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4575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上.docx

《三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上.docx

三上

【读书要得法】

1.读书

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

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这句话意味深长,你能给他换一种说法吗?

2.读书有三到

(南宋)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1.心不在此。

此:

2.决:

3.岂:

试着用“岂”说一句话。

上课时间你岂能乱吃零食?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有很多意思:

A着急。

B迅速,又快又猛C迫切,要紧。

在文中应该选择()来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

3.读书需有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

渐渐

,以至

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练习】

1.朗读句子,给每个分句各作一次停顿,划上“/”。

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疑渐渐释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

3.朱熹在本文中说明,读书想有长进须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是“”。

(均用原文回答)

4.文中“疑”字可真多,用笔圈出来,再读一读,然后想一想每个的意思。

5.“

渐渐

,以至

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的意思是:

6.孟子说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7.读一读下面关于“疑”字的成语:

半信半疑将信将疑疑神疑鬼不容置疑满腹狐疑深信不疑

4.铁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

方磨铁

问之,曰:

“欲作针。

”白笑其

曰:

“功到自然成耳。

”太白感其意,还

业。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笑老妇人太愚钝了。

老妇人说:

“只要功夫到了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未成弃去逢老媪问之白笑其拙

方磨铁杵欲作针还卒业太白感其意

3.“铁杵磨针”的故事后成为一句俗语:

4.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6.李白名句背诵: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故人。

--《把酒问月》

司马光好学

(南宋)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

群居讲习,众③兄弟既④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⑤(dài)能倍诵乃⑥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⑦言:

“书不可不成诵。

或⑧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①患:

②不若:

③众:

④既:

⑤迨:

⑥乃:

⑦尝:

⑧或:

⑨咏:

*下帷绝编:

“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③独下帷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

④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二、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

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如:

【别样的争和

猫 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

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

,黄猫奋起

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

于:

鸣:

之:

走:

【译文】

有黄猫白猫两只猫在屋顶上打架,两只猫都发出呼呼的叫喊,四只眼睛相对怒视,两猫对打不相上下,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奋力打白猫,白猫打不过躲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练习】

1.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猫,另一只是()猫。

他们在()上争斗。

听,他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他们打斗时的样子:

()(),两不相下。

结果()败()胜。

2. “呼呼而

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的意思是:

3.拓展延伸,仿写古文

红黑二鸡,斗于,而鸣,耸毛,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稍退缩,奋起逐之,走入,不敢复出。

灰白二鸟,斗于,而鸣,,,。

久之,稍退缩,奋起逐之,走入,不敢复出。

五官争功

口与

/争高下。

“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鼻曰:

“饮食/非我不能

眼谓鼻曰:

我/近

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

曰:

“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

“我/虽无用,

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

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

【注释】

(1)居:

(2)唯:

;(3)乃:

;(4)尔:

;(5)观:

(6)当:

;(7)居:

;(8)虽:

(9)谓:

【译文】

嘴巴和鼻子争上下。

嘴巴说:

“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

”鼻子说:

“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眼睛对鼻子说:

“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只有我当排名最先。

”又对眉毛说:

“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

”眉毛说:

“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但是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练习】

1.你认为哪句更合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A耳曰:

“无我,主人岂知汝等所言?

竟居侧!

”(侧面)

B耳曰:

“吾将众言传与主人,自当论功行赏!

2.“我/近

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的意思是:

3.读一读,加上动词或表情的词语。

五官争功记

口:

()“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鼻:

()“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

()“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

(),“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

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

4.主人见此景,即制止,曰: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初:

如:

沧沧凉凉:

探汤:

【译文】孔子道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正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测认为太阳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升起时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而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升起的时候寒冷、清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伸手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进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定(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翻译并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

其:

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

去:

远:

3.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乎。

此:

近者大:

4.孔子不能决也。

决:

5.孰为汝多知乎。

孰:

为:

汝:

知: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解释:

及其日中如探汤。

()A热水,开水。

B菜汤。

 

教学相长(zhǎng)

《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注释】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它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虽:

嘉:

肴:

旨:

至道:

至:

善:

是故:

困:

自反:

反,;自反,

自强:

强,,自强,。

故:

长:

【翻译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字词归纳】古今异义

句子

读音

古义

今义

A虽有至道

B不能知其旨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