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1149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第十一单元滚动检测试题

第十一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第六、七、八、九、十单元

1、2、3、4、5、6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7、8、9、10、11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2、13、14、15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6、17、18、19、20

综合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长春二模)《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农业生产时说: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解析:

B 据题干材料“种谷必杂五种”“还庐树桑”以及自己种植瓜果蔬菜、自己养殖鸡豚狗彘,体现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2.(2014汕头一模)18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诗人吉卜林在《白人的负担》一诗中写道:

承担起白人的负担,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弟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

这表明吉卜林(  )

A.反对种族歧视的政策

B.认为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C.鼓励欧洲的殖民扩张

D.认为欧洲应该学习殖民地文化

解析:

C 据题干材料中时间、作者的身份、诗歌的名称以及“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去满足你们的奴隶(殖民地)的需要”,可排除A、B、D三项,C项符合题意。

3.右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的根源在于社会的性质

B.外资资本对中国毫无影响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买办和官僚资本实质是私人资本

解析:

A 由图片中国家资本、买办和官僚资本、外资资本和商人资本的构成可以看出晚清甲午之前已经出现中外资本的共存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故A项说法正确。

B项错在“毫无影响”;C项错在“社会主流”,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应在辛亥革命以后;D项理解错误,其中的官僚资本是国有资本。

4.(2013开封二模)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产品过剩,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D 1928年到1952年,苏联建立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下,国家为给工业化积累资金,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

5.(2013杭州二模)人口的变化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图是1950~1985年中国城镇人口变化趋势图。

其中影响图中C点到D点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

B.“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影响

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影响

D.改革开放的影响

解析:

A 图中C点到D点时间是1960~1965年,A符合这一时间段;B、C是1966~1976年的,D是1978年后的。

6.(2013广安二模)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

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  )

谚语或对联

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

“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

“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

重视调解民事纠纷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

横批:

“已经过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

C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也是一部公民法。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反映了万民法的特点,不是《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此条的对应关系错误,可排除。

另外三条对应正确。

故选C。

7.二战后期,面对国际货币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与国际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

“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

”此后建立了(  )

                  

A.雅尔塔体系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D.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

D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A项奠定了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B项是军事政治集团,至今仍存在,C项是著名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此三项都与题干中“国际货币关系领域”不符,据“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可知,D项符合题意。

8.(2014东北三省联考)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二战后,英国实力大为削弱

B.美国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二战后,美国实力大为增强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解析:

C 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是指二战后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之所以确立美元的中心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即根本原因是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C项符合题意,D项是直接原因。

9.(2013淮北一模)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

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解析:

A 本题考查“主要依据”这个专业概念,它并不是指所有的原因。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伦敦到纽约”反映的是美国战后经济实力的增强。

10.(2014洛阳模拟)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

“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

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材料反映了(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解析:

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20世纪60年代西欧经济普遍恢复,故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利用美元特权掠夺其他国家,故D项正确。

11.(2013乌鲁木齐一模)舒建中的《美国与1947年日内瓦会议》说,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的规则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日内瓦(关贸总协定)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

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是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

B.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C.关税壁垒的消除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D.关贸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解析:

A 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欧洲实力大大削弱。

美国凭借强大实力积极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多边关税减让和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拓展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12.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

“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

”上述言论反映了(  )

A.法国与美国关系走向彻底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法美关系调整

C.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叙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注意时间“1963年”,此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尚未瓦解,B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故D项错误;据材料中“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

”可知C项符合题意。

13.(2013汕尾测试)有学者指出:

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

A.欧洲联盟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A 从材料“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由此可知选择A项;B、D两项不是区域经济组织;C项非常松散,故排除。

14.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边陲的亚琛举世瞩目。

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为欧洲作出特殊贡献的人颁发“卡尔奖”。

2002年“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欧元。

这主要是因为(  )

A.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欧元已完全成为广泛流通的世界货币

C.欧元的使用说明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D.欧元的使用使德国的地位得到加强

解析:

A 欧元的发行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有力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故选A。

15.(2013广州一模)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提出了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其后,经过十年的筹划和准备,2012年5月13日召开的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

2012年11月20日,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宣布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

据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历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强化

B.该历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强化

C.该谈判的启动反映了三国已妥善解决了相互间存在的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

D.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始终有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解析:

B 由材料信息可知谈判的目的是促进三国的贸易发展,体现了B项。

A项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表述错误。

16.(2013枣庄一模)与下列宣传画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

A.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可持续发展

C.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

D.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

解析:

B 世贸组织是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组织,其成立与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与会各国共同商讨应对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其主题是可持续发展,B项符合题意。

17.(2013潮州二模)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

B.多极化时代国家利益之争淡化

C.谈判协调完全代替了战争对抗

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完全一致

解析:

A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加,反映了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各国相互依赖趋势加强。

18.(2013青岛模拟)如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

C.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D.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结果

解析:

