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332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 2.docx

针灸学第三十讲皮外2

新 疆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

编号:

34

课程名称

针灸学

专 业

中医医疗

班 级

主讲教师

苏菲娜

计划时数

2学时

专业层次

本科

专业技术职称

助教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治疗各论

第三节皮外科第四节五官科病症

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熟悉掌握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了解乳癖、肠痈、痔疮、疝气、肘劳、丹毒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痤疮、斑秃、鼻渊、口疮等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为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等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难点为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等病症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教学内容

更新情况

1、重点讲授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了解乳癖、肠痈、痔疮、疝气、肘劳、丹毒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痤疮、斑秃、鼻渊、口疮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3、重点病证结合临床病例讲授

教学方法

组织安排

课堂讲授为主。

1、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3—5分钟;2、对风疹、疔疮、痄腮、乳痈、扭伤、腱鞘囊肿、目赤肿痛、麦粒肿、耳聋耳鸣、牙痛、咽喉肿痛、近视等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40分钟左右;3、对乳癖、肠痈、痔疮、疝气、肘劳、丹毒扁平疣、神经性皮炎、痤疮、斑秃、鼻渊口疮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40分钟;4、小结3—5分钟;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材

和参考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

《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问对》《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针灸临床杂志》

集体备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同意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乳少、阴挺、小儿脑性瘫痪、小儿食积、小儿惊风、遗尿、疳积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乳少、阴挺、小儿脑性瘫痪、小儿食积、小儿惊风、遗尿、疳积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乳少、阴挺、小儿脑性瘫痪、小儿食积、小儿惊风、遗尿、疳积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第三节皮外科病证

一、风疹

一、定义

风疹是以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片,成块的风团为主症的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又名“瘾疹”,时隐时现。

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风疹属现代医学之“荨麻疹”。

二、特点

发病原因多由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遏于肌肤所致。

或体质素虚;或食用鱼虾荤腥食物,以及肠道寄生虫等,导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使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之间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致病原因甚多,发病机制复杂,但其主要因素是机体敏感性增强,皮肤真皮表面毛细血管炎性病变、出血和水肿所致。

三、辩证分型

1.风邪外袭发病迅速,全身搔痒,皮疹形状、大小不等,呈淡红色或白色,边界清楚,此起彼伏,兼见身热、口渴、咳嗽、肢体酸楚等症。

2.胃肠积热在发皮疹的同时,伴有发热、脘腹胀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

四、治疗

1.针刺法

治则:

疏风清热,活血和营。

处方:

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

方义:

本病为风邪遏于肌表,曲池、合谷同属阳明,善于疏风清热;血海、三阴交属足太阴,主血分病,调营活血;膈俞为血之会穴,活血祛风,诸穴共奏疏风和营之功。

随证配穴:

呼吸困难配天突,胃肠不适配天枢、大肠俞。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皮肤针法

选穴:

风池血海夹脊(胸2~5,骶1~4)。

方法:

沿经轻叩,每日1次,每次叩打20min,穴位处重叩至点状出血。

3.耳针法

选穴:

肺肾上腺枕神门胃

随证配穴:

乳食内积配中脘,脾胃虚弱配胃俞,呕吐配内关。

操作:

毫针刺,乳食内积用平补平泻法,脾胃虚弱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皮肤针法

选穴:

脾俞胃俞华佗夹脊(第7—17椎)

方法:

轻轻叩打,每日1次,每次叩打20min。

 

二、疔疮

一、定义

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外科疾患。

本病以发病开始即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

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而有“人中疔”、‘虎口疔”、“红丝疔”等名称。

现代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

二、病因病机

多因肌肤不洁,铁木刺伤而妄施外挑挤压,以致火毒乘隙侵袭,邪热蕴结肌肤;或因恣食膏粱厚味和酗酒等,以致脏腑蕴热,毒从内发;若毒热内盛则流窜经络,内攻脏腑则属危候。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三、辩证分型

本病初起为毛囊口脓疮隆起是圆锥形的炎性硬结,状如粟粒,其色或黄或紫,有红、肿、热、痛,数日内硬结增大,疼痛加剧;继而形成脓肿而硬结变软,疼痛减轻,溃脓后脓腔塌陷,逐渐愈合。

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称“红丝疔”。

如见寒战、高热、神昏、谵语、头痛、呕吐为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疔疮走黄”。

四、治疗

1.针刺法

治则:

清热解毒,行气和血。

处方:

身柱灵台合谷委中

方义:

督脉统率诸阳,故泻身柱、灵台以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疔疮之经验穴;阳明多气多血,取合谷以清泄阳明火毒,委中为“血”,刺血以清泄血热。

随证配穴:

根据患部所属经脉,循经配穴,如生于面部,属阳明经者,配商阳、内庭,属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

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

高热配十宣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神昏配人中、中冲、内关。

红丝疔可从红丝止点沿红丝向起点点刺,泄其恶血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挑治法

选穴:

