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753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docx

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教学教案

第五章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

(一)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统称"老三论"。

协同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理论统称"新三论"。

新、老三论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因当时已具备了发展的技术基础。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它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提出了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学说。

他们把大到宇宙,小到一个人体,都可看作是一个阴阳五行合成的物体。

孔夫子有弟子三千,但他讲的课程只有六门(礼、乐、射、御、书、数)。

现代科学的发展,各学科愈分愈细,目前大约已有2400余种专业学科。

这是学科的由合到分。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巨大迸步的标志。

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科,如果继续孤立地、分隔进行研究,不考虑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势必沦人机械论的模式,从而会影响到这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17世纪在哲学中出现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在深人细致地考察事物方面,在当时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它的缺点是离开了总体的联系来考察事物的过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

形而上学就是以这种障碍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到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20世纪40年代后期,几乎在同时,相继出现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它们是适应时代的产物。

"三论"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同时又共同构成了当代横向的综合性学科。

它们的出现,使许许多多原来分隔的学科发生了横向联系,从而出现了一大批边缘学科,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力学等等,使自然科学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科学转向人体、思维、社会等过去用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已有人预言,从"三论"的创立和发展趋势看,在21世纪,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将有重大的突破。

这是科学的由分到合,但它是在高得多的基础上的合。

"三论"不仅大大推动了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组合,还正在打破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

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在试图用三论提供的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的假设、推理、验证等一套法则,来加强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如社会科学研究的量化)。

中央领导同志号召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研究"三论"。

可见,"三论。

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美军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纳马拉当国防部长时即掀起了"三论。

学习热,70年代又大力推广系统工程的方法。

目前,在"老三论"基础上,又出现了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一般称之为"新三论"。

管理科学是一间横跨各大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而新、老三论是对各种学科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科,尤其对管理科学这样的学科多、涉及商广的综合学科,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管理科学的特点是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指导各种系统(包括人、机械和人机系统)的活动。

事实上,系统、信息、控制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管理的对象就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

系统运动的状态,用信息来表达。

管理就是通过控制信息来控制人流和物流。

所以新、老三论自然地形成了管理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第一节系统论

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先提出的。

他在1947年发表的《一般系统论》,是系统论的最早著作。

他从生物研究的角度,认为孤立地、分离研究各种事物,不足以解决生物学中的理论问题,也不足以解决由现代科学技术提出来的实践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新的科学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出现了互相交错、互相渗透的现象。

他第一次提出了要从整体或系统来考察事物。

他的这个重要概念,有很大的普遍意义,以后推广到其他学科和国民经济部门以至整个社会。

一间学科、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都必须根据国家方针政策,根据本身的特点,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研究。

一、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系统的概念发展成一间学科系统论,是有它的理论体系的。

不过目前在阐述这门学科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很不一致。

本文仅就其主要观点作一些介绍。

什么叫系统论?

简单地说,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

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人体则是一个较小的系统。

宇宙中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发展着的。

当前系统研究的发展动向是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简单到复杂(如由静态到动态),由定性到定量和质量化,由战术到战略(由短期到长期)。

除了一般系统论外,各种学科、各种分支都可有自己的系统论(分论)。

系统论(分论)的任务是就其各自的领域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一)系统

系统是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且有一定功能的复合体。

具体地说,每一个问题总是由各种因素复合而成的。

每个所要研究的、所关心的问题或对象,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1·构成系统条件。

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2)诸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产生功能。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例如,学校要构成一个教学系统,董少必须有教员和学员两种要素;同时,相互间要发生联系,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的功能是传授知识。

功能是指系统的作用。

同一个事物,可有多种功能。

如一个连队,在平时是一个训练系统,战时是一个作战系统,组织上是一个管理系统,生活上是一个消费系统。

2,系统的分类。

系统分类的方法很多,尤其因对象功能不同的分类更无法一一列举,如铁路系统、商业系统等等。

从广义上看,根据其特性的不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河流、山岳是自然系统,军队、政府是人工系统。

还有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

(2)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

以各种物质作为要素而构成的系统是实体系统,思想体系、组织制度是概念系统。

(3)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

闭环系统是指与环境不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反之则为开环系统。

也可称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4)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静态系统是指状态不随时间而变的系统(或是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系统),反之则为动态系统。

