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3392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

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八届“文化讲坛”实录

余秋雨

(1)从十九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比较着名的也有一百多条。

我们现在有条件跳出各个学术流派的争议,在一般意义上来描述一下文化是什么了。

(2)我们总是把人类最早在地球上活动的遗迹说成是“文化”,例如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等等,因为那里出现了人在自然界的创造。

后来文化的高度成熟,也一直伴随着人在创造中的发展和选择。

因此,说大一点,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一切痕迹;说小一点,则是不同人群对于各种痕迹的选择方式。

(3)这种选择方式因不断延伸而积累成历史,文化也就成了历史对后人的一种设计。

这种设计,主要体现为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

相比之下,精神价值更值得研究。

(4)历史对我们的设计,并不是留在历史学家的着作中,而是留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

(5)我们当然有权利突破历史对我们的设计,但首先应该了解这种设计。

了解这种设计,其实也就是激活我们的记忆,认识我们自己。

只不过,历史太长,设计太多,记忆太乱,我们必须首先找到其中的大框架、主巷道,否则就会迷失在历史的原始森林中。

(6)要说中华文化的重大记忆,我必须讲述一件真实的往事。

(7)十九世纪后期,中华文化遇到了毁灭性的灾难。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亲自考察过世界各大古文明陨灭的废墟,知道一种文明面临陨灭的种种迹象。

你看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先是两次鸦片战争,再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焚烧圆明园,后来又遇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军事上的一连串可怕失败带来了文化上的绝亡心理,中华文化在当时不仅对远来的列强毫无招架之力,而且对声息相通的近邻也完全束手无策。

后来,连八国联军都占领了首都,所有的侵略者都抱有明显的瓜分中国领土的企图,而且眼看就要实现。

(8)领土像一个盘子,文化像是装在盘子里的水,盘子被瓜分成了碎片,水还盛得住吗?

盛不住,只能成为一种流亡者文化,但中华文化的本性与犹太文化和吉卜赛文化完全不同,是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一旦流亡,就失去了魂魄。

(9)眼看着高山将崩、大厦将倾。

蹊跷的是,恰恰就在十九世纪最后一年的深秋,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从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而他,又正巧是“京都团练大臣”,承担着联络义和团、保卫首都北京的责任。

在他发现甲骨文后才几个月,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清廷西逃,他这个首都防卫长官不愿成为侵略者的俘虏,又不甘擅离职守,就壮烈自杀。

先是吞金,再是喝毒,都没有立即死亡,便采取第三种自杀方式———投井。

他几乎是把官员的自杀方式、市民的自杀方式和农夫的自杀方式轮了一遍,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

我曾评价,这位金石学家是中华民族真正的“金石”,这位“龙骨”的发现者是中华文化真正的“龙骨”。

(10)我最注意的是,为什么恰恰让这位首都沦陷时的防卫长官发现了甲骨文?

我想用艺术的语言说,这是祖先在冥冥中要让后代在灭亡前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

甲骨文,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具体、完整的商代,而商代又是那么伟大。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连孔子、司马迁也由于没有见到过甲骨文而对商代不太了解,而这居然被临近毁灭灾难的现代中国人感知了。

几乎在发现甲骨文的同时,又发现了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

请大家想一想,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一个活生生的起点———商代和一个活生生的高峰———唐代,同时出现在国破家亡的中国人面前,意味着什么!

(11)我有一个比喻:

一位武士在备受欺凌之后终于奄奄一息地倒下了,但就在此时,他突然听到了美丽而响亮的童年的歌声。

他浑身一抖,踉踉跄跄地站起身来。

(12)这就是说,激活一种重大的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

文化的灭亡,从失去记忆开始。

只要唤醒一种记忆,也就是唤醒了一种文化。

但是,这种记忆必须是重大的,而不是琐屑的。

就文化记忆而言,清代的考据学派相当发达,考据出来的历史文化非常细密,却无法产生一种巨大的惊醒之力和拔擢之力。

(13)那么,我们也就把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吧。

商以前的夏,或者更早的时代,还要等待今后的考古发现。

1、用文中一例阐明你对文化“说小一点,则是不同人群对于各种痕迹的选择方式”的定义的解释。

(2分)

