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5476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docx

人美版第五册美术教案

第1课我的小天地(图片略)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同与目标

应知:

简单了解有关居室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不同地区、民族在设计上的不同文化和习俗。

力偶啊界自己的小天地不仅有一般居室的特点,还有表现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应会:

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表现和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启发学生通过感受、设计、表现自己的居室,体验生活的乐趣。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通过了解有关居室设计的文化习俗,加深对自己身边居住环境的了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自己的双手取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难点:

绘画时房间力家具与家具之间、家具与周围环境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前后、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

有关居室环境设计的课件,绘画工具和材料。

四、讲授新课:

1、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上课。

2、导入新课

课件:

欣赏图片"我的小天地"。

(1)提出问题:

(调动全员参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激发自我表现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互相学习,拓宽思路。

①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在这个家里有一个属于你自己活动的小天地吗?

自己的小天地给你带来哪些快乐?

②们喜欢自己的小天地吗?

课件出示课题:

《我的小天地》

3、讲新授课:

(1)提出问题:

①同学没有这样的小天地,那么你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小天地呢?

②经有自己的小天地的同学,想不想重新改变房间的颜色、物品的摆设,使自己常有新鲜感、增加生活的乐趣呢?

(2)课件演示:

(利用示范作品,引导学生分析。

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开阔思路。

引发学生发散思考,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①生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感受。

色彩、陈设、功能、特点。

②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室内设计及其优秀的学生作业。

学生之间谈感受,提出自己大胆的设计思路。

解决的问题:

看到别人的小天地对你有哪些启发。

希望自己将来的小天地应具备哪些功能和特点。

自己的小天地有什么不同,你打算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

五、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1)可独立,也可以自由结合。

(2)可先设计出草图,然后绘画表现。

(3)在环境设计时,可以考虑到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习俗以及自己的爱好特点。

(4)在设计中还应考虑到自己的房间应具有的功能和特点。

(5)要使自己的小天地实用、美观、温馨,有特点,体现出自己健康的审美情趣。

六、小结: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

(2)鼓励大胆想象的学生。

七、拓展延伸:

课件:

欣赏居室设计

欣赏不同色调的室内环境和不同风格的设计。

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意见,不断拓展思维。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2课民间面塑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应会:

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在作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

面塑常用工具:

拨子(也叫塑刀)、剪子、小梳子、擦手油等。

其中拨子使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形状似柳树叶,一头尖。

拨子一般可以用有机玻璃或旧的牙刷把制作,规格根据个人需要。

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小竹签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教师分发制作材料。

调节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面塑玩具,请同学欣赏面人玩具作品。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

课件展示:

(1)不同种类形象的面人让学生欣赏。

(2)不同种类形象的面花让学生欣赏。

(3)请同学谈谈他们的感受,想不想用彩面做个小艺术品?

今天我们就尝试着塑造一个美丽、可爱的小艺术品。

导入新课,并课件出示课题:

《民间面塑》。

3、讲授新课:

(1)出示范作,分析并讲解面塑的制作方法:

压、揉、搓、拧、剪

(2)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并分别演示用法。

梳子、牙签、牙刷、拨子等。

(3)看课件:

这些方法在实际造型中还需要灵活运用。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位民间艺人的作品,边看边想,他是如何用这些技法表现作品的?

看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找找个部分都用的什么方法制作。

(4)小组探究:

关于面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并给予讲解。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塑造你自己喜欢的形象。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指导要点:

(1)造型设计要有创意。

(2)注意色彩的搭配。

(3)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六、课堂小结,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互相欣赏浏览。

并让学生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教师概括总结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一下身边的艺术。

第3课冰棒棍玩具(步骤图略)

课业类型:

设计应用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冰棒棍用大头针组合有多种变化,当两根冰棒棍的中部固定后,若再与另一组相同组合冰棒棍的两个端固定,就成为一份游戏冰棒棍玩具的材料。

(两组以上组合也可以)

应会:

参考教材中的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根据预先的设计进行冰棒棍玩具的制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利用冰棒棍制作动物、人物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难点:

作品的新奇、牢固、美观、生动。

三、教学准备:

冰棒棍若干、大头针、胶水、彩纸、剪刀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2、导入新课:

(1)出示范作,找同学下来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兴趣。

(2)找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导入本课,并课件出示课题:

《冰棒棍玩具》

3、讲授新课:

A、小组探究学习:

通过课件进行研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1)从造型上看,这些冰棒棍玩具有什么不同?