脊柱两旁寻找丘疹样阳性点,或取心俞、脾俞等。

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针挑取白色纤维样物,每次取2~4处。

3.隔蒜灸法

选穴:

阿是穴

方法:

将蒜片置于疖肿上,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灸之,每一疖灸3—10炷,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轻者灸3~4次痊愈,为防止复发应灸完1个疗程,重者一般需2个疗程。

五、注意事项

1、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2、疔疮走黄,症情凶险,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转外科处理。

 

三、痄腮

一、定义

痄腮,又名“蛤蟆瘟”,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二、特点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好发于5—9岁儿童,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

绝大多数可获终生免疫,也有少数反复发作。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

三、病因病机

本病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挟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失于疏泄,结于腮部所致。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并发少腹痛、睾丸肿胀。

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

四、辨证分型

1.温毒在表一侧或两侧耳下,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漫肿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轻度不适,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热毒蕴结腮部热疼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高热,烦躁,头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咽痛,睾丸肿痛,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五、治疗

1.针刺法

治则: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

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方义:

本病患部属少阳经,治宜清泄少阳经郁热为主。

取颊车、翳风宣散局部气血之郁滞;外关配合谷既能疏风解表,又可清热解毒;关冲点刺出血利少阳气机,可奏清热消肿之功。

随证配穴:

温毒在表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配商阳、曲池,睾丸肿痛配太冲、曲泉,惊厥神昏配人中、十宣。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点刺出血,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选穴。

耳尖对屏尖面颊肾上腺

方法:

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强刺激,每次留针2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

3.灯火灸法

选穴:

角孙

方法:

单侧者取同侧,双侧者取双侧角孙,先将穴处头发剪去,常规消毒,用灯芯草蘸植物油点燃快速触点穴位,闻及“叭”的响声,立即提起。

一般灸治1次即可消肿。

如未完全消肿时,次日可重复1次。

本法可以预防腮腺炎。

 

四、乳痈

一、定义

乳痈系指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征。

二、特点

多发生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发病多在产后2—4周,未分娩时、非哺乳期或妊娠后期也可仍见本病。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三、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忧思恼怒,肝气失于疏泄;或过食肥甘厚味,胃腑积热,致使肝气、胃热相互郁结,经络气血蕴热阻滞,结肿成痈;或因产妇乳头皴裂,乳汁不能吸尽而结,或因产后虚弱外邪易于侵入;或因乳汁壅滞;或因胎气旺盛,胸满气胀,气机失于疏泄。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乳头发育不良,妨碍哺乳,或乳汁过多不能完全排空,或乳管欠通畅,影响排乳,致使乳汁淤积,利于入侵细菌的繁殖而致病。

四、辨证分型

1.郁乳期乳房肿胀触痛,乳汁淤积,排泄不畅,皮肤微红或不红,肿块或有或无,可伴有寒战、高热、口渴、纳差等症。

2.酿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红疼痛,寒热不退,持续性搏动性疼痛加剧。

3.溃脓期脓肿形成,触之有波动感,局部红紫,经切开或自行溃后脓液大量流出。

如脓流不畅,肿势不消,发热不退,可能波及其他乳络,致成“传囊乳痈”。

四、治疗

1.针刺法

治则: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

肩井天宗合谷膻中少泽太冲膺窗

方义:

乳痈为病,乃胃热、肝郁、火毒所致,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穴,有消肿散结之功;天宗配少泽善治乳房疾患;膺窗、膻中两穴,疏通局部气血,配合谷疏导阳明经经气,太冲疏肝解郁。

诸穴共奏清热、消肿、散结之功。

随证配穴;气郁配期门、行间,胃热配梁丘、足三里。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郁乳期隔蒜灸。

2.艾灸法。

选穴:

阿是穴。

方法:

初起时用葱白或大蒜捣烂,敷患处,用艾条熏灸10—20min,每日1~2次。

本法适用于乳痈尚未成脓者。

3.拔罐法

选穴:

早期选大椎第4胸椎夹脊乳根(患侧),溃脓期局部取穴

方法:

乳痈早期在所选穴位处用三棱钟点刺出血后拨火罐,每日1次。

五、注意事项

①针灸对乳腺炎早期出现肿块而未化脓者有一定效果,初起可热敷配合治疗,若已化脓须转外科治疗。

②哺乳前后保持乳头清洁。

 

五、乳癖

一、定义

乳癖是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肿块,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临床易与乳腺癌相混淆。

因此,确诊十分重要。

本病类似现代医学之乳腺小叶增生和慢性囊性增生。

二、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忧郁思虑,肝失条达,心脾郁结,气血失调,痰湿阻滞乳络而成;或因冲任失调,肝肾阴虚,经脉失养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如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量的分泌相对增高。

三、辩证分型

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增长缓慢,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

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

自觉微胀痛,伴有月经不调或经闭,情志抑郁,心烦善怒,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治疗

1.针刺法

治则:

疏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