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730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docx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种种

(一)

关于概率性问题

软件测试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概率性问题,概率性问题无论对软件测试人员还是对开发人员而言都是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这种概率性问题在测试中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概率性问题也是问题,这种我们千万不能一笑而过,在这种情况下测试人员要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多做测试,看能否找出问题产生的规律。

 

其次,我们要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看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是比较轻微的问题,对用户使用没什么影响,也不会影响到软件其他方面正常工作,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人员很随手就可修改的话,那就进行修改;如果修该起来耗时耗力的话,则可征得有关人员同意后进行keep.

再者,对于比较严重的概率性问题,如死机、系统崩溃等情况,在记录下问题的同时要及时通知相关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商量解决如何再现并最终解决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一定不能放过,记得以前在给佳能做传真机测试的时候,遇到一个出现系统自动重起的问题,结果为了抓这个问题,几个测试人员专门盯着这个问题反复的测试,为了这个问题整整测了一个星期,好在问题最后得一解决。

 

第四,有些问题用语言文字描述可能很难描述清楚,对于这样的问题,测试人员再进行描述的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抓图和提供测试log.当然,如果有再现的话,最好通知开发人员,让开发人员确认问题的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

 

第五,概率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累积性问题,是一系列复杂操作引起的,而有些可能是时间点的问题,只有在某个瞬间进行操作才能出现,过了那个时间点进行操作时就不会出现问题,这样的问题测试人员在测试时和记录时都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测试策略。

 

第六,有些概率性可能和测试人员的操作习惯有关,一个测试人员测试出的问题有时候即使描述的很详细,让另一个测试人员来测,可能都很难发现问题,所以概率性的问题在解决之后最好由相关测试人员进行验证。

 

第七,对于在一些难以重现的比较严重的概率性问题,有关测试人员还可以大范围的搜集相关信息,如可以群发消息询问其他测试人员或者产品试用人员,看他们在测试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有关现象,搜集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分析出问题的规律、原因,这样也便于开发人员解决问题。

 

第八,对于一些让开发人员也束手无策的难以再现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带trace的版本进行测试,再现时直接分析相应的log记录。

当然这些都属于开发人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范畴,相信他们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

不确定的问题

 

实际测试中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现象(在确定是问题之前最好用现象来描述)出现了,测试人员很却难确定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还是一个bug,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测试人员对软件需求、规格要求等不是很清楚,当然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明确规格定义,尤其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大型项目时,其规格、需求往往很难做到那么完善,有很多都是在开发过程中遇到时再进行定义。

 

针对这种问题,测试人员可以先不要进行匆忙提交,冲动是魔鬼,冲动是会受到惩罚的!

建议采用以下方式处理:

 

首先,查看确认软件规格说明和需求文档,当然也可以采用更快捷的方式——直接让相关开发人员确认。

这种情况的好处在于快捷,而且可以避免出现需求规格有变更后,而测试人员未有及时得知从而导致判断失误的情况出现。

测试人员辛辛苦苦提出的一个“bug”结果被驳回说那不是bug,需求就是那样定义的情况真的就不太好了。

 

实际工作中出现不是bug的bug时,有些开发人员会相当反感的,所以还是要三思而行。

 

其次,偶尔有确定不了的问题请相关设计人员确认还可以,如果次数多了,那就不太好了吧,而且有时候就根本不方便向有关设计人员确认,所以当遇到有些确认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如果规格也没有明确定义,则可以选择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大品牌同类产品进行对比测试,这也是在测试过程中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一般在开发一款产品的时候,公司都会购置几款同类产品做参考。

 

再者,如果出现测试人员确认不了的问题,也可让测试组内部其他人员进行测试确认,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整死诸葛亮。

多一个人确认其结果毕竟更为可靠些。

 

最后,当一个难以确定的现象被证实是一个bug时,再进行提交,不是一个bug更好,皆大欢喜!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三)测试流程常见问题

1、测试人员要需要何时参加需求分析?