(2)从颜色上看,这些冰棒棍玩具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课件上的冰棒棍结构像什么?

(4)这些冰棒棍玩具实用哪些制作方法?

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进行制作?

B、教师运用课件演示冰棒棍玩具的制作方法。

以四根冰棒棍为例,师生共同研讨制作步骤。

(1)摆一摆。

(2)钻眼并用大头针固定(注意要固定住,但也不能太紧,保证能活动)

(3)用染料给冰棒棍涂上漂亮的颜色。

(4)给冰棒棍添加装饰、形象。

(5)整理完成。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用你所学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新奇的冰棒棍玩具。

指导要点:

(1)设计要新奇。

(2)根据你喜欢的颜色设计出漂亮的色彩。

(3)注意安全。

(4)钻眼的时候不能用太大的力。

六、小结:

(1)展示学习作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并鼓励学生用做好的玩具表演一个节目。

(2)教师概括本课的内容,总结冰棒棍玩具的制作步骤。

七、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利用伸缩原理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事物?

(拉缩门)

(2)能不能用其他的废旧物品设计制造一个奇特的玩具。

第4课植物籽粒拼图

课业类型:

设计应用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了解用植物籽粒的色彩和适合设计稿各部分大小的籽粒拼摆,粘贴图形的方法。

应会:

掌握依据绘好的图样,选择色彩、大小适合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选择、进行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利用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难点:

作品的新颖、生动,富于美感。

三、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植物籽粒、胶水或乳胶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具准备情况,调节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2、导入新课:

出示各种植物籽粒。

提问:

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籽粒的名称吗?

说一说这些植物籽粒用什么用途?

能不能把它们变成一幅画?

导入本课,并课件出示课题:

《植物籽粒拼图》

3、讲授新课:

A、课件演示课本籽粒拼图的作品。

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1)分析这些作品,说一说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哪些内容?

(2)从造型上分析这些植物籽粒拼图作品抓住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3)从颜色上分析这些植物籽粒拼图作品有什么特点?

(4)分析每件作品,说说这些作品用了哪些植物籽粒。

是如何用这些籽粒来进行创作的?

(5)你将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这些植物籽粒创造出更精美的作品?

B、教师讲解制作步骤:

运用课件演示植物籽粒拼图的制作方法。

(1)设计画稿。

(2)在画稿上均匀地涂上胶水。

(3)选择植物籽粒粘贴在画稿上。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运用你手中的植物籽粒,粘贴出一幅美丽的拼图。

指导要点:

(1)画稿设计要简洁,概括,有创意。

(2)涂胶水要均匀,稍微多一点,注意不要涂到画稿的外面。

(3)选择植物籽粒要合理,颜色、排列要好看。

六、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互相欣赏植物籽粒拼图作品,并让学生自己谈谈在拼图中遇到的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的以及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体会。

七、拓展延伸:

根据本课的学习方法,你还能用什么材料完成漂亮的拼图,回家试着做一做。

第5课面具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学习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多风格的面具欣赏,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学习表现面具的方法。

难点:

面具的表现手法及材料的运用。

三:

教学准备:

图画纸、彩色复印纸,水彩笔、油画棒、墨汁以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藏戏和傩戏图片。

提问:

他们头上戴了什么样的道具表演?

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

它叫什么?

提问:

过去人们为什么要戴着面具进行表演?

随着科学的逐步发达,人们意识到世界上本来没有鬼,但是这种面具成为一种艺术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导入新课,并课件出示课题:

《面具》

3、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中国的面具以及外国的面具。

提问:

面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点?

用了些什么材料?

