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504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级医院评审48项核心条款_精品文档.doc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

核心条款摘录(共48条)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4项)

1.3.1.1

将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受援医院)及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

【C】

1.支援下级医院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管理,有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下级医院支援协调工作。

3.针对受援医院的需求,制订重点扶持计划并组织实施,在一、二级专业中选择2~3个重点,实施系统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及管理帮扶。

4.参与支援下级医院服务纳入各级人员晋升考评内容。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监督管理,尤其是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定期对受援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总结,提高帮扶效果。

【A】符合“B”,并

通过三年对口帮扶,使受援县医院整体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

原来受援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的,通过帮扶,其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4.2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

1.4.2.1

建立健全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和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医院应急管理工作。

(★)

【C】

1.有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应急管理。

2.有医院应急指挥系统,院长是医院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主管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4.有各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在应急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与任务。

5.医院总值班有应急管理的明确职责和流程。

6.有应急队伍,人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

7.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有院内、外和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的协调机制,有明确的协调部门和协调人。

2.有信息报告和信息发布相关制度。

3.应急队伍组成垂直和水平关系明晰,跨度合理,覆盖应急反应的各个方面,确保应急行动的协调和高效,能够得到后勤系统和医学装备部门的支持。

【A】符合“B”,并

1.有应急演练或应急实践总结分析,对应急指挥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价,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2.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授权履行信息发布。

1.4.3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1.4.3.1

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

(★)

【C】

组织有关人员对医院面临的各种潜在危害加以识别,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排序,明确应对的重点。

【B】符合“C”,并

有灾害脆弱性分析报告,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医院的承受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加强医院应急管理的措施。

【A】符合“B”,并

定期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对应对的重点进行调整,对相应预案进行修订,并开展再培训与教育。

1.4.3.2

编制各类应急预案。

(★)

【C】

1.根据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

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

【A】符合“B”,并

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第二章医院服务(5项)

2.3.2.1

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C】

1.有专人负责急诊检诊、分诊工作,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2.落实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

3.落实急会诊制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保障患者优先收住入院,制定急诊科与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患者转接流程,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治疗,保持绿色通道畅通。

【B】符合“C”,并

急诊抢救登记完善,病历资料完整,入院、转诊、转科有病情交接。

【A】符合“B”,并

有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有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对接,急诊科能够在患者送达前获取急救中心转送或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信息,院内相关各科室在患者收住入院前获取病历资料,提高效率。

2.3.2.2

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

【C】

1.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

2.有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

3.重点病种相关科室及医务人员熟悉本科室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职责。

【B】符合“C”,并

有重点病种急诊抢救登记、总结、分析、反馈及持续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有成效。

2.6.1.1

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

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

【C】

1.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相关制度并得到落实。

2.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

3.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B】符合“C”,并

1.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

2.7.1.1

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

【C】

1.有专门部门统一受理、处理投诉。

2.有投诉管理相关制度及明确的处理流程。

3.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并得到严格执行。

【B】符合“C”,并

1.实行“首诉负责制”,科室、职能部门处置投诉的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投诉协调处置机制。

2.有配置完善的录音录像设施的投诉接待室。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

2.7.1.2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

【C】

1.有医疗纠纷范围界定、处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2.有法律顾问、律师提供相关法律支持。

3.相关人员熟悉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B】符合“C”,并

1.以多种形式对相关员工进行医疗纠纷案例教育。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建立发言人制度。

2.持续改进有成效。

第三章患者安全(4项)

3.1.2.1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

【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B】符合“C”,并

1.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查对方法正确,诊疗活动中查对制度落实,持续改进有成效。

3.3.3.1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

【C】

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第一步:

麻醉实施前:

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第二步:

手术开始前:

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第三步:

患者离开手术室前:

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3.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分级等内容,并正确记录。

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100%。

3.6.2.1

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

【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

【B】符合“C”,并

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A】符合“B”,并

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3.9.1.1

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

(★)

【C】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

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3.有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件。

5.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分析,采取防范措施。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5件。

5.全院员工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2.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件。

3.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

第四章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27项)

4.3.5.1

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

(★)

【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

【B】符合“C”,并

1.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

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

【A】符合“B”,并

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

4.3.5.2

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权实施动态管理。

(★)

【C】

1.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

2.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

3.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分级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