2、从选文看,第(7)段中“一种文明面临陨灭的种种迹象”表现在哪里(2分)

(1)

(2)

3、第(11)段奄奄一息的武士听到了“童年的歌声”的比喻义是:

(3分)

4、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文化与历史的关系密切,文化延伸积累成历史,历史又通过文化对后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B.文章详述首都防卫长官王懿荣自杀的过程,是为了突出这位金石学家的民族气节和操守,而这正是中华重大文化记忆能被激活的前提。

C.写清代考据学派发达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从民族振兴的角度来看,要激活的文化记忆应是重大的而非琐屑的。

D.本文体现了博雅的文化内涵中饱蘸着的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语言新颖鲜活,亦庄亦谐。

5、作者说“把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的原因是:

(4分)

(1)

(2)

6、作者认为“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第一个重大的记忆”,你认为中华民族还有哪些应该选择的记忆?

试举一例,并简述理由。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13分)

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本家哥说,不赖吧?

强说,不赖。

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

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

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

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来过,他已成了个水人儿。

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

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

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

强说,你不行。

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

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

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

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

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淡一项合作项目。

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

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

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0K”。

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

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

所有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

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

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招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高等教育?

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

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

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你母亲接来吧!

7、本文主要写了强的三件事,请概括这三件事。

(3分)

(1)

(2)

(3)

8、本文写高考落榜生强的成功经历,题目却为“高等教育”。

通观全文,作者用此题目的作用在于。

(3分)

(1)

(2)

(3)

9、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对强的外貌、心理未作描摹,对话采用他人讲述的方式来间接表达,去掉了一切虚饰,只留人生的本真,较好地表现了人性的本质。

B.本家哥所说的“良心”和强所说的“良心”,他俩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人应该做好自己应做的事。

C.强拒绝了带他进城的本家哥求职的要求,体现了他不徇私情。

D.小说立意新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强,总是记住妈妈的教导,力争做好自己的事,赢得人们的一致称赞,说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E.谈判之后,强邀请外商共进晚餐,外商为什么“迟疑”呢?

他是怕吃了人家的嘴软,中了强的圈套。

后来看到强的晚餐简单,不像套他的样子,就高兴地签了合同。

10、第5节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

(3分)

三、阅读诗歌,回答11—13题。

(6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诗。

(1分)

12、第1、2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2分)

13、有人说这首诗的第3、4两句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四、名句默写(6分)

14、

(1),山色有无中。

(2)明月松间照,。

(3),潭影空人心。

(4)潮平两岸阔,。

(5),天涯共此时。

(6)念天地之悠悠,。

五、阅读下文,回答15-19题。

(15分)

戆子记

梅庄主人在翰林。

佣仆三:

一黠、一朴、一戆。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

“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

”黠者应声曰:

“有。

”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

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

“胡为来哉?

”黠者曰:

“奉主命。

”戆者厉声曰:

“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

”挥拳逐去。

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

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朴者再沽。

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

“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

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

”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

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

“不吉!

”主人怒,命仆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

“仆尝闻主言:

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

”主人迁怒曰:

“尔欲沽直邪?

市恩邪?

”应曰:

“恩自主出,仆何有焉!

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

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蹋,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

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

主亦沽直而为之乎?

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

”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

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

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

“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仆愿往!

”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

于是主人喟然叹曰:

“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

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

(2)天寒,瓶已罄

(3)主人强颔之

(4)仆效愚忠

16、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

//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

B.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

//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

C.甘迁谪以如归//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D.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2)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

18、本文重在表现“戆子”的形象特点。

(2分)

19、本文为了传神地表现戆子和黠者的人物性格,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对此加以简要分析。

(3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20-24题。

(13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②,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

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彗④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⑤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鸣呼!