原则上,测试人员对需求了解得越深入对测试工作越有利,所以最好一开始就应该参加需求分析工作。

这样可以带来如下得好处:

⏹        测试人员全程参与需求分析,对需求了解很深刻,减少了很多与开发人员的交互,节省了时间。

测试人员参与前期开发讨论,直接掌握了不清晰的需求点;

⏹        早期确定测试用例的编写思路,为测试打好了基础;

⏹        可以获取一些测试数据,为测试用力设计提供帮助;

⏹        可以发现需求不合理的地方,降低了测试成本。

测试人员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确认系统是否正确实现了需求。

测试人员不参与前期的工作,就只能依赖最后形成的需求文档,甚至由开发人员来讲解需求,而这些缺求可能发生了“问题”,因为这个需求是已经经过分析的需求,很多的内容可能与用户的真正要求发生了偏差。

同时如果只看最后形成的需求文档,对需求也会有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作为测试人员要尽可能的获取到“第一线”的需求资料,才能真正地了解用户的业务,从而更好的对系统进行测试。

当然,如果测试人员不能参与需求环节,一定要通过其他途径保证需求的精确性,例如和开发人员进行集中讨论需求疑问的项目会议,并且一定要加强测试案例评审,甚至于是测试需求的评审。

2、系统测试阶段低级缺陷较多怎么办?

在系统测试阶段,如果仍有很多低级缺陷,说明测试对象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测试标准。

如果系统阶段发现的简单缺陷(也就是不应该有的缺陷)较多,最好停止测试,转由开发人员进行测试,发现问题立刻修改,因为这种由测试人员进行的成本较高,反复交互还会耽误进度。

建议建立预测试制度:

系统测试前对核心模块进行抽查测试,如果问题较多(例如平均每个核心模块发现10个以上缺陷),就可以停止本次测试,直到抽测后发现问题较少才可以启动系统测试。

3、缺陷流落到客户那里有什么后果?

如果软件缺陷被遗落并流落到客户那里,结果就是代价高昂的电话或者现场支持费用,还可能需要修复、重新测试和发布新的产品,更糟糕的情况是产品要被召回甚至被客户起诉。

这种成本付出非常高,几乎是在内部修改缺陷的几何级数倍。

质量之父PhilipCrosby把质量的费用分为整合费用和非整合费用两类,整合费用是指与一次性计划和执行测试相关的全部费用,用于保证软件按照预期方式进行。

如果发现缺陷,经过一系列的缺陷处理流程而解决缺陷,这种费用就是非整合费用。

PhilipCrosby在自己的作品中详细论述了内部的整合费用和内部的非整合费用之和远远小于外部也就是客户引起的非整合费用。

总之,软件缺陷一定要尽可能的在内部解决,这对节约成本、提高产品知名度都大有裨益。

4、什么是冒烟测试?

冒烟测试从操作上是一个随机的测试,操作对象通常是核心业务模块。

测试员任意操作,要是发现多数功能走不下去(大概20%),那么这个冒烟测试就算是结束了。

冒烟测试一般不用参照测试用例。

执行冒烟测试的目的是对要测试的产品进行一个大概的度量。

如果冒烟测试不能通过,通常不会启动测试计划。

因为软件缺陷较多的情况下,启动测试计划会浪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通俗的说,对“垃圾”产品执行测试实际是测试人员抢了程序设计人员的工作,这些缺陷应该在开发阶段消灭,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节约成本。

5、在集成测试的时候,已经对一些子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等,那么在系统测试时能否跳过相同内容的测试?

因为集成测试是在仿真环境中开展的,那不是真正的目标系统。

再者,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通常由开发小组执行。

根据测试心理学的分析,开发人员测试自己的工作成果虽然是必要的,但不能作为成果已经通过测试的依据。

为了保证测试的客观性,应当由机构的独立测试小组来执行系统测试。

6、什么是测试策略?

