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9560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8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docx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

生化实验室的一般规则

1.进入实验室应穿着工作服。

留长发的同学应挽短、戴帽。

2.整洁。

实验台必须洁净,各种仪器放置要有秩序。

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洗净、放好,拭净台面,方可离开实验室。

3.安静。

实验时不可谈笑,如有问题可以小声请教师解答。

4.废物及废液处理。

实验完的废液应倾入水槽中,并用水冲净。

但浓酸、浓碱及氰化物等不可倒入水槽,应倾入预先准备的废液盆或污物桶中。

少量浓酸、浓碱可直接倾入水槽,然后以大量流水冲净。

火柴梗、废滤纸、棉花等不可扔入水槽,应弃入废物盆或垃圾箱中,以免堵塞水管。

5.试剂与标准溶液。

取用试剂后,应立即将瓶塞盖好;放回原处。

取用有毒试剂时,须用滴定管或滴管。

取样时,应注意用多少取多少。

如未用完只可弃去,不可倒回瓶中;

6.凡可产生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中操作。

7.在用恒温水浴箱保温时,应注意随时盖好箱盖。

调节温度到所需温度后,即不再旋动调温旋扭。

8.贵重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必须爱护,使用前应熟读使用方法,记住操作要点,按操作规程工作。

如有问题应请教师帮助,不得自行拆卸检修。

9.防火。

勿使酒精、乙醚或其它易燃试剂靠近火焰。

若蒸发此类溶液时,应用水浴,不得直火加热,以免发生火灾。

10.实验前应熟读实验指导,记住要点。

实验时应仔细操作并注意观察现象及结果,及时记录。

 

生化实验的基本操作

一、玻璃器皿的洗涤

玻璃器皿的洗涤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实验性质不同所采取的洗涤方法也不同。

例如研究酶制备的反应时,组织匀浆对金属的污染是非常敏感的,至于细菌的悬浮液对少量的金属可能不敏感,但少量的维生素和其它有机物质则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氧化剂洗液如重铬酸洗液不能有效地除去油脂、硫酸钡等污迹。

因此污迹不同所应采用的洗涤试剂和方法也不同。

如可用汽油或洗涤剂(洗衣粉液或洗洁净)除去油脂,用酸性硫代硫酸钠溶液或热草酸除去氧化性污迹MnO2等,用40%尿素除去附着管内壁的血凝块等。

洗涤时为节省洗涤剂及加强洗涤效果,一般应先用普通水刷洗使污迹减到最低限度,再采用适宜的方法加以洗涤。

应养成每次实验后立即洗刷实验器皿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使器皿的洗涤更容易(污迹愈久愈难洗涤),而且保证每次实验均有现成的干净的器皿可用。

一般的定性实验中所用的器皿用洗涤剂液刷洗,去掉油脂,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再用少量蒸馏水冲洗2~3次即可,下面举出几种常用的涤剂和洗涤方法:

1.重铬酸法。

重铬酸洗液的配制:

加63克重铬酸钠(或钾盐)于35毫升水中,加热溶解,放冷,缓慢加入浓硫酸到1升(注意:

一边加一边搅)。

洗涤步骤:

(1)器皿置于无铅汽油中以除去油脂或用汽油棉球将油脂拭净。

(2)用水洗涤。

(3)置于洗液中12~24小时。

(4)取出用自来水洗涤四次,用蒸馏水冲洗两次。

2.洗涤剂法。

先除去油脂,然后置于洗涤剂溶液中缓缓加热15分钟,取出用流水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数次即可。

二、容量仪器使用法

1.单位:

生化实验中常用的容量的基本单位通常为毫升,即千分之一升,一升为一千克水在4℃时的容积。

2.温度:

物体的体积及容器的容积,可因温度而改变,容器的容积一般在20℃时校准。

温度在15℃到25℃时,容器容积的误差小于千分之一,可忽略不计。

3.读数法:

读数时,背对光线,以白纸置于刻度之后,水或其他液面下凹的液体,应读液面的最低处,视线应与液面在同一平面上。

4.仪器的校准。

容积有装量(tocontain)与卸量(todeliver)之分,使用时须注意刻有装量字样的容器(如量瓶及某种吸量管),表示此等容器在一定状况下,能容纳标明之量。

