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038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5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34单元

八年级语文教学结构改革导学参考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

【学习目标】

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3.本文是怎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的?

4.本文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中国石拱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是什么?

2.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难点:

1.本文是怎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的?

2.本文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中国石拱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

2.自读课后练习一,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3.通过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查阅中国石拱桥的相关知识。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洨水()匀称()()鷟( )佥( )河堤( )

弧形()桥墩()推崇()惟妙惟肖()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知识勾连】

七年级已经通过《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等文章,学过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本文在前阶段的基础上巩固和提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四个知识点。

【教学建议】

一、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

初二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已有一定基础,总体不难。

难在用准确的语言表诉答案。

2.建议课时:

2课时

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1)发挥教师引导才能,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联系中国石拱桥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流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幻灯出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

导语:

有同学知道这两幅图片上的桥吗?

我国桥梁历史悠久,赵州桥和卢沟桥经过岁月的洗涤更显珍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两座桥桥,走进中国石拱桥。

导入二:

要是让你给同学们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座桥,你会介绍些什么?

(学生思考,发表观点。

)引入中国石拱桥。

环节二:

课堂探究

1.快速阅读,思考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突破方式:

A.快速阅读,抓中心句,提取信息;

B.学生自读课文,完善信息;

C.小班交流。

明确答案: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杰作很多。

2.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方式:

A.学生小组合作,圈点勾画关键词;

B.幻灯出示:

①由一般到个别。

全文按照“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使人对事物的了解由浅人深,由概括到具体,由过去到现在,能收到清晰、具体的效果。

②先整体,后局部。

说明赵州桥,抓住“著名”、“最古”两个词语,先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同时突出“单拱”的特点;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学原理。

说明卢沟桥,先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石拱数及石拱形状、石拱长度、桥的宽,突出其“联拱”特征;具体描写桥面和石栏石柱。

点拨:

这样安排顺序,既突出重点,又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使读者对桥的形状、特征、作用等有了明确的认识。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在介绍我国的石拱桥时,按时间顺序,对有影响且有代表性的石拱桥作了有详有略的介绍。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

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C.小组代表作全班交流发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确问题;

D.教师顺势引导本文说明顺序特点。

明确答案:

①由一般到个别;

②先整体,后局部;

③依照时间的先后。

3.想一想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然后具体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联系句意说说其作用。

  

突破方式:

A.学生再读课文,捕获信息;

B.幻灯片出示:

(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桥长265米 ,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 到21.6米 。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未出过事。

  

(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教师引导点拨,补充知识——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以便读者理解。

  

②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③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具体。

  

④作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⑤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突出说明对象的性状特点。

4.想一想,下面加点词语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突破方式:

A.幻灯片出示:

(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是最长的石拱。

B.学生再读课文,联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理解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C.教师引导点拨,规范答题模式;

D.师生交流,共同探讨答题技巧:

第一步:

表态:

不能删去。

  

第二步:

定性。

解释词语和句子(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第三步:

若删去,句子的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第四步: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明确答案:

(1)要点:

“大约、可能”表示估计、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要点:

“几乎”强调分布范围很广,但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性。

“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要点:

“在当时“从时间上限定了。

“在当时“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环节三:

目标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A.由本质到现象B.由具体到概括C.由一般到个别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

答案:

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2.C 

3.不能调换。

因为“形式优美”是承上段而言的,得先说;“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所以放在后面。

(或:

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

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换.

4.A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建议一:

课后研讨与联系第二题(适合全体学生)

建议二:

借鉴本文写一篇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温馨提示: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选取典型例子进行说明,语言讲究准确性和科学性。

(适合中上等水平)

三、学习反思

拓展延伸之建议二略有难度。

【素材链接】

1.背景资料:

2.说明文基本知识:

3.参考课件:

 

12桥之美

【学习目标】

1.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4.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重点难点】

重点:

1.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难点:

1.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2.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

2.自读课后练习二,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情味。

3.通过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了解美学的相关知识。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知识勾连】

将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规范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

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教学建议】

一、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吴冠中的《桥之美》在内容与写法与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

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

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

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情操的人。

2.建议课时:

1课时

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1)发挥教师引导才能,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2)联系相关美学的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流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导入一: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导入二: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环节二:

课堂探究

1.快速阅读,思考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突破方式:

A.快速阅读,抓中心句,提取信息;

B.学生自读课文,完善信息;

C.小班交流。

明确答案:

“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突破方式:

A.学生小组合作,圈点勾画关键词;

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

C.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确问题。

明确答案:

石桥与苇丛相配合;石桥与细柳合作;长桥与水面配合;风雨桥的廊、亭、急流;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与两岸街头生活;索桥与险峻的环境、山岩、树丛、急流。

3.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突破方式:

A.学生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捕,获信息;

B.幻灯片出示:

(1)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 

(2)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阳刚与阴柔)

(3)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

(4)风雨桥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C.教师引导点拨。

明确答案:

石桥与苇丛相配合——舒畅

石桥与细柳——销魂

长桥与水面配合——满足

风雨桥的廊、亭、急流——驻足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与两岸街头生活——重叠交错

索桥与险峻的环境、山岩、树丛、急流——生命力的线

4.精读课文,体味下列的句子蕴含着怎样的情味?

