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道路设计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4367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区道路设计 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区道路设计 1.docx

小区道路设计1

小区道路设计

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共7条)

二.消防车道设计

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3.消防车道设计要求

4.消防登高面设计

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

四.山区道路

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

六.道路构造设计

七.道路构造参考

八.透水路面

九.嵌草砖路面

十.丙烯酸聚氨路面

一.道路设计的一般规定:

1.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线敷设。

2.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连系畅通、安全、避免走回头路。

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车、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3.居住区内的道路应人车有序。

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规模较大的小区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

机动车道路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防行车交叉)。

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

并应设置不小于12*12(m)的回车场。

5.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并符合一下规定:

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角度不宜小于75°;

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0m;

与人行道、过街天桥、人行地道的边缘线不小于5m,若有条件的最好为30m;

距地铁出入口、公交站边缘不小于15m,若有条件最好30m;

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0m;

距立交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6.人员密集建筑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交通。

7.有货物装卸的公建应设置装卸车位。

尺寸为*(m),装卸车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响环道通行。

二.消防车道设计

1.应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高层工业与民用建筑;

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甲类库房;

2.宜设环形消防车道的建筑:

超过3000座位的体育馆;

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

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展览馆;

一座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甲、乙、丙类库房;

一座占地面积超过1500㎡的乙类库房;

当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

3.消防车道设计的要求

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

转弯半径轻型车不应小于9-10m,重型车不应小于12m。

与城市道路丁字路或十字路交接处≥9m。

消防车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

消防车通行的道路上空,≥4m处不能有障碍物影响消防车通行。

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最大坡度≤10%,坡度≥9%时,其车道长度不宜超过150m。

适宜坡度应<7%。

供消防车停留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3%。

登高操作面地面坡度≤2%。

环形消防车道至少有两处与其他道路连通。

尽端式消防道路应设回车场或回车道。

多层建筑群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2*12(m),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5*15(m),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18(m)。

当建筑物(不论多层或高层)沿街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有环形消防车道的高层建筑可不设穿过建筑物的的消防车道。

但沿街建筑应设联通街道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超过80m。

建筑物(不论多层或高层)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应避免与铁路平面交叉,如必须平交时,应设置备用车道,两车道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车的长度。

消防车可利用公交道路,但应符合消防车道与建筑物距离的要求。

利用街区道路作环形消防车道时,两条车道的间距不宜超过160m。

消防车道与建筑物的距离“S”,高层时大于5m,其余≥3m,登高面宜5m≥S≤10m。

附:

深圳市消防相关管理办法【】

最大坡度≤10%,坡≥9%的车道长不应超过150m。

登高面车道宽≥6m,坡≤2%

转弯半径(内径)≥12m。

(高层)

操作面内边距建筑物高层主体外墙间距:

H=24~30m距离8-9m

H=30~35m距离7-14m

H=35~40m距离8-13m

H=40~45m距离9-12m

≥45m距离10-11m

建筑物距登高面边建筑越高越应靠近。

大型体育建筑消防车道不能靠近建筑物时应采用如下措施:

a.直接开入建筑物内部;b.从平台下部空间靠近建筑物主体;c.到达平台上部以接近建筑物主体;d.在平台上设置消火栓。

消防车道路面荷载与消防车型号重量有关。

高层建筑使用的大型车,最大载重为(标准荷载20KN/㎡)。

设计中考虑的最大载重量需与当地主管部门商定。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重的压力。

4.消防登高面设计

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长度直接落地,或仅布置高度小于5m,进深小于4m的群房。

登高面的面宽宜连续计算,确有困难时,可累加计算,但累加次数不应超过2次。

当建筑物凹入部分的进深不超过4m,该凹入范围可计入1/4周长作登高面。

当凹槽长度不超过2.5m时,该凹槽可不计入建筑周长边总长度。

(周边长度越长,登高面应越长)

在登高面范围内必须有直通室外的的楼梯或出口。

登高面处,消防车道宽应≥6m,当确有困难时,可利用绿化带做登高面,但绿化带下应铺设硬地,并能承受消防车30t的重量(隐形消防车道的路基同此要求)。

登高面范围内不能不知停车场、建筑小品、树木等妨碍消防车运作的设施。

登高面处,消防车地面坡度宜≤9%。

三.基地内道路的技术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1.居住区道路纵坡:

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道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如下:

机动车:

纵坡≤8%且L≤200m。

多雪严寒地区≤5%且L≤600m。

非机动车:

纵坡≤3%,L≤50m,多雪严寒地区≤2%,L≤100m。

步行道:

最大纵坡≤8%,多雪严寒地区≤4%。

2.基地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车行道相接,最大纵坡值为8%时,车速限定在20-30km/h.

