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3896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docx

专题质量评估一必修一政治优秀经典课时练习作业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质量评估

(一)

(专题一)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三明高一检测)《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A.“重农抑商”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盐铁专卖”的政策

D.“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选D。

“重农抑商”的思想涉及的是经济政策,故A错误。

“靠天吃饭”的观念材料无法体现,故B错误。

“盐铁专卖”的政策与手工业和商业有关,故C错误。

由材料“深耕细锄”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正确。

【补偿训练】

(2017·郑州高一检测)《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

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错误。

2.(2017·资阳高一检测)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  )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解析】选C。

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故A错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故B错误;题干中“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C正确;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只是题干所反映出的历史表象,故D错误。

3.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故记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也说“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灵渠

【解析】选C。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四川人民。

所以四川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故C正确。

4.康熙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选C。

江宁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给皇室和贵族使用,不能投放市场,故选C。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宫廷工艺品和民间用品的差异

(1)生产机构不同:

宫廷工艺品由官办皇家工场生产,而民间用品由普通的民间工场生产。

(2)用途不同:

宫廷工艺品除供日常使用外,还供艺术欣赏,而民间用品只是老百姓日常使用。

(3)管理机构不同:

宫廷工艺品从生产到使用都由专门的官僚机构管理,而民间用品则没有。

(4)工艺水平不同:

宫廷工艺品的生产水平是当时全国最高的,而民间用品则没有这么高的水平。

(5)生产者的身份不同:

宫廷工艺品的生产者几乎没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务范围只限于宫廷;而民间用品的生产者则不受人身限制,技术的发明直接服务于社会。

(6)价值不同:

宫廷工艺品造价昂贵,而民间用品则价格低廉。

5.“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  )

A.发明缂丝技术

B.推动棉纺织业发展

C.开始养蚕缫丝

D.改变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所以B符合题意。

而A是丝织业,显然不正确。

C出现于古代社会早期,可排除。

D现象出现于明朝中叶以后。

随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综上,本题选B。

6.面对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

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  )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

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解析】选C。

“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是清朝时期制瓷业才出现的,穿越历史回到明代不可能经历到,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7.(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选A。

由图看出陶、曹、鲁等地一是临近大江大河,二是彼此之间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这方便了彼此之间的商贸往来,故A正确。

在一般情况下,争霸战争会隔绝、阻碍经济交往,B属于常识性错误。

交通条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它对地方经济不可能起决定性作用,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城市规模扩大可能是行政命令的结果,不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D错误。

8.据古碑记载: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  )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解析】选D。

材料中“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说明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A应是商鞅变法时期。

B、C材料没有显示,故选D。

【拓展延伸】古代封建王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1)实质:

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从根本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表现。

(2)表现:

①统治者坚持专卖制度,独占盐铁等重要商品的专利。

②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关卡林立。

③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3)影响: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但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也不利。

9.宋太祖曾发布诏令:

“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

”宋太宗诏曰: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常税各物,令有司件析揭榜,颁行天下。

”这表明宋时 (  )

A.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B.商业交易以货币结算

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D.官商勾结严重

【解析】选C。

材料主要是针对商业发展的一些措施,没有涉及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商业贸易的结算方式,故B错误;根据材料中“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说明当时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商人的利益,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发展的保护,不是官商勾结,故D错误。

10.(2017·扬州高一检测)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

“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

A.“草市”开始出现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解析】选B。

抓住题干时间“宋代”,结合所学可知,“草市”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故A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市打破了坊市制度,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品经济发达,故B正确。

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和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D错误。

11.(2017·衡阳高一检测)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开始的。

担负首航任务的是一艘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THEEMPRESSOFCHINA)的商船。

对此,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皇后号”隶属于清政府

B.该商船当时在中国停靠的港口是广州

C.该史实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倾向性

D.中美贸易得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许可

【解析】选B。

18世纪是清朝统治时期,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清政府不会派商船去美国,故A错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中美贸易的商船只能停在广州,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美通商,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该史实不能反映当时中国外交的倾向性,故C错误;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于17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12.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选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说明出现了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同时还出现了雇佣关系,符合题意,故C正确。

【深化点拨】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资本主义萌芽表明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到了最高阶段,有进步意义,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受封建制度压迫,具有弱小性,只出现于少数行业,少数地区,稀疏而微弱,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也无法促成社会的转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6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二问,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的影响。

(2)题第一问,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严复则主张“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以吸收劳动力;民国时期有人主张“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第二问,一分为二地分析,康有为的主张在缓解人口压力的同时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严复的主张可行但当时中国发展实业的条件还不具备;节制生育的做法有效,但忽视人口的红利。

总之,三者都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不足。

答案: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14.(2017·杭州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方面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

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

(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6分)

(4)你觉得实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何启示?

(8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贸易的发展变化。

(1)题,主要结合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第

(2)题,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分析即可;第(3)题,结合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经济特点分析;第(4)题,要注意全面评价“海禁”政策。

答案:

(1)现象:

南宋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政府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外贸。

(2)影响:

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3)原因:

政府“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国商品需求不大等。

(4)影响:

海禁政策对外来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于与世界隔绝,无法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启示:

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