(二)要素

在研究问题和对象时,把它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

这些相互联系的、反映某一事物本质的各个部分,称为要素。

系统和要素的区分都是相对的。

每一个系统对于更大的母系统来说,是一个要素。

而这个系统的每一要素,又可自己构成一个较小的系统。

因此,要素有时也叫子系统。

区分系统和要素时,要注意既不能分得太粗,也不能分得太细。

太粗了,看不出要素特有的性状;太细了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实际上也控制不了。

对作用不明显的,可以不要作为要素。

例如,团指挥作战,一般指挥到营、连,再往下细分要素,意义不大。

在考虑战斗力时,非战斗单位一般都不列为要素。

(三)联系

联系是构成系统的条件之一。

各要素之间如不发生联系,即不成为系统。

所谓联系,通常表现有三种形式:

一是信息流,如上下之间、同级之间的请示、报告、通知、通报;二是物质流,如物资调拨、器材分配等;三是人流,如人员调动、分配等。

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是要素联系的头绪纷绿,联系可以有单向,也可以有双向。

二是要素间发生联系后,可能产生除其本身原有功能外的新的功能。

因此系统总的功能要大大地超出以单个要素计算的功能之和。

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在科学的发展方面,系统论之所以受到重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是因为系统内各门学科相互渗透后产生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其作用远远超过了原来各学科孤立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军队合成兵种作战也是这个道理。

光有炮兵不能近战,光有空军不能占领地面,光有步兵火力不够,只有诸兵种合同作战,才能互相协同,互相掩护,取长补短。

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既有远攻,又能近战;既有空中威胁,又有地面火力;其作用远远超过了各兵种单独作战能力的简单相加。

(四)环境

一个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

系统和环境假设的分界线叫边界。

系统的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

哪些要素归划在系统内,哪些不算入系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系统是人为的,主要决定于该要素发生变化时与其他要素联系的功能。

例如一个炮兵营,配属在第一梯队还是配属在第二梯队?

就应该看这个营在哪一个梯队的功能大。

如配属于第二梯队,则该炮兵营就成为第二梯队这个系统内的一个要素。

第二梯队对它来说就是环境。

虽然系统有个边界,但是这个分界线并不绝对排斥整个系统和外界的联系。

因此,系统有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之分。

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有密切联系的系统,封闭系统则是指与外界没有联系的系统。

现实中,任何系统都不是完全封闭的。

一般地,只是把次要的联系不考虑,只考虑其主要的联系,来决定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

例如,军队相对讲来是不开放的,但军民关系还要搞好。

把一个部队、一个学校作为系统研究时,通常不考虑和地方这个联系,只把上下级、友邻单位等作为外部环境来考虑。

二、系统的基本特性

系统的特性,也是说法不一。

不过有几个主要特性,还是比较一致的。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论申一个最基本的特性。

研究任何对象,都必须把一个系统作为整体来看待。

因为一个系统的功能,决不是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

各要素之间的共同联系和结合,会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在前面例子中,已讲到军队的协同作战问题。

恩格斯在谈到拿破仑和马木榴克人打仗时说,2个马木榴克兵能打过3个法国兵,100个马木榴克兵和1叨个法国兵可能打个平手,而1500个马木榴克兵就打不过100个法国兵了。

原因就在于虽然马木榴克兵身强力壮,比法国兵强得多,但法国兵的协同作战的战术比较先进,所以整体力量强,能以少胜多。

现代作战的诸兵种合同作战,整体性就更重要了。

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各要素之间有无联系,还表现在联系必须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

联系产生的功能有个匹配问题。

如果功能不协调,不仅发挥不了整体优势,甚至还会带来有害的影响。

例如,车炮协同,必须配套。

小车拉大炮,固然拉不动;大车拉小炮,杀鸡用牛刀,不仅是浪费,还会影响作战。

如小炮可以上山,迫击炮可以驮载,对道路适应性强,大车就不能上山,不能过小桥,不能走泥泞地,从而会大大限制其作用的发挥。

整体性表现在组织上,则是强调组织的整体利益。

军队应强调服从命令听指挥,不得各自为政,自行其是。

作战中,必须有尖刀部队,也必须有掩护的后卫;有主攻,有助攻;有时要以十对一,有时要以一当十。

这都是为了作战的胜利,为了整体的利益。

有时局部要作牺牲,甚至很大的牺牲,但为了全局的胜利,也是应该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是整体性的延续,它是从另一角度来说明整体性。

