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10通视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967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rcgis10通视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rcgis10通视分析.docx

arcgis10通视分析

通视分析

Demo1输入视线分析通视性

打开地图文档\gis_ex10\ex21\ex21.mxd,激活dataframe1,该视图有点状图层“观察点”,线状图层“道路”,TIN图层“地形”(见图1)。

鼠标双击dataframe1,在DataFrameProperties话框的General标签中将MapUnits和DisplayUnits均改为Meters。

在3DAnalyst工具条中,点击产生视线按钮(CreateLineofSight),出现LineOfSight对话框:

Defineheightoffsets

Observeroffset:

1观察点的相对高程,键盘输入

Targetoffset:

1目标点的相对高程,键盘输入

一旦确定了观察点和目标点的相对高程,就可以连续进行视线分析。

此时,屏幕上出现十字光标,可以在三维表面上指定观察点和目标点。

先用鼠标将十字光标移到观察点处,按下左键不放,再把鼠标十字光标移到目标点处,松开鼠标的左键,系统根据用户观察点和目标点的位置,绘制出一条连接线段。

这条线往往是红绿相间的,绿色表示连线上的可视部分,红色表示连线上的不可视部分(见图2)。

图1dataframe1的显示

图2两点间的视线输入

需注意,不能仅仅根据连线的颜色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可视,因为连线的上的不同颜色,仅仅是反映当目标点在连线上的某一点时,是否可视,并不是直接反映观察点(起点)和目标点(终点)之间是否可视。

要判断观察点(起点)和目标点(终点)之间是否可视,要看ArcMap窗口最下方的状态栏中的文字显示,如显示Targetisvisible表明两点间可视;如显示Targetisnotvisible表明两点间不可视。

利用基本工具条中的SelectElement按钮,可以调整起点、终点的位置,按键盘中的Delete键,可以删除,再次选用按钮,可以再添加。

Demo2基于视点的视域分析

2.1将TIN转换为栅格

本练习将分析观察点的可视地表范围、沿道路的可视地表范围。

主菜单中选用“地理处理-环境…”,进一步设置:

工作空间-当前工作空间:

\ex21\temp

工作空间-临时工作空间:

\ex21\temp

输出坐标系:

与输入相同

处理范围:

与图层地形相同

按确定返回,启用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

输入TIN:

地形

输出栅格:

\ex21\temp\surf1

输出栅格类型:

float

方法:

linear

采样距离:

cellsize10

Z因子:

1

按确定返回,不规则三角网“地形”转换为栅格数据集surf1。

2.2产生单个观察点的视域栅格

选择菜单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可见性/视域,设置对话框:

Inputsurface:

surf1选择三维表面图层名

Observerpoints:

观察点选择观察点图层名(此处为“观察点”)

Outputraster:

visible1输入产生栅格数据的名称,路径按初始设定

Zfactor:

1纵向比例不夸张

按OK键继续,系统产生栅格状视域分析结果图层visibile1,自动分成2类(见图3),NotVisible:

表示站在观察点不可见的范围,默认为红色(地图中较深颜色),Visible:

表示站在观察点的可见范围,默认为绿色(地图中较浅颜色)

图3观察点的视域分析结果(不设置观察点的高程)

2.3改变观察点的高程

基于观察点的视域分析与前面使用过的视线分析不同。

视线分析可以由用户指定观察点和目标点的相对高程。

视域分析中,需预先设定部分参数,其中有观察点的高度。

在前面进行的视域分析中,没有作任何特别的设置,系统默认观察点的高度是比所在位置三维表面高1个单位。

例如,上述练习中,观察点所在处的三维表面的高程为78米,观察点的高程即为79米。

用户可以在观察点图层的属性表中设置特定的字段,设定观察点的高程。

常用的字段有:

Spot:

指定观察点的绝对高程值

OffisetA:

三维表面高程不变,设定观察点的高程偏移值

OffsetB:

观察点高程不变,设定三维表面的高程偏移值

打开“观察点”专题的属性表“Attributeof观察点”。

确认该表处于不可编辑状态,选用菜单Options/Addfield…,出现addField对话框,为属性表“Attributeof观察点”增加一个新的字段(若原文件已有该字段则不需要增加),键盘输入:

FieldName:

Spot

DataType:

ShortInteger

Precision:

4

按OK键确认后新字段添加完毕,还要为该字段添加数据,在Editor工具栏中选择Editor/StartEditing,输入Spot字段的数值90,选用菜单Editor/StopEditing,出现提示“SaveEditing?