刻有卸量字样之容器(如滴定管,卸量吸量管),表示在一定状况下,能卸下标明之量。

5.滴定管、吸量管、量瓶等的刻度,用于一般定量测定,已够准确。

如欲进行精确之研究实验,须校准容量之刻度,校准方法可参阅定量分析书籍。

6.生物化学实验常用之吸量管有普通吸管与奥氏吸量管(Ostwaldpipette)两种,用普通吸管移取液体,须将管尖端紧靠受器之内壁,待内部液体流完后,再等候三秒钟。

管尖所余液体,任其留于管中。

如此卸出之量,即为管上所标明之量。

奥氏吸管则不然,管中余存之少量液体,须吹出,使之一并流入受器内。

如此卸出之量与管上所标明之量方能符合。

奥氏吸量管较普通吸量管准确,宜作定量实验之用。

吸量管吸入液体后,应用食指(切勿用拇指)封闭管口,用洁净滤纸将尖端外部擦干,使液面徐徐下降到刻度处,然后使液体流入受器。

7.滴定管之刻度皆为卸量,装入液体后,需注意玻璃塞下端有无气泡。

如有气泡存在,须设法除去,液体流出速度要慢。

液体流出后,应使尖端接触受器之内壁,将所悬之最后一滴液体滴下。

三、离心机使用法

1.使沉淀与母液或上清液分开,有过滤与旋离二种方法: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以旋离为宜。

(1)沉淀性粘者。

(2)沉淀颗粒小而易透过滤纸者。

(3)沉淀之量多而松者。

(4)沉淀之量极少,而须求其准确量者。

(5)母液粘稠者。

(6)母液量少而需要多者。

2.用法:

(1)对称之金属筒及筒内之物,必须小心予以平衡。

否则离心机轴因受力不均易被扭坏。

(2)平衡时,可加水于金属筒与离心管之间。

离心管底部应有橡皮垫或棉花,以避免离心管碎裂。

(3)开动离心机时,先开电源,再缓慢加速,以达所需之速度。

(4)转动时,机体应稳、声音应均匀。

否则必为两对称离心管的重量不平衡。

(5)关闭离心机时,先关电源,再扭回电阻,待离心机完全停止后,再小心取出金属筒,不得用手强制使其停止转动,否则沉淀将被搅动而致徒劳无功。

(6)如离心管破碎,应立即停止转动,小心清除玻璃碎屑。

(7)短期之高速度旋离较长期之低速度旋离有效,但速度不可高于离心机规格规定的最高转速,以免发生危险。

 

实验记录及实验报告

一、实验记录

实验课前应认真预习,将实验名称、目的和要求、原理、实验内容、操作方法和步骤等简单扼要地写在记录本中。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和数据,应该及时地直接记在记录本上,绝对不可以用单片纸或草稿纸做记录。

原始记录必须准确、简练、详尽、清楚。

从实验课开始就应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记录时,应做到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切忌夹杂主观因素,这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验条件下观察到的现象,应如实仔细地记录下来。

在定量实验中观测的数据,如称量物的重量、滴定管的读数、光电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的读数等,都应设计一定的表格准确记下正确的读数,并根据仪器的精确度准确记录有效数字。

例如,光密度值为0.050不应写成0.05。

每一个结果最少要重复观测两次以上,当符合实验要求并确知仪器工作正常后再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记录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反映每一次的测量结果,所以,重复观测时即使数据完全相同也应如实记录下来。

数据的计算也应该写在记录本的另一页上,一般写在正式记录左边的一页。

总之,实验的每个结果都应正确无遗漏地做好记录。

实验中使用仪器的类型、编号以及试剂的规格、化学式、分子量、准确的浓度等,都应记录清楚,以便总结实验时进行核对和作为查找成败原因的参考依据。

如果发现记录的结果有怀疑、遗漏、丢失等,都必须重做实验。

因为,将不可靠的结果当做正确的记录,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造成难于估计的损失。

所以,在学习期间就应一丝不苟,努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总结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按照实验内容可分为定性和定量实验两大类,下面分别列举这两类实验报告的格式,仅供参考。

