5468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docx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案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

研发部2009年2月16日

前言: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们在生产、研发、售后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很强有力的规范,没有很严格的流程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还是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

08年底,老总就要求由研发部推动,生产部共同参与,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

09年初,在老总的组织下,销售经理、生产经理和我一同对我们现有的产品成本进行分析。

结果让大家欢心且遗憾,欢心在于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成本削减空间(约占总生产成本10%),如能按照初步计划执行,能够控制下来的成本相当于09年利润指标的10%了;遗憾在于我们去年为什么没有投入精力去研究并推动成本控制?

现场分析发现,这些成本控制的任务大部分(81%)需要研发部来推动执行。

研发部的同事们,郑重的拜托各位,对成本控制要严格把关,对于我们的成本控制计划要大力支持,我们的成本控制可能直接等于一个?

00万的单子所带来的利润。

生产部提供了几十张的报表,为我们的成本分析提供了基本数据,整理这些数据非常辛苦,感谢生产部经理和各位同事。

这些数据的分析过程引发了我对2方面问题的思考。

1、为什么有10%的成本降低空间?

2、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如何分布,成本可控因素如何分布?

3、各阶段如何控制成本?

特别是研发阶段如何保证进度又合理控制成本?

问题一、我们的产品为什么会有10%的成本降低空间?

研发阶段是不是履行到成本控制的义务了?

 

 

如上图所示,我们将可控成本因素进行归类,主要有:

改进设计、更改设计方案、物料成本降低、改换部件。

我们对A、B、C三个产品进行详细至元件级别的统计,得出的结论很是接近。

1、        改进设计可产生接近50%的成本控制比例。

这在我们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上体现很明显。

我和B产品的设计人员在周二对B产品的零件逐个分析,结论是可以通过修改设计将加工费降低到原来的80%。

当然,这会产生很庞大的修改工作量。

律工在周六提醒我,A产品的电源模块可以重新设计,这使控制系统成本降为原来的82%。

2、        更换设计方案是从根本上颠覆原来的实现方案。

比如原来的D产品制造成本是2000,现在推翻重来的生产成本是1000。

3、        我们很多部件是需要外购的,并且这些部件在整个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根据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更换新的部件会大幅度降低成本。

标配电脑就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原来5000元的笔记本,现在3500元就可以买到。

4、        物料成本降低主要指元器件、加工材料等降价。

改进设计导致的成本降低最为可观,并且这部分的成本相当大的比例是在第一版设计阶段就可以控制的,比如将某一零件有特别复杂的加工面改为简单加工面,可能直接降低50%的加工费。

这部分需要在设计阶段就严格把关。

更改设计方案是不得已情况下才执行的。

要用新的方案需要把原来的方案推倒重来,导致工作量繁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新方案需要时间进行可靠性、稳定性、可行性的论证。

所以,我们在设计阶段对于方案的确定要慎之又慎。

下面举两个例子:

1、A部件。

2、B控制器。

A部件原来的方案采用玻璃筒,并且对底座有众多功能要求,比如调整水平、调整高度,兼容摄像机等,导致几方面的问题:

1、设计过于复杂,加工费昂贵,制造难度大。

2、玻璃筒不方便运输,发货非常麻烦。

B控制器原来的方案有几方面的缺陷:

1、使用过多未验证的功能模块。

2、整体功能定位过于强大,设计过程很难把握。

3、和原有的资源不相兼容。

这些原因最后直接导致第一版B控制器设计失败.

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原理图、功能框图确定下来后,产品的成败基本就确定下来了,产品60%的成本就确定下来了。

所以,不合理的规划对产品开发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外购件在我们产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约在70%-85%之间,这个数字不知道大家事先有没有想到?

统计之后我觉得惊讶。

我们的产品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也在不断的降价报价,同样我们产品所配置的外购件也不断的有新替代品出现。

比如我们一直用3000元的传感器,但市面上有没有1500元的同类产品出现?