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能力。

从图中看拥有世界人口24%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经济总量的75%,而拥有世界人口76%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经济总量的25%,这反映了贫富分化严重,其根源是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

19.(2014泉州模拟)如表所列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观点,能分别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典型史实是(  )

类别

极端全球主义者

怀疑论者

观点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是民族国家的终结

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仍然存在

A.联合国的建立/美苏冷战

B.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C.跨国集团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欧盟的成立和发展/“9·11”事件

解析:

D 欧盟是欧洲国家通过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形成的国际组织,“9·11”事件代表了不同文明的冲突,D项正确。

联合国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不是民族国家的终结,A项不正确;WTO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民族国家的终结,B项不正确;不结盟运动属于第三世界的联合,不是不同文明的冲突,C项不正确。

20.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中国为提升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应注重(  )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坚持与欧盟互补性发展

C.创新科技,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D.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析:

C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中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与欧盟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相比存在缺陷,再依据题干信息“提升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可分析出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3邯郸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

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贸易,不允许一国给予另一国特殊权利或待遇,要求利益均沾……但是,这种相互给予“最惠国地位”的做法,一直受传统经济政策思维阴影笼罩,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

直到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才发生了质的飞跃。

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材料二 168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拟定的与缅甸国王之间的“通商条约”,第17条规定:

如果此后国王给予任何其他国家以比本条款所含者更多或不同的特权,亦需给英国以同样特权。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第8条规定: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这里的“一体均沾”亦即“最惠国待遇”。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心湛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材料三 在货物贸易中,一个WTO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优惠或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好处,应立即和无条件地永久给予所有WTO成员的同类产品。

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有可以不执行的例外情况:

某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及半成品以更加优惠的差别的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差别的待遇;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的优惠关税,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优惠,可不给予其他发达国家成员。

——《最惠国待遇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最惠国待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4分)

解析:

(1)问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根据时间信息,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回答。

(2)问根据材料二英国与中、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归纳最惠国待遇的特点,如单方面(片面)、强加的、不平等的“最惠国”待遇。

影响可从对中国主权完整、卷入世界市场、与世界的贸易联系的角度归纳。

第(3)问结合材料三,可知WTO的“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公平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原则有利于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有利于自由贸易,从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

(1)工业革命的扩展;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消除关税壁垒。

(8分)

(2)特点:

强加的、单方面的(片面的)、不平等的“最惠国待遇”。

(2分)影响:

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6分)

(3)体系化、制度化;追求自由贸易的同时,也要追求公平贸易;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4分)

22.环境史是历史学的一个新领域,是考察和揭示人类文明进程的一种新范式。

现在西方环境史学界的有识之士将宏观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提出如果从能源史来看环境史,环境史可以分为木材时代(1580年前)、煤炭时代(16世纪到20世纪初)和石油时代(20世纪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社会的多中心霸权、英帝国霸权和美帝国霸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毋毒鱼鳖,置阱网。

——《秦律·田律》

材料二 大文豪狄更斯用自己手中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兰开夏郡的焦煤镇:

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像生番所涂抹的花脸一般”;镇上“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邻近地区”。

——《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材料三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橙剂”是一种高效除草剂,其含有毒气体二恶英。

越战期间,为打击隐蔽在山林处作战的越共部队,美国空军向越南喷洒了大量落叶剂,杀死大量树木和草丛。

其中绝大部分是“橙剂”(因该毒剂储存罐外涂装为橙色而被称为“橙剂”)。

加拿大一家环境公司在越南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和调查后发现,虽然战争已远去多年,越南人仍然在遭受着“橙剂”引发的癌症、基因变异等疾病的折磨。

材料四 据欧共体透露,欧美国家1900~2000年每年向几内亚出口300万吨化学废料,从而每年可得到1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美国的MONBIL公司和欧洲最大的石棉制造公司等纷纷到印度合资、投资办厂,并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

我国海关每年在南京、珠海、厦门、上海、福建、海口等省市都会查获以加工废塑料为名的“洋垃圾”。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关注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煤炭时代”英国掌握霸权的表现,材料二狄更斯的描述反映出当时英国存在着什么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越战给交战双方带来的影响。

(6分)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

(1)问由择时种植谷物、捕鱼、伐木可知这是“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由材料出处《秦律·田律》概括其解决方式;第

(2)问据材料可知“煤炭时代”应为工业革命时期,由此时间出发归纳英国掌握霸权的表现,据材料可知反映了英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第(3)问据所学知识归纳越南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第(4)问由材料可知这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结合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手段及问题归纳应对措施。

答案:

(1)核心问题: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解决方式:

法律手段(环境立法)。

(4分)

(2)表现:

世界工厂;海上霸主;最大殖民帝国。

(2分)

问题:

工业化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分)

(3)国际背景:

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

(2分)

影响:

耗费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弱;越南人民取得胜利,完成统一;对越南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4分)

(4)环境污染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分)

应对:

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倡导可持续发展;国际立法。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