(2)小组研讨面具的特点。

(夸张手法、形式多样、富有创造性)

(3)学生交流自己想怎样设计面具?

都用哪些材料?

(4)教师利用一些学生作品分析如何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表现。

(5)师生一起讨论制作方法:

第一步:

油画棒着色,留白边。

第二步:

把纸轻轻团起来,再展开。

第三步:

用墨或者水粉把画面涂满。

第四步:

用清水冲一遍。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小组或两位同学任意选择一种方法,合作完成一张面具作品。

指导要点:

(1)形象要大胆夸张。

(2)形象要狰狞,让人看了有点害怕。

(3)注意安全。

六、小结: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作品。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概括总结本课内容。

七、拓展延伸:

除了课本上制作面具的方法,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面具?

回家自己动手做一做。

第6课  红色的画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认识三原色,并通过各种具有民间喜庆特色的物品,以及红色为主的美术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到红色的画产生的热烈、喜庆的艺术效果。

应会:

以红色为主要颜色,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表达自己 的感情。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从而更加注重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对学生探究式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

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准备:

课件、色相卡、各种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调节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2、导入新课:

欣赏自然风光、居室环境、人物服饰等图片。

(课件)

提出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绚丽多彩的世界,这中间色彩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有关色彩方面的知识。

导入本课内容。

3、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让学生说说是什么颜色。

(2)讲解什么是"原色"

红、黄、蓝三种颜色是其他任何颜色都调和不出来的,因此我们把这三种颜色称为"原色"也叫"三原色"。

这节课我们注重研究一下红色的画。

课件出示课题:

《红色的画》。

(3)展示以红色为主的图片。

(课件)

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研讨)

A、这些图片的色彩与前面的图片色彩有什么不同?

(以红色为主)你看了这些图片后有什么感受?

(热烈、喜庆、奔放)

B、这些图片中哪些物体是红色的,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是红色的或者含有红色成分的?

(出示色相卡)

C、这幅作品全部用的都是红色的吗?

(师生共同分析)

师小结:

以红色为主的画,并不不是全部都是红色的(如果都是红色的,整个画面就不美观了。

),也要有其他的颜色,但是主要的是红色的。

(4)小组讨论:

你认为都用哪些内容可以用红色的画面去表现?

应当如何去表现?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创作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

指导要点:

A、选材方面:

选择能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场面、场景。

还可以选择红色的物象来表现。

B、用色方面:

画面的颜色一定要以红色或偏红色的为主来表现,其它颜色也要有。

六、小结: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指出其作品的优点、缺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

(2)欣赏大师之作,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学习。

第7课  黄色和蓝色的画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以黄色、蓝色为主的美术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这两种颜色,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它们使画面构成的艺术效果。

应会:

试着采用各种不同的黄色和蓝色,分别画出以黄色为主和以蓝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对色彩美的认识。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和感知黄色、蓝色带给人的不同的感受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

绘画时注意主体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关系以及同类色之间的深浅对比。

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各种颜色的水彩笔,油画棒。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黄色画面和蓝色画面的图片,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黄颜色和蓝颜色的实物。

2、导入新课:

出示黄色和蓝色的两组画。

提出问题:

第一组和第二组画面有什么不同?

导入本课内容,并出示课题:

<<黄色和蓝色的画>>。

3、讲授新课:

(1)黄色和蓝色的画常常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2)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使可以用黄颜色来代表的?

哪个季节可以用蓝色代表。

一天中哪个时间以用黄颜色来代表的?

哪个季节可以用蓝色代表。

(3)出示课件:

欣赏黄色和蓝色的画

提出问题:

(学生探究并以红色为主的画联系起来讲解)

A、黄色的画为什么称其为黄色的画?

蓝色的画为什么称其为蓝色的画?

你是怎么理解的?

B、画面上都有哪些地方运用了黄色或蓝色?

这些颜色都一样吗?

(出示色相卡,认识深浅不同的黄色和蓝色。

C、画面中还用到了哪些颜色?