”,选“是(Y)”确认,返回地图窗口,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可见性/视域,出现设置对话框:

Inputsurface:

surf1选择三维表面图层名

Observerpoints:

观察点选择观察点图层名(此处为“观察点”)

Outputraster:

visible2输入产生栅格数据的名称,路径按初始设定

Zfactor:

1纵向比例不夸张

按OK键继续,系统产生栅格状视域分析结果图层visibile2,(见图4)。

图4观察点绝对高程为90米时的视域显示

2.4两次视域分析结果的比较

前一次不作任何设置,观察点高程仅仅是比对应的三维表面高1米。

后一次则是设定了观察点的绝对高程为90米,得到的分析结果略有差异。

同样方法也可以在观察点的属性表中增加字段OffsetA和OffsetB,来调整观察点和地形的相互关系。

读者可以自行试验。

如果几个字段同时出现在属性表中,系统根据三者的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计算,再得到对应的观察点高度。

Demo3基于路径的视域分析

dataframe1中,已经有了TIN图层“地形”、线状图层“道路”、点状图层“观察点”。

先将线状图层“道路”转化为3DShapefile,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功能性表面/插值shape,出现设置对话框,做出如下设置:

输入表面:

地形

输入要素类:

道路下拉选择路径图层名

输出要素类:

3D_road

Z因子:

1

方法:

linear

按OK键继续,在dataframe1中就有了一个新的图层3D_road。

关闭道路图层,选择3D_road中南北走向的那条道路,在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可见性/视域,,出现如下对话框:

输入栅格:

surf1下拉选择作为三维表面的图层名

输入观察点或观察折线要素:

3D_road下拉选择观察点的图层名

输出栅格:

visible3产生栅格数据的名称,保存路径为初始设定

Z因子:

1纵向比例不夸张

图5基于路径的视域分析结果(南北向道路)

按OK键确定,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得到视域分析的结果栅格图层Visibile3(见图6)。

视域分析不仅判断三维表面上是否可见的范围,也可以记录可视的范围内每一栅格单元可以被观察到的次数。

计算得到的结果是栅格图层,其中每个单元的值表示沿着观察路径该单元可以被看到的次数,观察的总次数应该等于观察路径的总长度除以栅格单元的大小,即观察者沿者路径移动的步长由栅格单元的大小决定。

打开属性表AttributeofVisible3,显示如下:

Value(取值即被看到的次数)Count(取该值的栅格共有几个)

0722

1111

271

388

488

……

……

2091

2111

可以返回dataframe1,进入图层符号设置对话框,按观察到的次数多少进行分类显示。

本练习的路径视域分析是对该图层中一条道路计算可视性,在选择集中只有一个3DShapefile线要素。

如果有多个线要素,计算结果是沿着多条道路观察到的栅格次数的累计相加。

Demo4根据三维线要素分析通视性

4.1地形表面上已有视线的通视分析

打开ex21a.sxd,“公园地形”是用TIN表示的某公园内部的地形,观察点位于公园外部山脚,目标点位于公园内某一山丘顶部。

“观察线”是依据已知观察点、目标点的X、Y、Z坐标值输入的一条3DShapefile线要素。

主菜单中选用“地理处理-环境…”,进一步设置:

工作空间-当前工作空间:

\ex21\temp

工作空间-临时工作空间:

\ex21\temp

输出坐标系:

与公园地形相同

处理范围:

默认

按确定返回,启用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可见性\通视分析,继续设置:

输入表面:

公园地形

输入线要素:

视线

输出要素类:

los1.shp

输出障碍点要素类:

obs1.shp

按确认,计算生成线要素los1、点要素obs1。

打开los1属性表,可以看到字段TarlsVis,如果取值1,表示通视,取值0即不通视。

点要素obs1是空的,

遮挡视线的障碍点不存在。

图6仅考虑公园内山体地形遮挡的通视分析

4.2多面体要素参与通视分析

公园外部拟建立一组建筑物,建成后是否影响原有的通视性,需要计算判断。

加载buildings.shp,该数据是二维的,进入buildings图层属性\基本高度,设置:

在自定义表面上浮动:

\ex21\hillbase3,进入“拉伸”选项,勾选“拉伸图层中的要素”,在“拉伸值或表达式”文本框右侧点击计算器按钮,选择左侧字段,输入表达式[height]*1,按确定返回“拉伸”选项对话框。

在“拉伸方式”下拉表中选择“将其添加到各要素的最大高度”,按确定,拟建建筑在地表模型上以三维方式显示,启用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转换\3D图层转要素类,继续设置:

输入要素图层:

buildings

输出要素类:

\ex21\temp\bldg3D

按确定,产生多面体要素类bldg3D,移除buildings,启用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可见性\通视分析,继续设置:

输入表面:

公园地形

输入线要素:

