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6462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劝学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劝学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劝学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劝学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劝学二.docx

《劝学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劝学二.docx

劝学二

9劝学

《荀子》

一.学海拾贝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而闻者彰

(5)假舆马者

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二.整体感知

1.写作特点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4)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三.思考探究

1、“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

3.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参考答案:

一.学海拾贝

1.文学常识

(1)况卿儒制天命而用之

(2)战国末期32语录体有标题的论文

2.字音

diànliǎozhònggǎopùcānxǐng

kuǐjìāiáo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停止

(2)合乎

(3)晒干

(4)磨刀石

(5)清楚

(6)借助,利用

(7)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8)浮躁,不专心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

(2)“知”通“智”智慧

(3)“生”通“性”资质、禀赋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博学:

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2)疾:

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6)金: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日名词作状语,表示经常性,每日

(3)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

(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

(6)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二.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善于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

(2)思想感情

学不可以已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写作特点

(1)提示: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提示:

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3)提示: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5)提示:

本文的设喻特点: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思考探究

1.提示:

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2.提示: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提示:

课文中作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4.提示: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了,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

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于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性意义。

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

五.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B(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作qiè。

2.C(A.“知”通“智”,B.“有”通“又”,D.“生”通“性”。

3.C(A项中“輮”意为:

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

强;D项中“备”意为:

具备。

4.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D.健壮,强壮。

)A.

5.A(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6.B(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

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

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7.C(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

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

8.D(①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

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

9.名句名篇默写

(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10.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11.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12.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13.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延伸阅读

14.A(浸泡,浸染)

15.D

16.

(1)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

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

【参考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

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

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

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

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

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

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17.C(稍稍:

渐渐地,逐渐。

18.A(A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

B项,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结果。

C项,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修饰。

D项,前者为助词,表停顿;后者为代词,代草木、鸟兽、庸人。

19.D(“愤语遍布全篇”与文章不相符。

20.

(1)完全归于腐烂败坏消灭净尽罢了。

(2)他和人相处时,就整天沉默,像愚笨的人。

(3)又与世人忙忙碌碌、苦心钻营有什么分别呢?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人被归类为“人”,他们活着的时候虽然有所不同,但死后却都一样,完全归于腐烂败坏消灭净尽罢了。

但是在碌碌终生之中存在着(一些)圣贤,(他们)固然也是生死在这里面,但独特地和草木鸟兽不同,即使死了却能永垂不朽,超越久远的时空而更加凸显他们的存在。

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就在于他们能修养自己,施展在事功上,表现在文字言辞上,这是这三种人之所以能长存不朽的原因啊。

能修养自己,一定能有所成就;施展在事功上,有时可以实现,有时不能实现;要表现在文字言辞上,(须看才分,)有时可以做到,有时不能不到。

施展在事功上,不表现在文字言辞上是可以的。

从《诗》、《书》、《史记》所记载的来看,难道建立事功者一定都要是能著书立说的人吗?

修养个人操守,不施展在事功之上,不表现在文字言辞上,也是可以的。

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在政事上建立功业的啊,有能著书立说的啊。

像颜回这样的人,在偏僻的巷子里弯曲着臂膀,饥肠辘辘地躺着罢了,他和人相处时,就整天沉默,像愚笨的人。

然而从当时起,孔门众弟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自己)不敢奢望赶上他。

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他的。

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本来就不需要等到施展在事功上,更何况著书立说呢?

我曾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发现当中所列举的,从上古三代、秦汉以来,著书立说的,多的写了一百多篇,少的也有三四十篇,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但是都几乎散佚消亡殆尽,一百篇当中,不过一、二篇还保存着罢了。

我私下里悲叹这些人,(他们的)文采辞章很华丽呀,言语韵律很工整呀,(但)都无异于草木的繁华随风飘去,鸟兽悦耳的鸣叫掠过耳边。

当他们(为此)竭尽心力时,又与世人忙忙碌碌、苦心钻营有什么分别呢?

但是很快地就死了,虽然有早有迟,但是最后都和草木、鸟兽、庸人一样全部归结为消失灭亡。

像“立言”不可以倚仗到了这个地步啊!

现在的读书人,没有不羡慕古代圣贤的不朽的,因而一辈子勤奋地在文字之间穷尽心力,都是可悲啊。

东阳徐生,(你)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文章,渐渐地在人前获得称赞。

学成后,又和诸多读书人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声名鹊起。

你的文字辞章日渐进步,好像泉水涌出山间一样。

(不过)我希望挫一挫你的锐气,勉励你的思想啊,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篇文章送给你。

然而我自己本来也喜爱写文章,也据此来自我警示罢了。

(三)语言运用

21.行动比知识重要。

22.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石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23.别人盯着你看,证明你在被关心。

被别人攥在手心,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常常被人敲打,才能时时保持警觉。

被人按了“肚脐眼”,换来的却是生命流动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