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释:

①庭实:

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

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②殄瘁:

枯萎凋谢的样子。

③篚:

竹制的盛器。

④彗:

扫帚。

这里作动词。

⑤封:

培土。

20、作者以竹的□□、□□、□□、□□的特点比喻君子之德。

(2分)

21、庭院中的竹子“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分)

22、“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2分)

2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B.相国死了以后,他的故居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本文以“竹似贤”一句,统领全文,娓娓道来。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详实丰富。

E.作者在长安的居所,原是关相国私人住宅的东亭。

F.“见贱俗人之目”意思是,被低贱的俗人所见。

24、文中说对人才要“异之”,“异之”的意思是。

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

(3分)

七、作文(30分)

有位旅客在一个小站下了火车。

他向站长问道:

“听说此地有两家旅馆,请问我住哪家旅馆好些?

”“实话告诉你,”站长说,“不论你去哪家,你都会后悔你没有去另外一家。

”站长的幽默,旨在说明两家都很差。

可无意中却泄露了天机:

选择,永远都是令人遗憾的。

阅读上面一段文字,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我们的祖先以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为依托选择了农耕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中华农耕文化。

(或,吉卜赛民族没有自己的祖国领土,流浪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其民族的流亡历史。

2、军事上的接连重大失败导致人民文化的绝亡心理;领土的被瓜分,文化失去魂魄。

3、激活一项重大的文化记忆。

中华民族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铁蹄下,面临灭顶之灾时,甲骨文的发现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精神得到振奋和鼓舞。

4、D(“亦庄亦谐”有误)

5、

(1)从历史来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终于有大量文字可以印证的起点;

(2)在民族面临巨大灾难时,甲骨文的出现唤起了人们的一种文化记忆,使灾难中绝望的心理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振奋。

6、参考示例:

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的时代。

二、

7、

(1)雨夜主动抢救仓垛;

(2)用人不徇私情;(3)高尚人品打动外商。

8、

(1)造成反差,形成对比;

(2)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3)歌颂强的母亲的伟大。

9、B、E(B本家哥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该知恩图报,强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该做好自己应做的事。

E外商是看到强的为人真诚,作风踏实才感到放心而高兴地签了合同。

10、那种东西”是指强身上体现出来的敬业、忠厚真诚、勤俭质朴、自尊等品格。

.①强对本家哥说要瞧得起自己,体现了他的自尊。

(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时,用汉语而不用英语,体现其自尊,或民族自尊,或爱国心等)②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体现了他的勤俭,爱惜财物。

③暴风雨中主动加固被掀起的蓬布,体现了他的敬业,忠于职守。

④老板要为他加薪,他说他只是看看他修补的蓬布牢不牢,体现了他的诚实。

⑤他拒绝了带他进城的本家哥求职的要求,体现了他不徇私情。

⑥面对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的人不服,没有打击他们,而是说服他们,体现了他胸怀宽广,团结能人共事。

(能答出3点即可。

三、

11.律诗、五言律诗、近体诗、今体诗

12.首联在全诗中起统率全篇、照应标题的作用。

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缘由。

13.参考答案:

①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

②“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

③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任选其一)

(答a呼应标题。

“掬水月在手”呼应标题中“夜月”二字,而“弄花香满衣”则呼应“春山”。

或b从结构上看,该句承上启下。

“掬水”句承首联“夜”,“弄花”句承首联“春”;下启颈联,乃流连不舍之因。

得1分)

四.

14.

(1)江流天地外

(2)清泉石上流

(3)山光悦鸟性

(4)风正一帆悬

(5)海上生明月

(6)独怆然而涕下

五.15.

(1)禀告,告诉

(2)尽(3)点头(4)奉献,献出

16.C

17.

(1)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却很记恨他。

(谢、衔)

(2)没多久,(主人)奉命戍守边疆,出牢来整理行装。

(戍、省略句)

18.耿直忠诚、犯颜直谏

19.戆子和黠者之间的对比;黠者前后行为的对比;主人态度的前后对比(三点各1分)

六.

20.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21.“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

22.表达了作者在改变竹子的生长环境后,看到竹子优雅姿态的愉悦心情。

23.C、E

24.要看出贤才的独特之处。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重视的思想,他希望统治者(任用贤才的人),要重视人才的选拔,不要埋没贤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