测试策略描述测试工程的总体方法和目标。

描述目前在进行哪一阶段的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以及每个阶段内在进行的测试种类(功能测试、性能测试、覆盖测试等)。

测试策略的制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测试过程要使用的测试技术和工具;

(2)制定测试启动、停止、完成标准;

(3)进行风险分析和应对方案。

例如测试与外部接口或者模拟物理损坏、安全性威胁。

测试计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软件分解成单元,按照需求编写测试计划。

7、代码会审是如何进行的?

在研发小组将所开发的程序经验证后,提交测试组后,测试实施工作基本开始了。

这个时候,测试人员要仔细阅读有关资料,包括规格说明、设计文档、使用说明书及在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测试大纲、测试内容及测试的通过准则,全面熟悉系统,编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作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测试的质量,我们一般测试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即:

代码审查、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

代码会审是由一组人通过阅读、讨论和争议对程序进行静态分析的过程。

会审小组由组长,2~3名程序设计和测试人员及程序员组成。

会审小组在充分阅读待审程序文本、控制流程图及有关要求、规范等文件基础上,召开代码会审会,程序员逐句讲解程序的逻辑,并展开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议,以揭示错误的关键所在。

实践表明,程序员在讲解过程中能发现许多自己原来没有发现的错误,而讨论和争议则进一步促使了问题的暴露。

例如,对某个局部性小问题修改方法的讨论,可能发现与之有牵连的甚至能涉及到模块的功说明、模块间接口和系统总结构的大问题,导致对需求定义的重定义、重设计验证,大大改善了软件的质量。

代码会审尽管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在大型软件中,是必不可少的。

8、回归测试中未解决的缺陷如何处理?

软件的后期测试就是一个反复回归的工作,有些问题可能修改多次才能解决,尤其是那些在开发环境下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被程序员忽视,拖到最后才解决。

因此大部分回归测试就是和开发人员反复配合解决那些上次测试中没有解决的缺陷。

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最后一次回归测试后,仍然发现有些缺陷没有解决时测试经理应该如何做。

在管理不规范的组织中,由于进度或者其它方面的压力,开发工作已经停止,通常会将这些问题置之不理。

正确的做法时把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一个未解决缺陷报告,然后召开项目会议进行讨论,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1)   严重性的问题:

有些问题较难解决,往往会被拖到最后,如果这类缺陷导致软件功能发生障碍,则必须解决,这也是质量控制的职责所在;

(2)   功能性的问题:

可以考虑升级时解决;

(3)   一般性问题:

不影响使用,可以不解决或者升级解决。

这类项目会议通常需要技术总监或者更高级别的人来参加。

最后,需要对最终讨论没有解决的缺陷列表进行签字并存档,形成一个基线。

特别要注意的某些缺陷是否修改不能由程序员或者测试人员来决定,这样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缺陷失控,最终形成没有人对质量负责的局面。

9、状态为已经修改的缺陷没有修改怎么办?

首先要对这类缺陷进行分析:

(1)   有些问题在开发环境下没有重现,而开发人员迫于进度压力,往往会把它标记为已经修改。

这种条件下测试人员应该和开发人员进行直接沟通;

(2)   有些问题测试人员没有描述清楚,开发人员认为问题不存在也可能把问题标记为已经修改(正确的做法是标记问题为商讨或者不存在状态)。

测试人员应该清晰的描述问题,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尤其要描述清楚运行环境以及缺陷的重现步骤;

(3)   第三类情况纯属个人行为:

迫于进度压力,开发人员来不及修改问题,会故意把一些问题标记为修改,这样就可以在下次测试后进行修改。

解决这种问题方法就是统计缺陷的修改次数,分析出那些反复修改的缺陷归属于那些开发人员,然后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测试人员也可以这样做,把一些未验证的缺陷标记为“重新打开”,让开发人员来帮忙“验证”,我们仍然可以统计这种问题的次数,最后根据时间进行分析。

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执行能力,一旦资源较充裕时,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就会更加投入的一起解决缺陷,共同来提高软件质量。

10、             产品测试完成后产品谁来发布?

