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482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docx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概述

课堂教学低效现象透视及反思

王玉平王海琴

【关键词:

无效的问题设计无效课堂  梯度和密度、难度以学为主   课堂气氛  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无效的问题设计:

老师在课上问题设计过多,过于琐碎。

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导致“碎问碎答”。

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盲目地被牵着鼻子走,在云里雾里中疲惫不堪,不仅思维受到压抑,而且收获甚少,仅走过场而已。

无效课堂:

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活动,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无效课堂。

梯度:

指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从易到难,从切入点入手,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密度是指问题的数量应该适度,不宜多,应该突出重、难点,恰到好处;难度就是根据教情、学情确定问题设计的难易度。

以学为主: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它遵循的原则是:

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贴着学生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讲学生所需的,讲学生不知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守望者在学生急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地出现,并发挥其作用。

);教学的归宿是学生(“叫学生互助一下子,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朱则光老师语)。

二、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略述

在平时的听课中受益颇多,从老师们那里学了很多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不一定正确,现在把它写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1、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只是让学生活动而缺;

2、教学环节的低效;

3、多数教师缺乏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不能够用个人的知识、个人的能力、个人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活课堂,因而学生的学习表现得很被动,课堂的教学显得有些僵死、呆板、模式化,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为主”;

4、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欠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方法的引导,只忙碌着给学生打鱼吃,不知道让他们自己挖一个坑,养上鱼,自己随时吃随时打;

5、缺乏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

小学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小孩子的老师应该具有孩子的心智,切莫把对孩子的教育成人化。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

6、以教代学。

应该让学生多动脑,多交流,多动手,把机会多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正的探讨、交流、实践中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7、很多老师讲课非常不错,但致命的弱点就是所教知识落不到实处,学生一旦脱离课本就不知所讲所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只关注自己“表现”得如何,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是否会学了;

8、不少复习课只做到了“温故”,而缺少“知新”——缺少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9、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过大或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问题设计过多,不够集中,不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的设计应该讲究梯度和密度、难度;还有不少老师还是泛泛而讲。

以上是一些共性问题。

我认为,老师之间应该形成相互听评课的习惯,应在听评课中开展具有实效性的研讨活动,老师只有在不断汲取、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课堂低效的几点原因

1、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

课堂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

其实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责任并不全在学生,更多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与课堂行为习惯导致的。

我认为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课堂气势的形成与老师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的心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感影响着情绪,而一个人的情绪又具有弥散性和感染性。

如果老师上课时表现的颓废悲观无精打采,情绪低沉闷闷不乐,说话时语调平平、声音低小,语速过于迟钝缓慢等都会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

这样的环境会造成学生课堂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活动也会无精打采;甚至有的老师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盛怒粗暴咄咄逼人,都会导致课堂气氛的紧张,学生情绪的不安,使学生心里处于紧张压抑状态中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反之,如果老师带着轻松愉快、和谐愉悦,激情饱满,精神振奋的情绪,甚至是带着歌声来上课,自然会营造一种“特别精神”的课堂效果,会使学生心里乐滋滋的,思维也格外敏捷,与人互动交流也会格外轻松愉快。

当然,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创造不同的课堂气势,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也需要造势。

课堂是激情的课堂,老师应该满怀激情地来上好每堂课,不能只是“温温柔柔的”。

然而,不少老师讲课时从头至尾一个调值——平调,语调平平、讲课走不进文本,不讲究情感的抑扬顿挫,;甚至有些老师“波澜不惊”的神情、神态也压抑了学生激情的发挥。

听课的学生面对缺少激情的老师时,他们的激情自然也被压制了。

另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好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也会点燃激发学生的热情。

如有的老师讲课时,时时用眼神、手势来激发学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和学生心灵交汇的效果。

课堂是温柔的,我们不应带着粗暴而来;课堂是圣洁的,我们不应带着鄙俗而来;课堂是谦卑的,我们不应带着狂妄而来;课堂该是给人以幸福、满足、快乐与鼓舞的,我们不能带着贫乏、疲惫、沮丧抑或盛怒而来;课堂是给每一个学生的,我们不应把它只留给了自己。

2、教学目标定位、设置的问题。

①、教学目标缺少层次,没有梯度;目标定位不准,不够突出。

例如,某老师教学古文复习(复习了两课古文)课时其中一个目标定位为“诵读课文”,到了复习阶段还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恐怕就不合适了。

在复习阶段应当突出复习中的重点、复习中的难点、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拔高性复习、拓展牵引性复习,而不是对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应该对知识层面有所提高与加深。