(4)继续欣赏:

提出问题:

A、这些画都表现了哪些内容?

B、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画,谈谈你的感受?

C、你打算怎么样去表现?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创作一幅以黄色为主或者以蓝色为主的画。

指导要点:

类同第6课红色的画。

六、小结:

(1)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指出其作品的优点、缺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

(2)欣赏大师之作,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学习。

第8课机器人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指导机器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会:

能用绘画的方法画一个机器人。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利用多种绘画用具进行绘画创作,或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

难点:

生动地表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绘画工具和多种制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调节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找学生装扮成机器人与大家见面交流。

3、讲授新课:

A、出示课件:

(1)展示机器人文字资料。

(2)展示机器人图片资料。

(3)展示表现机器人的优秀作品。

B、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观察机器人的种类和特征,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1)为什么叫机器人?

(2)机器人能做什么?

(3)机器人必须是人的样子吗?

(4)机器人是使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C、展示表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的图片。

(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机器人的科学知识,体会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提出问题:

机器人都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师概括,在各行各业中(农业、工业、服务行业、军事等)都用到了机器人,它的种类非常多。

能帮助人们做好多的事情。

D、出示课件:

讲解机器人制作的基本方法。

(手工制作和绘画的方法)

手工制作:

巧妙使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机器人。

绘画法:

用水彩笔或水粉染料完成。

E、展示学生作品:

(1)分析生活中有哪些废旧物品可以再利用?

课本上都用了哪些废旧物品制作的?

(2)绘画作品中,画的是什么内容,她是怎么样表现机器人的功能的?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用绘画或者手工制作的方法,完成一组帮助人们做事的机器人。

(也可以设计一个多功能的机器人)

指导要点:

(1)制作的时候注意安全。

(2)要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

(3)要有创新,设计要新颖。

(4)要体现出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六、小结:

展示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机器人,比比看谁的机器人本领大、谁的最神奇、谁的最实用,能为人们做好多的事情。

教师概括总结本课内容,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做的好的同学及时表扬。

第9课捏泥巴

课业类型:

手工制作课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在学生活动中,探究各种泥器物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应会:

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捏泥巴、玩泥巴,了解祖国古今的陶艺作品,激发创作欲望。

通过对玩泥巴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源泉进行创作。

难点:

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三、教学准备:

陶泥、简单的工具、陶艺作品的课件、百宝箱、收集箱。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具准备情况,,教师分发和好的泥巴,调节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2、导入新课: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出示百宝箱(百宝箱中是搜集的各种造型的生活器皿的泥塑作品。

),找学生探索百宝箱里的秘密。

(找学生从百宝箱中摸出"宝贝"。

导入本课内容,并课件出示课题:

《捏泥巴》。

3、讲授新课:

A、提问:

这些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这些可爱的造型是受了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启发?

(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这些器皿的形状、制作方法展开讨论。

教师概括总结。

B、教师示范捏泥巴的方法:

(课件出示制作方法)

压、揉、搓、捏

学生分组试一试这些方法能做出什么样的形状出来。

还可以用哪些方法?

C、课件出示各种泥塑图片学生欣赏古今各种更有创意的作品。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D、找学生说说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泥塑作品,都采用哪些方法制作?

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在自己初步的作品上进行雕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

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想象,捏一件自己喜欢的小泥塑。

指导要点:

(1)要有创新。

(2)注意方法。

(3)注意作品的功能。

(用途)

六、小结:

找同学说说你的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功能,并说出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作品,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第10课童年

课业类型:

美术欣赏课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应会:

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形式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难点:

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

童年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彩色纸等。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调节学生的情绪,准备上课。

2、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学生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

(2)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品,给同桌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3)请学生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教师小结: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幸福的。

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

《童年》。

3、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图片:

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童年生活景象。

(1)提出初步欣赏的问题:

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为什么?

(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讲解:

《端阳婴戏图》

《端阳婴戏图》画的是什么时代的人物?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画面中人物有几个?

他们在做什么?

你猜得出它们的对话吗?

《欢天喜地》

观察《欢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