各要素之所以能构成一个系统,正是因为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联系。

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只要系统中某一要素变化时,其他要素也将随之变化,从而使整个系统发生变化,这即称之为相关性。

系统论首先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的。

生物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开巴鹿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系统内的相关性。

1907年,美国开巴高原70万亩的范围内,是一个生态基本平衡的系统。

高原内水草充足,生存着4000头鹿,同时还有不少狼、狮子等以食鹿为生。

有人以机械的观点,想增加鹿的数量,于是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和狮。

到1924年,狼、狮几乎捕捉殆尽,鹿的数量一下子增加到10万头。

但时间不长,当地的植物几乎被大量繁殖的鹿吃光,植被破坏,大量的鹿很快饿死。

最后鹿的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比狼、狮大量存在时还少。

这个例子说明,系统内一个要素既受其他要素的制约,又要影响其他要素。

鹿的生长固然要受狼、狮等天敌的威胁,但同时也会影响地所能提供的生存条件。

只考虑一个方面,结果使鹿本身的大量繁殖破坏了它本来得以生存的条件,得到了与期望相反的结果。

以上说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因果性的。

在调整系统的功能时,通常首先找出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是确定性的、统计性的或模糊性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改变系统功能的目的。

实践中的许多例子,都可说明,不考虑全局,单打一地抓某项工作指标,肯定是上不去的;即便暂时上去了,也会掉下来的。

此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一个系统内的要素总是有限的。

在研究任何系统时,不可能把所有与系统内的要素有联系的对象都列到系统内,作为系统的要素。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联系的主次问题。

实际上,一个系统的确定,是人们规定的。

当某些事物的相关性小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把它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

这实质上是把一个无限的问题当作有限的问题来考察和处理。

当然,这种有限是相对的,所以,系统也被称为相对孤立系统。

拿一个军队院校来说,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显然,训练部、政治部、后勤部、各系、大队等都是它的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经常发生联系。

但是,也应看到,学校与当地的联系也是不少的,子女要上学,家属要安排工作,生活供应也要靠地方,这些工作不做好,反过来也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但是,我们肯定不会把地方这些有关单位列到学校这个系统内。

因为,相比之下,它们的相关性比较小。

所以说,学校这个系统是个相对孤立的系

统。

(三)目的性

研究一个系统总是有目的的。

没有目的的系统研究是不存在的。

建立一个系统,总希望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具体来说,就是要确定系统的目标,然后通过系统分析,达到目标的最优化。

当出现多目标的系统时,就应从中分出主次,在兼顾其他目标的前提下达到主要目标的最优化。

例如,派一个部队去施工,就要明确:

在按期完成、施工费用、质量、占用人力等方面哪一个是主要的,要把主次排一下队。

在作战、训练中也有这个问题。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有一条是,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在于消耗敌人的实力。

除了战略、战术的考虑外,也含有在多目标中确定主次的概念在内。

是占领城市为主?

还是消耗敌人实力为主?

此外,目标的所谓最优化,也是相对的。

在很多实际使用场合,往往是以满意来代替最优的。

(四)有序性

凡是系统都是有序的。

所谓有序性是指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秩序。

有序性保证了系统内的各要素构成有机的联系,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有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空间上的有序,例如部队番号的排列,在阵地上的配置等,它保障了系统的秩序,这是静态的有序。

二是时间上的有序,例如,组织行军,各部队的出发时间要先后有序;战斗发起后,投人的兵力也要先后有序,不可能第一梯队还没有打响,就要调动预备队。

这是动态的有序。

研究系统的有序性,就是要使系统内的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最能发挥它们作用的地位,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

因此,研究系统的有序性,实质上就是研究系统内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规律,也就是研究系统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能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