②、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明确,把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混同起来。

如,某历史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三大改造的意义;中共八大的地位、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教训。

”老师列出的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③、教学目标的设置较为含混,缺少层次性和清晰度,如,某小学语文老师教授《修改病句》时,定的教学目标是:

A.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类型;B.能找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修改;C.重点:

寻找原因,不改原意。

④、还有些老师只是快速的出示了教学目标,甚至学生没有看清、弄明白教学目标就一带而过,更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简要解说,这种教学环节的设置就只是一种摆设。

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仅仅是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

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孩来说,老师没有必要一次性地把教学目标形式化的在讲课前呈现出来,因为小孩子的注意集中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老师刚刚说过的,一会儿俱忘了,及时把目标有所呈现,也应该把整体目标分化到每个教学小环节中去,利用短暂记忆、兴趣教学、快速完成。

小学低年级教学目标是否出示的问题一个值得大家探讨商榷的问题。

3、教案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敢对教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敢于取舍、有所突破,教学设计太过于循规蹈矩。

有些教师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设定自己的教学案,而是每堂课都是一种固有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计拘泥于教学参考书或辅助资料,教参上怎样说,自己就怎样一步一步的去做,课的设计没有自己的主导思想,不是根据自己的学情、教情来做自己的教案,做不到以学定教,更不用说根据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课案了。

这样的设计缺少个性、教学环节呆板,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庞杂,似乎是面面俱到,实则沥沥拉拉,哪一个目标完成得也不到位,就更不用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了。

当一堂课下来之后,老师们经常这样抱怨:

这节课前松了,后紧了,拖堂了……等,更有甚者把原因推脱给学生,说学生表现不积极,配合不好等等。

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教学重点、以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来设计教案。

如,一位老师教学《芦花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用几句话来概括。

然后,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让学生一步一步回答,结果当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时,时间几乎过去了一半,下面的教学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描写的分析无法到位,只能草草收兵了。

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设计用一个问题一带而过即可。

(比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速读课文,看谁能用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

)老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分析一下:

教什么(教学重点)、如何教(教学思路)、怎样教好(教学方法)这三个问题。

4.教法、学法方面的问题。

①、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只是让学生活动而缺少教师合理的学法指导。

如,一位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有这样一个读的环节:

自由读→听录音范读→分组读→指读→齐读等多个读文教学环节,可以说读的方式灵活多样,读得也不算少,但学生读的一直不是很到位,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教读课文时缺少了方法技巧的指导(作者的情感是读文的基调,语气语调、轻重缓急是技巧)。

还有一位老师教学《武陵春》时,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缺少了读的指导性和目的性。

失去了教学的目标,方法也是空白。

②、教学环节的低效。

布置学习任务较笼统,不够具体明确,学生学习较为散漫,是学习的无效环节。

如,一位地理老师复习《东南亚》时,在复习的开始就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今天复习“东南亚”,同学们看一看从××页到××页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学生开始漫无目的的翻课本或无所事事,效果极差。

又如以为初中语文老师讲新授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在导入新课之后,出示了很多和讲课内容毫无关联的图片,占用了课堂不少宝贵的时间,毫无实效。

③、小组合作学习的无效性。

不少班级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在运用的时候,却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失去了实效性。

具体表现在:

学生精力思维不集中,形势松散,讨论问题时不够集中;缺少真正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意识;学生自由合作探究活动缺少老师的引导和掌控,也缺少一种好的习惯。

5、课堂设计问题的技巧。

①、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过大或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

如某老师教学《沁园春·雪》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是: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②、问题设计过多,不够集中,不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有的老师讲课时问题设计到十几个甚至更多,有些不成问题的问题都设计到。

而在讲解这些问题时,用采用了“青草引小羊似的”教学方法。

如某老师设计了满堂的问题。

成了“满堂问式”的课型。

问题的设计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一位老师讲授《女娲补天》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能说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不如设计成:

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都喜欢女娲,你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她的哪一点吗?

这样设计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问题的设计应该讲究梯度和密度、难度。

梯度指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从易到难,从切入点入手,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密度是指问题的数量应该适度,不宜多,应该突出重、难点,恰到好处;难度就是根据教情、学情确定问题设计的难易度。

我们教学时应该注意把难的问题分化成几个小的问题来突破,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意义,过于难得问题耗时、费力、效果不好。

④、还有不少老师还是泛泛而讲。

该让学生自己体验的知识获取过程,老师却代讲;该让学生自己梳理的老师却代替,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做不好”。

这样长期下来,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能力,闭塞了学生的思维。

6、作业设计问题的技巧。

赞科夫说: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也说: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

?