1.关于定性实验报告

实验(编号)(实验名称)

(1)目的和要求

(2)内容

(3)原理

(4)操作方法

(5)结果与讨论

一般每次实验课做数个定性实验,实验报告中的实验名称和目的要求应该是针对这次实验课的全部内容而必须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在写实验报告时,可以按照实验内容分别写原理、操作方法、结果与讨论等。

原理部分应简述基本原理。

操作方法(或步骤)可以采用工艺流程图的方式或自行设计的表格来表示。

某些实验的操作方法可以和结果与讨论部分合并,自行设计各种表格综合书写。

结果与讨论包括实验结果及观察现象的小结、对实验课遇到的问题和思考题进行探讨以及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

2.关于定量实验报告

实验(编号)(实验名称)

(1)目的和要求

(2)原理

(3)试剂配制及仪器

(4)操作方法

(5)实验结果

(6)讨论

通常每次实验课只做一个定量实验,在实验报告中,目的和要求、原理以及操作方法部分应简单扼要的叙述,但是对于实验条件(试剂配制及仪器)和操作的关键环节必须写清楚。

对于实验结果部分,应根据实验课的要求将一定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对比,并尽量总结成各种图表,如原始数据及其处理的表格,标准曲线图以及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图表等。

另外,还应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分析。

讨论部分可以包括:

关于实验方法(或操作技术)和有关实验的一些问题,如实验的正常结果和异常现象以及思考题,进行探讨;对于实验设计的认识、体会和建议;对实验课的改进意见等。

 

实验一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目的要求】

1.验证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2.掌握测定酪蛋白等电点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

蛋白质分子中既含有酸性基团(如—COOH),又含有碱性基团(如-NH2、咪唑基、胍基等),是两性化合物。

这些基团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可发生酸式电离或碱式电离。

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带电情况,不仅取决于本身的结构,还取决于溶液的pH值。

调节溶液的pH值,可使蛋白质带有不同的电荷。

当蛋白质溶液的pH>pI时,蛋白质分子带负电;当蛋白质溶液的pH

蛋白质分子处于兼性离子状态时的溶液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有不同的等电点。

在PI时,蛋白质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其溶解度低,最易沉淀析出。

偏离其pI时,蛋白质分子带有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易发生沉淀。

在一定pH值范围内,偏离其pI越远,蛋白质分子带同种电荷数越多,越不易发生沉淀。

因此,可根据蛋白质分子在溶液中的沉淀析出情况,来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

【器材】

试管、试管架、刻度吸管(0.5mL、lmL、5mL)、吸耳球、记号笔。

【试剂】

1.0.01mol/L乙酸

2.0.1mol/L乙酸

3.1.0mol/L乙酸

4.5g/L酪蛋白乙酸钠溶液称取纯酪蛋白0.25g,加入蒸馏水20ml及1.0mol/LNaOH5ml,混合,至酪蛋白完全溶解。

然后加入1.0mol/L乙酸5ml,移入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操作】

取干净试管5支,编号后,按下表操作。

 

试剂

1

2

3

4

5

蒸馏水(ml)

0.01mol/L乙酸(ml)

0.1mol/L乙酸(ml)

1.0mol/L乙酸(ml)

5g/L酪蛋白乙酸钠溶液(ml)

溶液PH值

沉淀结果

1.6

2.4

1.0

3.2

4.0

1.0

4.1

3.0

1.0

1.0

4.7

1.5

2.5

1.0

5.3

3.38

0.62

1.0

5.9

 

立即混匀各管,静置10分钟,观察各管沉淀情况,结果用“-,+,++,+++”表示,并记录于表中。

【思考题】

酪蛋白的等电点是多少?

