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Word版含答案
第3课 囚绿记
陆 蠡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
(1)把握文意,理解题目内涵;
(2)鉴赏本文的结构、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
激趣导入
著名作家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曾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
这位作家就是陆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代表作《囚绿记》,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
(1)文章以对“绿”的感情为线索,请根据图中内容,写出表现文章线索的五个动词(限用一个字),填在图中方框内。
(2)请在图中圆圈内,填写两个体现全文主旨的二字词语。
答案
(1)①寻 ②赏 ③囚 ④释 ⑤思
(2)光明 自由
微任务活动一 把握文意,理解题目内涵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囚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绿”指常春藤。
(2)“囚绿”是为了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让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2.被囚禁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固执,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3.在第3段中,作者说:
“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
”为什么还是“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个窗朝东的房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是可以欣赏窗外的绿色。
从侧面写“绿”,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迷恋和喜爱。
4.作者在第9段插叙以前友人替他拔野草的小故事是否远离了眼前的写作对象,游离了文章主题?
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没有。
床下无意长出的芽苗也是嫩绿色的,作者一样喜欢,不予清除。
这补充说明了作者对绿的一贯喜爱,切合文章爱绿的主题。
5.在第10段中,常春藤的“固执”表现了它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表现了它对光明的向往与执着追求,也表现了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将“绿友”释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
(2)抗战爆发后,“我”被常春藤那顽强抗争、永向光明的执着精神感染,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7.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其中有何深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称其为“绿色”,然后称其为“绿友”,最后称其为“绿囚”。
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之情。
8.本文为何以“囚绿记”为题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囚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拟人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新奇生动,激发兴趣,意蕴深厚。
(3)更能显现“绿”的性格特点。
“囚绿”是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能体现出它永远向着光明,追求自由的性格。
(4)更适于表现主旨。
由“绿”的这一境遇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中华民族。
微任务活动二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内涵。
(1)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遇。
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
(2)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3)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2.下面两段话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各有怎样的作用?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一方面表达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第8段“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中,“葱茏”“猗郁”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葱茏”“猗郁”属于词语移用,本形容植物茂盛,这里用来形容爱、幸福和年华,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赞颂之情蕴含其中,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
微任务活动三 写作特色,鉴赏评价
1.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双线并进。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这一明线展开思路,铺展线索,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暗线,构思与结构相对应,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寻绿”“赏绿”是作者对“绿”极爱的真诚流露,为“囚绿”做铺垫;“囚绿”是作者爱绿之深、恼绿之切的具体表现,为“释绿”张本蓄势;“释绿”是作者升华内涵、揭示主题之关键,是文章主旨所在,为“思绿”创设遐想空间;“思绿”是作者真挚情感的集中展现,是“囚绿”“释绿”的必然结果。
2.本文叙事曲折有致,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
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其间波澜起伏。
3.象征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处于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团结起来进行反抗。
在作者的孤旅生涯中,“绿”就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
常春藤绿枝条也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
作者赞美常春藤绿枝条“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4.新奇贴切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辉添色,请结合有关语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拟人,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赋予其人的性格气质和“朋友”的身份,让人感觉亲切。
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2)如排比,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等。
通过作者和常春藤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1)从常春藤的角度,谈自我如何面对被“囚”:
①要永远追求光明和自由;②要在逆境中永葆坚韧;③在苦难中锤炼自我;④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不忘本真。
(2)从作者的角度,谈爱的方式:
①爱不是占有,是放手;②不要在爱的名义下伤害;③爱是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关怀;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助读材料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4年,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1937年8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
几年间,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
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小说《覆巢》《秋嫁》,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寓言诗》《希腊神话》。
2.背景展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被称为“孤岛文学”。
作者就是当时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写于1938年秋。
“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囚绿记》所表现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他心灵的写照。
3.文体知识——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的目的往往是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4.对陆蠡的评价
[柯灵] 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
他决不“孤芳自赏”,或者“顾影自怜”。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
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
[刘长春]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 生命真纯,节奏美好。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石般的心灵。
[巴金] 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
我们平日空谈理想,但和崇高的灵魂接触以后,我才看见了理想的光辉。
[林非] 他像李广田那样洋溢着乡野和泥土的气息,他像吴伯箫那样驾驭着优美、清丽的文笔,他像师陀那样善于倾诉忧郁和动人的故事……他的不少篇章都像涧水那样明朗和清亮,像野花那样芬芳和妩媚。
[余光中] 其实,早期的散文家里,感性散文写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数名气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却更早的一位作家——陆蠡。
5.陆蠡名句辑录
(1)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
——《光阴》
(2)音乐是银的,无声的音乐是金的。
寂寞是无声的音乐。
——《寂寞》
(3)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
我想到光阴速度的相对性,得到这样的结论:
感觉上的光阴的速度是年龄的函数……我自己在人生的象限上转过了几度呢?
犹如作茧自缚,我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这式子里面,我悲哀了。
——《光阴》
(4)那是榛榛莽莽的山,林叶的荫翳,掩蔽了阳光,倘使在山径的转弯处不用斧头削去一片木皮作个记认,便会迷路。
——《竹刀》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字词知识
(1)猗(yī)郁:
茂盛的样子。
(2)婆娑(suō):
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
(3)淅沥(xīlì):
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4)攀缘:
抓着东西往上爬;比喻投靠有钱有势的人往上爬。
(5)了截爽直: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6)急不暇择:
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7)揠(y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一、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
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赏析
作者对紫藤萝的高度礼赞,是抒情主体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深情呼唤和憧憬;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是内心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而后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总之,本文借对一株紫藤萝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深度的追求,对生命意义执着的拷问,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无限感慨。
二、
怒 绿
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
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
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
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
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
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
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
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
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
“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
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
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
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
赏析
文题用“怒”形容“绿”体现了国槐受重创后再生的绿枝条的勃勃生机,作者从国槐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怒”中,体会到美的生命是不为邪恶灾难所屈服的,它可以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去超越的哲理。
“怒”使“绿”具有了人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由物及人,托物喻理,显得自然含蓄。
这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上共同的情感特征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篇散文虽然所托之物不同,但都表达了面临困境和打击,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顽强的生命力的情感,抒发了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你对自然界这些顽强的生命力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
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方法,想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这种力气。
后来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
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么,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
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的生成吗?
它为着沐浴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钻到地面上来。
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
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作“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会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
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
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节选自夏衍《野草》)
素材点击
陆蠡说: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一方面说明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交代了自己“囚绿”的原因,有了“绿色”便有了快乐,便有了爱和幸福,也便有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华。
对生命的尊重,渗透在字里行间。
角度运用
精彩运用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陆蠡在他的《囚绿记》中说: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说明作者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象 征
课文借鉴
《囚绿记》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收复。
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思念中。
运用点拨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注意它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
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但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