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

”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也是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运用巳有知识,经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得到独创结果。

这种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变色龙〉〉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我早晚要收拾你!

’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教师可对这场景,设计如下作业:

如果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

“将军的哥哥来了,瞧,那不是他的马车吗?

”试想奥楚蔑洛夫这时将会怎么样?

请以〈〈将军哥哥的马车来了〉〉为题,口头作一个片断描写。

字数在250左右。

这道题的特点是:

新颖性,即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多向性,即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系统性,即可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开,由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所触发,产生思维的连动;统摄性,即善于把现有材料统摄起来。

这道题,学生可从中得出许多的猜想和想象,课堂气氛活跃,有利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发挥创造力。

②、作业设计要启发学生具有创新的主观意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意识系统,具有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人,总是反映了他的意志系统在调节,推动着意识活动的正确运行,能意识到哪些东西是陈旧的,哪些东西是新颖的,从而启发着新的创造。

③、作业设计要启发思维创造的灵活性。

即思维主体在进行思维时,能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随机应变”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比如“木头”和“皮球”,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在它们中间各添加几个概念,就能使它们联系起来。

木头(树木)(田野)(足球场)皮球。

像类似的作业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事实证明:

这类作业比那些反复多次机械的抄写字词、短语,效果要强,学生积极性也高。

④、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现代化语文教学手段主要指幻灯、录音、广播、电影、语言室、电子计算机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假物”、“利器”,利用幻灯、录音、影视等手段,就是手、眼、耳等人体器官的延长。

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程式化。

在教〈〈木兰诗〉〉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由此编剧的美国大片〈〈花木兰〉〉的VCD影片。

在美妙的动画视听效果中,学生们都沉浸在那史诗般的境界里,兴趣颇浓。

教师可因此设计一些课堂作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烈,他们肯定不愿长期做被动的听客,希望在教师指导下亲自体会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的甘苦。

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生活性,更要让学生亲自参加听说读写的活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发展,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条件愈来愈好。

学生可以利用录音机预习课文,把作业写在幻灯片上,或直接上电脑操作,有条件可动手在网上索取资料,设计作业,甚至直接实现学生与老师在网络上的对话与交流,如此,作业的时效性就大大的增强。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

”课堂中要“精讲多练”,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真正做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

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当务之急。

7、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

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促进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只能起辅助作用。

它的有利点在于:

扩大教学信息量、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强烈持久的视听效果、加深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够直观立体的给学生全新的多感官的感受。

但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够代替老师的教学,更不能把课堂搞的满堂声、光、电,华而不实,热热闹闹两下子,回味起来还是老样子。

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件代替书面;口头代替笔头;学生多了直观感受,缺少了抽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课件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张僵死的小黑板;课件的制作力求简约化,明了化、实用化,忌华而不实。

我认为,对一位教师来讲,媒体的使用及其作用总是有限的,而对文本以及学生潜能的挖掘却是无限的。

不断向文本索取,让学生演绎精彩,教学才能走向成功。

8、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有一个切实的感受,就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理想。

要么老师只顾自己讲授、要么老师布置给学生任务人学生自己学习、要么……,老师和学生形不成良好的互动教学关系,做不到“同化教学”。

其实,更有效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经历知识获取的一个过程,然而,我们更多的老师是把自己当成了传授知识的主导者,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信徒。

其实老师不是神父,学生也不是信徒。

四、几点反思

反思一:

只有脱下旧鞋子,换上一双新靴子,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实践经验,抛弃那些由来已久的积习,解放自己,也解开一道道束缚孩子灵性的绳索,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反思二:

我们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来适应全新的教学。

新型教师不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型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身体走下讲台,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感受情感。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量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进行同化教与学,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只有教师把自己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知识的学习者,学习中的首席促进者,才能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气氛,每个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反思三:

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新舞台。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一定要改变是想“一刀切”、答案“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过程观念。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要变“教”为“导”,以导促“学”。

新的课堂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应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想问的问题,老师也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搭建起一个能共同展翅的舞台;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感知,学会思考。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点燃的火把”。

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手中的那一颗小小的火柴棒,然后悄悄地去点燃那一株要光芒四射的智慧火把。

反思四:

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课堂,实现心灵的对话。

 “教师的独角戏”已被新课改的重拳推下舞台,师生的对话已构建起了新型的课堂。

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共鸣,理应在互动交流的课堂上飞扬。

老师理应创设充分民主的课堂与人文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