很多时候产品经过最后一次测试后由开发人员来发布,或者由质量管理部来发布,这样做都是不合适的。

开发人员发布产品常常会导致缺陷解决不彻底。

一种较常见的现象是最后一次回归测试后,开发人员修改完成最后几个缺陷直接从开发环境发布产品,13.1.3节中的案例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这种条件下实际是缺陷一次测试,因为修改缺陷通常会引入新的缺陷,甚至是严重的缺陷。

测试人员发布缺陷也是不和流程的,测试人员的职责是报告软件质量情况。

而且测试人员发布缺陷容易带来版本管理混乱。

正确的做法是产品经过最后一次测试后,把产品和缺陷修改情况存入产品基线库,形成一个可以发布的版本。

这样发布产品的一个前提是每次产品提交测试前都要有一个预备发布版本,测试或者回归测试后如果有问题需要修改解决,开发人员对该预备版本进行修改。

如此反复多次后,直到最后一次测试,所有缺陷都得到修改或者审核,同时开发人员此次测试后没有对产品经过任何修改,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最后一个预备发布版本存入基线库。

进行了上面正确的版本控制后,我们可以通过配置管理库进行产品发布管理。

对外部发布产品时,直接从配置管理库中提取就可以了。

详细的内容,读者可以参考配置管理方面的书籍。

11、             性能测试什么时候开展最为合适?

大多数情况下,性能测试在系统测试的最后阶段进行阶段进行。

这主要是由于性能测试是一种综合性的测试,只有在功能测试通过后,谈系统测试才会有较大意义。

但下列两类情况比较特殊,性能测试一般进行的较早,几乎伴随着单元测试同步进行:

第一类是系统软件,例如开发操作系统或者数据库,等系统开发完成后再进行性能的唯一作用就是进行一个综合评估。

如果在最后发现性能问题,很有可能推翻整个系统。

第二类是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

例如银行、电信的系统,对系统的性能要远远高于一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这类系统软件最后测试时发现性能问题,往往是系统架构或者一些关键算法、重要功能模块的原因,这个时候会带来较大的改动,甚至可能报废整个系统。

对于上面两类软件,性能测试应该贯穿着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大致要经过下面几个测试过程:

(1)单元性能测试阶段。

上面这两类软件的性能测试最后从单元测试阶段就应该介入,具体做法就是安排性能测试工程师对一些重要算法进行测试,保证这些算法能够满足性能要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问题尽早解决,可以大大提高整体性能。

(2)组成/集成性能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的性能测试是前面的深入,相当于把系统测试阶段的组合业务性能测试提前进行,可以把一些性能问题在集成测试阶段发现并解决。

(3)系统测试阶段的性能测试。

这个阶段的性能测试是一个全面的性能测试,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个时候发现的问题很更加容易解决。

总之,性能测试是十分重要而且投入较高的测试,开展性能要根据具体的软件属性以及其它实际情况来制定测试策略。

性能测试的具体设计方法可以参考10.2.2节中的内容。

各个软件测试阶段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小结

发布时间:

2009-11-1614:

17  作者:

ly_xixihaha  来源:

51Testing软件测试博客

字体:

 小 中 大 |上一篇下一篇|打印 |我要投稿 |每周一问,答贴有奖

  1、测试计划和实际情况的偏差过大

  在项目开发中,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测试管理个别问题,几乎每个项目的计划都和实际存在偏差,而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的团队都是采用滚动式计划方式,及时根据环境条件和实际完成情况定期或者临时的来进行小范围的调整计划,对于大范围的计划变更,即测试管理团队无法解决的,应该上报风险;

  2、测试策略的制定没有达到其效果

  在说明其问题之前,我们先清楚一下几个名词的概念:

测试方案,测试策略和测试用例。

  测试方案是对测试工作上的总体描述,测试方案我个人认为是测试的系统架构;

  测试策略可以分为粗放型和精细型,我个人任务粗放型的测试策略可以相当于概要设计,而精细型的测试策略可以相当于详细设计;

  测试用例比较好理解,这个相当于程序代码了;

  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测试策略的设计时,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详设还是概设?

