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3459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0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书教案蓟州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年级:

九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章(单元、Module)

第1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概念判断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并掌握化学学科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

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烧杯、玻璃片、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蜡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引入新课

 

从身边的变化入手,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液态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倾听、体验。

环节二

1、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

2、化学变化概念的形成

3、两种变

化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演示实验:

1.水的沸腾;2.胆矾的研碎。

问题情境: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问题情境: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演示实验: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4.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问题情境: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问题情境: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以蜡烛燃烧为例总结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演示实验:

蜡烛的燃烧)。

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并得出物理变化的概念。

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

学生思考回答,并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并总结。

环节三

归纳总结

两种变化的定义、特征,或常伴随的现象、判断。

学生倾听、笔记。

环节四

练习

课堂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作业设计

1、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各5个)。

2、教材第10页的1、2、3题。

教学反思

本堂课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应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课题一空气

第二章(单元、Module)

第1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过程与方法:

认真分析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取其精华,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复习应用第一单元所学探究实验的步骤,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尝试自己捕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科学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方法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无穷魅力。

(2)从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方法的崇尚,逐步过渡到自觉地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失败原因。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

集气瓶、烧杯、药匙、带导管的橡胶塞、弹簧夹;红磷、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但是它看不见摸不到,那你如何用实验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呢?

【演示】投影PPT展示本节课标题。

设疑,激发设计实验的兴趣。

环节二

内容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

【引导】阅读课本P26,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演示】大屏幕投影PPT:

拉瓦锡、舍勒和普利思特里三位科学家对空气成分探究实验的对比,不同的科学态度与不同成就的对比。

【提问】1.拉瓦锡用于消耗氧气的药品是什么?

换其他的药品行不行?

2.整个装置及反应原理是什么?

3.这个实验为什么做了12天?

【提问】你们觉得拉瓦锡实验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吗?

【提问】你们能否设计一个经过改进的实验呢?

(教师适当在原料和原理上给予提示)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科学态度与所取得的不同成就是有关系的。

培养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为下面尝试改进拉瓦锡实验奠定理论基础。

环节三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2-1

按照教材上图2-3连接好装置。

1.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为什么?

2.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3.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

【提问】假如实验中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

,请分析原因。

【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4.火焰熄灭时,氧气可能没有被消耗完,只是不足以维持燃烧了。

【提问】假如实验中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大于空气体积的

,请分析原因。

【归纳】

1.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速度太慢;

2.弹簧夹没夹紧会让热空气溢出。

【讲解并板书】空气的成分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起到降温的作用。

2.燃烧匙中放较多量的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被充分消耗掉。

3.①防止导致瓶内部分空气受热迸出;②防止红磷燃烧过多,不能将绝大部分氧气耗尽;③防止白烟污染空气。

4.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

猜想、讨论(提示学生按照操作要点逐一分析)。

猜想、讨论,代表回答。

记录

氮气78%(约4/5)

氧气21%(约1/5)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增强记忆。

环节四

小结

空气的组成

环节五

练习

课本P32页的1、4题。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二、空气的成分及含量

按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

由多种物质组成

作业设计

课本P32页2、3、5、6题。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到科学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

在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此实验是模拟科学家的实验,有部分学生进入误区。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年级:

九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课题一空气

第二章(单元、Module)

第2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理性质的概念,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观察图示,分析讨论,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现象推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

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空气的成分是什么?

展示空气成分图形。

【讲解】从展示的空气成分图形看,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三、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PPT展示混合物与纯净物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常见的例子。

【复习提问】

在上一节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中,能看到什么现象?

【提问】“红磷火焰熄灭时还残存一些红磷,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原空气总体积的

”通过这些现象,你能推出氮气具有哪些性质吗?

【归纳总结】

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氮气不溶于水;

3.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口答。

观察图形,思考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记忆新概念,按概念举例。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氮气的性质。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从视觉效果上,使学生对纯净物与混合物有一个直观感觉,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复习巩固,

引入新课。

通过讨论引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过渡】空气中除了氮气还含有其他物质,它们都有相应的用途。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氧气

2.氮气

3.稀有气体

五、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空气污染的原因

有害气体

烟尘

2.空气污染的危害

3.保护空气

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小结口答。

性质:

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

可助燃,化学性质较活泼。

用途:

1.潜水、医疗急救。

2.炼钢、气焊、气割。

3.化工生产。

4.宇宙航行。

用途:

1.化工原料(硝酸、化肥)。

2.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3.医疗麻醉。

4.超导材料。

引导学生看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养成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

用作保护气、制氮肥

3.稀有气体:

用作保护气、霓虹灯

二、保护空气

1.污染物:

有害气体和烟尘

2.危害:

3.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作业设计

完成质量监测课题1

教学反思

本堂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中对保护空气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年级:

九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课题二氧气

第二章(单元、Module)

第1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对比分析的方法;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学科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

酒精灯、镊子、玻璃片、燃烧匙、细铁丝、火柴;木炭、澄清石灰水、一瓶纯净的氧气、硫、蒸馏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意图

环节一

氧气的检验

展示一瓶气体,创设问题情境:

集气瓶中装的是什么气体?

作出猜想并且说说验证的方法。

确认检验氧气的方法,复习氧气的用途。

思考、表述,

学生亲自上讲台检验。

环节二

氧气的物理性质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请归纳:

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先予以肯定,再追问:

氧气一定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吗?