3.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困难地段,道路纵坡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于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

4.当地形高差大,其道路纵坡在10%以上,且坡长超过30m时,应在道路一侧设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少于3级,梯道没升高-1.5m宜设宽不小于1.5m的休息平台,梯道连续升高5m时,应设置转折平台,宽≥梯道宽,并在坡道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5.居住区各级道路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人行通道纵坡不宜大于%。

在人行通道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6.道路横坡:

机动车、非机动车为,人行道为。

7.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及沿墙停车宽度: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级道路路面宽度宜为6-9m。

建筑控制线之间需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级道路宽3-5m。

设管线的不小于10m,无管线的不小于8m。

宅前路2.5m。

道路单侧或者双侧设人行道路,人行道宽不宜小于1.5m,其他地段不宜小于0.75m。

基地通行轮椅坡道的宽度不小于1.5m。

居住区活动中心无障碍设计通道宽度为2.5m。

道路最小转弯半径:

小汽车为6m,大型车(车长8-9m)为10m,消防车为12m。

沿墙停车(垂直停车时),停车带与道路总宽度宜为12m(7+5=12)。

8.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道路级别

与建筑关系

居住区级

小区级

组团及宅前

建筑物面向道路

无出口

高层

3m

2m

多层

有出口

5m

2.5m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

2m

1.5m

多层

围墙面向道路

1.5m

1.5m

1.5m

四.山区道路

1.山区道路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对挖方做护坡处理。

2.主干道宜在平缓坡地或谷底。

道路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坡度。

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加短距离的缓坡的纵线型。

次干道可采用比较大坡度。

山区道路线型宜采用迂回敷设或其他特殊处理,以降低道路坡度。

3.车行道与人行道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4.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

坡度宜为3%以下,达3%时,连续行距应<50m。

5.山区道路可根据不同地形,采用不同标高的道路断面,尽量节约土石方。

五.公园园路设计《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公园路宽宜按下表执行:

园路级别

陆地面积(hm2)

<2

2-10

10-<50

>50

主路

-3.5m

-4.5m

-5.0m

-7.0m

支路

-2.0m

-3.5m

-3.5m

-5.0m

小路

-1.2m

-2.0m

-2.0m

-3.0m

2.园路线型应与地形、水体、建筑物、植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想成完整的风景构图。

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人的行为规律。

3.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小于3%。

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

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做防滑处理。

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

楼梯的适宜坡度23-38%,接近45°。

4.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的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设台阶。

梯道台阶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45°-60°之间)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设施

5.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

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

园路在险要地段应设安全防护设施。

6.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

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

应根据路段行程,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息的场所及护栏设施。

7.公园出入口及主要园路宜设置无障碍通道。

六.道路构造设计

1.路面构造为面层、基层、垫层和土基。

面层:

为直接承受外部作用的结构层,有一层或数层组成。

面层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与温度稳定性。

景观建筑路面面层种类繁多,应根据功能和景观要求合理的选用面层。

基层:

路面的主要承重部分,和面层一起把荷载作用力传至土基。

基层由一层或数层组成。

一般上基层应采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

底基层可就地取材。

垫层:

为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

在土基水、温状况不良时,用以改善土基的水、温状况,提高路面结构的水稳定性和抗冻游能力,并扩散荷载,以减小土基变形。

垫层厚度可按当地经验确定,一般宜≥150。

土基:

即路基。

地面垫层应铺设在均匀的密实的地基上。

对淤泥、冲填土及条填土等软弱地基,应根据生产特点、使用要求、土质情况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利用与处理,使其符合建筑地面的要求。

2.路基设计的原则与规定: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

路槽底面土基设计的回弹模重宜≥20mpa,特殊情况不得小于15mpa,否则应采取提高土基强度的措施。

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

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经验按有关规范设计。

(多向掌握更多办法)

3.路基土压实要求:

填挖

类型

深度范围

(cm)

压实度(%)

快速路及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0-80

95/98

93/95

90/92

>80

93/95

90/92

87/89

挖方

0-30

95/98

93/95

90/92

表中分子为重型击实标准,分母为轻型击实标准。

表中深度范围均由路槽底算起。

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达不到上述要求时,近期铺筑路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