当我们定下目标后,我们就非常清楚的知道,测试策略在测试用例设计中的作用和其应用的效果了;

  3、测试阶段的划分

  关于测试阶段划分不明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点是第一个问题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现,同时其测试阶段的划分除了其计划时的划分外,还需要根据其测试的情况适当的调整其测试周期,如根据bug的多少趋势或者达到某个标准时,退出此阶段进入下一阶段;

  4、测试团队沟通

  在上次测试总结中,说此问题是个人和组员的问题,我认为那个说法是片面的,其主管不仅负责自己和下属的沟通,还要负责组织组员和组员之间的沟通;同时团队中的沟通不仅仅是工作信息之间的传输,还包括其他方面之间的信息流通。

  5、测试报告总结

  系统第一阶段的测试报告总共有80多页,而测试BUG汇总的信息就占了30多页,而BUG汇总信息在缺陷管理工具中已经存在,同时这些信息,领导们不会关心这么详细,个人认为在测试报告中不需要体现了,在测试报告中更多是统计汇总的信息,还有通过统计汇总的信息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和对其版本的质量进行评估。

  6、测试工作总结

  在我们团队中,对于此类的总结会议上,大家谈论的都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对我们取得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大家都没有去表扬;问题应该去讨论并解决,但我们取得的成绩也不能忽略不提。

所以我建议在工作总结上还是先肯定大家的成绩,然后在讨论问题。

软件测试常见问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

点击:

848       更新时间:

2006-10-89:

34:

01

1、如何描述一个缺陷?

看到这个问题,也许有些读者会觉得可笑:

哪个测试人员不会描述缺陷?

但是现实中却真的存在很多测试人员提交的缺陷需要向开发人员进行解释或者演示后,才能让人明白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实际上,是否能够清晰地描述软件缺陷,绝对体现着一个测试人员的能力水平高低。

除了极个别的不能重现的缺陷外,一个软件缺陷至少应该描述清楚三方面的内容:

缺陷概述、详细内容、重新步骤。

缺陷概述——用一到两句话详细地描述缺陷的症状,使管理人员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大概是什么问题。

详细内容——详细地描述缺陷的症状,可以发表自己对该缺陷的一些意见。

详细内容主要供程序员进行分析。

重新步骤——详细描述如何在系统中重新缺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重新步骤描述的非常清晰,将大大加快开发人员修改缺陷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很多缺陷管理软件把“详细内容”与“重新步骤”进行了合并,即只有一个文本输入框供测试人员录入信息,这就导致很多测试人员疏忽了去描述“重新步骤”。

此外其他诸如测试版本、测试环境、发现日期等辅助信息也应该认真录入。

2、缺陷是谁“生产”的?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尤其在追究一些质量问题责任的时候。

常常听测试人员抱怨:

“这些模块简直是垃圾!

不值得测试!

浪费我的时间!

”,开发人员则抱怨:

“重要的问题发现不了,却成天盯着那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还不如自己去测试!

”。

不符合用户要求的都可以称之为缺陷,因此缺陷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没有正确理解用户需求,由系统需求或者分析人员设计出来的缺陷,这类缺陷主要由设计人员“生产”;另外一类是程序开发人员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开发或者编写的代码存在错误而引起的缺陷,这类缺陷由程序开发人员“生产”。

对于那些开发流程不规范的组织,通常开发人员会包办测试前的大部分工作。

在这种环境下,几乎没有什么设计文档,软件开发主要按照程序设计人员的想像来进行,这个时候的缺陷则主要由开发人员“生产”。

图14-1详细的描述了软件设计与用户需求的巨大差异,通过图14-1也很容易想到为什么现实中会有大量的应用软件不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实现预期目标的真正原因。

测试人员不是缺陷的“生产”者,因为测试人员没有写过一行代码,这是否意味着测试人员可以在一旁“幸灾乐祸呢”?