如果有,这个产品就下降了1500元的成本,我们在自己设计的机械部件、电控系统上抠的死去活来的也抠不下这么多的成本来。

期望大家能做件事:

每一个季度对自己所负责的产品进行外购件分析,确定有没有新的、更好的、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出现。

问题二、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如何分布,可控成本因素如何分布?

我们可以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几个阶段:

产品设计开发阶段、产品生产制造阶段、产品销售维护阶段。

(1)、产品设计开发阶段

由于我们从事行业的特点,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不像民用、消费产品,产品目标成本控制采用逆推法实现,先根据市场定位给出一个可以接受的目标成本,再对这个成本进行分解、设计方案。

我们设计过程是与之相反的:

1、产品定义,规划我们这个产品的功能特色。

2、制定方案,根据产品定义的功能制定实现方案。

3、细化方案,进行具体的方案实现。

4、统计物料成本、制造成本,编制生产文件。

所以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前,我们一般很难准确估计产品的成本,且同样的功能要求,不同的设计师设计成本可能截然不同。

对于我们的产品类型,产品成本的85%在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

生产部门所产生的成本在于生产效率、生产流程、厂家选择、供应商选择、生产废品率等环节。

在问题一(为什么有10%的成本降低空间?

)对可控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除物料成本19%外,其他的81%都需要研发部来推动降低,这就反映一个问题,在产品生命周期越上游,成本决定意义越重大,成本控制越容易,功能和部件的变更越简单。

同理,在产品开发4个阶段的越上游的工作流程对成本影响越严重。

我们以C产品为例,通过数据来分析这个趋势。

第一阶段:

产品定义。

下面摘录一段C产品的产品定义,开发过程以产品定义为指导。

据此定义产品必须具备PC系统、超声等多种传感器传感器、尺寸大小等,这些部分要求直接决定了成本份额的60%。

(产品定义略)

第二阶段:

方案设计。

具体选用什么型号的微型PC系统、采用什么电池、采用什么电源模块、采用什么无线链路(注意这里是决定采用什么型号,至于“要不要用”的问题在产品定义阶段已经定下来了),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差价。

这个差价可能会导致25%的成本,比如采用400M主频的普通PC104整系统是2500元,采用VIA的微型PC整系统就是3800,不过不是价格最低就是最好的选择,需要对整体方案进行折中和性能匹配。

第三阶段:

执行设计。

电路板用什么器件、机械零件怎么设计等等可以导致15%的成本。

比如不用贴片钽电容,而用直插铝电解,可以降低这块电路板5%成本。

上述数据依据A、B、C产品成本报表分析得出。

(2)产品制造生产阶段

由于我的产品批量都不大,量产后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样机的制造成本相差不大。

电路板的制造成本看起来好像量产后会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其实这是误解。

样机生产摊入了制版的开工费等一次性成本,批量生产的时候不用计算这部分的费用。

注塑零件在计算生产成本的时候同样没有摊入模具费用。

这些一次性的支出不出现在产品成本报表上,是隐形的成本。

产品在生产制造阶段成本降低主要来源于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成品率,降低报废和维修成本。

物料成本降低也是产品成本降低的一个关键因素,但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

(3)、产品销售维护阶段

这部分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产品的定义和设计。

好的设计销售容易,可靠的设计服务成本低。

问题三、研发阶段如何控制成本?

一切因素都是人的因素,我们先从“人”分析。

我们的有些研发人员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到公司,就开始从事产品的开发工作,并没有接受过很正规严谨的产品研发培训、成本控制培训,我们可以预见接下去2-3年内我们也不会有这样的培训。

故而,在成本控制上做的不够好是有原因的,但各位研发人员警醒,不要把这个原因当借口。

成本高居不下的产品不是好产品,相应的设计师也不能称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我们有些研发人员是从实验室出来的,实验室里有的是经费,随便设计什么东西用的都是MAXON电机,日本三洋的电机都不屑于用,至少也需要FAULHABER电机。