 

实验二血清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

电泳

【目的要求】

掌握区带电泳法的原理及应用。

【原理】

胶体颗粒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朝着与其所荷电荷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各有其特定的等点电。

将这些蛋白质置于pH高于其等点电的溶液中,则它们将携带负电荷,在外加电场下,向正极移动。

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分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在同一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也不同。

蛋白质分子小、携带电荷多者移动速度快;分子大、携带电荷少者移动速度慢。

因此可以利用电泳方法将血清中的各种蛋白质分开。

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支持介质,具有电渗小、分离速度快、区带清晰、操作简单等优点。

酸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可将血清蛋白分为:

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5条区带。

固定染色之后,可看到清晰的色带,还可用光密度计扫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出各种蛋白的构成百分比。

【操作】

1.准备与点样

(1)将缓冲液加入电泳槽的两槽内,并使两槽的液面等高。

(2)将薄膜切成2×8厘米的小条。

在薄膜无光泽面距一端1.5厘米处用铅笔划一横线,表示点样位置。

然后将薄膜在巴比妥缓冲液中浸泡。

(3)将充分浸透缓冲液的薄膜条取出,夹于洁净的滤纸中间吸去缓冲液,将薄膜条展平。

用盖玻片边缘蘸取少量血清样品,平直的印于点样线上,稍停3—5秒,使血清渗入薄膜,点样力求均匀,但不要靠近薄膜边缘。

2.电泳

将点样后的薄膜条置于电泳槽架上,放置时,无光泽面(即点样面)向下,点样端置于阴极。

薄膜在槽架上绷紧,用三四层滤纸压在膜条上,使之与缓冲液连通。

滤纸与薄膜应充分贴紧。

平衡5—10分钟后通电。

应用电压在90—150V之间,电势梯度约10V/cm;电流约0.1—0.5mA/cm(此点需灵活掌握)时间约需1小时左右。

3.染色

通电完毕后,用镊子将薄膜取出,直接浸于氨基黑10B染色液中,染5分钟取出,立即浸入盛有漂洗液的培养皿中,反复漂洗数次,直至背景漂净为止。

用滤纸吸干薄膜,此时可见五条色带。

4.定量

在用光密度计扫描前,必须先将醋酸纤维薄膜透明。

透明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电泳后,染色并漂洗干净之后。

待薄膜完全干燥,浸入透明液中约3—5分钟,取出,平贴于玻璃板上。

玻璃板必须干净,贴时应排出空气,待完全干燥后即可轻轻揭下。

还有一种透明方法;不必将薄膜浸入透明液,将薄膜展开于玻璃板上,用吸管吸取透明液,逐滴加于膜上,待完全加匀后,轻压薄膜排除空气,将玻板竖起放置,使多余的透明液流去,待干燥后轻轻揭下即可。

此膜可用于光密度计扫描,亦可永久保存,扫描仪多种多样,但原理基本相同。

可按各该仪器说明进行。

如作定量分析,则将薄膜水分吸干燥后,按次序剪下各条色带区及一空白带,分别浸入盛有0.4NNaOH的试管中(清蛋白管加4毫升,其余各管加2毫升)。

放入37℃水浴中15分钟,振摇数次,使色带全部洗脱下来,然后用580nm或绿色滤光板比色,读取吸光度A值。

根据测得读数,按下法计算:

各部分蛋白质的百分比(%)

α2、β、γ的计算依次类推:

T=清A×2+α1A+α2A+βA+γA

【临床意义】

正常值:

清蛋白57—72%,α1球蛋白2—5%,α2球蛋白4—9%,β球蛋白6.5—12%,γ—球蛋白12—20%。

1.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时,清蛋白降低,α2球蛋白及β—球蛋白升高。

2.肝硬变时,清蛋白显著下降,γ—球蛋白升高。

3.胶原性疾病时,清蛋白降低,γ—球蛋白显著增高。

【注意事项】

1.电泳完毕后正负两极缓冲液的pH发生变化,再次电泳时,应改变电场方向,即将原正极改为负极;或将正负两极电极槽内的缓冲液混合之后,再分别倒入电泳槽中。

2.两侧电泳槽液面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否则,液体通过薄膜有虹吸现象,会影响蛋白质的泳动速度。

3.电泳失败的原因:

(1)电泳图谱不整齐,可能的原因有:

点样不均匀;薄膜未完全浸透;或温度过高使膜面局部干燥或水分蒸发;缓冲液变质;电泳时薄膜未放正,电流方向与膜方向不平行。

(2)各组分分离不佳,可能的原因是:

点样过多;电流过小;薄膜结构过分细密,透水性差,导电性差。

(3)染色后,清蛋白中部着色浅:

可能由于染色时间不足;染色液陈旧;或蛋白含量过高。

(4)透明膜上有气泡:

玻片上有油脂;贴膜时,有气泡。

【试剂】

1.巴比妥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6):

称取巴比妥1.84克、巴比妥钠10.3克于500毫升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冷至室温后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毫升。

2.氨基黑10B染色液:

称取氨基黑10B0.1克溶于无水乙醇20毫升中,加冰醋酸5毫升,甘油0.5毫升,使溶解,然后将磺基水杨酸2.5克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加到前液中,以蒸馏水补充至100毫升。

3.漂洗液:

甲醇45毫升、冰醋酸5毫升和蒸馏水50毫升混匀。

4.透明液:

冰醋酸25毫升,无水乙醇75毫升,混匀。

 

实验三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稀释法

【目的】

了解本实验的原理及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各项操作;了解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原理】

淀粉在淀粉酶催化下,首先生成糊精,其最终产物是麦芽糖和葡萄糖。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碘液可检查淀粉的水解程度,淀粉与碘呈蓝色,麦芽糖遇碘不显色。

将标本(血清)做一系列的稀释,使之催化淀粉水解,加入碘液后,以不显蓝紫色之标本最高稀释倍数乘以2,作为血清淀粉酶活性单位。

【试剂】

1.1%NaCL

2.淀粉溶液(1mg/mL)

3.革兰氏碘液:

取碘化钾2g溶解于少量蒸馏水中,再加碘1g,溶解后以水稀释至300Ml,密闭保存。

【实验操作】

1.取10支试管,分别加入1%NaCl溶液1.0ml;

2.向第1支试管内加入血清1.0ml,混匀后吸取1.0ml加入第2支试管,混匀后吸取1.0ml加入第3支试管,再混匀后吸取1.0ml加入第4支试管,依此类推,直至第9支试管,混匀后吸取1.0ml弃去,第10支试管不加血清;

3.向每支试管各加2ml淀粉溶液,混匀后置于370C水裕箱中保温30分钟;

4.取出试管,向每支试管各加1滴碘液,摇匀,立即观察结果。

以不显蓝紫色之标本最高稀释倍数乘以2,作为血清淀粉酶活性单位。

【正常值】

本法以每毫升标本在37℃作用30分钟能水解1mg淀粉的酶活力作为1单位(温氏)。

血清(浆)正常参考值8-64单位(温氏)。

【临床意义】

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当唾液腺堵塞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是时,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可显著增高,一般认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的8-12小时开始升高。

其它如胰腺癌、胰腺外伤、胆石症、胆囊炎,总胆管阻塞以及溃疡病穿孔等均可增高。

正常人血清淀粉酶主要由肝产生,故减低见于某些肝硬化,肝炎等肝病。

 

实验四酵母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目的要求】

了解核酸的提取方法及其理化性质。

【原理】

核酸可溶于碱性溶液,当碱被中和后,可加乙醇使其沉淀,由此即可得到核酸制品。

RNA与DNA均可被硫酸水解,产生磷酸、含氮碱(嘌岭和嘧啶)和戊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RNA中含核糖,DNA中含脱氧核糖。

以上三类物质可用下述方法进行鉴定:

(1)磷酸可与钼酸铵作用生成磷钼酸,后者在还原剂氨基萘酚磷酸(或维生素C)作用下生成钼兰(蓝色)。

(2)嘌呤碱可与硝酸银作用产生灰褐色絮状的嘌呤银化含物。

(3)核糖与浓盐酸或浓硫酸作用可生成糠醛。

后者能和3,5-二羟基甲苯缩合而显绿色。

脱氧核糖与浓酸反应生成ω—羟基Y-酮基戊醛,它和二苯胺作用生成蓝色化合物。

 

管号

水解液

5%硫酸

浓氨水

5%硝酸银

测定管

20滴

——

数滴使呈碱性

10滴

对照管

——

10滴

数滴使呈碱性

10滴

 

1.核酸的提取:

