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882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docx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教材

 

xxxxxxxxxxx毕业论文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作者

系别经济系

专业金融

年级一班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对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通货膨胀概述;第二部分,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第三部分,通货膨胀的成因;第四部分,研究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第六部分,结合前几部分分析两种政策的弊端以及搭配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Abstract

Inflationisoneoftheeternalthemesofmacroeconomics.Asamonetarypolicyofourgovernment,InflationisnotonlyrelatedtoChina'seconomicgrowthsustainablestability,butalsorelatestothehouseholdlivingstandardandsocialstability,sotherisehasthe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Themainmeasureofdealingtheinflationistoregulatethemonetarypolicyandfinancialpolicy.

ThispaperisdividedintosixoftheelaboratethemonetarypolicyandfinancialpolicyduringtheinflationItisabriefintroductionabouttheinflationinthefirstpart.ThesecondpartisthehistoryandrealityofChina’sinflation.Analyzethecontributingfactorroughlyinthethirdpart.Studythefunctionandmethodoffinancialpolicybesideswhichhassomepointsforattentioninthefourthpart.Inthefifthpartstudythefunctionandmethodsofmomentarypolicyandthetimelagofmomentarypolicy.Atthelastpart,wecombinedwiththeanalysisofthedisadvantagesoftheprevioustwopoliciesandcollectionmethod.

Keywords:

Deflation,MonetaryPolicy,Fiscalpolicy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一、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体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

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简单说,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划分

①温和的或缓行的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低,而且呈较为稳定、缓慢的上涨,物价较为稳定,货币不会有明显的贬值。

②疾驰的或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为2位数,甚至3位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加速之中,人们的恐慌心理使通胀变得更厉害。

通货膨胀已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但还不至于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

③恶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3位数以上,物价连续狂涨,货币价值不断下降,人们不愿握有纸币,或抢购物资,或持有外币,已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引发政局动荡。

2.按市场机制的运行状况划分

①公开型通货膨胀,指完全通过物价总水平的明显、持续上涨体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②隐蔽型通货膨胀,指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程度被隐蔽的通货膨胀。

3.按预期划分

①预期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过程被经济主体预期到了,以及由于这种预期而采取各种补偿性行动引发的物价上升运动。

②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指没有被经济主体预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物价上升。

二、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

(一)我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1.金属铸币时期的货币贬值。

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

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

2.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设立宝钞提举司。

翌年,诏命中书省主造“大明宝钞”,同时禁止民间金银买卖,只许向政府换纸钞。

大明宝钞不分界,不限时间,不定发行限额,也无准备金。

这样发行后不久,由于投放太多,导致纸币贬值。

3.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

比起古代来,中国近现代纸币的通货膨胀发展更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①“京钞风潮”。

北洋军阀统治开始后,各省均可发行可兑现的银行券作为筹款办法,但由于缺乏兑换准备,故信用低下,币值日跌。

②法币。

公元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为摆脱美国白银政策引起的白银上涨给当时采用银本位制的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而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又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

法币是一种以外汇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它借助无限制买卖英镑来维持币值,后来又投靠美元,从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货币制度的烙印。

③金圆券。

在法币已走到了绝境时,国民党政府为了作垂死挣扎,于公元1948年8月20日发行了金圆券。

此券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币按300元合金圆券1元收兑。

企业及个人持有的金银外币限期兑换金圆券,违者没收。

金圆券发行限额为20亿,发行准备必须有40%为金、银、外汇。

金圆券表面上是金汇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个骗局,因为黄金收归国有,外汇不能买卖。

相反,国民党政府借发行金圆券大规模掠夺了人民手中的金银外汇。

据统计,从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中央银行收兑的金银外汇约合2亿美元。

(二)我国2003年至2009年通货膨胀的情况与原因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下面根据我国当时通货膨胀的基本情况列举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具体原因。

1.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9月出现了快速上涨,但在2004年10月—2005年4月经历了快速下跌。

之后,国内粮食价格平稳上涨,但上涨幅度较小。

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较快上涨均始于2006年下半年,但粮食价格涨幅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渐趋稳定,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从2007年4月份以后却屡创新高。

我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从2003年1月—2004年8月出现快速上涨。

2004年9月—2006年6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一度下跌,但是之后又飞速上涨,至2007年10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30.1%。

受过去猪肉价过低和蓝耳病等疫病的双重打击,生猪出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偏紧,因此猪肉价格以空前的速度上扬,仅2007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就同比增长了70%。

这直接带动了其他食品的价格上涨,并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引起价格全面上涨。

2.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带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当时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直接导致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2006年全球谷物减产了3300万吨。

此外,石油价格飙升使得美国等一些发达工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鼓励利用玉米加工乙醇作为燃料,这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这些对国内食品价格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3.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乘以产出等于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

因此,从理论上说,货币发行量过大是导致长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这一时期,我国广义货币量M2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GDP增速。

2003—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

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以央行公布的2007年6月份的M2的数值377,832.15万亿元为基准,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为13,326.25亿美元,即便以7.5的比率计算,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比总货币供应量的四分之一还多。

4.低利率推动投资和资产泡沫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我国前些年的存贷款利率处于低位,导致投资增长过快。

2003—200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高达23%,比GDP增长率高出13%。

投资增长过快过热导致市场流动性充裕和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是货币供应量过大的直接原因之一。

与1995年通货膨胀情况相比,当时通货膨胀还呈现资产和通货双膨胀的局面。

房价上涨比较突出,房屋租赁价格涨幅全面提高。

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迅猛发展,居民对股票投资的热情高涨,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

上证综合指数在2003—2005年一直在1000多点徘徊,而2006年开始上涨,至2007年10月达到5000多点。

偏离经济基本面的资产泡沫导致居民存款从银行搬家,流入股市和房市,进一步推高了货币供应量。

5.从成本推动层面看,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平总体走高。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当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增大。

6.居民对通货膨胀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预期增强。

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居民通货膨胀预期和产出缺口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

(三)自2009年至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CPI和PPI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09年出现负增长。

然而从2009年底开始,CPI和PPI由负转正,并且一路走高(见图1所示,图中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2011年5月份CPI同比增长5.5%,创34个月新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