系统的基本特性还可以列出一些,但主要的有这么几点。

在这些特性中,有些内容也是纵横交错的。

因此,我们在研究系统的某些基本特性时,应着重理解它的基本精神,不一定拘泥于某一条、某一点。

三、系统的几砷主要模式

系统的模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稳定系统

稳定系统也称稳态系统。

事物总是不断地在运动的,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也不例外。

不过,一般说来,系统总是通过运动而自动趋向稳态的。

例如,水从高处往下流,流到最低点而不能往下流时,就静止而成稳态。

熊熊烈火,把可燃物燃烧完后,也成稳态。

两军相争,打得难解难分,但迟早要趋于稳定的,一般总是以一方被打败、一方获胜而告终。

利用系统的稳态结构来研究事物变化趋势的方法,使我们可以少考虑许多中间步骤。

因此,如果只需知道最后结果时,就常用此法。

例如,我们下令备分队于两天内从各自驻地到达某地。

如估计行军途中不会有大问题,则我们就只要考虑分队到达后的安排,不考虑途中的问题了。

了解系统变化中的稳态结构,还为了我们在控制系统时更好地利用它、改造它,促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因为稳态结构不一定总是好的,有的稳态结构是不受欢迎的。

例如,有的人一紧张就口吃,遇到生人越紧张,口吃也越厉害,这种习惯也是一种稳态结构。

我们掌握了这一点,得设法消除他的紧张心理,从而破坏这个稳态结构,使他口吃不起来。

(二)不稳定和周期性振荡系统

系统处于不稳定或周期性振荡状态是作为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

几乎所有的稳定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不稳定或振荡。

用控制论的观点,正反馈将使系统偏离平衡,而使系统不稳定。

用通俗的话来讲,恶性循环就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例如,学员由于基础较差而上课听不懂,课后复习做作业很费劲,花了很多时间,这样没有多余时间去预习第二天的课,第二天听课会更加吃力。

以后随着内容的逐步加深而越来越听不懂上课的内容,做作业也越来越困难,根本没有时间预习,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

周期性振荡是不稳定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种系统老在一定范围内周而复使地发生振荡性的变化。

例如,以前我国的管理体制,由于政策不对路,总在周期性地发生振荡。

对条条块块的单位,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了是收还是放?

变来变去,找不到解决的途径。

当时有一句话,叫做:

一收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

它充分表达了这种无法摆脱的振荡困境。

(三)超稳定系统

当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要素本身不变时,一般情况下,整个系统保持在稳态结构之中。

但是,所谓不变,只是相对的。

实际上,任一系统的要素总是在变化的,而且从长远看,要素的相互作用也在变,并且还要受到外界的影响。

于是系统原先的稳定状态受到破坏而不稳定。

如果这时有一个新的要素,当系统一旦不稳定时,它能自动地修复这个系统,使之恢复稳定,那么这个系统就称为超稳定系统。

例如,一台电冰箱,能自动控制温度在25C之间,这是一个稳定系统。

但是如果一旦冰箱温控机构坏了,献出现不稳定。

这时,如果增加一个维修工人,一坏就修,这样,电冰箱加上这个工人就成了超稳定系统。

所谓超稳定,是比稳定更多了一层,它是通过自行对不稳定的修复来恢复稳定状态。

这个例子比较特殊一点。

应该是修复机制不是靠外加的因素,而是由系统本身来完成,这才是真正的超稳定系统。

有人说,中国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是一个超稳定系统,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

二千多年中,几次大的农民起义,多次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都动不了它。

直到搏仪下台以后,还有袁世凯、张勋之流想恢复封建社会的制度。

当然,这个超稳定系统的原因,还待研究。

(四)自组织系统

己如前述,系统,总的说来是人们规定的。

但是自然界有一种自动形成的现象。

生命的起源,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拿一把磁针随意撒在一起,开始它们的方向是混乱的。

在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下,可能有几个磁针的方向趋于一致。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几个方向一致的磁针马上会在空间产生一个较强的、方向一致的磁场。

这样逐步影响其邻近的磁针,最后便所有磁针的方向都成为一致了。

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一旦战斗失利被打散,或是指挥系统被破坏以后,留下的零星人员,往往会自动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组织。

我军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次革命战争中,留在敌后斗争的,不乏这样的队伍。

这也是二种自组织系统。

产生自组织系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核心,就好像上例中最先方向一致的几个磁针一样。