视线

输入要素:

bldg3D

输出要素类:

los2.shp

输出障碍点要素类:

obs2.shp

图7多边形转换为多面体

按确认,计算生成线要素los2、点要素obs2。

打开los2属性表,可以看到字段TarlsVis取值都为0,即不通视,改组建筑物建成后,预定的视线将受遮挡。

点要素obs2是从观察点出发,产生遮挡的第一点,在建筑物外墙。

图8多面要素与三维表面通视分析

Demo5天际线与建筑限高

5.1基于天际线的三维障碍面

打开ex21b.sxd,如图9所示。

观察点周边可能出现建筑物,按当地景观规划要求,从观察点看山体,新建建筑物不得遮挡天际线,为此限制建筑物高度。

主菜单中选用“地理处理-环境…”,进一步设置:

工作空间-当前工作空间:

\ex21\temp

工作空间-临时工作空间:

\ex21\temp

输出坐标系:

与输入相同

处理范围:

默认

按确定返回,启用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可见性/天际线,继续设置:

输入观察点要素:

观察点

输入表面:

公园地形

虚拟表面半径:

0米

虚拟表面高程:

0米

要素细节层次:

full_detait

输出要素类:

Skyline.shp

图9观察点和地形

确认,产生3DShapefileSkyline,这是从观察点环视一圈,看到的三维天际线。

3DAnalystTools/可见性/天际线障碍,继续设置:

输入观察点要素:

观察点

输入要素:

Skyline

输出要素类:

SkBarr.shp

最小半径:

0米

最大半径:

0米

闭合:

不勾选

基础高程:

线性单位0米

投影到平面:

不勾选

按确定,产生多面体SkBarr.shp,由天际线和观察点组合而成(图10)。

如果某建筑物高于该多面体,就会对观察点看到的天际线产生遮挡。

图10天际线障碍面

5.2获取位于障碍面表面的网格点

启用ArcToolbox中选用菜单3DAnalystTools/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

输入TIN:

公园地形

输出栅格:

\ex21\temp\HllGrd

输出栅格类型:

float

方法:

linear

采样距离:

cellsize10

Z因子:

1

按确定返回,不规则三角网“公园地形”转换为栅格数据集HllGrd。

ArcToolbox/转换工具/由栅格转出/栅格转点,输出点要素:

grdpnt.shp。

按确定,产生shapefilegrdpnt。

进入grdpnt图层属性/拉伸,

拉伸图层中的要素:

勾选

拉伸值或表达式:

120

拉伸方式:

将其添加到各要素的基本高度

按确定,显示结果如图11,选用3DAnalystTools/转换/3D图层转要素,继续设置:

输入图层:

grdpnt

输出要素类:

3Dline.shp

图11格网点拉伸结果

按确定,网格点变为三维线(显示结果和拉伸一致),选用3DAnalystTools/3D要素/3D线与多面体相交,继续设置:

输入线要素:

3Dline

输入多面体要素:

SkBarr

连接属性:

IDS_ONLY

输出点:

Brr3Dpnt.shp

确定,生成shapefileBrr3Dpnt,这些点均在三维障碍面的表面(如图12).

图12位于障碍面表面的格网点

5.3产生限制建筑相对高度的栅格

ArcToolbox/转换工具/转为栅格/点转栅格,继续设置:

输入要素:

Brr3Dpnt

值字段:

Shape.Z

输出栅格数据集:

BrrGrd

像元分配类型:

mean

优先级字段:

none

像元大小:

\temp\hllgrd与地形栅格相同

确定,障碍面上的三维点转换成栅格BrrGrd。

3DAnalystTools/栅格计算/减,继续设置:

输入栅格数据或常量值1:

BrrGrd

输入栅格数据或常量值2:

Hllgrd

输出栅格:

temp\BldgHgt

确定,视线障碍栅格和公园地形栅格相减,得到结果BldgHgt,其单元值为相对于地形,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图13),最低为0(出现负值是计算误差,负值处靠近天际线、观察点,没有坡度的视线方向),最高为18.4m。

图13计算得到建筑限高栅格

6小结

视域分析与视线分析不同:

视域分析用于确定从三维表面上的某一点向周围观察,可以看到的范围,也可以沿着某一路径运动,可以看到的范围。

可以依托TIN或Grid。

临时输入是视线,输入的是图形Graph,计算结果也是图形。

视域分析比通视分析复杂,只能依托于栅格表面,有观察点和观察路径两种方法。

如果是观察点,应该是矢量要素,有高程属性。

如果是观察路径,应该是三维线要素,其高程可以沿着路径而变化。

作视域分析前,应在观察点的图层属性表中添加相关的字段,输入高程值。

否则,默认的观察点高程就是比对应的三维表面高程高1个坐标单位。

视域分析的结果是栅格图层,每一栅格单元的取值表示该点被观察到的次数。

如果是观察点,计算结果栅格只有0和1两种取值。

如果是路径,表示在观察路径上每前进一步(移动的距离相当于一个栅格单元),作一次观察点分析,走完全部路径,每个栅格单元的取值累计相加,结果还是一个栅格,观察到的次数累加,因此路径视域分析也是多个单点分析的叠合、累加,因此计算时间较长。

(注: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