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3316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docx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

篇1

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摘要:

本文从金融角度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三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短期前景;长期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特点: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

第二,中国人均GDP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小。

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1978年以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

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

1、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在贸易、直接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深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的危机会改变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通过货币危机传导;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会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一个国家的币值贬值会增加其他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亚洲金融危机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产生愈来愈大的负面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速,而且使国际市场各类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从今后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潜在或显性因素,做出现最坏情形的打算为好。

2、国内形势面临的挑战

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控制高通胀率,由1994年21.4%的高通胀率下降为1997年的0.8%,接近零通胀率,首次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但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各种长期积累矛盾的作用,从1997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已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第二,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

第三,通货紧缩越来越明显,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城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

第五,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困难,亏损额愈来愈大,利润额愈来愈高少,并出现了巨额净亏损。

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既不适应国内市场竞争,也不适应国际竞争,这是多年积累的深层资机制性矛盾,并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问题。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中国走向21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

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本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专业人士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如下预测和估计。

1995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2000-201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0-8.7%;2010-2020年期间为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1994-2015年中国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为7.6%,预计到2015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

按上限方案预测,1994-201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为8.1%,中国将于2010年左右GDP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

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

他们预测到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到2010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10%,到2015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7%,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25.6%,到2015年上升为28.9%。

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崛起的亚洲》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三种可能的估计:

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6.6%;二是悲观方案,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增长,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4.4%;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仍保持1995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6.05%,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2.8%),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为4.5%)。

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迅速缩小,由1965年的3.2%,提高到1995年的10.8%,到2025年又上升为38.2%。

1998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

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慢。

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2010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由1978-1995年期间的7.5%下降为5.5%,人均GDP增长率大约由6.04%下降为4.5%。

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PPP法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7%,比199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总人口规模大,那时人均GDP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将在世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无论那一种长期预测都表明,如果中国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和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在下世纪初期的10-20年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应当是可预期的发展结果。

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仅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的相对差距。

如果我们再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的话,20年后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水平,中国的贸易总量将略低于美国贸易总量,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空前发展将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重大事件,并将对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机遇与挑战:

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国际先驱论坛报》,1999年1月30日。

[3]《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2月4日。

[4]《经济参考报》,1999年1月26日。

篇2

谈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摘要:

中国的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国际收支;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

关键词:

宏观经济

2007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呈现上升势头。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

从2002年底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伏。

2007年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的区间内波动。

二季度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比预期要好,近期IMF已将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从4.7%调高到5%。

加之部分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的提前反应,抢在7月1日前突击出口,使二季度贸易顺差增加较多。

下半年随着异常因素的消除或减弱,出口增速归于正常,从年度看,增长有望回复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波动较小的时期。

其间,我们克服了非典的冲击,消除了国际市场原油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应该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四年多来,国际市场原油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从2003年海湾战争前的25美元/桶左右,跃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价格水平超过了60美元/桶。

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涨。

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7.6%,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只上涨2.1%;核心CPI基本稳定在1%以下。

2004年CPI的短期上涨,2007年5、6月份CPI的上涨都与农畜产品的价格波动有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对我国传导性影响,加上2006年肉价偏低,导致生猪存栏、出栏下降。

2007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

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

总体来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

回顾1973年和1982年两次石油危机对当时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对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之一,在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尤为重要。

2003年至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四年内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

2007年以来,我国在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4%。

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就业增加,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

从2005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弹性,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

同时,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

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我们既要看到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综合表现,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劳动力就业,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它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关。

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

美国在1874年至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

德国在1952年至2005年连续54年保持贸易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求得协调和平衡。

总之,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基本平稳、就业增加较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有的已经有效缓解,有的正在采取措施,形势是好的。

二、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40.5%上升到43.1%,采掘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轻纺工业相互促进,快速发展,投资大幅度增加,仅制造业投资就有9万亿元左右,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

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

四年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而且随着提速,总体运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万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

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消除,使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不断释放。

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过去四年,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

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医疗、交通、通讯、食品等一般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

这些需求都扩大了市场的容量。

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也明显增强了要素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保证了要素成本没有过快上升,提高了总供给能力和水平。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过去四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逐步缓解。

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贷款下降,内控能力增强,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股权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包袱,直接融资能力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控制力、支撑力、带动力增强,盈利能力提高。

与此同时,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增强。

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过去四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

累计引进外资2374亿美元。

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总需求,也改变了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总供给能力。

在我国出口总额中,2006年,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2%;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占比达到59.7%。

过去五年,是近30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既有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2007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将达到5%。

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

日本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

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是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是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消除发展瓶颈的结果;是中国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三、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2007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变化。

投资和消费关系初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收窄。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

上半年,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19.1%,比东部地区快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9.7%,比东部地区快16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5.6%,比东部地区快1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0.2%,比东部地区快7.9个百分点,呈现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

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

上半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9.5%,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缩小0.9个百分点。

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此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加。

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26118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9个百分点。

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亿元,增长42.1%,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

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随着就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但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

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