播放液氧视频。

总结完善物理性质并规范的表述物理性质。

介绍氧气的溶解性。

提问:

哪些用途可以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提问:

具体哪些物质能和氧气发生反应?

总结回答:

无色、无味气体。

观看、思考、聆听。

深刻理解:

条件对物质的颜色、状态的影响。

聆听、记笔记。

思考。

思考、回答。

环节三

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指导现象的观察、示范现象描述、产物检验的方法和要点。

演示改进实验:

向集气瓶中持续通入氧气,保证实验观察到白光。

提问:

为什么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演示实验2-3:

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请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对比木炭与氧气反应的装置异同。

提问:

反应前向瓶中加水的作用是什么?

追问:

为什么提倡使用脱硫煤?

演示实验2-4:

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实验完成后,针对实验操作、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等提出你的问题。

指导、协助。

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问:

如何区分氧气、空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

细致对比观察。

认真思考、记笔记。

回答。

体会氧气浓度不同,现象不同。

细致对比观察、模仿描述现象、记笔记。

结合实验现象以及老师的提示思考、回答。

记笔记。

知识拓展:

记笔记、理解。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针对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疑问、记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对比总结木炭、铁丝、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文字表达式,找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3条以上)。

教学反思

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年级:

九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课题二氧气

第二章(单元、Module)

第2课时

共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和缓慢氧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魅力,体会氧化反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化合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引入新课

复习氧气的性质。

提问:

目前你知道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反应?

分类总结,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补充、完善反应。

提问:

如何将上述反应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同学交流。

总结反应。

两位同学板书。

思考。

环节二

化合反应

总结分类依据的选择角度。

提问:

这些反应有哪些相同之处?

根据回答,总结化合反应的定义、概念的内涵等。

举例分析,判断反应类型。

提问:

这些反应还有其他共同点吗?

总结回答。

思考、聆听、记录。

思考、深刻理解概念。

环节三

氧化反应

依据回答,总结氧化反应的概念。

进一步讲解概念中“氧”的含义,举例说明,帮助理解概念。

记笔记、思考。

环节四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

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

总结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的差异,得出缓慢氧化的概念。

例举生活中典型的缓慢氧化反应,对氧化反应进行分类。

分析:

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

分析:

所有的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吗?

得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关系,图示表示。

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多变一”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

 

作业设计

布置作业

1.教材第36页的1~4题。

2.在作业本上总结问题。

教学反思

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年级:

九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课题三制取氧气

第二章(单元、Module)

第1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原理和实验装置;了解在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优化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与实验装置的选择。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

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水槽、酒精灯、火柴、棉花、木条、集气瓶等;高锰酸钾、蒸馏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

潜水、航天活动中氧气的供给,家中有病人急救,鱼池中的鱼大量死亡的急救。

两种生活情景中的获得氧气的方式。

分析药品的成分特点。

关注情景中氧气的用途,激发研究兴趣。

小组讨论情景中获得氧气的方法,补充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环节二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种制备方法及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选择药品的原则。

分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

对比生活中制氧原理,找到异同点,初步理解选择药品的原则。

聆听、记笔记。

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

环节三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

展示常用仪器,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装置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指导学生依据反应物的溶解性及密度选择收集装置。

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学习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

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固热型装置,明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小组讨论,分析得出收集装置,明确收集装置的选择方法。

环节四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演示实验2-5: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边演示边说明注意事项及要求。

设问: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何检验?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如何验满?

观察、记笔记。

思考、分析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小组交流,得出检验和验满的区别和联系。

环节五

小结与反馈

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方法。

思考、总结、提升、完成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2.实验装置:

3.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4.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

1.教材41页的2(3)、42页的3题。

2.依据反应原理尝试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分析对比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异同。

教学反思

本堂课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本堂课内容稍多,可能会托堂。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

年级:

九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课题三制取气体

第三章(单元、Module)

第2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认识分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式学习,体验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实验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

试管、药匙、木条;二氧化锰、5%过氧化氢溶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催化剂作用探究

引入:

根据生活中用氧来乐制取氧气的信息写出文字表达式。

设问:

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出氧气,但是在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要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什么,起什么作用?

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的作用

①只有二氧化锰;

②只有过氧化氢溶液;

③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④结束后继续加过氧化氢。

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含义。

回顾已学知识,书写文字表达式。

引发新的思考、质疑,引起探究兴趣。

观察、对比实验,找到异同点,完善实验设计,得出实验结论。

将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以致用。

聆听、记笔记,找出催化剂定义中的重点。

环节二

多种制取氧气原理的装置的选择与对比

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文字表达式的特征,得出分解反应概念。

指导学生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分析、对比,找出共同特征,得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区别。

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固热型及固液型装置,明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环节三

工业制取氧气

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聆听、记笔记,分析变化过程。

环节四

归纳总结

思维导图完成本课题的知识结构图,总结、提升、完成反馈练习。

思考、总结、提升、完成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课时2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分解反应

1.定义:

2.公式:

AB→A+B“一变多”

三、工业制法:

1.原理:

根据各成分沸点的不同

2.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作业设计

1.教材41页1、2

(1)、2

(2),42页的2(4)、4题。

2.查找实验室制氧气及工业生产中的常见催化剂,分析催化作用。

教学反思

本堂课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

充分体现了新的。

催化剂是本节课的难点,应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

年级:

九学科:

化学教师姓名:

杜林桐日期

课题名称:

分子和原子

第三章(单元、Module)

第1课时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