把打散的部队自动组织起来,也要有几个核心成员。

(五)系统的崩溃繁殖现象

系统演化过程申,有时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自繁殖现象。

自繁殖现象往往标志着原有稳定状态的迅速打破,发生崩溃,使旧系统的稳态结构瓦解,以急风暴雨的形式向新的稳态过渡。

核爆炸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在裂变过程中,中子以指数方式增加,这就是通常说的链式反应。

自然界的雪崩,癌细胞的生长,也属于自繁殖现象,最终导致系统崩溃。

研究自繁殖系统是为了可以指导去抑制不需要的自繁殖过程,引发我们需要的自繁殖过程。

我国对外开放初期,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形形色色,过去没有接触,免疫力差。

有一段时间,黄、赌、毒的东西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自繁殖现象,这时就应加强教育,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制止这种现象的产生和散布。

第二节信息论

信息论是美国数学家、工程师香农创立的。

他于1948年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标志着一间科学——信息论的诞生。

30多年来,由于通信技术、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的发展,信息的概念已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成为一间范围广泛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都需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使信息论日益显出它的重要意义。

研究信息论的主要任务是:

探讨信息的本质,研究信息的度量,阐明信息运动的规律。

一、信息的概念

在科学历史上,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往往反而很不容易讲清楚。

例如,代数中的证和负、电学中的阳和阴等。

信息也有类似现象。

人们常说的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人的头脑中有些不确定的东西,后来这些不确定的东西明确了,就从不知道变为知道。

从不知道到知道一定有某种东西的传人,这种东西就叫信息。

信息不是指直接收到的情报、数据、信号和资料,而是上述对象中所包含着的某种东西。

这种东西既表征着事物的某种特征,同时,又能排除接受者的某种不确定性。

信息不是抽象的,但也不是物质。

例如,早上起床,不知晴天还是下雨。

一看窗外,马路是干的。

它表征着没有下雨。

于是从这个信息,知道没有下雨。

这个信息不是马路本身,而是马路的干湿所表征着的某些东西。

这些东西使不知晴天或下雨这个不明确的概念,变为明确了。

用文字来表达,信息的定义为:

是人们适应客观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申,同客观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一般来说,信息是现象和知识的中介,是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对我们军事指挥员来说,信息就是经过加工整理的、对军事指挥活动有影响的情况。

例如,敌情、战斗命令、协同作战计划、各种指示、规章制度、实力统计等,凡是反映指挥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各种情报和资料,统称为信息。

说得更准确一些,还不是这种情报和资料的材料本身,而是其中所包含着的内容。

这些内容,既表征着事物的某种特征,又排除了某种不确定性。

以后为了便于叙述,不再一一严格区分。

二、信息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信息论几乎是和控制论同时建立的。

早期的信息论主要是研究电信的问题。

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没有料到的信道相互干扰。

很多不同电波在空中混合在一起造成了串扰,使己造成的通信线路无法使用。

例如19世纪开始敷设海底电缆时,接收到的是与发送信号完全不相干的波形,简直不可思议。

以后逐步发现,它与信道频率特性的利用方法有关。

所以早期研究信息的主要内容是:

传输效率特性和准确性、噪声和频率特性等问题。

也叫做狭义信息论。

由于控制论指出生物和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有着共同的规律,所以狭义信息论很快发展为广义信息论。

信息论成了一间探索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中共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除了通信外,还包括了心理学、语言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技术领域和经济领域,都十分重视信息的研究,把它作为和材料、能源并列的现代工业的三大支柱之一。

近年来,正在把人类的认识作为信息加工过程来研究。

从技术上讲,人类正走向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论是一间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学科。

具体地说,是在信息控制管理系统中,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交换、存贮和使用规律的科学。

由信息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一间研究机器、生物和人类如何收集、识别、转换、贮存、传递、再生和控制各种信息,并掌握其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这门学科称为信息科学。

我国历史上对信息的研究和发展是有贡献的。

一般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对信息的传递、贮存和使用,己经历了四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

文字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革命:

纸张和印刷术。

第三次信息革命:

电信技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录

音、录像等)。

第四次信息革命:

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

前两次信息革命,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后两次信息革命,中国暂时落后了,但也作过一些贡献。

例如,英国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发明计算机的莱布尼兹在创立二进制时,受到中国古代八卦的启发,认为中国的八卦早就用了二进制的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