事实恰好相反,测试人员与缺陷关系更加密切,他们是“缺陷的缺陷”的制造者。

所谓“缺陷的缺陷”,主要指测试人员提交的“不是缺陷”的缺陷,即测试人员没有正确理解需求,从而提交了根本“不是缺陷”的缺陷,这种缺陷也是测试人员经常受到指责的重要原因。

关于上面的抱怨,测试和开发双方都需要摆正心态:

因为实际双方都在不停的“生产”着缺陷,只是创造的方式不同罢了。

图14-1开发出的软件与用户实际需求的差异

3、缺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个问题中,已经介绍了设计人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都会“生产”软件缺陷。

在实际工作中,缺陷产生的方式更是层出不穷,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例如开发人员去接杯水,碰巧和另外一个接水的同事聊了几句,结果回到工位时忘记了要在某个判断语句追加此前已经想好的一个判断条件,这无疑会产生一个缺陷。

因此很难一下子把缺陷产生的原因全部陈列出来,下面只是一些引起缺陷的典型原因:

(1)开发人员不太了解需求,不清楚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常常做不合需求的事情,因此产生了缺陷;

(2)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开发人员不太可能精通所有的技术。

如果不能正确地掌握新的技术或者知识,可能会产生缺陷;

(3)技术文档普遍编写的很差,甚至文档本身就有缺陷,导致使用者产生更多的缺陷;

(4)软件需求、设计报告、程序经常发生变更,每次变更都可能产生新的缺陷;

(5)任何人在编程时都可能犯错误,导致程序中有缺陷;

(6)技术人员常处于进度的压力之下,不能静心思考也很容易产生缺陷,尤其是在Deadline临近之际,频繁的加班是开发人员疲于应付进度;

(7)很多开发人员过于自信,喜欢说“没问题”,因此对于一些代码不进行认真的调试,这也是一些缺陷产生的原因;

(8)频繁的拷贝代码也会把缺陷随之复制到新的程序中,尤其是复制其它团队成员的代码更容易使一些缺陷隐藏在程序中。

4、软件的质量应该由什么人来负责?

对于一些开发管理混乱或者测试刚刚起步的组织,产品质量一发生问题,习惯上会归咎于测试小组,认为测试人员没有测试好产品,所以才产生了那么多的缺陷。

对于开发管理规范一些或者测试体系已经建立一定时间的组织,如果客户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则往往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会一起接受处罚。

这种处理方式多少会让测试人员心理稍稍平衡一些。

追根溯源,软件发生质量问题实际是项目管理不规范引起的。

因此,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软件质量问题的责任应该由整个团队来承担。

只有提高整个团队的开发水平,才能提高质量。

此外,也应该认识到软件发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很少有软件实现了零缺陷。

做为公司领导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老是考虑如何惩罚自己的成员。

5、测试能保证质量吗?

在软件质量方面,目前多数IT企业主要采取三种措施:

技术评审、过程检查、软件测试。

技术评审:

技术评审最初是由IBM公司为了提高软件质量和提高程序员工作效率而采用的,主要指对项目计划、软件需求、系统设计等文档进行有效评审的过程。

技术评审可以由专家团队组成,也可以由组织内部人员组成,它可以尽量避免设计人员在某些方面发生“闭门造车”的情形。

通过技术评审,可以尽早地发现工作成果中的缺陷,并帮助开发人员及时消除缺陷,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

过程检查:

属于质量工程师(QA)的工作范畴,主要检查软件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