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5308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都能看到白雾

B.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无明显现象

C.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则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D

解析:

D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瓶口会看到白雾;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瓶口上方无明显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易潮解,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表面潮湿并逐步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2.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B.用含A1(OH)3的药物中和胃液中过多的胃酸

C.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锈

D.用氢氧化钠溶液干燥氧气D

解析:

D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正确;

B、Al(OH)3属于碱类,能够和人体胃中过多的胃酸中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故正确;

C、稀盐酸可以和金属表面的锈的主要成分(大多数为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故正确。

D、能干燥氧气的是氢氧化钠固体,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故错误;

故选:

D。

3.进行化学实验时非常容易出事故,所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都有严格的操作要求。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B.

倾倒液体

C.

闻气体的气味D.

稀释浓硫酸D

解析:

D

A、气密性检查,将导气管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导气管末端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好,A正确。

B、倾倒液体,瓶塞倒放,防止药品污染,掌心对标签防止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液体飞溅,B正确。

C、用扇闻法闻气体气味,不能直接闻药品气味,C正确。

D、浓硫酸稀释,把浓硫酸加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体飞溅,D错误。

故选:

D。

4.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对应物质及用途不正确的是(  )

A.可用pH试纸测得食醋的pH=2.9B.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D.可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A

解析:

A

A、用pH试纸测得pH值都是整数,A错误。

B、熟石灰显碱性,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正确。

C、洗洁精含有表面活性剂,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C正确。

D、氢氧化铝和盐酸生成氯化铝和水,可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D正确。

故选:

A。

5.pH能定量描述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A.pH表示的是溶液中所含酸或碱的质量分数

B.pH与酸的化学式有关,与溶液中水的含量无关

C.pH与溶液中所含的H+和OH-没有任何关系

D.pH的大小与一定量溶液中所含H+或OH-的数量多少有关D

解析:

D

A、pH表示的是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不是溶液中所含酸或碱的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定量的水溶液中H+越多,pH越小,H+越少,pH越大,表示故选项说法错误。

C、pH的大小与一定量溶液中所含H+或OH-的数量多少有关,氢离子越多,pH越小,氢氧根离子越多,pH越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pH的大小与一定量溶液中所含H+或OH-的数量多少有关,氢离子越多,pH越小,氢氧根离子越多,pH越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6.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或反映的现象,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

A.分解H2O2制氧气中MnO2的质量

B.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是1:

2

C.加热KMnO4制氧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

D.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A

解析:

A

A、分解H2O2制氧气中,MnO2作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此选项正确;

B、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氢气,它们的体积比是1:

2,此选项错误;

C、加热KMnO4制氧气后剩余固体是锰酸钾、二氧化锰,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但最后不能为零,此选项错误;

D、氨分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A烧杯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像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金属活动性顺序:

B.溶液的pH:

C.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D.气体的密度:

A

解析:

A

A、金属活动性K>Mg>Cu>Ag,故排序正确,A正确。

B、HCl酸性溶液pH小于7,NaOH碱性溶液pH大于7,氯化钠溶液pH等于7,pH由小到大,B错。

C、地壳中铝元素含量高于铁元素含量,C错。

D、氢气密度小于氧气密度,排序错误,D错。

故选:

A。

8.如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连线两端的物质常温下均能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Z分别属于碱、盐、酸

B.X和Z可以是Al2O3和CaCl2

C.Y和Z可以是Na2CO3和Ca(OH)2

D.X和Y可以是NaCl和NaOHC

解析:

C

【分析】

Z既可以与石蕊溶液反应,又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则可以推测Z为碱,Y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则Y可能是某种盐,X可以与盐酸反应,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则X可能是某种氧化物。

A、根据题意,图中所有物质的类别均不同,图中已经有盐酸,则Z不能是酸,根据分析,Z应当是碱,则X不能是碱,故A错误;

B、CaCl2不能与CO2发生反应,则Z不可以是CaCl2,故B错误;

C、如果Y是Na2CO3,Z是Ca(OH)2,Na2CO3可以与HCl发生反应,也可以与Ca(OH)2发生反应,而Ca(OH)2可以与CO2发生反应,且符合Y是盐、Z是碱的要求,故C正确;

D、NaCl不能与HCl发生反应,则X不能是NaCl,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各组物质反应,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①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②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

③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

④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碳酸钠溶液

A.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B

解析:

B

①一定量的稀盐酸与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呈中性,不会使酚酞试液变红;

②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相混合

HCl+KOH═KCl+H2O

36.556

则二者质量相等时反应,会有盐酸剩余,溶液呈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错误;

③将硫酸钾溶液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是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正确;

④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正确;

故选B。

10.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关于实验及数据:

①用pH试纸测得雨水的pH值为5.6②电解水得到H2和O2的体积比约为2:

1

B.关于化学用语:

①O2:

表示2个氧原子②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关于性质和用途:

①氦气密度小且稳定,可填充探空气球②氧气可燃,可用于气割气焊

D.关于安全常识:

①冬天用煤炉取暖要保证室内通风②点燃氢气前要验纯D

解析:

D

A、①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大约数且为整数,数据错误;故A错;

B、①O2:

表示氧气;一个氧分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②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故B错。

C、②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C错;

D、①冬天用煤炉取暖要保证室内通风,否则容易一氧化碳中毒;②点燃氢气前要验纯,否则容易发生爆炸,故D正确。

故选:

D。

【点睛】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要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1.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

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热水中,滤纸条变红更快。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B.③④C.③⑤D.④⑤A

解析:

A

【分析】

根据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进行分析解题。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所用试剂更少,更环保、更节约,故正确;

②图1和图2的实验中,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正确;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浓盐酸不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不可达到实验目的,故错误;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试管中仍然含有空气,过程中酚酞试液不变红色,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戊中酞试液变红色,是因为小药瓶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酚酞试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故正确;

⑤若将戊浸入热水中时,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变快,滤纸会很快变红,故正确。

故选:

A。

【点睛】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温度越低,运动的越慢,要注意理解。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多于4个

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C.若等质量的铁、镁和铝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的大小依次为x、y和z,则z>y>x

D.从粒子角度看,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含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C

解析:

C

A、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一定多于4个,例如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不符合题意;

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符合题意;

C、若等质量的铁、镁和铝三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方程式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4份质量的铝产生6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相同质量的铁、镁和铝,铝产生的氢气最多,其次是镁,最少的是铁,即z>y>x,符合题意;

D、从粒子角度看,稀硫酸溶液中是以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形式存在,浓硫酸以硫酸分子形式存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下列四个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

向pH=4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

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D

解析:

D

A.向pH=4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溶液的pH会不断趋近于14,但不会大于14,不符合题意;

B.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全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