设计东西基本不用考虑成本,因为都是做理论验证样机,功能可靠、快速实现是一切的重点。

当然,从实验室出来后这样的习惯也带到工作中来了。

我们有很重的研发压力,比如现在的E产品就要求在3月底实现供货,我们的研发人员认为:

快速实现最重要,成本问题退其次。

其实我们需要注意:

成本控制和研发进度并不矛盾。

研发阶段的成本控制基本准则是:

保证产品功能实现,性能可靠,尽量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产品开发。

不是让我们去用无把握的部件、器件,这也是一种成本浪费,如第一版270控制器。

我们的研发人员有时可能会想:

我们可以在完成功能之后再慢慢改,再慢慢抠成本,先给生产部第一版的,以应付第一批催命的交货。

其实这是一个美好但一直不曾实现的梦想。

纵观我们的开发过程,可以发现我们做完的第一版如果没有功能缺陷、没有致命BUG,我们不会去为控制成本而重新改版,重新更新物料清单。

原因2点:

1、每个研发人员身上都压着几个任务,这个产品开发完了之后,立刻有新的产品需要跟进,在新研发任务的压力下,我们不可能花时间去改原来已经可以销售,并且没什么问题的产品;2、重改一版代价太大。

我们可以计算,假如把某一个电源模块改掉,每台可以减低100元,但是改这个模块需要什么成本呢?

1、重新画板需要1周,2、制样板需要500元,3、验证新模块的可靠性需要1周,这些都是成本,最后发现这样改也不划算啊。

因此,这100元的成本根本就没办法去控制下来。

产品一旦量产,我们很难去弥补产品设计中的缺陷、降低成本,因此,在设计阶段的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各位,请警醒,也是正式的规定:

对于电路板,我们允许有最多2次的改版;对于机械设计,我们只允许局部修改,不允许改版。

所以,控制成本请从第一版做起。

根据问题一、二的数据分析,我们对研发阶段如何进行成本控制是不是心里有谱了?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做好:

1、功能定义方面。

为了避免失败,原理图、产品定义需要让高手多审核。

比如律工最近在设计新一代控制器,画完原理图后找了研究室、其他事业部的高手做了审核,这种态度是严谨、优秀并且需要大家学习的。

我们对产品功能进行构想时,要发挥发散性思维,以求获取最有价值的点子,谋求和其他产品不同的特色之处。

但落实到产品定义和功能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收敛思维、列出重点、清除冗余功能。

大而全的东西一般是不可靠、不好用、高成本的产品。

比如第一版270控制器就没有对设计构想有效的收拢、确定重点。

2、实际设计落实。

在实际设计过程需要多比较和调研,不能抓住一个可用的部件就确定这个,没有对比的方案肯定不是好的方案。

比如XXX设计B产品时,对于奶瓶大小的电解电容就有多次选型,需要对成本、性能参数进行折中。

平时积累高性价比的设计方案,在我们产品设计过程中任务紧、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测试很多方案,比如SP3220和MAX3232,同样的功能但价格有很大的差异,用那种呢?

验证工作需要在平时多积累。

对成本控制和开发进度、功能实现分情况区别对待。

对于产品量很大的产品严格控制成本,1块功能比较复杂的板子削减10元的成本是不困难的,1000套就是1万元的纯利润了。

相反,对于一些小批量、高附加值、定制型的产品尽量使用成熟模块、外购件等搭建,自己开发会出现大量的时间成本投入,也会产生可靠性问题,导致后期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可能导致亏本。

类似产品需着眼于功能实现,具体过程以快速、可靠为重。

在任何类型的产品设计中,能以软件实现的不用硬件实现,除非两者会导致悬殊的工作量。

原因如下:

1、在产品开发阶段。

硬件的改动所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软件的改动。

2、在产品维护阶段。

硬件基本不能通过升级实现,软件可以通过给用户更新版本,弥补漏洞、增加功能。

3、在产品生产阶段。

软件在产品化后基本不产生什么生产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