 

突破方式:

A.幻灯片出示: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B.学生再读课文,感悟语言的美和语言所蕴含的情味; 

C.教师引导点拨;

D.师生交流,共同探讨。

明确答案:

1.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

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环节三:

目标检测

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

块、线、面的搭配;景物之间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富有变化的欣赏角度。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建议一:

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

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

示例: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建议二:

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适合中上等水平)

三、学习反思

拓展延伸之建议二涉及美学知识,难度较大。

【素材链接】

1.背景资料:

2.有关桥的诗句:

3.参考课件:

13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为读者介绍苏州园林?

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请细细品味。

4.理解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用哪些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

难点:

1.把握本文的结构。

2.品味本文严谨而生动的语言。

【预习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并进行识记。

2.自读课后练习一,在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3.在网络视频里看美丽的苏州园林。

【知识勾连】

通过小学学习和本单元11、12课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说明文知识储备。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嶙峋()蔷薇()斟酌()镂空()

对称()模样()丘壑()重峦叠嶂()

2.词语解释:

标本——

鉴赏——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知识勾连】

联系本单元11、12课才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

【教学建议】

一、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在七年级已学过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有一定的了解。

本单元前两课则已严格按说明文的样式来讲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这课时,估计已能初步运用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知识来学习,而根据课后练习,则应注意对文体知识的归纳。

2.建议课时:

二课时

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利用自己亲自经历及感受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的特征。

二、课堂流程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幻灯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

看着这一组组优美的园林图画,谁能想象这完全是人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作为苏州籍作家的叶圣陶就把他对家乡园林的深情融入到笔端,给我们呈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去欣赏它的美,

导入二:

有一首歌唱道:

谁不说俺家乡美?

作家叶圣陶就家乡苏州的园林的总特点为我们作了精彩的介绍,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去领略那儿如婉约诗词一般的园林之美吧。

环节二:

课堂探究

1.朗读全文,思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突破方式:

A.精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找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在小班交流它在文中的作用:

这是所有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B.默看全文,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提示

(1)第二段与后面段落和关系是什么?

教师提示

(2)关注每段总括句。

通过这两个提示学生能完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这一问题。

明确答案:

第三段到第六段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布置、树木的栽种和修剪、远景近景的搭配这四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2.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突破方式:

A.学生再读课文,捕获信息;

B.教师提示:

前两课所学过的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C.四人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作好充分准备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答案:

(1)打比方: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似的道旁树。

”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形象生动。

(2)作比较: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突出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和绝不讲究对称这两具特点;“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突出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

(3)引用:

“鱼戏莲叶间”说明假山池沼的堆砌都能达到无论哪个角度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分类别:

把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分成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这样条分缕析,清晰明朗。

(4)举例子: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准确说明树木的栽种和修剪也着眼于画意。

3.本文是说明文,语言优美而准确,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你能找出例句来说说你的体会吗?

突破方式:

A.大声朗读第四、五段,教师提示: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语言准确或生动的句子,思考它是如何体现的?

B.小组内大声交流你的理解,和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C.全班交流。

答案示例:

(1)“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花开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

”……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州园林的美丽,在树木栽种和修剪上特别注意“着眼天画意”这一特点。

(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中“据说”一词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依据课后练习三,归纳常用说明方法及作用。

突破方式:

A.学生在第11、12、13课中找例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B.课件展示常用说明方法及作用。

环节三:

目标检测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找×。

(1)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描写。

()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准确解释“为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

(4)“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这句话中的“标本”的意思是指同类事物的样本、典范。

()

(5)“花开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句话用了描写的说明方法。

()

答案提示:

(1)√

(2)√(3)×(4)√(5)×

环节四:

拓展延伸

建议一:

以课本第四页彩图为内容,任选一幅来写50字左右的欣赏文字并在8人小组内交流。

(适合全体学生)

建议二:

用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要求语言准确而优美,能写出特征。

(适合中上水平学生)

三、学习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思,在组内多讨论,再配以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素材链接】

1.常用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归纳:

2.苏州四大名园图片:

3.参考课件:

4.中国之世界遗产——苏州园林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