置1克干酵母于50毫升锥形瓶中,加2克/升NaOH溶液10毫升,沸水浴中加热30分钟,并经常搅拌。

待冷却后,加醋酸数滴,使提取液呈酸性(石蕊试纸),离心10-15分钟(4000rpm)。

将上清液倒入锥形瓶中,加95%乙醇5毫升,边加边搅。

加毕,静置。

待完全沉淀,离心10分钟,即可得到核酸钠的白色沉淀。

2.核酸的水解:

在含有核酸钠的离心管中加入5%H2SO44毫升,用玻棒搅匀,在沸水浴中加热15分钟即可。

3.取水解液进行RNA与DNA成分的鉴定。

嘌呤碱的鉴定:

取试管两支,分别标明测定管和对照管,依次加入下列各试剂;

 

加入硝酸银后,观察变化。

静置15分钟后,再比较两管中的沉淀。

磷酸的鉴定:

取试管两支,分别标明测定管和对照管,然后依次加入下列各试剂:

管号

水解液

5%硫酸

钼酸铵试剂

氨基萘酚磺酸

测定管

10滴

——

5滴

20滴

对照管

——

10滴

5滴

20滴

 

核糖的鉴定:

取试管两支分别标明测定管和对照管,然后依次加入下

列各试剂:

管号

水解液

5%硫酸

3,5-二羟基甲苯试剂

测定管

4滴

——

6滴

对照管

——

4滴

6滴

 

将两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比较两管之颜色。

脱氧核糖的鉴定:

取试管两支分别标明测定管和对照管,然后依次加入下列各试剂:

管号

水解液

5%硫酸

二苯胺试剂

测定管

20滴

——

30滴

对照管

——

20滴

30滴

 

【试剂】

1.钼酸铵试剂:

20毫升水中溶解2.5克钼酸铵,加5摩尔/升(10N)硫酸30毫升用水稀释至100毫升,此试剂在冷处可保存1个月不变。

2.氨基萘酚磺酸:

商品氨基萘酚磺酸(1,2,4-Aminonaphthol-sulfonicacid)为暗红色。

可纯化如下:

在100毫升热水(90℃)中溶解15克NaHSO3及1克Na2SO3,加1.5克商品氨基萘酚磺酸,搅匀,使大部分溶解,(仅少部分杂质不溶)乘热过滤,迅速使滤液冷却。

加1毫升浓盐酸(12N),则有白色氨基萘酚磺酸沉淀析出。

过滤,并用水洗涤沉淀数次。

再用乙醇洗涤至纯白色为止。

最后用乙醚洗涤,并将固体放置暗处,使乙醚挥发。

将此纯化的氨基萘酚磺酸保存于棕色瓶中。

取195毫升15%NaHSO3溶液(溶液必须透明),加入0.5克纯化的氨基萘酚磺酸及20%Na2SO3溶液5毫升。

并在热水手中搅拌使固体溶解(如不溶解,可再加20%Na2SO3溶液,每次加入量以1毫升为限,不溶可再加,不可过量。

),此为浓溶液,置冷处可保存2~3周。

如颜色变黄须重新配制。

临用时,将上述浓溶液以蒸馏水稀释10倍。

3.二苯胺试剂:

取1克纯二苯胺溶于100毫升重蒸的冰醋酸中;加入2.75毫升浓硫酸,放在棕色瓶中。

此试剂需临时配制。

4.3,5-二羟基甲苯试剂:

取比重1.19盐酸100毫升,加入FeCl3·6H2O100毫克及3,5-二羟基甲苯100毫克,混匀溶解后,置棕色瓶中,此试剂必须在临用前配制。

市售的二羟基甲苯不可直接用,必须用苯重结晶1~2次,并用活性炭脱色,方可使用。

5.5%硫酸。

6.浓氨水。

7.5%AgNO3:

取5gAgNO3加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于棕色瓶避光保存。

 

实验五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温度、pH、激动剂和抑制剂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

温度对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

温度降低,酶促反应速度减慢或停止。

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当上升至某一温度时,酶促反应速度达最大值,此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温度继续升高,反应速度迅速下降。

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

体外实验,酶的最适温度随反应时间而异,温度愈高,酶蛋白变性愈重,至80℃时,酶活性几乎完全丧失。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为例。

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各种糊精和麦芽糖。

(C6H10O5)n→(C6H10O5)m→qC12H22O11(n>m)

淀粉糊精麦芽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